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芯妤
論文名稱: 現代漢語「不」和「沒」之比較分析與教學活動設計--以英語為母語學習者的偏誤及學習策略分析為基礎
Modern Chinese Negative Adverbs bu and mei: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urriculum Activity Design--Analysis of Error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 Case of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指導教授: 鄧守信
Teng, Shou-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5
中文關鍵詞: 否定副詞語義功能教學活動設計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95下載:2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現代漢語中,否定副詞「不」與「沒」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兩個否定詞,儘管語言學界已由各方面對「不」與「沒」做過諸多的討論,但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上的應用卻不多,「不」與「沒」的使用仍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難點。本研究認為造成困難的原因為現行課堂教學與教材的否定副詞教學多為零散、無系統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無清楚的語言輸入指引,可能被誤導而發展出不當的學習策略,進而造成偏誤。因此為促進有效率的學習,本研究利用構造化輸入活動(structured input activities)的概念與語境的輔助,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目標為促使學習者完成正確的語言形式與意義的連結,並放棄不當的學習策略。為達到真正的學習效果,教學設計的內容必須具備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相關性,本研究針對的是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學習者。

    否定副詞「不」與「沒」兩者除了表示否定以外,各自有一些語義功能,且由於語義功能不同,反映在語法上也形成部分對立現象。但由於現行動詞分類無法反映句法特徵,故本研究採動詞三分的架構,分為動作動詞(action verb)、狀態動詞(state verb)與變化動詞(process verb)。「不」可否定動作動詞,語義功能為意志或習慣性,「沒」否定動作動詞時,表示否定動作事件的完成或發生;狀態動詞只能由「不」否定,否定時,表示狀態不存在,而變化動詞由「沒」否定,表示變化未發生。本研究即以此架構分析否定的偏誤並進行教學活動設計。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範圍 2 1.3 論文架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2.1 矛盾與相反 4 2.2 否定副詞「不」與「沒」的差異 8 2.2.1 呂叔湘(1980) 9 2.2.2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96) 15 2.2.3 石毓智(2001) 17 2.3 小結 21 第三章 否定副詞「不」和「沒」之語法結構與語義功能分析 22 3.1 否定副詞「不」和「沒」之語法結構探討 22 3.1.1 否定副詞否定之成分 22 3.1.1.1 否定副詞與副詞之搭配 26 3.1.1.2 否定副詞與介詞之搭配 34 3.1.2 否定副詞與動詞分類 37 3.1.2.1 動詞二分與動詞三分 37 3.1.2.2 「沒」與「狀態動詞」之搭配現象 44 3.2 否定副詞「不」和「沒」之語義功能 48 3.2.1 〔±狀態〕 50 3.2.2 〔±變化〕 55 3.2.3 〔±意志〕 57 3.2.4 〔±習慣性〕 59 3.2.5 〔±完成〕 61 3.3 小結 66 第四章 英漢否定結構之對比分析 69 4.1 英文的否定成分 69 4.2 英漢否定語法結構之對比分析 72 4.2.1 否定的方式 72 4.2.2 否定詞否定之成分 75 4.2.3 對應狀態動詞 80 4.2.4 對應變化動詞 85 4.2.5 對應動作動詞 86 4.2.6 對應副詞與介詞組 88 4.3 小結 91 第五章 英漢否定結構之偏誤分析 93 5.1 偏誤分析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 93 5.2 偏誤分析 93 5.2.1 「不」與「沒」的偏誤類型 95 5.2.2 各否定結構之偏誤率 98 5.2.2.1 否定狀態動詞的偏誤分析 101 5.2.2.2 否定動作動詞的偏誤分析 106 5.2.2.3 補語否定結構的偏誤分析 111 5.3 小結 114 第六章 漢語否定副詞「不」和「沒」之教學活動設計 117 6.1 輸入處理指導法與構造化輸入 118 6.1.1 輸入處理指導法的特徵 119 6.1.2 兩種構造化輸入活動 120 6.2 語境的利用 123 6.3 發展否定副詞「不」與「沒」的構造化輸入活動 124 6.4 小結 131 第七章 結論 132 7.1 研究結論 132 7.2 研究限制與省思 133 參考書目 134 網路資源 140 附錄 教學活動範例 141

