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擇文
論文名稱: 唐代論草書詩研究
指導教授: 莊耀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書法草書唐詩書論論書詩論草書詩張旭懷素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13下載:8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詩歌與書法皆是唐代文化的重要成分,「以詩論書」的現象,是一代文明高度發展的結果。唐代論草書詩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從中折射出社會文藝精神與審美趣味之轉變。這些詩歌至今關注不多,但卻有著豐富的藝術蘊涵量,值得吾人探討。以下分作六章探討:
    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探討適宜的研究方法與步驟,再對前人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探討。研究目的有四:一、明白詩書相互交融的文化現象。二、拓展詩學研究欣賞新領域。三、開起研究唐代草書藝術新途徑。四、闡明唐代草書審美風格與趣尚。
    第二章唐代論草書詩之形成、義界、理論價值:首先探討形成的背景因素,得出它是由書勢、書賦奠基,多元文藝門類促成、高度詩學藝術造就、傑出書法藝術促進、詩人書家交流情況下的產物。此類詩作至唐代中後期才大量出現,有必要正名──論草書詩是以草書為主體,論述草書歷史、草書藝術、品評草書家、草書書跡作為創作主體的詩歌。更由於過去研究成果不多,特別闡述論草書詩之理論價值,以使這種詩味、書論兼具的產物,受到應有的重視。
    第三章唐代論草書詩之詩學藝術:以詩論草書之特性有精鍊、動勢、形象、情感、理趣性等特性,且歌行形式與草書形式輝映、詩歌意境也與草書意蘊結合,甚至詩人情感與草書審美也能融合互攝。論草書詩之作者以一己之見論述書藝,經由敘述、描摹、分析、批評等程序,以奇妙想象、構思、技巧,再現神奇草書藝術時,是詩人匠心獨具的傑作,亦是原藝術的再生。論草書詩主要內容有:草書創作情境的描述、形象分析與書藝評價、書家生平胸懷的歌讚、詩人自我情感的抒發。使用藝術技巧主要有:想像、誇張、對比、用典、散文化等,以具體生動語言,發書學之精要,相較以文論書的邏輯說理、嚴肅批判,迥異其趣。
    第四章唐代論草書詩之藝術思想:旭、素等人酒後通神入妙,乘興創作狂草書法,是對理性思維的飛越,重視的是情意的抒發與高揚,展現出天真自得,縱恣狂放,與造化爭衡,非人工所能到的雄逸境界。詩人如同書法家一般,在對自然美事物、社會美風貌、藝術美境界的感悟中,把握、提煉出概括性、抽象性的審美質素,包括氣勢、意韻、精神氣度、趣尚境界等等,率皆一寓於詩。旭、素的草書為書法藝術的情感表現,提供最鮮明、具體、豐富的創作實踐經驗,這種有別於尚法而重意的高揚傾向,是宋書尚意的濫觴。
    第五章唐代論草書詩之審美意識:詩人善於抓住酒酣時的豪宕飛揚,加以集中化、藝術化、誇張化,揭示酒後作狂草的內心世界與外顯行為,豐富、擴大了詩人自己的精神生活與藝術視野。在興奮朦朧的創作情態下,所流露的是書家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極其強烈的自我表現意識,不僅建築在高度的藝術技巧之上,更依恃縱橫的才氣與廣闊的胸襟。唐詩人利用詩歌所長,再現草書藝術的風韻神采,旭、素的狂草筆墨洋溢著整個時代向上提升的浪漫風格。這些詩歌應以藝術眼光對待,不迷於顛狂怪異,落入韓愈所謂「不師其心而逐其跡」的形而下層次。同時,晚唐許多僧人藉草書印證佛學禪理的現象,是書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環,不管是主體精神層次與審美風格層面,書道與禪理的會通,大大擴展了書藝的境界。
    第六章結論:本論文從論書詩、論草書詩出現的時代背景、詩學技巧,呈現的藝術思想和追求的審美趣味等等著眼,也探討了唐代論書詩、論草書詩與唐代書法藝術的相互感應和影響、融攝,不僅活化在書史上傑出書道文化現象,也賦予相關人物鮮明的生命力,再現唐代詩學藝術與書法藝術曾經有過的一個高峰。

    唐代論草書詩研究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進程…………………………………………10 一、研究方法………………………………………………10 二、研究進程………………………………………………13 第三節 資料搜集與相關研究成果探討…………………………14 一、在論書詩資料搜集上…………………………………14 二、相關研究成果之探討…………………………………16 第二章 唐代論草書詩之形成、義界、理論價值……17 第一節 論草書詩之形成背景……………………………………18 一、魏晉書勢書賦之奠基…………………………………18 二、文藝門類繁榮之促成…………………………………22 三、高度詩學藝術之造就…………………………………24 四、詩人書家書僧之互動…………………………………26 五、傑出書法藝術之促進…………………………………33 第二節 論草書詩及其義界………………………………………39 一、論草書詩之義界……………………………………..39 二、唐代論草書詩編目……………………………………44 第三節 詩書融通與論書詩、論草書詩理論價值………………46 一、略論詩歌與書法融通…………………………………46 二、論書詩與論草書詩理論價值…………………………50 第三章 唐代論草書詩之詩學藝術………………………56 第一節 以詩歌論草書之特性…………………………………57 一、精鍊性…………………………………………………57 二、動勢性…………………………………………………59 三、形象性…………………………………………………62 四、情感性…………………………………………………62 五、理趣性…………………………………………………64 第二節 以長篇歌行論草書之特點………………………………68 一、歌行與草書在形式上交互爭輝……………………..68 二、詩歌意境與草書意韻巧妙結合……………………..70 三、詩人情感與草書審美互攝統一………………………72 第三節 唐代論草書詩之主要內容………………………………74 