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韋仁
Huang, Wei-Jen
論文名稱: 《御製增訂清文鑑》滿漢對音研究
Study of the Transliteration of “Han i Araha Nonggime Toktobuha Manju Gisun i Buleku Bithe”
指導教授: 吳聖雄
Wu, Sheng-X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5
中文關鍵詞: 御製增訂清文鑑滿漢對音官話
英文關鍵詞: Han i Araha Nonggime Toktobuha Manju Gisun i Buleku Bithe, Manchu-Chinese transliteration, Mandari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07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5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御製增訂清文鑑》是清高宗的敕令編纂的滿漢辭典,作者為傅恒、劉統勳等,書中以漢字注滿音,以滿文注漢音。
      本研究考證出了該書祖本,並指出其他版本多出〈續入新語〉、〈二次續入新清語〉等,都是後人私修增補。
      《御製增訂清文鑑》滿漢對音所反映的官話音系,聲母雖與今天國語完全一致,但細節不盡相同。
      而所謂「尖團音」,原是滿語音學上的術語,尖音指滿語舌面音聲母,團音指滿語舌根音、小舌音聲母。滿語尖、團格局,恰巧可以對上漢語精系、見系格局,因此被混為一談。
      本論文認為──「精系顎化、見系不顎化」應是清初的官話標準音。尖團音分清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涉及到了滿漢音譯。只要漢人講著標準音,就算沒學過滿文,看著漢譯,也能讀出滿文音;反之,若讀著「精、見系全顎化」的變音,就不能讀出正確的滿文音。可是,另一方面,有些人雖講著標準音,但受「精、見系全顎化」變音的干擾,也會讀錯,於是出現《圓音正考》這樣的參考書。
      相較於聲母,《御製增訂清文鑑》與今天國語在韻母上的分歧更大。多了ㄨㄜ[uә]、ㄧㄛ[io],少了ㄨㄛ[uo]。若干明顯特徵,摘舉如下:
      一、[o]、[uo]合併為[o]。
      二、見系字果攝合口一等字,本應讀[o],但部分字分化出[wә]。
      三、相同的音韻地位,常有混讀[o]、[ә]的現象。
      四、今國語[iai]韻幾乎消亡,所剩極少。滿漢對音,一半維持[iai],一半變讀[ai]或[ie]。
      五、若干唇音字仍保持[-uәn]、[-oŋ]等合口呼。
      《御製增訂清文鑑》出現大量混讀的現象,一半近於古,一半近於今,揭示了語音的流變,並不是突然地改頭換面,而是緩慢地推進。
      新音的萌發可以很早,但新、舊音也可以共存很久。因此,文獻中出現舊音,不必然是因為作者有存古的意識。一半的人讀新音,看似聲勢浩大,但不能忽略仍有一半的人還在讀舊音。
      《御製增訂清文鑑》音系,並不是一地之方音,而是以北京話為基礎,依據文人對於雅音的共識,斟酌南北所形成的音。《御製增訂清文鑑》編纂者,有滿人,有漢人,也經過清高宗本人審閱。如果我們狹隘地認定皇帝本人的口音就是絕對標準的話,《御製增訂清文鑑》無疑是最接近清乾隆時期官話標準音的文獻!

    “Han i Araha Nonggime Toktobuha Manju Gisun i Buleku Bithe” is a Machu-Chinese dictionary, which was edited with Qián Lóng’s edict. The authors were Fuheng and Liú, Tǒng-Xūn. In this book, Machu pronunciation is noted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pronunciation is noted with Manchu alphabet.
    This study finds the original version; the other versions which contain “Continuing Added Vocabulary” and “Secondary Continuing Added New Manchu Vocabulary” all were enlarged privately by individual persons afterward.
    The initials of the Mandarin phonetic system which the “Han i Araha Nonggime Toktobuha Manju Gisun i Buleku Bithe” reflects match Mandarin today, but are not totally the same in details.
