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鹿智鈞
論文名稱: 清朝旗人的法律地位
指導教授: 莊吉發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81
中文關鍵詞: 八旗制度法律地位旗人二元統治滿漢關係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3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關於中國非漢民族政權的研究日益興盛,法律史方面的討論更是受到高度矚目,這種情形主要來自於下列兩項原因。第一,非漢民族入主中原後,通常都會面臨本民族習慣法與傳統漢法間的取捨問題,非漢民族政權如何繼受與調整傳統漢法格外值得留意。第二,非漢民族為了鞏固政權,在各方面多會努力照顧本民族分子,他們相較於國家中其他成員在法律上擁有的特殊性,亦是一個饒富趣味的課題。總而言之,非漢民族入主中原後的「因俗而治」或「二元統治」,是傳統中國法律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轉折,具有難以言喻的重要性。
    本論文主要基於上述脈絡,以中國最後一個非漢民族政權──清朝為中心,探討清朝入關後如何繼受傳統漢法以及維持本民族特色。為了讓整個討論更為聚焦,本論文茲以清朝旗人的法律地位作為主軸。八旗制度創立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是一種融合軍事、行政與經濟等職能為一體的重要制度,所謂的「旗人」就是指八旗組織中的各種成員。對於清朝皇帝而言,旗人提供的強悍戰鬥力是鞏固政權的重要憑藉,他們因而被視為「國家根本」。當我們意圖探討人們法律上的狀態時,現代法學稱之為「法律地位」(legal status),即每個主體在特定情況下擁有的權利和義務,這便是主體在法律中的地位。觀察旗人在法律上的特殊性,確實有助於理解清朝入關後的法律變遷及其相關意義。
    清朝相較於其他「征服王朝」在民族關係的處理上,一直被認為比較溫和,不過縱使如此,旗人的法律地位依然與一般民人不盡相同。清政府在維護旗人特殊性的同時,還能同時兼顧帝國秩序的穩定,足見其統治手段的靈活與高明。本論文不僅具體呈現清朝法律中的旗人地位,亦嘗試對於滿洲政權得以在中國長期統治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考方向。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成果的回顧 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22 第二章 清代旗人的刑事規範與司法制度 39 第一節 〈犯罪免發遣〉律的制定與意義 41 第二節 旗人刑罰中的「新例」與「發遣」 71 第三節 旗人的中央司法審判與訴訟制度 97 第三章 清代旗人的民事規範與糾紛調解 125 第一節 八旗田房政策與旗地糾紛的處理 128 第二節 八旗俸餉制度與旗人的錢債糾紛 154 第三節 八旗戶婚制度與旗人的家庭糾紛 184 第四章 清代旗人的行政規範與行政制裁 213 第一節 旗人的政治參與和官員處分制度 215 第二節 旗人的披甲當差和兵丁相關約束 244 第三節 旗人的人身與遷徒自由限制規範 271 第五章 清政府針對旗人擾民事件的態度 297 第一節 八旗軍隊擾民事件及其相關處理 299 第二節 日常生活的旗民糾紛與官方對策 325 第六章 結論 355 徵引書目 359

    一、檔案資料
    滿文老檔研究會譯註,《滿文老檔》,東京:東洋文庫,1955-1963。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譯,《盛京刑部原檔》,北京:群眾出版社,1985。
    羅振玉輯,《天聰朝臣工奏議》,收錄於《清史資料第2輯‧開國史料(2)》,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
    張偉仁主編,《明清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6。
    〈明清內閣大庫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
    《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北京:中華書局,2009。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康熙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譯,《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起居住冊・雍正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9。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滿文諭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譯,《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合肥:黃山書社,1998。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89。
    〈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道光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軍機處檔・月摺包〉,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79。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黃季陸主編,《民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9。
    帕萊福 (Palafox y Mendoza, Juan de)等著、何高濟等譯,《韃靼征服中國史‧韃靼中國史‧韃靼戰紀》,北京:中華書局,2008。

    二、官書典籍
    《遼史》,臺北:鼎文書局,1984。
    《大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奈良:天理時報社,1967。
    《滿洲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太宗實錄稿本》,收錄於遼寧大學歷史系編,《清初史料叢刊第3種》,遼寧:遼寧大學歷史系,1978。
    《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大明會典》,臺北:東南書報社,1963。
    《大清會典(康熙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2-1993。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1992。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臺北:啟文出版社,1963。
    《欽定吏部處分則例(乾隆朝)》,香港:蝠池書院出版公司,2004。
    《欽定戶部則例(乾隆朝)》,香港:蝠池書院出版公司,2004。
    《欽定戶部則例(同治朝)》香港:蝠池書院出版公司,2004。
    《欽定八旗則例》,香港:蝠池書院出版公司,2004。
