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游毅然
YU , YI-JAN
論文名稱: 從「共識動員」論美麗島軍法大審的效應---台灣民主轉型的關鍵
指導教授: 陳延輝
Chen, Yen-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共識動員美麗島事件美麗島軍法大審民主轉型過程論結構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87下載:9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本論文的「問題意識」之所在是:「要解釋台灣的民主化,主要的焦點之一應該是:反對勢力在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第一次受到鎮壓之後, 為何沒有歸於沉寂或消失?正是此種反對勢力在鎮壓之後的持續存在、甚至更為壯大,讓國民黨認識到鎮壓的無效,而排除了對反對勢力再度加以鎮壓的選擇。當再度鎮壓的選擇被排除,國民黨唯一能做的就是加以承認和接受。而為了和反對勢力競爭政權,主動地從事民主改革以取得民眾的支持,似乎是最理性、最具政治智慧的選擇。」
    就這樣的問題意識,研究者首先回顧了戰後台灣政治發展史之後發現「美麗島事件」及隨後的「軍法大審」所在的時點,是台灣「民主轉型」非常重要的關鍵時刻。接下來研究者繼續檢閱有關「民主轉型」的學說論著,發現大部分學者是以「結構論」與「過程論」兩種不同的研究途徑來解釋民主轉型的出現。
    然而由於用「結構論」來研究政治民主化議題時往往忽略了政治事件本身其實具有獨特的發生原因。至於「過程論」的研究途徑只帶領我們看到了表面的事實,而不能讓我們了解這些事實是因為什麼原因所導致的。
    因此,研究者提出從研究社會運動的新途徑:「社會心理學 」所發展出來的「共識動員」論來解釋為何黨外人士在美麗島事件經過後能持續下去而開展了台灣的民主轉型。
    研究者就是利用「共識動員論」的「框架理論」來分析「美麗島事件」以及其後的「軍法大審」期間,黨外人士及國民黨當局透過公開的大眾媒體對社會大眾作共識動員的策略及過程。
    接下來,研究者回顧了美麗島軍法大審之後可以清楚的發現黨外運動沒有因為國民黨的鎮壓而消失,反而更形壯大。其中黨外人士在軍法大審的共識動員成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關鍵詞:美麗島軍法大審、共識動員、民主轉型、過程論、結構論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4 第三節 文獻探討…………………………………5 第四節 研究架構、流程與方法..............8 第二章 台灣民主轉型的理論探究…………………..12 第一節 研究「民主轉型」的傳統理論途徑:「結構論」 與「過程論」的途徑…………………………12 第二節 「結構論」途徑的論證內容及對台灣民主轉型 的個案解釋……………………………………13 第三節「過程論」途徑的論證內容及對台灣民主轉型 的個案解釋……………………………………20 第四節「共識動員論」的研究途徑---一種嶄新的研究 角度…………………………………………27 第三章 戰後台灣的政治變遷……………………….36 第一節「民主轉型」的開展---從政治反對運動的觀點 出發…………………………………………38 第二節 失敗的嘗試---二二八事件與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40 第三節 美麗島事件前的黨外運動………………….44 第四節 美麗島事件之後台灣的民主進程…………51 第五節 美麗島軍法大審在戰後台灣政治變遷史上的關 鍵地位………………………………………55 第四章 「共識動員」---國民黨當局與黨外人士的角力 ………………………………………………60 第一節 美麗島軍法大審開始前的內外情勢………60 第二節 國民黨當局控制下主流媒體對美麗島人士的角色 形塑---國民黨當局的「共識動員」…….69 第三節 黨外人士在軍法大審中的「共識動員」…80 第四節 美麗島軍法大審之後的台灣政局…………96 第五節 黨外人士「共識動員」成功的因素分析……100 第五章 結論……………………….………………………106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展望……………………………106 參考文獻……………………………..……………………11 附錄一、台灣政治變遷大事年表………………………118 圖1-1研究架構圖……………………………8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大衛.波特等著
    2000 《最新民主化的歷程》,王謙 、李昌麟、林賢治、黃惟饒譯,台北市:韋伯文化。
    大學
    1971 四十六期。
    天下編輯室
    1992 《發現台灣》,台北:天下。
    中央日報
    1979.12.10---1980.3.29
    中國時報
    1979.12.10—1980.3.29
    王拓
    1978 〈訪省議員張俊宏〉,《黨外的聲音》,台北:自刊。
    王甫昌
    1996 〈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1979至1989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第一期,頁129-207。
    王振寰
    1989 〈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一期。頁 75- 79。
    台灣時報
    1979.12.10---1980.3.29
    田弘茂
    1989 《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
    1997 〈台灣民主鞏固的展望〉,收入於田宏茂等主編,《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業強,頁244-291。
    田弘茂與朱雲漢編
    1997 《新興民主之機遇與挑戰》,業強出版社。
    艾琳達
    1998 《激盪!台灣反對運動總批判》,台北:前衛出版。
    自立晚報
    1979.12.10---1980.3.29
    自由中國
    1957 十六卷七期。
    池宗憲
    2000 《台灣報紙報導美麗島事件之研究—自1979至1999年》,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江宜樺
    2000 《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揚智。
    司馬文武
    1989 〈激流中的美麗島--台灣政治巨變〉,《美麗島十年風雲》,台北
    :新新聞叢書,頁9-21。
    李金銓
    1993 〈從威權控制下解放出來—台灣報業的政經觀察〉,朱立與陳韜文 (編):《傳播與社會發展》,頁81-94。沙田: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
    1987 〈電視文化何處去?處在中國結與台灣結的夾縫中〉,《中國論壇》,第二八九期。頁148-157。
    李筱峰
    1987 《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呂秀蓮
    2000 《重審美麗島》,台北:前衛。
    杜維運
    1979 《史學方法論》,台北:華世出版社。
    阮銘等著
    2000 《民主在台灣》,台北:遠流出版。
    林婉蓉
    2000 《相片與集體記憶初探:以美麗島事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福岳
    2002 《族群認同下的社區傳播──以美濃反水庫運動論述為研究脈,絡》,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金耀基
    1985 〈給民主添一點聲譽〉,《金耀基社會文選》,台北:幼獅,頁339-346。
    若林正丈
