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縕琪
Yyu-Chi Ho
論文名稱: 國小教師主題統整教學歷程之分析暨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之建構
The Analysis of Thematic Integrated Teaching Process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operative Reflective Professional Growth Model
指導教授: 張景媛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0
中文關鍵詞: 主題統整教學合作-省思模式專業成長
英文關鍵詞: thematic integrated teaching, cooperative-reflective model, professional growth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6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內學者們呼籲教育改革應以朝向課程統整,培養學生具備基本學習能力為目的。課程發展若能以教師發展為基礎,讓教師在建構課程的歷程中,針對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進行辯證,將可重組教師的教學知識、教學信念與社群關係,從而獲致專業成長。本研究目的是想了解國小教師設計主題統整教學的歷程、實施的結果、專業成長質變學習歷程,並建構出適合國小教師進行課程探究的「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
    研究參與者是四位國小二年級女教師,透過質化與量化方法進行分析,資料主要來源包括教學會議記錄、教師省思札記、教學自評表、教師與學生訪談稿、家長與學生意見調查表、以及學生的國語與數學科測驗成績等。本研究在主題統整教學的設計歷程方面,包括:訂定學期計畫、設計教學網路圖、發展教學子題、規劃形成性評量表、學習單、以及班群教學活動。在主題統整教學的實施結果方面,包括:教學活動多元活潑,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方式銜接經驗,增進認知情意發展;學習單深入有變化,提供學生獨立思考;以及利用真實性評量增進學生的自我了解。
    教師參與本研究的專業成長是一種質變學習的歷程。教師在其「教學知識」上的成長包括:由講述方式到設計生活化系統化的教學;由情境串連到應用網路圖設計教學內容;由紙筆測驗到使用真實性評量評估表現;由教師訂定公約到引導學生省思規範的意義。教師在其「教學信念」上的成長包括:由獨立單元的教學到突破教材限制延伸概念;由單一學科的教學到運用綜合活動統整學習;由單打獨鬥的教學到建立合作網路擴展經驗;由固定單純的教學到發展個人風格增進效能。教師在其「社群關係」上的成長包括:由班級王國到運用班群教學已發展多元學習;由被動溝通到建立教學共識以促進同仁互動;由逃避困擾到善用家長資源以增進教學成效;由課本教學到運用社會資源以擴展學習領域。
    為協助教師進行課程探究,本研究以社會建構論及成人質變學習論規劃專業成長活動,並以教育行動研究與反省性教學模式規劃研究架構。從主題統整教學的設計、實施、以及教師本身的質變學習歷程中,建構出「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步驟與專業成長活動:(1)在「計畫」步驟,教師組成研究小組,安排共同討論時間以進行統整課程的規劃。(2)在「執行」步驟,教師討論教學計畫的實施情形,利用札記、同儕視導、閱讀理論方式等建構共有的教學觀,研究者提供適當的課程統整方法與教學策略以改善心智模式。(3)在「修正」步驟,教師透過同儕教練、教學分享與專家支持,針對教學計畫與實施中的疑惑提出改變的計畫,以進一步澄清自己的教學觀。(4)在「評鑑」步驟,教師填寫教學自評表,在行動中反省自己的思考和教學,以了解教學的實施結果。(5)在「省思」步驟,透過成長檔分享以及訪談,協助教師將新的實務知識與個人的基本假設產生連結,從中建構自己的教學理論與專業成長。
    綜觀本研究「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具有以下特點:設計系統化的專業成長活動,使教師成為自我導向的研究者;建立溫暖與信賴的合作網路,鼓勵教師建構積極的互動關係;規劃共同時間進行專業對話,以合作協商建構個人教學觀;透過批判省思引發質變學習,實踐個人新的教學觀與社群觀;提供鷹架支持發展統整課程,培養教師自我調整與自主研究。根據本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者分別就實施主題統整教學、進行教師專業成長活動提出建議,並對未來研究提出進一步探討的方向。

    The scholars declare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reformation are to integrate the curriculum and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have basic learning abilities. If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an be established on the base of teachers' development, and let the teachers debate the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curriculum, the teachers will reconstruct their teaching knowledge, teaching belief, community relationship and get professional growth. Thus,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were: (1)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thematic integrated teaching designed by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e outcomes of administr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proces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2) to construct a suitable "cooperative reflective professional growth model" for the teachers to explore the curriculum.