    中文部分
    Li ,Charles N.. Thompson, Sandra A.著,黃宣範譯(1983)。漢語語法。 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Brown, Douglas著,余光雄譯(2002)。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 臺北:臺灣培生教育。
    Gagné. Briggs. Wager著,陳正昌等譯(1996)。教學設計原理。 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Richards, Jack C著,孫德坤譯(1990)。錯誤分析、中介語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述評。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58-65。
    Sinclair著,任紹曾. 馬博森. 劉萬存譯(1999)。Collins Cobuild英語文法大全。臺北市:臺灣商務。
    孔慶成(1998)。否定修辭作用的語用機制。語言文字應用,第一期,59-66。
    王力(1987)。中國語法理論。臺中:藍燈出版社。
    王建勤(1997)。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王魁京(1992)。對外國人用漢語表達時出現的幾個問題的探究。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127-142。
    史錫堯(1995)。"不"否定的對象和"不"的位置—兼談副詞"不"、"沒"的語用區別。 漢語學習,第1期,7—10。
    左紅珊(2005)。套語與詞彙。現代外語,第一期,82-86。
    白荃(2000)。「不、「沒有」教學和研究上的誤區—關於「不」、「沒(有)」的意義和用法的探討。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三期,21-25。
    石毓智(2001)。肯定和否定的對稱與不對稱。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石毓智、李訥(2000)。十五世紀前後的句法變化與現代漢語否定標記系統的形成-否定標記「沒(有)」產生的句法背景及其語法化過程。語言研究,第二期,39-62。
    朱其智(2005)。留學生漢語雜糅偏誤分析—基於中級階段留學生中介語料庫的分析研究。二十一世紀華語機構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p75-80)。 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呂文華(1994)。「把」字句的語義類型。載於呂文華(編)(199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研究(pp115-121)。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呂必松(1992)。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研究問題芻議。語言文字應用,第1期,61-68。
    呂叔湘(1977)。通過對比研究語法。載於楊自儉.李瑞華(編)(1990)。英漢對比研究論文集(pp21-33)。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92)。中國文法要略。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李大忠(1996)。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分析。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宇明(1998)。形容詞否定的不平行性。漢語學習,第三期,1-5。
    李宇明(1999)。程度與否定。世界漢語教學,第一期,28-35。
    李延林(2000)。英語意義否定句表現法及其漢譯瑣談。中國翻譯,第1期,37-40。
    李英(2004)。『不/沒+V』的習得情況考察。漢語學習,第5期,72-78。
    李英哲、鄭良偉、賀上賢、侯炎堯、Foster.Yip(1990)。實用漢語參考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李敏(1999)。形容詞與否定副詞「不」組合的語義、語法制約。南京師大學報,第二期,137-144。
    李瑛(1992)。「不」的否定意義。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二期,61-70。
    李曉琪(1981)。「不」和「沒」。漢語學習,23-27。
    李曉琪(1996)。中介語與漢語虛詞教學。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第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pp174-186)。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李曉琪、任雪梅、張明瑩、徐晶凝(2003)。現代漢語虛詞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沈開木(1984)。“不”字的否定範圍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中國語文,第六期,404-412。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肖輝嵩(1984)。否定詞「沒有」的語義及其指南。漢語學習,第六期,8-16。
    周利芳(2002)。談對外漢語副詞教學中的語境利用。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 58-63。
    周靜(2001)。漢語肯定和否定研究的新特點。現代中國語研究,第三期,102-110。
    屈承熹、紀宗仁(2006)。漢語認知功能語法。臺北:文鶴出版社。
    春范(1980)。談動詞前面的否定副詞"不"和"沒(有)"。漢語學習,第1期,12-14。
    相原茂(1992)。漢語比較句的兩種否定形式-「不比」型和「沒有」型。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三期,73-87。
    孫德坤(1993)。中介語理論與漢語習得研究。語言文字應用,第4期,82-92。
    徐春香(1990)。中荷文否定句的對比研究。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屆理論分析(上),169-18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主編,編輯委員陳夜寧、王淑美、盧翠英(1999)實用視聽華語(一)。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孝忠(1984)。"不"和"沒(有)"用法舉例—兼與英語"not"和"no"的對比。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77—85。
    張誼生(1999)。近代漢語預設否定副詞探微。古漢語研究,第一期,27-35。
    許余龍(1992)。對比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連淑能(1993)。英漢對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小荷(1996)。基於中介語語料庫的漢語副詞『也』的偏誤分析。載於王建勤(編)(2006)。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語言系統研究(pp137-151)。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平(1991)。現代語言學研究—理論、方法與事實。重慶:重慶出版社。
    陳立芬(2003)。現代漢語副詞「才」與「就」的教學語法。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定安(1997)。英漢比較與翻譯。臺北市:書林。
    曾心怡(2002)。當代台灣國語的句法結構。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昭智(1995)。英語句子的否定形式。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湯廷池(1992)。對比分析與語言教學。載於湯廷池(編)(1994)。英語認知語法:結構、意義與功用下集(pp1-58)。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程美珍(1997)。漢語病句辨析九百例。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楊慶蕙、白荃(1996)。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法難點剖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溫曉紅(1992)。習得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之比較。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49-65。
    葉斯泊森(Otto Jespersen)(1994)。語法哲學。傅一勤譯。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鄒為誠(2000)。語言輸入的機會和條件。外語界,第1期,5-10。
    廖傳風(2000)。語境與語境教學法。外語界,第4期,33-37。
    趙世開(1999)。漢英對比語法論集。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趙金銘(2002)。外國人語法偏誤句子的等級序列。載於趙金銘(編)(2005)。漢語與對外漢語研究文錄(pp189-203)。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趙賢州(1996)。對外漢語教學通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齊滬揚、張誼生、陳昌來(2002)。現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宓慶(1992)。漢英對比與翻譯。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劉珣(1993)。語言學習理論的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文字應用,第2期,32-41。
    劉愛群(2004)。『構造化輸入』日本漢語初級階段教學中的應用—從否定副詞『不』和『沒』的習得到教學活動設計。中國語教育,82-106。
    劉潤清(1993)。第二語言習得中課堂教學的作用。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34-44。
    蔣國輝(1994)。漢語否定結構說略。求是學刊,第一期,88-93。
    鄭恩(2003)。對韓籍學習者的漢語否定副詞教學語法。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守信(1985)。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載於鄧守信(2005)。漢語語法論文集 (pp.261-268)。臺北: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鄧守信(2003)。對比分析與語法教學。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對外語言文化學院(編) (2004)。漢語研究與應用第二輯(pp.49-5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魯健驥(1992)。偏誤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文字應用,第1期,69-73。
    魯健驥(1999)。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盧丹懷(2000)。漢語和英語中的否定結構比較。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六屆第二冊語文分析組,18-28。
    盧福波(2000)。對外漢語常用詞語對比例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盧福波(2002)。『不』與『沒』的差異。載於郭繼懋.鄭天剛(主編)。似同實異:漢語近義表達方式的認知語用分析(pp291-30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戴浩一(1988)。黃河譯。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國外語言學,第一期,10-20。
    戴耀晶(2000)。試論現代漢語的否定範疇。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三期,45-49。
    謝世涯、蘇啟禎(1993)。構詞能力與偏誤分析。語言文字應用,第2期,42-50。
    聶仁發(2001)。否定詞「不」與「沒有」的語義特徵及其時間意義。漢語學習,第一期,21-27。