    The so-called “acute-round voices” was actually a term of Manchu phonetics. Acute voice is lingual initials of Manchu; round voice is velar and uvular initials of Machu. The condition of acute-round voices in Machu occasionally agree the one of “精set & 見set” in Chinese, so they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same.
    “Palatalized精set & unpatalized 見set” should be the standard pronunciation of Mandarin in the beginning of Qīng Danasty. The reason why acute-round voices were so important is that they refer to Manchu-Chinese transliteration. As long as Chinese speak in standard pronunciation, even though they never learns Manchu, they still can read Manchu out just by reading Chinese transliteration; conversely, if they speak in “Palatalized精set & palatalized 見set”, they will never read correct Machu out.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some people speak in standard, yet also read wrong for the interference of “Palatalized精set & palatalized 見set”. So, the reference book “Study of Round Voice” appeared.
    Compared with initials, rhymes of “Han i Araha Nonggime Toktobuha Manju Gisun i Buleku Bithe” differ much more from Mandarin’s. Here listed obvious features below:
    1. [o] and[uo] merged as [o].
    2. 見系字果攝合口一等字 should read as [o]; some of them shifted into[wә].
    3. [o]、[ә] were often mixed up at the same phonetic condition.
    4. [iai] rhyme hardly exist in Mandarin today, represented by very few characters. In Manchu-Chinese transliteration, half remained as [iai], and half become variantly pronounced as [ai] or [ie].
    5. Some bilabial characters remain as 合口呼 like [-uәn]、[-oŋ].
    It is seen that the pronunciations of numerous characters were confused. Half is close to the old, and half is close to today’s, which reveals that phonetic change is not abrupt but proceeds slowly.
    After germination of a phonetic change, the older pronunciations can still survive along with it for a long time. Therefore, if a literature shows old pronunciation, it is not necessarily because the author wants to reserve old things. It looks popular if half people read new, but it souldn’t be ignore that there still are half people who read old.
    The phonetic system of “Han i Araha Nonggime Toktobuha Manju Gisun i Buleku Bithe” is not a dialect of a certain place but a phonetics which was based on Beijing dialect and according to the consensus for literate pronunciation by the intellectuals with the consideration about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accents. The authors of “Han i Araha Nonggime Toktobuha Manju Gisun i Buleku Bithe” contained Manchurian and Chinese. Qián Lóng himself also had proofread and possessed the draft. If we narrowly define the absolute standard as the emperor’s accent, this book is no doubt the literature which is the closest to the standard Mandarin at Qián Lóng period.