    Four second-grade female teachers participated in the current study during the ten months perio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to evalua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qualitative data included teaching research meeting records, teacher journal reviews, teacher self-assessment repor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views. The quantitative data included the results from survey instruments of parents and students, and students' scores of mandarin and mathematics. The process of designing the thematic integrated teaching included devising term plan, drawing teaching network diagrams, developing teaching subjects, and planning formative evaluation inventory, learning sheets, and team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results of administering the thematic integrated teaching were : teaching activities became more vivid and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were promoted; teachers' teaching styles connected their experien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gnition and affection were enhanced; the changeful learning sheets could offer students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the authentic assessments could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mselves.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is a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process. The growth in teaching knowledge was revealed in designing more living and systematic lectures, more creative assessment methods, more sensible classroom regulations. The growth in teaching beliefs was revealed in more integrated teaching concepts, more synthesized learning activities, more efficient teaching styles. The growths in community relationships was revealed in more cooperation with the colleagues, better interactions with the parents, and applied other social resources to increase varieties in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cooperative-reflective professional growth model" contained the following procedures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activities:
    During the first stage (planning stage), a research team was formulated for group discussion on the thematic integrated teaching. The teaching plan was developed based 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social constructivism,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then, the teachers developed teaching network to design integrated teaching. During the second stage (action stage), teachers were provide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methods, peer coaching, and reading teaching theory to reform mental habits. During the third stage (revision stage), experts for confusion and modifications assisted teachers in their teaching plan. During the fourth stage (evaluation stage), teachers prepared self-assessment reports to reflect teaching behaviors and received feedback on their teaching performance. During the fifth stage (reflection stage), teachers arranged growthfolio to link their new practical knowledge to previous beliefs to formulate personal theory and achieve professional growth.
    The authors discovered the effective professional growth model must contain systematic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to help teachers become self-directed researchers. Also, a warm and cooperative network and free time for professional dialogue are important for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s to construct personal teaching. Several strategies were found to enhance reflective thinking,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and develop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Finally,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thematic integrated teaching an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studies on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model were offered.

    目 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附表目次 附圖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課程統整的背景與理論基礎---------- 10 第二節 教師專業成長的理論基礎------------ 30 第三節 相關研究探討---------------------- 65 第四節 本研究之主題統整教學與 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 ------------ 7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87 第一節 研究場所-------------------------- 87 第二節 研究人員-------------------------- 89 第三節 研究程序-------------------------- 9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98 第五節 資料分析--------------------------103 第六節 資料分析的信度與效度檢核----------105 第七節 研究限制---------------------------107 第八節 研究倫理---------------------------10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109 第一節 主題統整教學設計的分析-------------110 第二節 主題統整教學實施結果的分析---------142 第三節 教師專業成長結果的分析-------------165 第四節 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 之建立-------2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22 第一節 結論-------------------------------222 第二節 建議-------------------------------228 參考文獻---------------------------------------236 附錄-------------------------------------------247 附錄一 第一階段研究教學研究會議討論重點-------247 附錄二 第二階段研究教學研究會議討論重點-------251 附錄三 研究教師教學研究札記示例---------------253 附錄四 研究教師教學省思札記示例---------------255 附錄五 主題統整教學教師教學自評表-------------257 附錄六 研究教師個別訪談引導題目---------------258 附錄七 主題統整教學「綜合活動」教學設計示例---259 附錄八 主題統整教學「綜合活動」學習單示例-----262 附錄九 主題統整教學學生意見調查表-------------269 附錄十 主題統整教學家長意見調查表-------------270

