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范美淑
論文名稱: 學校推動創造力教育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宜蘭縣二所學校為例
A Comparison Study of Management Policies Used When Implementing Creative
指導教授: 何英奇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0
中文關鍵詞: 創造力教育經營策略
英文關鍵詞: Creative Education, Management Polic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6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宜蘭縣竹林國小及人文國小二所學校為對象,探討學校創造力教育推動狀況及經營策略,並歸納其運作歷程。
    本研究採訪談、觀察及文件資料收集的方法,對學校推動創造力教育之行政主管及教師進行訪談,並收集二校在推動創造力教育之相關資料,最後以三角檢核進行資料檢證。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推動創造力教育的學校背景及動因:兩校創造力教育推動的學校背景條件不同,根據學校特色選擇不同的經營策略,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推動風格;兩校推創造力教育的動因皆是為學生選擇正確有益的教育,並透過計畫充實設備,努力為學校共盡一份心力。
    二、 學校推動創造力教育的經營策略:兩校創造力教育推動在行政管理、課程教學、校園環境、學校活動、組織文化五個層面上,各有不同的具體經營策略。
    三、 學校推動創造力教育的成效與檢討:兩校推動創造力教育的實施成效可以歸納出情意、環境、技能、知識四大方面的成果;而值得檢討的部份包括計畫的不確定性、經費的使用限制、教學設備及資源的不足、計畫提報時的壓力。
    四、 學校推動創造力教育運作歷程:兩校推動創造力教育的運作歷程可分為選地播種期、發芽等待期、成長茁壯期、成果開花期等。雖然兩校運作歷程有共同性,但實際運作因背景不同而各有特色。
    五、 學校推動創造力教育的反思:針對兩校推動創造力教育之經營策略進行反思,提出八個思考方向供未來經營策略之參考。
    最終,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學校推動創造力教育的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俾供參考。
    關鍵詞:創造力教育、經營策略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how Zhul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Humanities Elementary School implemented creative education and which management policies they took. Accordingly, the working process is described in the study results.
    This study used the methods of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and document gathering. Interviewed data was mainly collected from interviews with administrators and teachers about how they carried out creative education at schools. The relevant documents came from records of the results of creative education kept by the two schools. The triangulation was used to validate the data and obtain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School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s to practice creative education:
    The backgrounds of these two schools in pursuing creative education wer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schools’ advantages, they chose different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had their own unique styles. The main motivation to push creative education was to help their students. By carefully planning to update teaching equipment, they managed to improve their schools.
    2. Management policies of school creative education:
    The two schools developed distinct management policies in respect to five aspects,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curriculum instruction, school environment, school activities and organization culture.
    3. Effects and points of investigation in school creative education: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two schools’ creative education are described in 4 parts, affection, environment, skill and knowledge. The shortcomings discussed are the uncertainty of planning, limitations of budget, teaching equipment, insufficient resources and pressure to propose new plans.
    4. Working process of school creative education:
    The working process of two schools’ creative education can be considered as seeding phase, budding phase, growing phase and blossoming phase. Although two schools shared some similarities in aspects of their working processes, they still created their own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wing to different school backgrounds.
    5. Reflection on school creative education:
    After reflecting on the management policies of the two schools’ creative education, eight suggestions for future creative education are proposed.
    Finally,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study and for schools in carrying out creative education are suggested.
    Key words: Creative Education, Management Policy