    《欽定武場條例》,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欽定兵部處分則例(道光朝)》,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欽定科場條例》,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收錄於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4-4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世宗憲皇帝上諭八旗》,收錄於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上諭旗務議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
    《諭行旗務奏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
    《清朝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朝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3。
    《欽定皇朝文獻通考》,收錄於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2-63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八旗滿洲世族通譜》,瀋陽:遼海出版社,2002。
    《八旗滿洲世族通譜(滿文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李洵等點校,《欽定八旗通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田濤等點校,《大清律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元]徐元端,《吏學指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973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元〕胡祇遹,《雜著・紫山大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明]應 檟,《大明律釋義》,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863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不著撰者,《新例要覽》,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輯第2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不著撰者,《州縣須知》,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4輯1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王士禎著、勒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琴川居士編輯,《皇清奏議》,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473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吳壇著、馬建石等編,《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清]吳振棫著、童正倫點校,《養吉齋叢錄》,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吳 暻,《左司筆記》,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76冊》,臺南:莊嚴文化,1996。
    〔清〕奕 賡,《管見所及》,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181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福格著、汪北平點校,《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2007。
    [清]王明德著、何勤華等點校,《讀律佩觿》,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清]沈家本,《刑法分考》,收錄於氏著,鄧經元等點校,《歷代刑法考附寄簃文存》,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沈家本,《寄簃文存》,收錄於氏著,鄧經元等點校,《歷代刑法考附寄簃文存》,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沈家本,《漢律摭遺》,收錄於氏著,鄧經元等點校,《歷代刑法考附寄簃文存》,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沈家本,《充軍考》,收錄於氏著,鄧經元等點校,《歷代刑法考附寄簃文存》,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沈之奇著、懷效鋒等點校,《大清律輯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清〕沈啟亮,《大清全書》,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
    〔清〕沈書城,《則例便覽》,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2輯第2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長 順纂修,《吉林通志(光緒)》,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647-648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昭 槤著、何英芳點校,《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祝慶祺等編、史春風等點校,《刑案匯覽三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清]姚文爕,《無異堂文集》,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8輯2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徐 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1986。
    〔清〕魏 源,《聖武記》,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402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黃恩彤編,《大清律例按語》,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清]薛允升著,黃靜嘉編校,《讀例存疑》,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清]李 顒,《二曲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410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蔣超伯,《爽鳩要錄》,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第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1966。