    1987 〈政治體制的轉捩點〉,《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政治》,廖兆陽譯,台北:故鄉出版社,頁1-95。
    1994 《台灣 —— 分裂國家與民主化》,洪金珠、許佩賢譯,台北:月旦出版社。
    1998 《蔣經國與李登輝》,賴吟香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周琇環等編
    2000 《組黨運動》﹝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新店:國史館。
    周玉蔻
    1993 《李登輝的一千天》,台北:麥田。
    杭亭頓著
    1997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黃裕美 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
    2000 《第三波:二十世紀末民主化浪潮》,劉軍寧譯,台北:五南。
    杭之
    1990 〈台灣黨外民主運動的初步考察---1975~1985〉,《邁向後美麗島的民間社會》,台北:唐山出版,頁12-31。
    吳介民
    1990 《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台灣一九八○年代》,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文程
    1995 〈臺灣政治轉型理論的分析架構的探討〉,《東吳政治學報》,第4期,頁135-183。
    1996 《台灣的民主轉型:從權威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
    吳乃德
    1989 〈不確定的民主未來:解釋台灣政治自由化現象〉發表於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中國民主前途研討會:歷史的殷鑑研討會論文」。
    1992 〈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四期。頁 31-61。
    1993 〈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收入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頁101-125。
    2000 〈精神理念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用—美麗島事件和台灣民主化〉,
    《台灣政治學刊》,第四期,頁57-103。
    高隸民
    1997 〈台灣民主化的鞏固〉,收錄於《新興民主之機遇與挑戰》,業強出版社,頁292-342。
    胡佛
    1989 《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市:三民書局。
    倪炎元
    1998 〈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新聞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頁85-111。
    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
    1999 《珍藏美麗島—台灣民主歷程真紀錄》--口述史一:《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口述史二:《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口述史三:《暴力與詩歌—高雄事件與軍法大審》;影像書:《歷史的凝結—1977-79台灣民主運動影像史》,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孫慶餘
    1992 《兩個國民黨》,台北:日知堂。
    夏春祥
    1997 〈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期,頁141-166。
    夏聲濤
    1954 〈到民主之路〉,《民主潮》四卷二期,頁2-8。
    夏宗漢
    1982 《國民黨決策層的現況》,台北:自刊。
    陶涵著
    2000 《蔣經國傳》,林添貴譯,初版三刷,台北市:時報文化。
    黃富三
    1999 〈國民政府威權統治的轉悷點—美麗島事件的歷史意義〉,發表於「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國際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
    2001 〈美麗島事件〉,《台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案件—50-70年代文獻專輯》,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明通
    1995 《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公司。
    陳順孝
    1998 〈媒介組織內的新聞建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論文。
    陳雪雲
    1991 《我國新聞媒體建構社會現實之研究:以社會運動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嘉宏
    1994 《階級結構的轉型與台灣政治反對運動》,政大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史館
    2002a 《雷震案史料彙編:雷震獄中手稿》。台北:國史館。
    2002b 《雷震案史料彙編:國防部檔案選輯》。台北:國史館。
    張炎憲
    1999 〈美麗島事件與台灣民主運動的轉折〉,發表於吳三連基金會主辦,「邁向21世紀的台灣民族與國家」研討會。12月21-23日。
    張茂桂
    1986 〈「省籍」類屬的社會意義〉,《中國論壇》,第二二六期,頁45-62。
    1993 〈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收入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 233-278 。
    張玉法
    1977 《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
    雷震
    1978 《雷震回憶錄:我的母親續篇》。香港:七十年代。
    雷震
    1989,1990 傅正﹝編﹞,《雷震全集》,共47冊。台北:桂冠。
    翁秀琪
    1998 〈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第57期,頁91-126。
    翁秀琪、陳慧敏
    1999 〈社會結構、語言機制與認同建構:大眾媒介如何「編織」美
    麗島事件並構塑民眾的族群與國家認同〉,翁秀琪(研究主持 人)、蔡篤堅、陳順孝(偕同研究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8-2412-H-004。
    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編
    1989 《美麗島十年風雲》,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
    蔡憲崇
    1983 〈中國民主黨—不希望取得政權的政黨〉,台北,作者自印。
    謝漢儒
    2002 《早期台灣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為歷史留見證》,台北:桂冠。
    趙既昌
    1985 《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
    摩爾著