    目 錄 謝誌………………………………………………………………………… i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的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架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創造力教育的概念及內涵………………………………… 9 第二節 推動創造力教育的經營策略……………………………… 20 第三節 推動創造力教育的概況分析……………………………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49 第二節 研究者角色………………………………………………… 52 第三節 資料的蒐集與處理………………………………………… 53 第四節 研究結果的檢證與研究倫理……………………………… 57 第四章 兩校推動創造力教育經營策略之現況分析…………………… 61 第一節 竹林國小的推動情形………………………………………… 61 第二節 人文國小的推動情形………………………………………… 102 第五章 兩校推動創造力教育之經營策略的比較、運作歷程與省思… 141 第一節 兩校推動創造力教育之經營策略的比較…………………… 141 第二節 推動創造力教育歷程模式建構……………………………… 166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17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81 第一節 結論…………………………………………………………… 181 第二節 建議…………………………………………………………… 188 參考文獻…………………………………………………………………… 195 附錄一 宜蘭縣創造力推動計畫摘要表(國小部分)………………… 203 附錄二 本研究文件資料表……………………………………………… 205 附錄三 本研究觀察紀錄表…………………………………………… 206 附錄四 本研究訪談紀錄表……………………………………………… 207 附錄五 訪談大綱………………………………………………………… 208 附錄六 逐字稿隅舉……………………………………………………… 21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天苗(2004)。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的省思。教學講義。
    王瑞(2002)。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台灣教育,614,
    24-28。
    王 霆、陳 永、袁 淳(2003)。點子成金:杜拉克談創新策略。台北:
    百善書房。
    毛連塭(1984)。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體育課程實驗報告。創造性教
    學資料彙編,1-12。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編(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出
    版社。
    申章政(1999)。國小校長管理溝通類型、衝突管理風格與學校效能之關係
    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澤民(2002)。慶祝北京師範大學建校一百週年大會上的講話。2006年12
    月13日。檢索於北京師範大學http://www.bnu.edu.cn/notice/qingdian1.htm。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第三期諮議報告書。2007年4月15日。
    檢索於中央研究院:
    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tsy-all_1.html。
    何畏、易家詳(譯)(2001)。J.A. Schumpeter 著。經濟發展理論-對
    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景氣循環的考察。台北市:貓頭鷹。
    何碧燕(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實施創新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思華(2001)。知識經濟社會總體指標。台北:經建會。
    吳思華(2002)。從製造台灣到知識台灣。載於金誠(Kim, W. Chan)等
    著,應小端譯,創新。台北:天下遠見。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台灣教育,614,2-8。
    吳靖國(2003)。創新教學如何可能?-從「創造」意涵的哲學思維談起。載
    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49-80)。台北
    市:師大書苑。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15,17-
    42 頁。
    吳靜吉、林偉文、林士郁、陳秋秀、曾敬梅、王涵儀、徐悅淇(2001)。教
    育部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子計劃(六) 國際創造力教育發展趨勢專
    案。教育部顧問室。
    李玉惠(2003)。國民中學學校革新的社會動力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信螢(2002)。個人創造力、組織創新氣候與創新績效相關之研究。國立中
    央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
    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雍智(2007)。國小資優班級經營戰略探究─建構新世紀的資優班級與培
    育新世紀的資優生 2007年12月3日,取自
    http://class.bhps.tp.edu.tw/smart/doc/doc007.html

    邱皓政(2002)。學校組織創新氣氛的內涵與教師創造力的實踐:另一件國王
    的新衣。應用心理研究,15,191-224。

    施乃華(2002)。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
    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2000)。香港青少年創造力培養現況調查研究報告。香
    港: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
    孫志麟(2005)。跨越科層:學校組織對教師自我效能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學報。18(1),29-62。
    張玉成(1983)。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的影響。台北:教
    育部。
    張玉成(2000)。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家琳(2006)。創造思考教學融入電腦動畫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創造力的
    影響研究。國立壹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2001)。教育部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顧問室。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創意台灣、布局全球──培育各盡其才新國民。台北市:教
    育部。
    教育部(2006)。創造力教育先導型發展計畫中程綱要計畫書。台北市:教育
    部。
    教育部(2008)。風乎舞雩──教育部顧問室創造力教育中程計畫推動實錄。
    台北市:教育部。
    晨曦(2003)。蒙特梭利教育法-讓孩子從小玩出智慧。台北市:高富國際