    〔清〕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議》,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495-4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談 遷著、汪北平點校,《北游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蔣良騏著、鮑思陶等點校,《東華錄》,濟南:齊魯書社,2005。
    [清]賀長齡,《皇朝經世文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清]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50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張集馨著、杜春和等點校,《道咸宦海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3。
    〔清〕張之洞,《張文襄公奏議》,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510-51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楊錫紱,《漕運則例纂》,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輯第2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陳夢雷等,《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2。
    金毓黻主編,《遼海叢書》,瀋陽:遼瀋書社,1985。
    黃彰健編著,《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

    三、專書著作
    內蒙古典章法學與社會學研究所編,《《成吉思汗法典》及原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王彥章,《清代獎賞制度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王景澤,《清朝開國時期八旗(1583-1661)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王海南等著,《法學入門》,臺北:元照出版社,1999。
    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王戎生主編,《清代全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
    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任桂淳,《清朝八旗駐防興衰史》,北京:三聯書店,1994。
    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李鳳鳴,《清代州縣官吏的司法責任》,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杜文忠,《邊疆的法律──對清代治邊法制的歷史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杜家驥,《清皇族與國政關係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
    那思陸,《明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那思陸,《清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沈大明,《《大清律例》與清代的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呂寬慶,《清代立嗣繼承制度研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吳豔紅,《明代充軍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阿 風,《明清時代婦女的地位與權利──以明清契約文書、訴訟檔案為中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林 乾,《中國古代權力與法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林詮紹編著,《民法概要》,臺北:新文京開發,2005。
    祁美琴,《清代內務府》,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
    孟姝芳,《乾隆朝官員處分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
    定宜庄,《清代八旗駐防研究》,瀋陽:遼寧出版社,2002。
    定宜庄,《滿族的婦女生活與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定宜庄等著,《遼東移民中的旗人社會:歷史文獻、人口統計與田野調查》,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邱澎生,《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
    袁閭琨等著,《清代前史》,瀋陽:瀋陽出版社,2004。
    孫家紅,《清代的死刑監候》,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孫 靜,《「滿洲」民族共同體形成歷程》,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
    烏廷玉等著,《清代滿洲土地制度研究》,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陶晉生,《女真史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
    郭 建等著,《中國法制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陳 鋒,《清代軍費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陳國平,《明代行政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張小也,《官、民與法:明清國家與基層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7。
    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張晉藩,《清代民法綜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張晉藩、郭成康,《清入關前國家法律制度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張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張偉仁,《清代法制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
    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莊吉發,《清世宗與賦役制度的改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黃仲夫,《刑法精義》,臺北:元照出版社,2005。
