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簡蘭 |
---|---|
論文名稱: |
印象.蘭嶼 - 藍與綠的交響曲 |
指導教授: |
江明賢
Chiang, Ming-Shy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1 |
中文關鍵詞: | 蘭嶼 、水墨 、風景 、墨彩 、寫生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7 下載:1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試圖以創作及攝影等方式,表達對蘭嶼這片土地的人文景物的關懷,並在現代化與原始之間的意義做一個深刻的省思;記錄自己的蘭嶼寫生之旅並透過自己的創作做一次反省與檢討:在創作的過程中,得到來自大自然及原住民部落的養分,同時反省自己所回饋的是尊重或是破壞。
在表現技法上,以寫生旅行的形式進行直接的寫生以及間接的寫生,因此也同時運用了許多的寫真照片,並在文物快速消失的現代,在文獻上進行蒐集及探討,在紀錄的同時,不只以外在形的紀錄,也希望能有內在情意的表達;不拘泥具象與抽象之間,期盼能同時表達出心中無限的創作空間,也能從具體觀察萬物中得到啟發,不致流入偏頗,同時也能對自己的理想有一許堅持。
在觀察記錄的同時,對無可避免的觀光化進行時空上的比較,大自然需要漫長的時間所培育出來的人文環境,極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中消失殆盡,忙碌的現代人視蘭嶼為休憩場所,消費這些大自然以及原始部落的資源,以滿足好奇心,同時無可避免的將經濟活動帶入蘭嶼,造成原始部落的觀光化;一方面讚嘆它的美麗,一方面將核能廢料送往蘭嶼儲藏,如同在欣賞美麗風景的同時,腳下正好踩著這美麗的風景。
無論如何,客觀地來說,現代化發展的腳步是一直持續的,也並非全然地帶來破壞,所有的互動所發生的影響也非一時間所能全然顯現。本次研究的主題內容暗喻大自然中美麗的藍色與綠色,在這後現代的多元社會中,有它象徵的意識型態,無論是政治上或是在人們的心中他們都存在著某種象徵意義,此次展出以寫生作為出發點,期許能透過造景進而寫景,寫出自己心中的風景;或許是一種理想,但期許能有一些堅持,真誠面對自己,轉化吸收的資訊;一如我們成長的土地,無懼外在的轉變,一一轉化成為自己獨特的人文精神。
在研究所期間,有幸在江明賢老師容納百川的精神下,受教於江老師,以及受到許多老師深刻教導的影響,深覺受益良多,今後如能有一許所成,皆要感謝老師的教導;同時更要發自深省,努力不懈提升自己,朝自己的理想邁進。
畫冊
1. 《藝術薪火相傳 第十四屆台中縣美術家接力展 王友俊水墨畫專輯》 台中縣文化局出版 2002
2. 《王友俊繪畫歷程 黃澥撮奇特展》 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4
3. 《大美不言 江明賢墨彩畫集》 台北市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2006
4. 《縱筆天地 江明賢墨彩特展》 台北市財團法人沈春池基金會出版 2005
5. 林昌德,黃冬富 論文撰稿 《台灣地區前輩美術家作品特展》 台灣省立美術館出版 1993
6. 《生命之河 林昌德水墨畫集》 台北市國風出版社出版 1991
7. 曾肅良 著 《台灣現代美術大系 水墨類 意象構成水墨》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2004
8. 陳瓊花 著 《台灣現代美術大系 水墨類 鄉土風采水墨》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2004
專書
1. 余眸 等箸 《中國畫技法全書》 中國河南省河南出版社出版 2001
2. 鈴木敬 著,魏美月譯 《中國繪畫史(上)圖版索引》 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 1987
3. 鈴木敬 著,魏美月譯 《中國繪畫史(上)》 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1987
4. 曾肅良 著 《傳統與創新》 台北市三藝文化出版社出版 2002
5. 曾肅良 著 《藝術概論》 台北縣蘆洲市空中大學出版 2004
6. 曾肅良 著 《眺望文化群島-曾肅良藝文評論集》 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出版 2004
7. 曾肅良 著 《當代藝術廣角鏡:曾肅良藝術評論集》 台北市三藝文化出版社出版 2002
8. 劉其偉 編 《台灣土著文化藝術》 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入1980
9. 《中國巨匠 李可染》 台北市錦繡出版社出版 1994
10. 《中國巨匠 吳冠中》 台北市錦繡出版社出版 1994
11. 《中國巨匠 黃公望》 台北市錦繡出版社出版 1994
12. 《中國巨匠 董源.巨然》 台北市錦繡出版社出版 1994
13. 《中國巨匠 趙孟頫》 台北市錦繡出版社出版 1994
14. 《中國巨匠 劉海粟》 台北市錦繡出版社出版 1994
論文:
1. 王源和 著 《鄉野寄情---水墨寫生創作研究》 2002
2. 鄭永仁 著 《由‹人間詞話›看畫中之‹境›--我的創作理念與分析》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