    謝辭 I 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次 VII 表次 XV 圖次 X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 1   一、官話 1   二、滿漢對音 2   三、尖團音 6   四、滿文避諱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9  第四節 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難 10 第二章 《御製增訂清文鑑》述要 15  第一節 成書背景 15   一、前身《御製清文鑑》 15    (一)編纂過程 15    (二)內容體例 18    (三)後續擴編 20   二、清高宗的語文素養 21   三、清高宗的語文事功 23    (一)推行滿語 23    (二)審音正字 24    (三)翻譯事功 25  第二節 該書說明 27   一、名稱由來 27   二、編纂動機 28   三、卷帙內容 30   四、撰寫體例 34    (一)十二字頭 34    (二)正編 35    (三)續入新語 36   五、版本概況 38    (一)兩種刻本 38    (二)蒼字本 39    (三)君字本 40    (四)四庫全書本 41    (五)綜合比較 42    (六)可能祖本 43   六、編纂過程 45    (一)乾隆三十六年本 45    (二)〈續入新語〉及〈二次續入新清語〉 46   七、編纂臣工 52   八、後續改編 55  第三節 後續影響 56 第三章 滿語概說 59  第一節 滿文創制 60  第二節 滿語音系 62   一、元音 63   二、輔音 64   三、音節結構 64  第三節 滿文字母 65   一、相關術語 65   二、元音 66    (一)a與e 66    (二)o與u 67    (三)i 67    (四)ū 68   三、輔音 70    (一)n 70    (二)k、g、h與k’、g’、h’ 70    (三)b、p 75    (四)s、š、dz、ts 76    (五)t、d 77    (六)l、m 79    (七)c、j 79    (八)y 79    (九)r 80    (十)w、f 80    (十一)ž 81    (十二)ng 81    (十三)ba、be、ban、ben、ka、ke、kan、ken 82  第四節 古音辨證 83   一、清、濁對立,還是送氣、不送氣對立? 83   二、oo、ao 84   三、撮口呼 87   四、š、c、j 87   五、si、ši 88   六、e音值 91   七、žin、žen、žing、ženg 94 第四章 《御製增訂清文鑑》官話聲母系統 99  第一節 概要 99  第二節 與《廣韻》的對當關係 99   一、幫系字 99   二、端系字 100   三、知系字 101   四、見系字 103   五、精系字 105   六、照系字 106   七、莊系字 108    (一)莊母字 108    (二)初母字 109    (三)床母字 109    (四)疏母字 110    (五)綜合分析 111   八、來、日母字 114   九、影系字 115  第三節 與國語的對當關係 116   一、唇音字 117   二、舌尖音字 117   三、舌根音字 118   四、舌面音字 119   五、舌尖後音字 120   六、舌尖前音字 121   七、零聲母字 122 第五章 《御製增訂清文鑑》官話韻母系統123  第一節 概要 123   一、韻母全覽 123   二、擬音說明 126    (一)ㄠ[au] 126    (二)ㄜ[ɤ] 127    (三)ㄨㄟ[uei/ui] 127    (四)ㄡ[әo] 127    (五)ㄧㄡ[iou/iәo] 128    (六)ㄨㄣ[uәn/un] 128    (七)ㄨㄥ[uŋ] 128    (八)ㄛ[o] 129    (九)ㄧㄛ[io] 131  第二節 與《廣韻》的對當關係 132   一、陰聲韻 132    (一)止攝 132    (二)遇攝 134    (三)蟹攝 135    (四)效攝 141    (五)果攝 143    (六)假攝 147    (七)流攝 148   二、陽聲韻 149    (一)通攝 149    (二)江攝 152    (三)臻攝 152    (四)山攝 155    (五)宕攝 158    (六)梗攝 159    (七)曾攝 161    (八)深攝 162    (九)咸攝 164   三、 入聲韻 165    (一)通攝 166    (二)江攝 167    (三)臻攝 168    (四)山攝 170    (五)宕攝 174    (六)梗攝 178    (七)曾攝 180    (八)深攝 182    (九)咸攝 182  第三節  與國語的對當關係 184   一、ㄧi[i]、ㄨu[u]、ㄩü[y] 185   二、ㄚa[a] 185   三、ㄛo[o] 186   四、ㄜe[ɤ] 187   五、ㄝe[e] 188   六、ㄞai[ai] 188   七、ㄟei[ei] 189   八、ㄠao[au] 190   九、ㄡou[ou] 191   十、ㄢan[an] 191   十一、ㄣen[әn] 192   十二、ㄤang[aŋ] 193   十三、ㄥeng[әŋ] 194   十四、ㄦer[ɚ] 194 第六章 現象綜論 197  第一節 鼻音混淆 197  第二節 古今音不相承 