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靖伶 Huang, Ching-Ling |
---|---|
論文名稱: |
美語補習班學生文化之探究 A Study on Student Culture of English Cram School |
指導教授: |
許殷宏
Hsu, Yin-H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9 |
中文關鍵詞: | 美語 、補習班 、學生文化 |
英文關鍵詞: | English, cram school, student cultures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80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1 下載:1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過去到現在,隨著教育改革的推動,學生與家長對於學校所學習的知識是否足以應付課業上的競爭,不僅持相當懷疑的態度,同時與顯現出對升學的焦慮。然而,儘管補習班已經成為影響學生生活的重要因素,但是通常補習這件事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或僅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例行公事,較少受到詳細的檢視,特別是身處其中的學生是如何度過漫長的補習生活,他們本身是如何看待學習這件事情,以及師生與同儕之間的互動關係。因此,若是要深入瞭解補習班學生的學習狀況,必須要同時考量日積月累的人際互動關係,特別是在補習過程中,學生同儕之間所共有的學習文化,以及背後所牽涉到的社會文化脈絡。
本研究希冀以補習班學生為對象,瞭解他們在補習班過程中對於學習這件事情的看法與行動,觀察並聆聽他們是如何面對及看待補習班的生活,進而瞭解學生與教師及同儕之間的互動關係,最終是如何形塑補習班的學生文化。本研究選取北區某間美語補習班作為研究現場,以六至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取長期觀察、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方式,研究時程為期近兩年左右。透過教室現場觀察以及學生的深度訪談,而後進行資料分析,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學生參與補習主要基於提升能力和強化競爭。
二、學生團體的分類形塑身分認同與學習表現。
三、學生文化可視為是一種潛在課程,賦予學習的自主性。
四、美語補習反映全球社會的高度競爭與文化霸權。
In Taiwan, cram schools have always been popular and significant for students of all ages, especially when the pressure of credential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has great impact on student adaptation in schoo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student cultures of cram school and focus on their school adaptation.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wer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junior high schools but all studied in the same class of a cram school in northern Taiwan. This study applie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to collect the data.
The major findings for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main purposes of students participating cram schools were to enhance their capability in English and to strengthen their competitiveness; (2) The classifications of the student group shape in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3) Student cultures can be known as hidden curriculums where students show their autonomy in learning; (4) English learning in cram schools reflected highly competitiveness and cultural hegemony of the global community.
壹、中文部分
丁文祺(2001)。外籍教師之英語教學現況調查研究-以高雄市國民中學英語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心怡(2007)。女孩們的課業生活:高中女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方仕育(2010)。嘉義市家長教育信念與國小高年級學生與校外補習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不朽的華人文化:補習班(2005,12月)。華人世界的補習班。取自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29100087/big/mother_big.htm
王淑娟(1999)。麗水國小五年級學生次文化的人種誌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2010,12月)。心測中心發表2010年國中基測研發成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秘書室公共事務中心。取自http://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9245
左文屏(2011)。補習班選擇因素之研究以永康區文理補習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臺南市。
杜伊涵(2014)。新北市七星分區偏遠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沈君翰(2006)。城鄉地區高中生補習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宋明順譯(1988)。日本的補習班。教育資料文摘,21(2),67-74。
李家同(2011,4月)。為什麼孩子們非進補習班不可?天下雜誌。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6053
李雪莉(2011,4月)。10年教改,肥了補習班。天下雜誌,395。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2821
李敦義(2006)。補習有助於升學嗎?-分析補習、多元入學與教育取得間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29(3),489-516。
林大森、陳憶芬(2006)。臺灣高中生參加補習之效益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2(4),35-70。
林生傳(1978)。從社會教育觀點論惡性補習問題的成因及解決策略。人與社會,6(1),56-63。
林亮雯、張建成(2006)。國內學生文化研究之回顧與展望。論文發表於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主辦之「教育改革微觀分析」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吳品玟(2000)。高中補習班數學教師信念與教學行為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林昱瑄(2007)。青少女哪吒的生活世界:一群「在玩」青少女的認同形構及其教育意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倖妃(2013,2月)。臺灣補習班家數創新高。天下雜誌,516。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7229