    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馮爾康,《雍正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葉高樹,《降清明將研究(1618-1683)》,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3。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
    楊若薇,《契丹王朝政治軍事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經君健,《清代社會的賤民等級》,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雷炳炎,《清代八旗世爵世職研究》,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
    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趙令志,《清前期八旗土地制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劉小萌,《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劉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劉小萌,《清代八旗子弟》,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
    劉景輝,《滿洲法律及制度之演變》,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8。
    劉兆璸,《清代科舉》,臺北:三民書局,1979。
    鄭玉波,《法學緒論》,臺北:三民書局,1973。
    賴惠敏,《但問旗民:清代的法律與社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
    賴惠敏,《天潢貴冑──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9。
    韓忠謨,《法學緒論》,臺北:作者發行,1968。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5。
    瞿海源等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精簡本)》,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2。
    魏道明,《始於兵而終於禮──中國古代族刑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蘇亦工,《明清律典與條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蘇嘉宏等著,《行政法概要──行政法的基本概念、行政作用法、行政組織法》,臺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1999。
    織田萬,《清國行政法汎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
    路康樂(Edward J.M. Rhoads)著、王琴等譯,《滿與漢:清末民初的族群關係與政治權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白 凱(Kathryn Bernhardt)著、劉昶譯,《中國的婦女與財產:960-1949年》,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司徒琳(Lynn A. Struve)著、李榮慶等譯,《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艾馬克(Mark A. Allee)著、王興安譯,《十九世紀的北部臺灣: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臺北:播種者文化,2003。
    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著,唐曉峰譯,《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孔復禮(Philip Kuhn)著、陳兼等譯,《叫魂:乾隆盛世的妖術大恐慌》,臺北:時英出版社,2000。
    Elliott, Mark C. 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Rowe, William T. China’s Last Empire: The Great Qing.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四、期刊論文
    刁書仁,〈略論清代東北旗界設置與管理〉,《吉林師範學院學報》,1991:3‧4期(吉林,1991.07),頁84-89。
    尤淑君,〈從朱昌祚之死看康熙初年的圈地問題〉,《政大史粹》,9(臺北,2005.12),頁37-87。
    王東平,〈元代回回人的宗教制度與伊斯蘭教法〉,《回族研究》,2002:4(銀川,2002.11),頁44-50。
    王景澤,〈關於穆昆與滿洲「前四旗」問題——兼析八固山的建立〉,《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4(佳木斯,1998.08),頁43-47。
    王興亞,〈明代罰俸制度述論〉,《中州學刊》,1993:2(鄭州,1993.03),頁100-104。
    王鍾翰,〈關於滿族形成中的幾個問題〉,收錄於氏著,《王鍾翰清史論集‧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124-140。
    王鍾翰,〈滿文老檔中計丁授田商榷〉,收錄於氏著,《王鍾翰清史論集・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588-608。
    王成勉,〈沒有交集的對話——近年來學界對「滿族漢化」之爭議〉,收錄於汪榮祖、林冠群主編,《胡人漢化與漢人胡化》,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6,頁57-81。
    王志強,〈清代的喪娶、收繼及其法律實踐〉,收錄於氏著,《法律多元視角下的清代國家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頁124-148。
    田 濤,〈虛假的材料與結論的虛假──從《崇德會典》到《戶部則例》〉,收錄於倪正茂主編,《批判與重建:中國法律史研究反撥》,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頁203-234。
    衣保中,〈清代八項旗租地的形成、破壞與丈放〉,《史學集刊》,1993:4(長春,1993.11),頁28-34。
    朱永杰,〈「滿城」特徵探析〉,《清史研究》,2005:4(北京,2005.11),頁78-84。
    朱 勇,〈清朝宗族法考〉,收錄於楊一凡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乙編・第1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598-680。
    李光濤,〈論建州與流賊相因亡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2(臺北,1947.04),頁193-236。
    李典蓉,〈由氏族到八旗——滿族民族認同中的矛盾現象〉,《黑龍江民族叢刊(雙月刊)》,2007:6(哈爾濱,2007.12),頁111-119。