199   一、古今各有所據 200   二、古合規律今不合 201  第三節 一字多音 201   一、今多音而古單音 201   二、古今音義對當標準不一 204  第四節 合口變開口 205   一、ㄋn[n]、ㄌl[l] 205   二、唇音 207  第五節 ㄛo[o]、ㄜe[ɤ]混讀 209   一、統計分析 209   二、演變分析 212  第六節 莊系字 214  第七節 尖團音 218   一、《御製增訂清文鑑》所見的尖團音 218   二、存古之說評議 219   三、其他文獻所見的尖團音 221   四、清初可能存在的四種口音 223   五、重釋《圓音正考》 224  第八節 與老國音的關係 227 第七章 結論 231  第一節 《御製增訂清文鑑》概況 231  第二節 滿文古音 231  第三節 《御製增訂清文鑑》官話音系的聲母 232  第四節 《御製增訂清文鑑》官話音系的韻母 232  第五節 《御製增訂清文鑑》官話音系的地位評價 233  第六節 本研究貢獻 235 參考文獻 237 附錄 資料庫電子檔 245

    滿文古籍
    [清]存之堂:《圓音正考》(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景印道光十年京都三槐堂刊本),頁5a-8b。
    [清]沈啟亮:《大清全書.序》(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年,景印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頁1b-5a。
    [清]沈啟亮:《御製百家姓滿漢合集》(康熙三十二年刻本,現收藏於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
    [清]明昌(Mingcang)、伍爾泰(Urtai):《清文典要大全》(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藏抄本)。
    [清]阿桂等:《滿珠蒙古漢字三合清文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馬齊等:《御製清文鑑》(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藏刻本)。
    [清]清高宗敕纂:《御製五體清文鑑》(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景印北京故宮藏抄本)。
    [清]清高宗敕纂:《欽定金史語解》(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4年,景印光緒戊寅三月江蘇書局刊本)。
    [清]許葆光:《中山傳信錄》,(臺北:大通書局,清刻本,1987年)。
    [清]傅恒等:《西域同文志》(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清]傅恒等:《御製增訂清文鑑》(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景印《文津閣四庫全書》)。
    [清]傅恒等:《御製增訂清文鑑》(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景印《文瀾閣四庫全書》)。
    [清]傅恒等:《御製增訂清文鑑》(首爾大學藏「君字」刻本)。
    [清]傅恒等:《御製增訂清文鑑》(國立臺灣大學藏「君字」刻本)。
    [清]傅恒等:《御製增訂清文鑑》(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清]傅恒等:《御製增訂清文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傅恒等:《御製增訂清文鑑》(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藏「蒼字」刊本)。
    [清]普壽峯:《漢清文海》(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藏道光元年【1821】刊本)。
    [清]愛新覺羅‧允祿等:《欽定同文韻統》(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清]愛新覺羅‧宜興:《清文補彙》(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藏刊本)。
    [清]舞格‧壽平:《清文啟蒙》(雍正十年【1732】墨華堂刻本,現存法國國家圖書館)。
    [清]劉統勳等:《欽定清漢對音字式》(倫敦大學藏乾隆三十八年【1773】武英殿刊本)。
    [清]敷臣‧志寬、容齋‧培寬:《對音輯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藏光緒十六年【1890】繙譯總學刊本)。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內閣藏本滿文老檔》(瀋陽:寧民族出版社,2009年)。
    遼寧省檔案館編:《黑圖檔》(北京:綫裝書局,2015年)。

    漢文古籍
    [宋]陳彭年等:《廣韻》(臺北:黎明文化,2010年,景印[清]張士俊澤存堂刊本)。
    [明]金尼閣:《西儒耳目資》(臺北:天一出版社,出版年不詳,景印武林李衙藏版)。
    [清]丁廷楗:《徽州府志》(康熙三十八年刻本)。
    [清]于中敏等:《欽定剿捕臨清逆匪記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方濬師:《蕉軒隨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清]希服、剛林等:《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寫本)。據莊吉發:〈「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敘錄〉,《故宮圖書季刊》第1卷,第1期(1970年),頁55-135,景印原書書影。