    參 考 文 獻
    中文部份
    王聖銘(民84)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設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成虹飛、黃志順(民88)從教師成長看課程改革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1,頁69-97。
    李子建、黃顯華(民85)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李平譯(民86)經營多元智慧:開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台北:遠流。
    李口永吟、單文經(民87)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李俊湖(民81)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杜佳真(民84)交互學習的建構教學課程對國小五年級不同批判思考能力學生速率問題解題歷程與學習內發動機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烈(民85)邁向共同的願景:學習組織。成人教育,38,頁45-52。
    沈翠蓮(民83)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錘卿(民85)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初探。台中師院學報,10,頁63-85。
    周淑卿(民88)論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問題。收錄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頁55-78。台北:揚智文化。
    林清山譯(民79)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進材(民86)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復文圖書。
    林惠真(民88)海闊天空開放教育。台北:聯經。
    柯華葳(民88)教育的心理學。收錄於教育科學國際化或本土化,頁563-583。台北縣:揚智。
    柯禧慧(民87)從Denscombe的觀點談影響教師專業成長的因素。收錄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頁3-16。台北:師大書苑。
    夏林清(民88)制度變革中教育實踐的空間:一個行動研究的實例與概念。應用心理研究,1,頁33-68。
    施良方(民85)課程理論。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洪福財(民86)幼教教師的專業成長-談反省性教學。收錄於歐用生:教師專業與師資培育(頁51-85)。台北:師大書苑。
    胡應銘(民87)課程統整初探。教師天地,93,頁41-44。
    高強華(民85)師資培育問題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高翠霞(民87)主題式教學的理念-國小實施課程統整的可行策略。現代教育論壇:國小實施課程統整的走向。國立教育資料館主辦。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言一貫課程總綱綱要。
    教育部(民88)國中小學補救教學示範學校專案(三)。
    許信雄(民87)課程統整。現代教育論壇:國小實施課程統整的走向。國立教育資料館主辦。
    許維素(民87)輔導教師專業角色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武雄(民84)序言-我們希望孩子長大成什麼樣子?御茶水女子大學附屬小學教育研究會著,蕭志強譯:創造活動與兒童。台北縣:光佑文化。
    黃政傑、張嘉育(民87)教室本位的課成發展。教師天地,93,頁6-1。
    黃譯瑩(民87)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頁616-633。
    黃譯瑩(民88)打開學習的另一扇窗-「綜合活動」之探究。翰林文教雜誌,4,頁33-34。
    郭丁熒(民87)教師進修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收錄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踐,頁89-114。台北:師大書苑。
    郭俊賢、陳淑惠譯(民87)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遠流。
    郭進隆譯(民83)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台北:天下文化。
    陳杰琦(民87)鑑別、培養與發展兒童的多元智力能力。文教新潮,3(5),-17。
    陳美玉(民85)教師專業實踐理論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惠、鄒秀惠、蔡維芬、蔡宜君、洪秀月(民88)如何以多元智慧統整學科形成主題教學?收錄於國民中小學補救教學示範學校實施計劃實施報告(一、二)合輯,頁11-125。台北市:永建國小。
    陳舜芬、丁志仁、洪儷瑜(民86)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的檢討。教育研究所集刊,37,40--100。
    陳惠邦(民87)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麗華(民82)國小實習教師的社會科教學推理之研究:結構與意識的辯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游家政(民87)建構主義取向課程設計的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31--46。
    張世平(民81)行動研究法。收錄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張明輝(民87)營造學習型學校。收錄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辦:現代教育論壇(四)--營造學習型學校。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清濱(民85)教師進修-邁向專業化途徑。研習資訊,13(6),頁2-9。
    張景媛(民86)如何讓新手教師變為專家教師,測驗與輔導,145,頁25-30。
    張稚美(民88)教師專業成長研習-多元智慧成長檔。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叢書172。
    張嘉育(民87)認識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收錄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頁25-47。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銳(民87)以教師同儕合作化解教學專業的危機。教師天地,93,頁12-16。
    張德銳、簡紅珠、裘友善、高淑芬、張美玉、成虹飛編著(民85)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台北:五南。
    湯仁燕(民8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維玲(民85)反省取向的師資培育學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傅瓊慧(民87)「主題統整式大單元教學活動設計」示例。教師天地,93,頁50-53。
    甄曉蘭(民88)從知識論的辯證談課程發展問題-以台灣課程改革為例。收錄於教育科學國際化或本土化,頁382-401。台北縣:揚智。
    廖鳳瑞(民85)教學日誌-教師的省思與成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設幼稚園:開放的教育-師大附幼萌發式課程的實踐歷程。台北縣:光佑。
    蔡克容(民87)建構主義對教育改革的啟示。課程與教學季刊,1(3),頁47-60。
    蔡明富(民87)多元智能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初等教育學報,11,頁305-334。
    蔡清田(民87a)建構主義取向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1(3),頁15-30。
    蔡清田(民87b)從行動研究論教學實習課程與教師專業成長。收錄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踐,頁177-201。台北:師大書苑。
    蔡敏玲(民87)「內」「外」之間與之外的模糊地帶:再思建構之爭議。課程與教學季刊,1(3),頁81-96。
    蔡碧璉(民8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關係之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17,283-330。
    羅清水(民87)九年一貫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5(5),1-8。
    簡紅珠(民87)多元智能理論對課程與教學的啟示。教師天地,93,頁23-27。
    簡淑真(民87)建構論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1(3),頁61-80。
    劉錫麒(民80)合作反省思考的數學解題教學模式及其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劉錫麒、紀惠英(民84)合作省思教學模式在國小數學教室中的協同行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
    歐用生(民83)做一個有反省能力的教師。研習資訊,11(5),頁1-6。
    歐用生(民85)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88)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頁22-32。
    薛梨真(民87)統整課程活動設計。高雄:復文。
    饒見維(民84)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