    李典蓉,〈試論清太宗朝的「崇德會典」〉,《法制史研究》,4(臺北,2003.12),頁281-303。
    吳志鏗,〈清代前期滿洲本位政策的擬定調整〉,《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2(臺北,1994.06),頁85-117。
    吳志鏗,〈晚清有關清除滿漢畛域的討論──以光緒三十三七月諭令建言為中心〉,收錄於李國祈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編輯小組編,《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頁233-260。
    吳志鏗,〈清代的逃人法與滿洲本位政策〉,《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4(臺北,1996.06),頁111-118。
    汪利平,〈杭州旗人和他們的漢人鄰居:一個清代城市中民族關係的個案〉,《中國社會科學》, 2007:6(北京,2007.11),頁188-200。
    汪榮祖,〈論多民族中國的文化交融〉,收錄於汪榮祖、林冠群主編,《胡人漢化與漢人胡化》,嘉義: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6,頁1-39。
    杜家驥,〈清入關後的八旗奴僕及其與清朝統治〉,收錄於氏著,《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頁435-511。
    杜家驥,〈八分體制瓦解後八旗領主分封的長期殘留及其政治影響〉,收錄於氏著,《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頁264-281。
    杜家驥,〈清入關後的八旗奴僕兵與軍事職能〉,收錄於故宮博物院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故宮博物院八十華誕曁國際清史學術硏討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頁47-55。
    佟永功、關嘉祿,〈雍正皇帝整飭旗務述論〉,收錄於支運亭主編,《八旗制度與滿族文化》,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2,頁115-127。
    余英時,〈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餘論〉,收錄於氏著,《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頁47-75。
    定宜庄,〈美國與臺灣學者近年來對滿族史與八旗制度史的研究簡述〉,收錄於支運亭主編,《八旗制度與滿族文化》,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1,頁51-56。
    定宜庄,〈清代理事同知考略〉,收錄於慶祝王鍾翰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慶祝王鍾翰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頁263-274。
    定宜庄,〈遼東旗人社會的基層組織:族與宗族〉,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編委會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2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頁461-478。
    定宜庄,〈清代綠營中的八旗官兵〉,收錄於王鍾翰主編,《滿族歷史與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頁83-101。
    林麗月,〈科場競爭與天下之「公」:明代科舉區域配額問題的一些考察〉,收錄於邢義田、林麗月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社會變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319-348。
    林 乾,〈清代旗、民法律關係的調整──以「犯罪免發遣」律為核心〉,《清史研究》,2004:1(北京,2004.02),頁39-50。
    林 乾,〈五朝《清會典》纂修論述〉,收錄於故宮博物院國家清史編纂委會編,《故宮博物院八十華誕曁國際清史學術硏討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頁469-482。
    周遠廉,〈八旗制度和八旗生計〉,收錄於閻崇年主編,《滿學研究‧第七輯》,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2003,頁23-71。
    屈六生,〈論清代的翻譯科考試〉,收錄於慶祝王鍾翰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慶祝王鍾翰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頁229-238。
    邱澎生,〈「動態制度史」研究如何可能?──評介《明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明代研究通訊》,6(臺北,2003.12),頁129-142。
    金寶森,〈揚州十日記證訛〉,《滿族研究》,1989:4(瀋陽,1989.10),頁19-30。
    韋慶遠,〈論「八旗生計」〉,《社會科學輯刊》,1990:5(瀋陽,1990.09),頁85-90。
    韋慶遠,〈論「八旗生計」(續)〉,《社會科學輯刊》,1990:6(瀋陽,1990.11),頁82-85。
    韋慶遠,〈康熙時期對「生息銀兩」制度的初創和運用——對清代「生息銀兩」制度興衰過程研究之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3(廈門,1986.09),頁60-69。
    韋慶遠,〈雍正時期對「生息銀兩」制度的整頓和政策演變——對清代「生息銀兩」制度興衰研究之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3(廈門,1987.09),頁30-44。
    韋慶遠,〈乾隆時期「生息銀兩」制度的衰敗和「收撤」——對清代「生息銀兩」制度興衰研究之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3(廈門,1988.09),頁8-17。
    韋慶遠,〈《明清檔案》與順治朝官場〉,《社會科學輯刊》,1994:6(瀋陽,1994.11),頁88-99。
    韋慶遠,〈清代的抄家檔案和抄家案件〉,收錄於楊一凡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甲編‧第7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377-389。
    孟 森,〈八旗制度考實〉,收錄於氏著,《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20-113。
    柏樺、葛荃,〈公罪與私罪──中國古代刑罰政治觀〉,《政治與法律》,2005:4(上海,2005.04),頁149-155。
    姚大力、郭曉航,〈金泰和律徒刑附加决杖考──附論元初的刑政〉,收錄於柳立言編,《宋元時代的法律思想和社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頁63-81。
    姚大力,〈論元朝形法體系的形成〉,收錄於柳立言編,《宋元時代的法律思想和社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頁83-128。