    [清]李光地:《音韻闡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倪濤:《六藝之一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馬齊等:《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臺北:聯華出版社,1964年,景印盛京崇謨閣藏本)。
    [清]國史館:《滿洲名臣傳》(臺北:文明書局,1985年,《清代傳記叢刊》景印清刊本)。
    [清]國史館:《漢名臣傳》(臺北:文明書局,1985年,《清代傳記叢刊》景印清刊本)。
    [清]張玉書:《張文貞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梁國志:《音韻述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清高宗:《御製詩三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年,景印武英殿本)。
    [清]清高宗:《御製詩五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年,景印武英殿本)。
    [清]清高宗:《御製詩四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年,景印武英殿本)。
    [清]清高宗敕纂:《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景印《文瀾閣四庫全書》)。
    [清]清高宗敕纂:《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清聖祖:《康熙帝御製文集(三)》(臺北:學生書局,1966年,《中國史學叢書》景印《御製文第三集》殿本)。
    [清]陸曾禹:《欽定康濟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鄂爾泰等:《欽定八旗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傳恒、英廉等:《欽定皇輿西域圖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慶桂等:《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臺北:聯華出版社,1964年,景印盛京崇謨閣藏本)。
    [清]覺羅.西清:《黑龍江外紀》(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7年,《清朝藩屬輿地叢書》景印同治九年刻本)。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
    鄒愛蓮主編:《清代起居住冊:康熙朝》(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現代專書
    安雙成主編:《滿漢大辭典》(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3年)。
    江橋:《康熙《御製清文鑑》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
    李樹蘭、仲謙、王慶豐:《錫伯語口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
    奉寬仲嚴:《清理紅本記》(臺北:臺聯國風,1969年)。
    季永海、劉憲景、屈六生:《滿語語法》(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
    故宮博物院編:《同文之盛──清宮藏民族語文辭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春花:《清代滿蒙文詞典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年)。
    胡增益主編:《新滿漢大辭典》(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張世方:《北京官話語音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0年)。
    莊吉發:《文獻足徵──以《大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滿文本為中心的比較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
    莊雅州、黃靜吟:《爾雅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2年)。
    愛新覺羅‧烏拉熙春:《滿洲語語音研究》(東京都:玄文社,1992年)。
    愛新覺羅‧烏拉熙春:《滿語讀本》(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愛新覺羅‧瀛生:《滿語雜識》(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葉寶奎:《明清官話音系》(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
    趙杰:《現代滿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年)。
