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麗珠
LIN, Lih-ju
論文名稱: 社區資源活化創意課程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n Incorporating Community Resources into the Revitalized Creativity Curriculum
指導教授: 陳李綢
Chen, Li-Chou
口試委員: 陳學志 潘裕豐 陳李綢
口試日期: 2021/05/07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4
中文關鍵詞: 社區資源行動研究活化創意課程
英文關鍵詞: Community resources, Revitalized creativity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59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0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是認識及運用「社區資源」,融入學生學習「活化創意課程」。透過行動研究探討社區資源運用於活化課程教學之實施成效。
    觀之教育的宗旨,九年一貫課程是希望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書包,進而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強調的實踐力。因此每當在思考要給孩子什麼的時候,希望運用社區資源為教學注入多點實作體驗「活化創意課程」。如此將學習的觸角延伸至教室以外的空間、學習的對象擴展至人以外的事物,這樣的學習歷程才能夠培養出學生多元的素養能力,而這些素養能力將會伴隨著孩子通過未來種種的考驗與挑戰,因此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及實踐力的「核心素養」,正是我們不斷努力從事的希望工程。
    本研究利用行動研究的方式,運用慈祐宮一年一度為傳承文化舉辦花燈展覽活動為主,及申辦教育局結合社區資源推動傳統、創新及國際教育活化創意課程活動為輔,鼓勵學生踴躍參加。除了讓學生參與社區文化活動,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在地文化,體會在地文化與生活的關係。同時將視野延伸到對國際文化的認識與賞析,進而養成關懷與尊重之情懷與素養。

    This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ing community resources, as well as how to incorporate the resources into the “revitalized creativity curriculum”.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the effectiveness of utilizing community resources on revitalizing curriculum is also examined.

    Observing from the purposes of the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the twelve-year basic education, the former is to equip children with transferrable skills rather than examination skills; the latter emphasizes practical skills among the other core competencies. Therefore, when considering what to offer for students, it is hoped that community resources could be utilized so as to incorporate hands-on experience, “revitalizing” the creativity curriculum. Through this way, the learning can be extended to outside of classrooms, and students will learn from various sources as opposed to only from people. This learning process gives students diverse competencies, which helps them overcome various challenges in the future. Accordingly, developing students’ transferrable skills and practical skills (core competencies) is our continuous effort.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in Ciyou Temple’s annual lantern festival which aims at cultural inheritance, supplemen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 revitalized creativity curriculum which is integrated with community resources to promote tradition,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opportunity to engage in community cultural activities through which students can get acquainted with the beauty of their local cultur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students can also extend their horizons to include the knowledge and appre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s. This in turn develops competencies that enable students to show care and respect.

    摘要 i 目錄 iii 表次 v 圖次 v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社區資源 5 第二節、 活化創意課程 11 第三節、 社區資源與活化創意課程之關係 15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5 第二節、 研究設計 25 第三節、 研究參考資料 25 第四節、 活動內容及參加對象 29 第肆章、 結果 31 第一節、 課程架構與期程 31 第二節、 實施歷程與成果 40 第伍章 省思與展望 117 第一節、 省思 117 第二節、 展望 118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 124 第柒章、 參考文獻 125 附錄 128

    文崇一/葉啟政主編.蔡宏進著(1985)。社區原理。臺北:三民書局。
    天下雜誌(2016)。未來-Family教室應該不一樣-主題式教學。天下雜誌。
    余安邦主編(2004)。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臺北:遠流。
    李雅婷(2008)。台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之研究。
    呂訴上(1961)。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
    伏木香織、羅斌(2014)閩南布袋戲在東南亞與台灣(中英對照)。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五南圖書出版。
    邱坤良等(1983)。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台北:遠流。
    邱坤良等(1990)。台灣地區懸絲傀儡戲、布袋戲、皮影戲資料綜合整理、整理計畫報告書。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林佳玫(2012)。社區資源融入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台北市天母國小為例。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1。
    林振春(1997):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與作法。教育資料與研究,15,23-25。
    林茂賢(2006年),《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臺北市:前衛。
    亞歷山大等著(2009)。社區發展與公民參與。商務。
    教育部(2012)。掌蘊:陳錫煌藝師戲偶裝修圖說師/財團法人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臺北偶戲館編輯。初版。台北文化基金會臺北偶戲館。
    教育部(1995)。布袋戲:李天祿藝師口述劇本集(10冊)。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策劃編輯。教育部。
    曾旭正(2013)。台灣的社區營造-新社會.新文化.「新」人。台北:遠足文化。
    陳木杉(2000)。雲林縣布袋戲發展史暨布袋戲宗師黃海岱傳奇。台北:台灣學生書籍。
    陳世慧等(2014)。咱ㄟ社區-永續台灣的美好力量。經典雜誌。
    陳龍廷(2007)。台灣布袋戲發展史。台北:前衛。
    陳龍廷(2018)。認識布袋戲的第一本書。台北:五南。
    陳錫煌(2019)。掌中戲。台北:格林文化。
    陳龍安(2014)。創意的12把金鑰匙。台北:心理。
    黃義良(2002)。學校與社區資源的合作教學模式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21。
    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59-60,63-69。
    葉昭吟(2012)。「探訪大稻埕」-以社區資源融入國小高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研究。北市教大社教學報。
    董安琪譯,(1991),Mancur Olson著《集體行動的邏輯》,台北:遠流。
    萬曉萍(2012)。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國小六年級鄉土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永和區秀朗國小為例。北市教大社教學報。
    彰化縣文化局(2004)。社區鬥陣行。社區深度文化之旅成果專輯。彰化縣文化局。
    歐用生(2019)。「課程語錄」首冊。台北:五南。
    蔡蔚文(2006)。利用社區資源開展主題探究活動。福建省廈門城市中心-早期教育32。臺原。
    謝德錫編(1990)。戲說布袋掌中乾坤/台北市國民中小學布袋戲參考教材。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Carlson, R. E. (1970). Enriching the school curricullum by using the immediate environment . In D. R. Hammerman & W.H. (Eds.), Outdoor education: A book of readings (2nd printing). Minn: Burgess.
    Hammerman, D. R. et al., (1985). School-community interaction. CA: McCutch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Lorne,2006,跨越科技隔閡,前瞻學校未來式。2008 年12 月10 日,[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education/pil/visit/Lorne_McConachie.aspx]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