    1992 《民主與獨裁的社會起源》,蕭純美譯,臺北:遠流。
    鄭敦仁、海格德
    1992 〈台灣政權的轉變:理論與比較觀點〉,《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政治大學國關中心,頁1-47。
    薛化元編
    1990 《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I﹝1945-1965﹞》。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薛月順等編
    2000 《從戒嚴到解嚴》﹝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新店:國史館。
    聯合報
    1979.12.10---1980.3.29
    瞿宛文
    2001 〈台灣產業政策成效之初步評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2: 67- 118。
    羅詩敏
    2000 《二二八事件之法律史考察》,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瑞鏘
    1995 《「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龐建國
    1993 《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
    (二)外文部分
    Almond, Gabried A . & Powell, G. Bingham
    1988 〝Comparative Political :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Boston: Little Brown.
    Cheng, Tun-jen and Stephan Haggard
    1992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Boulder.Lynne Reiner.
    Eckstein, Harry
    1965 〝A Perspective on Comparative Politics〞,Past and Present, Glencoe : The Free Press.
    Elster, Jon. .
    1983 〝Sour Grapes:Studies in the Subversion of Rational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Cambridge, Mass: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 Samuel P.
    1968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
    Inglehart, Ronald
    1988 〝An End to European Integr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LXI, 1: 91-105. (USA)
    Klandermans, H. Kriesi & S. Tarrow(Eds.)
    1988 〝Inten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vol.1 From Structure to Action: Comparing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Across Cultures〞 Conn.: JAI Press Inc.
    Linz, Juan J. and Stepan, Alfred
    1989 〝Political Crafting of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or Destrruction:European and South American Comparisons,in Democracy in Americas〞,New York:Holmes Meier .pp41-61.pp256-257.
    1996 〝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Lipset, S. M.
    1960 〝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Legitimacy〞,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No. 53 , pp. 69-105.
    McCarthy, J. D. and M. N. Zald
    1977 〝Resource mobilization in social movements: A partial theor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212-1241.
    Moore, Barrington ,Jr.
    1966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Boston:Beacan Press.
    1978 〝Injustice: The Social Bases of Obedience and Revolt〞, White Plains, NY: M. E.
    Oberschall, A.
    1973 〝Social Conflict and Social Movements〞.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
    O’Donnell, Guillermo
    1988 〝Challenges to Democriatization in BrazilWorld〞.Policy Journal,No.5:pp281-300.
    Przeworski, Adam
    1986 〝 Some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the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in Guillermo O’Donnell & Philippe C. Schmitter, Transition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 Tentative Conclusion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 Baltimore and London :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Rustow, Dankwart
    1970 〝Transition to Democracy〞,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2, pp.337-363.
    Schmitter, G. O’Donnell, Philppe and Laurence Whitedhead, eds
    1986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 Tentative Conclusions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now. D.
    1986 〝Frame alignment processes, micromobilization, 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1(4):464-481.
    Stepan, Alfred
    1993 〝Liberal Nationali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