    趙阿平、朝克:《黑龍江現代滿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黎錦熙:《國語運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萬有文庫》第一集)。
    羅常培:《羅常培文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
    [日]中嶋幹起:《電腦處理 御製增訂清文鑑》第一至九冊(東京: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1993-1999年)。
    [日]羽田亨:《滿和辭典》(高雄:學海出版社,2011年。)

    學位論文
    王松木:《《西儒耳目資》所反映的明末官話音系》(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岳暘:《吳語杭州方言的語音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語言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頁2-4。
    秦慧方:《老國音研究:以王璞《國音京音對照表》為中心》(屏東市: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班碩士論文,2011年)。

    中文論文
    于越:〈《御製清文鑑》用例論略〉,《滿語研究》,2017年第1期,頁68-74。
    王為民:〈《圓音正考》索解〉,《南京社會科學》,2007年8期,頁129-133。
    王為民:〈從滿漢對音規則看《黃鐘通韻》所表現的尖團音分合狀況──兼論北京官話尖團音合流完成的年代〉,《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頁353-374。
    王為民:〈滿文文獻與尖團音〉,《中國語文》,2017年第3期,頁339-352。
    王為民:〈滿文文獻與尖團音問題〉,《中國語文》,2017年3期,頁339-352。
    王慶豐:〈試論滿語的元音o、u、ū〉,《滿語研究》,1986年第1期,頁17-22。
    吳雪娟、尹鐵超:〈滿語第六元音研究〉,《滿語研究》,2009年第2期,頁9-12。
    李雄飛:〈《御製增訂清文鑑》刻本初探〉,《滿語研究》,2013年第1期,頁37-43。
    李雄飛:〈《御製增訂清文鑑》刻本補敘〉,《滿語研究》,2013年第2期,頁41-43。
    季永海:〈關於滿語語音的幾個問題〉,《民族語文》,2008年第5期,頁68-71。
    金鑫:〈乾隆改定遼金元三史譯名探析〉,《滿語研究》,2009年第1期,頁58-62。
    春花:〈《御製清文鑑》類目體系來源考〉,《瀋陽故宮博物院院刊》,第三輯,2007年,頁107-115。
    春花:〈故宮藏珍本《御製兼漢清文鑑》──兼談清內府刊刻、收藏的滿蒙文詞典〉,《紫禁城》,2010年第8期,頁72-79。
    春花:〈乾隆敕修《欽定清漢對音字式》及其影響〉,《歷史檔案》,2008年第1期,頁54-59。
    苗嘉芮:〈《御製清文鑑》拼寫漢語借詞尖團音的特點〉,《滿語研究》,2017年第2期,頁60-65。
    徐芳敏:〈老國音與切韻音〉,《聲韻論叢》,第6輯(1997年),頁785-825。
    崔宰宇:〈《漢清文鑑》簡論〉,《民族語文》,1997年第5期,頁66-75。
    張虹:〈簡述乾隆帝對完善滿語文的貢獻〉,《滿語研究》,2002年第1期,頁47-52。
    莊吉發:〈《滿文原檔》、《內閣藏本滿文老檔》與清朝前史的研究〉,《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頁59-144。
    許寶華、游汝杰:〈蘇南和上海吳語的內部差異〉,《方言》,1984年第1期,頁3-12。
    麥耘、朱曉農:〈南京方言不是明代官話的基礎〉,《語言科學》,第11卷第4期(2012年7月),頁337-358。
    程燁、趙杰:〈滿語輔音字母k、g、h區別性特徵分析〉,《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頁158-163。
    馮蒸:〈「尖團字(音)」應為「尖圓字(音)」補說〉,《漢藏語學報》,第7期(2013年),頁167-173。
    馮蒸:〈尖團字與滿漢對音──論《圓音正考》及其相關諸問題〉,《漢語史研究論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289-308。
    黃俊泰〈滿文對音規則及其所反映的清初北音音系〉,《國文學報》,第6期(1987年),頁83-118。
    照日新:〈徽語的特點和分區〉,《方言》,2005年第3期,頁279-286。
    趙元任:〈南京音系〉,《科學》,第13卷第8期(1929年),頁1005-1036。
    劉宇:〈從滿漢合璧本《三國志宗寮》對音看明末東北方言的幾個語音特徵〉,《方言》,2008年第2期,頁185-190。
    鄧永齡:〈從滿洲語對音上論中國音均問題〉,《國立中央大學半月刊》,第1卷第16期(1930年),頁155-158。
    盧正恒:〈清代滿文避諱:兼論乾隆朝避諱運用實例〉,《清華學報》,新48卷第3期(2018年),頁489-524。
    穆燁駿:〈阿勒楚喀滿語語音簡論〉,《滿語研究》,1985年第1期,頁5-15。
    薛蓮、王曉川:〈滿語、女真與研究者渡部薰太郎著述考〉,《滿族研究》,2008年第2期,頁123-128。
    關辛秋:〈關於滿文元音字母o和u的讀音〉,《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2008年第5期,頁114-118。
    關辛秋:〈關於滿文輔音字母讀音的探討(上)〉,《滿語研究》,2007年第2期,頁22-28。
    關辛秋:〈關於滿文輔音字母讀音的探討(下)〉,《滿語研究》,2008年第1期,頁15-19。