    英文部分
    Carroll, Susanne (2004). Commentary: Some General and Specific Comments on Input Processing and Processing Instruction. In VanPatten (Eds.),Processing instruc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commentary (pp.293-309).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Corder, S. Pit. (1973). Introducing applied linguistics. Baltimore:Penguin Education.
    Horn, Laurence. Yasuhiko Kato (2000). Negation and Polar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espersen, Otto (1924).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New York: Norton.
    Kim, Jong-Bok (2000). The grammar of negation: a constraint-based approach. LA: CSLI Publications.
    Leech, Geroffrey. Svartvik, Jan (1974).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Lightbown, Patsy M..(2004). Commentary: What to Teach? How to Teach? In VanPatten (Eds.),Processing instruc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commentary (pp.65-78).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Quirk. Greenbaum. Leech. Svartvik.(1972).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Richards, Jack C. (1984). Error Analysis.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Teng , Shou-hsin (1973). Negation and Aspects in Chinese. In S.-H. Teng (Ed.). (2005). 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syntax〔漢語語法論文集〕(pp. 31-54). Taipei: Crane Publishing.
    Teng , Shou-hsin (1974). Verb classification and its pedagogical extension. In S.-H. Teng (Ed.). (2005). 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syntax〔漢語語法論文集〕(pp.79-86). Taipei: Crane Publishing.
    Teng , Shou-hsin (1977). Negation in Chinese: Mandarin and Amoy. In S.-H. Teng (Ed.). (2005). 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syntax〔漢語語法論文集〕(pp.137-154). Taipei: Crane Publishing.
    VanPatten, Bill (1998).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In Heidi Byrnes (Eds.) Learning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s: perspectives in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 (pp.105-127). New York: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VanPatten, Bill (2004). Input Processing in SLA. In VanPatten (Eds.),Processing instruc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commentary(pp.5-31).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VanPatten, Bill. Wong,Wynne (2004). Processing Instruction and the French Causative: Another Replication. In VanPatten (Eds.),Processing instruc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commentary(pp.97-118).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Wong,Wynne (2004a). The Nature of Processing Instruction. In VanPatten (Eds.),Processing instruc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commentary(pp.33-63).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Wong,Wynne (2004b). Processing Instruction in French: The Roles of Explicit Information and Structured Input. In VanPatten (Eds.),Processing instruc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commentary(pp.187-205).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網路資源
    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現代漢語語料庫: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jsearch/index.jsp?dir=xiandai
    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
    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http://www.sinica.edu.tw/SinicaCorpus/
    《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http://www.sinica.edu.tw/SinicaCorpus/

    圖片來源:
    練習一之圖一:
    http://www.studiopowell.com/frame329621.html
    其他圖片:Office 線上多媒體藝廊
    http://office.microsoft.com/zh-tw/clipart/default.aspx

    語料庫
    《華語病句語料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