    姚大力、孫靜,〈「滿洲」如何演變為民族──論清中葉前「滿洲」認同的歷史變遷〉,《社會科學》,2006:7(上海,2006.07),頁5-28。
    姚念慈,〈多爾袞與皇權政治〉,收錄於氏著,《清初政治史探微》,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頁247-316。
    姚念慈,〈評清世組遺詔〉,收錄於氏著,《清初政治史探微》,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頁337-376。
    姚從吾,〈契丹漢化的分析──從契丹漢化看國史上東北草原文化與中原農業文化的合流〉,收錄於韓復智編,《中國通史論文選輯‧下》(臺北:雙葉書廊,1973),頁151-174。
    馬社香,〈試論滿洲軍事賞罰制〉,《江漢論壇》,1982:11(武漢,1982.11),頁59-64。
    馬協弟,〈清代滿城考〉,《滿族研究》,1990:1(瀋陽,1990.03),頁29-34。
    孫進己,〈蒙古族的多源多流〉,收錄於郝時遠、羅賢佑主編,《蒙元史暨民族史論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頁86-100。
    孫 靜,〈乾隆朝八旗漢軍身份變化述論〉,《黑龍江民族叢刊(雙月刊)》,2005:2(哈爾濱,2005.04),頁59-64。
    徐 凱,〈清代八旗制度的變革與皇權集中〉,《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5(北京,1989.09),頁89-99。
    徐忠明,〈關於中國古代「民法」問題:借題發揮──張晉藩《清代民法綜論》讀後之隨想〉,收錄於朱勇主編,《《崇德會典》、《戶部則例》及其他──張晉藩先生近期研究論著一瞥》,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頁218-243。
    徐忠明,〈小事鬧大與大事化小:解讀一份清代民事調解的法庭記錄〉,收錄於氏著,《案例、故事與明清時期的司法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頁22-70。
    陳文石,〈滿洲八旗的戶口名色〉,收錄於氏著,《明清政治社會史論‧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頁553-578。
    陳文石,〈清初的奴僕買賣〉,收錄於氏著,《明清政治社會史論‧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頁579-597。
    陳文石,〈清代滿人的政治參與〉,收錄於氏著《明清政治社會史論・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頁651-754。
    陳文石,〈清代的筆帖式〉,收錄於氏著《明清政治社會史論・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頁599-621。
    陳捷先,〈從清初中央建置看滿洲漢化〉,收錄於氏著,《清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頁119-135。
    陳捷先,〈略論清帝南巡揚州及其功過〉,《故宮學術季刊》,15:4(臺北,1998夏),頁11-32。
    陳佳華,〈八旗制度研究述略〉,《社會科學輯刊》,1984:5(瀋陽,1984.09),頁109-116。
    陳佳華,〈八旗制度研究述略(續)〉,《社會科學輯刊》,1984:6(瀋陽,1984.11),頁113-120。
    陳國棟,〈清代內務府包衣三旗人員的分類及其旗下組織──兼論一些有關包衣的問題〉,《食貨月刊》,12:9 (臺北,1982.12),頁5-23。
    陳 鋒,〈清代八旗的戰時俸餉制度〉,收錄於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編輯組編,《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頁682-691。
    陳昭揚,〈金代的杖刑、杖具與用杖規範〉,收錄於臺師大歷史系、中國法制史學會、唐律研讀會主編,《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論集》,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1,頁73-93。
    張佳生,〈八旗中「漢人滿化」現象論析〉,收錄於氏著《八旗十論》,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頁230-249。
    張佳生,〈八旗制度對滿洲的整合三論〉,收錄於氏著,《八旗十論》,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頁126-229。
    張晉藩,〈論中國古代民法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收錄於氏著,《張晉藩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07,頁179-203。
    張晉藩,〈中國古代的行政管理與行政法〉,收錄於氏著,《張晉藩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07,頁152-178。
    張晉藩、郭成康,〈由崇德三、四年刑部滿文原檔看清初的刑法〉,收錄於楊一凡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乙編‧第1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567-597。
    張建輝,〈關於清代生息銀兩制的興起問題——清代生息銀兩制度考論之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1(廈門,1995.01),頁76-82。
    張建輝,〈關於康熙對生息銀兩制的初步推廣及其在八旗軍隊中的運用〉,《清史研究》,1998:3(北京,1998.09),頁23-29。
    張建輝,〈關於雍正對生息銀兩制的整頓及其在全國軍隊的推廣——清代生息銀兩制度考論之三〉,《清史研究》,2004:1(北京,2004.02),頁84-93。
    張建輝,〈關於乾隆收撤「恩賞銀兩」與生息銀兩制的存廢問題——乾隆的生息銀兩理論和政策〉,《咸陽師範學院學報》,19:5(咸陽,2004.10),頁25-28。
    張建輝,〈關於乾隆收撤「恩賞銀兩」與生息銀兩制的存廢問題——乾隆復行「公庫制」的失敗與清釐生息帑本的意圖〉,《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咸陽,2005.02),頁23-26。
    張建輝,〈關於乾隆收撤「恩賞銀兩」與生息銀兩制的存廢問題——乾隆收撤生息帑本的時間、條件及其善後〉,《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5(西安,2009.09),頁41-46。
    莊吉發,〈清初諸帝的北巡及其政治活動〉,收錄於氏著,《清史論集・1》,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頁235-275。
    莊吉發,〈清高宗乾隆時代的鄉試〉,收錄於氏著,《清史論集・3》,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頁199-234。
    黃一農,〈紅夷大炮與皇太極創立的八旗漢軍〉,《歷史研究》,2004:4(北京,2004.08),頁74-105。
    鹿智鈞,〈近二十年來(1989-2009)八旗制度研究的回顧與討論〉,《史耘》,14(臺北,2010.06),頁125-175。
    傅克東,〈八旗戶籍制度初探〉,《民族研究》,1983:6(北京,1983.11),頁36。