    [日]平田昌司:〈清代鴻臚寺正音考〉,《中國語文》,2000年第6期,頁537-576。
    [日]鋤田智彥:〈《滿文三國志》中所見的漢語北方音〉,《語言學論叢》,第58輯(2008年),頁112-126。
    [日]藤堂明保:〈北方音系的演變〉,《中国語学》,第162號(1966年7月),頁1-11。

    日文論文
    [日]山崎雅人:〈『大清太宗文皇帝実録』の満州語音訳漢字から見た漢語の牙音・喉音の舌面音化について〉,《文化》,第53卷,第3·4號(1990),頁19-37。
    [日]山崎雅人:〈『御製百家姓』における満洲文字による漢字表音について──漢語の舌面音化を中心に〉,《満族史研究》,第7號(2008年12月),頁81-94。
    [日]山崎雅人:〈音韻変化に反映した近代漢語の声母構造について〉,《中国語学》,第237號(1990年),頁33-42。
    [日]中村雅之:〈『新刻清書全集』所収「満漢切要雑言」について〉,《KOTOHOHA》,第25號(2004年12月),未編頁碼。
    [日]中村雅之:〈er音史小考〉,《KOTONOHA》,第94號(2010年9月),頁1-3。
    [日]中村雅之:〈北京語における蟹摂ie韻の成立〉,《KOTOHOHA》,第145號(2014年12月),頁35-36。
    [日]中村雅之:〈近世音資料における果摂一等の表記〉,《KOTOHOHA》,第39號(2006年2月),未編頁碼。
    [日]中村雅之:〈南京官話を反映する若干の満洲文字資料〉,《KOTOHOHA》,第37號(2005年12月),未編頁碼。
    [日]日比野高宏:〈『兼満漢語満洲套話清文啓蒙』の尖団区別について〉,《KOTOHOHA》,第39號(2006年2月),未編頁碼。
    [日]竹越孝:〈『兼満漢語満洲套話清文啓蒙』における注音の内部差異(3)〉,《KOTOHOHA》,第104號(2011年7月),頁3-6。
    [日]竹越孝:〈『兼満漢語満洲套話清文啓蒙』における注音の内部差異(4)〉,《KOTOHOHA》,第105號(2011年8月),頁13-18。
    [日]竹越孝:〈『兼満漢語満洲套話清文啓蒙』における注音の内部差異(5)〉,《KOTOHOHA》,第106號(2011年9月),頁3-5。
    [日]岸田文隆:〈満洲字による漢字音表記の規範化──満洲字千字文を資料として〉,〈言語学研究〉,第13號(1994年12月),頁1-23。
    [日]渡部薰太郎的:〈満洲语女真语と汉字音との関係〉,《亞細亞研究》,第2號(1933年),頁21-59。
    [日]落合守和:〈《西城同文志》三合切音の性格〉,《靜岡大學教養部研究報告:人文.社會科學篇》,第19卷第2號(1983年),頁85-125。
    [日]落合守和:〈《清漢対音字式》に反映した18世紀北京方言の音節体系〉,《靜岡大學教養部研究報告:人文.社會科學篇》,第21卷第2號(1985年),頁171-214。
    [日]落合守和:〈《満漢字清文啓蒙》に反映された18世紀北京方言の音節体系〉,《靜岡大學教養部研究報告:人文.社會科學篇》,第22卷第2號(1986年),頁111-151。
    [日]落合守和:〈《增訂清文鑑》十二字頭の三合切音〉,《靜岡大學教養部研究報告:人文.社會科學篇》,第20卷第2號(1985年),頁75-97。
    [日]鋤田智彦:〈『満文金瓶梅』により帰納される漢字音の体系について〉,《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紀要》,第2分冊,第52卷,頁217-227。

    外文文獻
    Alexander Wylie, Translation of Ts’ing Wan K’e Mung, A Chinese Grammar of the Manchu Tartar Language (Shanghae: London Mission Press, 1855).
    Juha Janhunen, “Ural-Altaic: The Polygenetic Origins of Nominal Morphology in the Transeurasian Zone,” in Martine Robbeets & Walter Bisang,ed., Paradigm Change: In the Transeurasian languages and Beyond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4),pp. 312-335.
    Paul Georg von Möllendorff, A Manchu Grammar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92), p.0.

    線上資源
    中央研究院:《內閣大庫檔案》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中央研究院:《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https://chardb.iis.sinica.edu.tw/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全文影像資料庫》http://npmhost.npm.gov.tw/tts/npmmeta/GC/indexcg.html
    國家發展委員會:《CNS11643中文標準交換碼全字庫》https://www.cns11643.gov.tw/?ID=0&SN=&lang=tw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http://dict.concised.moe.edu.tw/jbdic/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home.do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