    許美玲、林俊仁譯(2006)。這是你的船—成功領導的技巧和實踐。M.
    Abrashoff 著。臺北:久石文化。

    郭有遹(1999)。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郭有遹(1983)。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書局。
    陳文典(2004)。「創造思考」的智能。科學素養的內涵與解析。台北:教育
    部。
    陳昭儀、吳武典、陳智臣(2005)。教育資料集刊。97-112。
    陳啟明(2003)。談教師如何培養「創新教學能力」之我見。國教新知,50(1),114-121。
    陳龍安(199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心理。
    陳霞鄢(2003)。國小資優班教師創造力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游家政(2003)。創新教學方案的設計與評鑑-以統整主題單元為例。載於國
    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179-209)。台北
    市:師大書苑。
    楊振富譯(2002)。學習型學校,第五項修練教育篇,獻給教育工作者父母以
    及關心教育的每個人。彼得.聖吉(Peter Senge)等著。台北市:天下
    遠見。
    楊智先(2000)。教師工作動機、選擇壓力、社會互動與創造力之關係。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玉珠(2000)。智能與批判思考。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1期,頁1-
    28。
    葉玉珠、吳靜吉(2002)。創意發展組織因素量表之編製:以科技產業為例。
    應用心理研究,15,225-247。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詹志禹(2002)。台灣地區中小學創造力教育的實況條件與政策推展。創造能
    力課程開發國際學術研討會。
    賈馥茗(1972)。發展創造才能的教學。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研
    究 (頁77-79)。台北:商務印書館。
    廖雅欣(2006)。人文新孟母。2006年12月13日。檢索於騏仕文教網
    http://www.cheers520.com.tw/
    齊思賢、楊幼蘭合譯(2004)。應變:用對策略做對事。Larry Bossidy
    & Ram Charan著。台北市。天下遠見。
    劉毓玲譯(2000)。21世紀的管理挑戰。Drucker P.F.著。台北市:天下文
    化。
    劉曉雯(1997)。創造力工作環境特質對組織創造行為影響關係之研究-兼論
    內外在動機與資訊科技基磐特徵的作用。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書廊。
    蔡宜貞、林珊如(2005)。學校組織創新氛圍與教師工作動機之相關研究。國
    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啟通(1996)。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台灣大
    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英耀、王文中(2002)。影響科學競賽績優教師創意行為之因素。應用心理
    研究,15,163-190。
    蕭富峰、李田樹譯(2002)。創新與創業精神。P. Drucker著。台北市:臉
    譜出版。
    簡文娟(1999)。「組織創新氣候」評鑑量表之建立-以高科技產業為實證研
    究對象。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中壢市。
    簡楚瑛(2001)。教育部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子計畫(一)幼兒教育創造
    力教育政策規劃。台北市:教育部顧問室。
    羅綸新(2003)。創造力與創意教學活動之探討與實務。載於國立台灣海洋大
    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3-27)。台北:師大書苑。
    饒瑞霖(2000)。創造力競爭環境、個人內在動機與創造力工作環境關係之探
    討-學童與廠商跨領域之比較。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中壢市。

    二、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 Behavior, 10,
    123-167.
    Amabile, T. M. (1997a). 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through
    motivational synergy.Journal of Creativity Behavior, 31
    (1), 18-26.
    Amabile, T. M. (1996a). Creativity in context.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Amabile, T. M. (1997b). Motivat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On doing what you love and loving what
    you do.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1), 39-58.
    Amabile, T. M., & Gryskiewicz, S. S. (1989). The creative
    environment scales: Work Environment Inventor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 231-253.
    Creswell, J. W.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Thousands Oaks,
    CA: Sage.
    Csikszentmihalyi, M. (1996b). Creativity. NY: HarperCollins. 杜明城譯 (1999)。創造力。台北:時報。
    Garder, H. (1993). Creating minds. New York: Basic Books.
    Greenberg, J. & Barron, R. A. (2000).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 (7th Ed.),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Gruber, H.E. (1988). The evolving systems approach to
    creative work.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 27-51.
    Guiflford, J. P. (1963). An informational theory of
    creative thinking. USAF Instructors’ Journal, 1, 28-
    33.
    Lundy, J. L. (1986). Lead, follow, or get out of the way.
    San Diego: Pfeiffer.
    Mayer, R. E. (1999).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449-46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lson, R. (1990). The Creative Corporation。唐樹萬(譯)。做一
    個創意人。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Nickerson, R. S. (1999). Enhancing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392-430).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sborn, A. F. (1956). Your creative power. N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Rhodes, M. (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In S. G.
    Isaksen (Ed.), Frontie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pp.216-222). NY: Bearly Limmited.
    Rich, J. M. (1992).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Reformers and
    their critics (6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Rogers. (1962). Toward a theory of creativity. In H. H.
    Anderson (Ed.), Creativity and its cultiva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Simonton, D. K. (1998). Creativity, leadership, and chance.
    In R. J. Sternberg(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pp.386-427).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imonton, D. K. (1999/2005)。從歷史計量觀點談創造力。載於 R.
    J. Sternberg (ed.),創造力 (李乙明、李淑貞譯)(頁155-189)。
    臺北市:五南。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Y:
    Press.
    Young, J. G. (1985). What is creativit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9(2), 77-8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