    傅克東、陳佳華,〈八旗制度中的滿漢蒙關係〉,《民族研究》,1980:6(北京,1980.11),頁24-39+56。
    黃源盛,〈從傳統身分等差到近代平權立法〉,收錄於氏著,《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頁287-313。
    黃源盛等著,〈薪傳五十年──臺灣法學院法史學碩博士論文〉,《法制史研究》,14(臺北,2008.12),頁163-219。
    陶晉生,〈歷史上漢族與邊疆民族關係的幾種解釋〉,收錄於韓復智編,《中國通史論文選輯‧下》,臺北:雙葉書廊,1973,頁175-180。
    陶晉生,〈金代的政治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1:4(臺北,1969.12),頁567-594。
    雷炳炎,〈康熙時期八旗武官選任探論〉,《學習與探索》,2008:5(哈爾濱,2008.10),頁214-218。
    葉高樹,〈「參漢酌金」:清朝統治中國成功原因的再思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6(臺北,2006.12),頁153-192。
    葉高樹,〈深維根本之重:雍正皇帝整飭旗務初探〉,《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2(臺北,2004.06),頁89-120。
    葉高樹,〈清雍乾時期的旗務問題:以雍正十三年滿、漢文「條陳奏摺」為中心〉,38(臺北,2007.12),頁69-152。
    葉高樹,〈各抒所見——雍正十三年滿、漢文「條陳奏摺」的分析〉,《故宮學術季刊》,23:4(臺北,2006夏),頁75-127。
    葉高樹,〈習染既深,風俗難移:清初旗人「漸染漢習」之風〉,收錄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編,《近世中國的社會與文化(960-1800)論文集》,臺北:師大歷史學系,2007,頁247-275。
    葉高樹,〈滿洲統治中國的特徵:對「征服王朝」理論與「漢化」觀點的省思〉,收錄於臺灣歷史學會編輯委員會編,《邁向21世紀的臺灣歷史學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頁273-313。
    管東貴,〈滿族入關前的文化發展對他們後來漢化的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0本上冊(臺北,1968.10),頁275。
    管東貴,〈入關前滿族兵數與人口問題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1:2(臺北,1969.06),頁179-194。
    趙文坦,〈元代的刑部和大宗正府〉,《歷史教學》,1995:8(天津,1995.08),頁19-22。
    趙令志,〈清代直省駐防旗地淺探〉,《黑龍江民族叢刊》,2001:2(哈爾濱,2001.05),頁70-75。
    趙綺娜,〈清初八旗漢軍研究〉,《故宮文獻》,4:2(臺北,1973.03),頁55-66。
    趙秉忠、白新良,〈關於乾隆時期八旗政策的考察〉,《史學月刊》,1991:2(開封,1991.03),頁35-40+7。
    潘洪鋼,〈清代駐防八旗的民族關係研究——從荊州旗、民的幾次鬥毆事件入手的探討〉,《江漢論壇》,2005:2(武漢,2005.02),頁72-76。
    潘洪鋼,〈由客居到土著——清代駐防八旗的民族關係問題研究〉,《黑龍江民族叢刊(雙月刊)》,2006:1(哈爾濱,2006.02),頁74-80。
    劉小萌,〈清朝史中的八旗研究〉,《清史研究》,2010:2(北京,2010.05),頁1-6。
    劉小萌,〈近年來日本的八旗問題研究綜述〉,收錄於支運亭主編,《八旗制度與滿族文化》,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2,頁57-73。
    劉小萌,〈從房契文書看清代北京城中的旗民交產〉,《歷史檔案》,1996:3(北京,1996.08),頁83-90。
    劉小萌,〈乾、嘉年間京畿旗人的土地交易──根據土地契書進行的考察〉,《清史研究》,1992:4(北京,1992.12),頁40-48+39。
    劉小萌,〈清前期北京旗人滿文房契研究〉,《民族研究》,2001:4(北京,2001.07),頁84-94。
    劉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會中的民人〉,收錄於故宮博物院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故宮博物院八十華誕曁國際清史學術硏討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頁93-107。
    劉小萌,〈關於清代八旗中「開戶人」的身分問題〉,《社會科學戰線》,1987:2(長春,1987.02),頁176-181。
    劉小萌,〈清代北京內城居民的分布格局與變遷〉,《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2(北京,1998.04)頁46-57。
    劉小萌,〈關於清代北京的俄羅斯人——八旗滿洲俄羅斯佐領歷史尋蹤〉,《清史論叢》,2007年號(北京,2006.12),頁365-377。
    劉小萌,〈八旗戶籍中的旗下人諸名稱考釋〉,收錄於氏著,《滿族的社會與生活》,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頁152-162。
    劉鳳雲,〈清康熙朝漢軍旗人督撫簡論〉,收錄於閻崇年主編,《滿學研究‧第7輯》,頁350-372。
    劉 曉,〈元代大宗正府考述〉,《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2(呼和浩特,1996.03),頁6-15。
    鄭 秦,〈清代旗人的司法審判制度〉,《清史研究通訊》,1989:1(北京,1989.03),頁21-25。
    鄭 秦,〈康熙現行則例考〉,收錄於氏著,《清代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頁22-33。
    鄭 秦,〈清代法制史研究綜評〉,收錄於氏著,《清代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頁410-474。
    鄭天挺,〈清史語解・土黑勒威勒〉,收錄於氏著,《探微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頁137-140。
    賴惠敏,〈從契約文書看清前期的旗地政策與典賣(1644-182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2(臺北,1999.12),頁127-163。
    賴惠敏,〈從杭州看清代的滿漢關係〉,《兩岸發展史研究》,5(桃園,2008.06),頁37-89。
    賴惠敏,〈從法律看清朝的旗籍政策〉,《清史研究》,2011:1(北京,2011.02),頁39-52。
    謝景芳,〈八旗漢軍的名稱及含義沿革考釋〉,《北方文物》,1991:3(哈爾濱,1991.08),頁84-88。
    謝景芳、趙洪剛,〈「三王」、續順公及所部「隸旗」考辦〉,收錄於氏著,《明清興替史事論考》,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頁180-190。
    蕭啟慶,〈內北國而外中國:元朝的族群政策與族群關係〉,收錄於氏著,《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頁463-475。
    蕭啟慶,〈忽必烈「潛邸舊侶」考〉,收錄於氏著,《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頁113-143。