一、草書創作情境之描述…………………………………74 二、意象分析與書藝評價…………………………………76 三、書家形象胸懷之歌讚………………………………82 四、詩人自我情感之抒發…………………………………85 第四節 唐代論草書詩之藝術技巧………………………………88 一、想像豐富、比況奇巧…………………………………88 二、意象紛呈、氣勢磅礡…………………………………92 三、敘述誇飾、虛實相間…………………………………98 四、映襯對比、借客尊主…………………………………100 五、使事用典、翻案出新…………………………………103 六、散文口語、議論為詩…………………………………106 第四章 唐代論草書詩之草書藝術思想……………110 第一節 自然的感悟與孺慕……………………………………111 一、感悟自然………………………………………………111 二、孺慕自然………………………………………………115 三、創造自然………………………………………………116 第二節 法度的認同、變化與超越………………………………119 一、法的認同………………………………………………119 二、法的變化………………………………………………122 三、法的超越………………………………………………126 第三節 情意的凝然與高揚……………………………………129 一、情的凝然………………………………………………129 二、意的高揚………………………………………………132 第五章 唐代論草書詩之審美意識……………………138 第一節 乘興的審美觀……………………………………………139 一、酒是草書創作的催化劑………………………………139 二、興是草書創作的原動力………………………………145 三、興與氣、勢、神……………………………………148 四、生命形式的釋放………………………………………153 五、潛意識的創造…………………………………………156 第二節 顛、狂、逸的追尋……………………………………159 一、顛的趣尚………………………………………………159 二、以狂繼顛………………………………………………162 三、逸的浪漫………………………………………………164 第三節 禪境的體悟與展現……………………………………170 一、唐代禪學與書法藝術的交融…………………………170 二、唐代草書詩中的禪意境界……………………………174 第六章 結論……………………………………………183 第一節 研究成果綜述………………………………………183 第二節 未來研究展望………………………………………187 參考書目………………………………………………………189 附錄──唐代論草書詩…………………………………………196

    參考書目
    一、 書籍專著
    (一)書法學
    楊家駱主編,《唐人書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
    楊家駱主編,《宋元人書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
    楊家駱主編,《明人書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
    楊家駱主編,《清人書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
    楊家駱主編,《宣和書譜》,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
    編輯部,《中晚唐五代書論》,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 包世臣,《藝舟雙楫》,台北:華正書局。
    清 劉熙載,《藝概》,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
    馬宗霍,《書林藻鑑》,台北:商務印書館。
    陳振濂,1996,《書法學》上下,台北:建宏出版社。
    蔣文光,1993,《中國書法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徐利明,1997,《中國書法風格史》,河南美術出版社。
    姜澄清,1994,《中國書法思想史》,河南美術出版社。
    王鎮遠,1996,《中國書法理論史》,安徽:黃山書社出版。
    熊秉明,1999,《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雄獅美術出版社。
    金開誠、王岳川,1995,《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元軍,1995,《唐人書法與文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編輯部,1996,《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
    編輯部,1993,《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書畫出版社。
    崔爾平,1995,《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書店。
    王強、劉樹勇,1992,《中國書法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韓玉濤,1997,《中國書學》,北京:東方出版社。
    王靖憲,1998,《中國書法藝術 隋唐五代卷》,文物出版社。
    朱建新,1990,《孫過庭書譜箋注 》,台北:華正書局。
    馬國權,1990,《孫過庭譯註》,台北:華正書局。
    陳代星,1998,《中國書法批評史略》,四川:巴蜀書社。
    張懋鎔,1989,《書畫與文人風尚》,臺北:文津出版社。
    華人德,1996,《歷代筆記書論彙編》,江蘇教育出版社。
    湯大民,1999,《中國書法簡史》,江蘇古籍出版社。
    李裕康,1988,《蘇軾論書選注》,江蘇美術出版社。
    水賚佑,1993,《黃庭堅書法史料集》,上海書畫出版社。
    (二)論書畫詩相關著作