林茵睿(2011)。大學生學習文化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瓊洳(1997)。國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香港青年協會(2013,3月)。青年議題點評系列。香港中小學生補習現象。取自http://yrc.hkfyg.org.hk/files/yrc/SCYI01--Private%20Tutoring%20of%20Primary%20and%20Secondary%20School%20Students.pdf
高中生涯規劃學科中心(2005,8月)。補習教育業。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生涯規劃學科中心。取自http://hscr.cchs.kh.edu.tw/upload/career-14.pdf
徐玉婷(2004)。國中生英語焦慮、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高玉潔(1998)。學生文化之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碧蓮(2012)。國小補習班創新經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教育部(2002,12月)。直轄市及各縣市短期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取自http://bsb.edu.tw/
梁家輔(2010)。補習教育對於城鄉學生數學焦慮及成就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張伊甄(2012)。靜態補習時間對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專注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張育菱(2004)。臺灣國小低年級英語教育中的國際觀之文化研究~以新竹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稚曼(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參加課外補習的學習概念、學習取向與學習結果之研究-以嘉義市慈慧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伯軒(2013)。補教業的社會和心理功能-一位補習班老師的民族誌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奎憙(2000)。學校組織與校園文化。臺灣教育,549,2-11。
陳素櫻 (2012)。臺灣東南亞國際研究生學習經驗之研究:文化霸權觀點(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錦瑤(2000)。兒童英語教師專業訓練之研究-以臺中市兒童英語補習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郭家華(2006)。從不同社會空間家長談學童的補習現象-以雲林海邊偏遠某國小、某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許綺婷(2002)。探討國三學生對補習班與學校教學的看法及其與基本學測數學科之表現的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文昌、張浩然(2000)。行職業展望-補教業。勞動力發展署。取自http://www.evta.gov.tw/employee/emp/001/009/bb3/
黃光明(1993)。談補習。現代教育,8(2),145-151。
黃光國(1981)。升學補習班問題。中國論壇,11(10),8-24。
黃健倫(2007)。國中生補習的決定因素與補習對成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詩茵(2014)。補習-練功?放風?放空?-國中學生補習觀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毅志、陳俊瑋(2008)。學科補習、成績表現與升學結果-以學測成績與上公立大學為例。教育研究集刊,54(1),117-149。
黃鴻文(1994)。學生次文化:研究、理論與方法之討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社會教育學刊,23,149-193。
黃鴻文(2003)。國民中學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臺北市:學富。
楊文彥(2004)。英語補習與國小學生英語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葉立斌(2013,12月)。臺北市私立補習班體罰學生。今日傳媒。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3/12/27/1070997
趙勝堈(2012)。高四補習班專業服務重要性覺知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某大型補習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趙蕙芬(2003)。學生課外補習對教師教學影響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劉正(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2(4),1-33。
鄭光惠(2007)。國營機構的組織學習文化與員工的訓練遷移動機對訓練遷移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蔡惠娟(2005)。家長對美語補習班選擇與認知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鄭雅菁(2009)。補習時間對國小學童課後身體活動量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蔡靜宜(2002)。從英語外籍教師文化優勢現象看臺灣英語教育-以文化全球化面向探討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潘慧玲(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賴瑞雯(2009)。國中學生文化之研究-以桃園縣中壢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蕭玉佳(2010)。凌寒待暖陽:國小經濟弱勢生學習生活與學習文化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敏青(2007)。國小校外英文補習經驗、學校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中正國中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關秉寅、李敦義(2008)。補習數學有用嗎?一個「反事實」的分析。臺灣社會學刊,41,97-148。
關秉寅、李敦義(2010)。國中生數學補得愈久,數學成就愈好嗎?傾向分數配對法的分析。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56(2),105-139.
關秉寅:思考分數得失(2008,11月)。人間福報。取自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03809
簡郁芳(2005)。欲拒還迎的全球化:臺灣兒童英語補習市場的發展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譚光鼎(201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學富。
貳、英文部分
Becker, H. S., Geer, B., Hughes, E. C., & Strauss, A. L. (1961). Boys in white: Student culture in medical school.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olly, J. P. (1993). The impact of juku on Japanese students.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0(4), 277.
Bray, M. (2007). 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 Private tutor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lanners. Paris: UNESCO,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