    蕭啟慶,〈元代的宿衛制度〉,收錄於氏著,《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頁216-255。
    蕭啟慶,〈元代幾個漢軍事世家的仕宦與婚姻〉,收錄於氏著,《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頁276-345。
    蕭啟慶,〈說「大朝」:元朝建號前蒙古的漢文國號〉,收錄於氏著,《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頁62-78。
    蕭啟慶,〈元代科舉與菁英流動:以元統元年進士為中心〉,收錄於氏著,《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頁185-215。
    蘇 欽,〈民族法規考〉,收錄於楊一凡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甲編‧第7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285-309。
    夫馬進著、范愉等譯,〈明清時代的訟師與訴訟制度〉,收錄於滋賀秀三等著、王亞新等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語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頁389-430。
    杉山清彥著、陳仲丹譯,〈作為滿人王國的清帝國:八旗制的統治結構〉,收錄於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組主編,《清史譯叢‧第8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頁1-24。
    吉田順一著、鄭欽仁譯,〈北亞的歷史發展與魏復古的征服王朝理論〉,收錄於鄭欽仁、李明仁等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頁171-184。
    村上正二著、鄭欽仁譯,〈征服王朝〉,收錄於鄭欽仁、李明仁等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頁91-150。
    村上正二著、李明仁譯,〈征服王朝論〉,收錄於鄭欽仁、李明仁等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頁185-197。
    島田正郎著、李明仁譯,〈征服王朝乎?胡族國家乎?〉,收錄於鄭欽仁、李明仁等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頁226-234。
    護雅夫著、鄭欽仁譯,〈內陸亞世界的展開 總說〉,收錄於鄭欽仁、李明仁等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頁151-170。
    護雅夫著、李明仁譯,〈再論征服王朝〉,收錄於鄭欽仁、李明仁等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頁198-212。
    岸本美緒,〈明代的應考資格和身分感覺〉,收錄於黃寬重主編,《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1)》,臺北:政大歷史學系等,2008,頁257-281。
    滋賀秀三,〈中國法文化的考察——以訴訟的形態為素材〉,《比較法研究》,1998:3(北京,1998.05),頁18-26。
    細谷良夫,〈清代八旗制度之演變〉,《故宮文獻》,3:3(臺北,1972.06),頁37-60。
    魏復古(Karl A. Wittfogel)著、蘇國良等譯,〈中國遼代社會史(907-1125)總述〉,收錄於鄭欽仁、李明仁等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頁1-69。
    柏清韻(Bettine Birge)著、蔡京玉譯,〈遼金元法律及其對中國法律傳統的影響〉,收錄於柳立言主編,《中國史新論‧法律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公司,2008,頁174。
    柏清韻(Bettine Birge)著、柳立言譯,〈元代的收繼婚與貞節觀的復興〉,收錄於柳立言編,《宋元時代的法律思想和社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頁387-428。
    歐立德(Mark C. Elliot)著、李仁淵譯,〈滿文檔案與新清史〉,《故宮學術季刊》,24:2(臺北,2006冬),頁1-18。
    鞏濤(Jérôme Bourgon)著、黃世杰譯,〈地毯上的圖案:試論清代法律文化中的「習慣」與「契約」〉,收錄於邱澎生、陳熙遠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09,頁215-253。
    Cosmo, Nicola di “State formation and periodization in inner Asian history,”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10:1(Spring, 1999), pp. 1-40.
    Elliot, Mark C. “Bannerman and Townsman: Ethnic Tens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Jiangnan,”Late Imperial Chian 11:1(June, 1990), pp.36-74.
    Ho, Ping-Ti “In Defense of Sinicization: A Rebuttal of Evelyn Rawski’s ‘Reevisioning the Qing’,”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7:1(February, 1998), pp. 123-155.
    Rawski, Evelyn S. “Presidential Address: Ree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5:4(November, 1996), pp. 829-850.

    五、學位論文
    林承誌,〈分鎮巖疆‧駐衛內裏──清朝駐防八旗問題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吳佳玲,〈清代乾嘉時期遣犯發配新疆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范傳南,〈乾隆朝八旗漢軍出旗述論〉,大連:遼寧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
    許富翔,〈清代江寧滿城的研究〉,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黃平,〈滿城興建與規劃建設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劉炳濤,〈清代發遣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4。

    六、工具書
    周振想主編,《法學大辭典》,北京:團結出版社,1994。
    浦法人編,《法律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孫文良主編,《滿族大辭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
    沃克(David M. Walker)著、北京社會與科技發展硏究所組織譯,《牛津法律大辭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