    宋 岳珂撰,《寶真齋法書贊》,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明朱存理《珊瑚木難》卷三,四庫全書子部121藝術類。
    《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第四十九卷草書部,第六四七冊
    完顏景賢,《三虞堂書畫目》,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
    清張玉書等編,《佩文齋詠物詩選》,廣文書局。
    清孫岳頒等撰,《御定佩文齋書畫譜文淵閣四部全書子部一二五》。
    清 陳邦彥選編,《歷代題畫詩》,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美盛,1992,《書法詩典論百例詮釋》,山東教育出版社
    沈培方、洪丕謨,1987,《歷代論書詩選注》,上海書畫出版社。
    楊克炎選注,1993,《書法詠論》,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
    沈尹默,1988,《沈尹默論書叢稿》,台北:莊嚴出版社。
    啟功,1988,《論書絕句》,台北:莊嚴出版社 。
    漆劍影,1991,《唐宋題畫詩選析》,長征出版社。
    王山峽,1985,《歷代書法繪畫詩選》,雲南人民出版社。
    吳企明、金學智、姜光斗,1993,《歷代題詠書畫詩鑑賞大觀》,陜西人民出版社
    彭慶生、曲令啟選注,1988,《唐代樂舞書畫詩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王啟興、張金海注評,1991,《唐代藝術詩選》,中州古籍出版社。
    編輯部,1989,《品藝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蔣夢麟,1962,《書法探源》,臺北:世界書局。
    鄭騫,1988,《清晝堂詩集》,臺北:大安出版社。
    沈秋雄,1992,《雲在盦詩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王伯敏,1993,《唐畫詩中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鳴鶴論書三十首》,三多軒日本書道資料株式會社。
    何書置,1996,《何紹基書論選注》,台北:蕙風堂。
    (三)書法美學
    侯鏡昶,1988,《中國美學史資料類編‧書法美學卷》,江蘇美術出版社。
    蕭元,1990,《書法美學史》,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
    金學智,1990,《書法美學談》,臺北:華正書局。
    葉秀山,1991,《書法美學引論》,北京:寶文堂書店。
    金學智,1994,《中國書法美學》,江蘇文藝出版社。
    陳方既、雷志雄,1994,《書法美學思想史》,河南美術出版社。
    陳振濂,1997,《書法美學史》,浙江: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陳振濂,1997,《書法美學教程》,浙江: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宋 民,1997,《書法美的探索》,中國旅遊出版社。
    (四)繪畫、藝術、美學
    徐復觀,1996,《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
    韓林德,1996,《境生象外》,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
    張文勛,1993,《華夏文化與審美意識》,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朱良志,1995,《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 。
    劉綱紀,1986,《藝術哲學》,湖北人民出版社 。
    周積寅,1997,《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周積寅,1996,《鄭板橋》,吉林美術出版社。
    劉叔成,1997,《美學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 辛,1996,《美學原理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光潛,1969,《談美》,台北:開明書局。
    李澤厚、劉綱紀,1987,《中國美學史》,台北:谷風出版社。
    葉 朗,1996,《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張皓著,1996,《中國美學範疇與傳統文化》,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吳功正,1996,《六朝美學史》,江蘇美術出版社。
    霍然著,1993,《唐代美學思潮》,台北:麗文文化公司。
    曾祖蔭,1987,《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台北:木鐸出版社。
    成復旺,1997,《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李澤厚,1986,《美的歷程》,台北:元山書局。
    葉秀山,1997,《美的哲學》,北京:東方出版社。
    高爾泰,1996,《美的抗爭》,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李澤厚,1999,《美學三書》,安徽文藝出版社。
    張清治,1990,《道之美----中國的美感世界台北》,允晨文化。
    宗白華,1995,《美從何處尋》,台北:駱駝出版社。
    張法著,1997,《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江著,1997,《篆刻美學》,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胡經之,1999,《文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
    朱光潛,1993,《文藝心理學》,臺北:開明書局。
    張少康,1989,《古典文藝美學論稿》,台北:淑馨出版社。
    鄧喬彬,1993,《有聲畫與無聲詩》,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朱良志,1995,《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
    萊 辛,1997,《拉奧孔》,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五)文學、詩學
    梁 昭明太子,1991,《昭明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
    梁 劉勰撰 清黃叔琳注,1993,《文心雕龍注》,台北:開明書局。
    楊 倫,1993,《杜詩鏡詮》,臺北:華正書局。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臺北:古新書局,1976年
    汪師中選注,1990,《詩品注》,台北:正中書局。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1993,《中國文學理論》,聯經出版社。
    敏澤著,1993,《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王夢鷗,1995,《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時報文化 。
    葉太平,1994 ,《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台北:正中書局。
    王運熙、楊明,1996,《中國文學批評通史 隋唐五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尚君,1992,《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
    陳伯海,1995,《唐詩彙評》,浙江教育出版社。
    陳伯海,1996,《唐詩學引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張步雲,1997,《唐代詩歌》,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許總著,1995,《唐詩史》上下,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楊世明,1996,《唐詩史》,四川:重慶出版社。
    王 曙,1990,《唐詩故事續集 二》,台北:貫雅文化公司。
    李 浩,1997,《大唐風度》,北京:華文出版社。
    夏紹碩,1984,《古典詩詞藝術探幽》,台北:漢京文化。
    朱光潛,1993,《詩論》,台北:萬卷樓。
    錢仲聯,1985,《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鄭板橋,1972,《鄭板橋全集》,臺北:正生書局。
    劉揚忠,1994,《詩與酒》,臺北:文津出版社。
    劉大杰,1987,《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
    孟二冬,1998,《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大學。
    李善奎,1995,《詩詞鑑賞通論》,齊魯書社。
    袁行霈、孟二冬、丁放,1994,《中國詩學通論》,安徽教育出版社。
    黃展人,1991,《文藝批評學》,大陸:暨南大學。
    謝秩柳,1996,《鑒餘雜稿》,江蘇教育出版社年),頁59。
    (六)禪學及其他
    葛兆光,1998,《禪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金丹元,1993,《禪意與化境》,上海文藝出版社。
    張育英,1996,《禪與藝術》,浙江人民出版社。
    田光烈,1991,《佛法與書法》,河北人民出版社。
    蔣大康,1996,〈禪與書法藝術〉,《禪與東方文化》,商務。
    郭紹林,1987,《唐代士大夫與佛教》,河南大學出版社。
    謝處發,1996,《李白的人生哲學》,臺北:揚智出版社。
    郭慶藩,1989,《莊子集釋》,台北:天工書局。
    覃文召,1994,《禪月詩魂》,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二、論文集、學位論文
    程代勒,1984,《狂草風格之研究》,臺灣師大美研所碩士論文。
    李郁周,1987,《書家書跡論文集》,台北:蕙風堂。
    陳欽忠,1991,《唐代書風衍嬗之研究》,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
    楊雅惠,1992,《兩宋文人書畫美學研究》,臺灣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
    朱書萱,1993,《張懷瓘書論思想探析》,臺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
    黃緯中,1993,《唐代書法社會研究》,文大史研所碩士論文。
    李翠瑛,1994,《孫過庭書譜中書論藝術精神探析》臺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
    黃惠謙,1996,《懷素草書自敘帖的時間性》,文化碩士論文。
    三、期刊論文
    王崗,〈狂禪風中的變態美〉,《書法研究》,1988年第1期,頁11─25。
    楊諤,〈禪與書法─淺論禪味書法〉,《書法研究》,1991年第1期,頁64─77。
    朱光,〈略論書法藝術的審美意象〉,《書法研究》,1990年第 3期,頁100─104。
    劉汾、胡朝雯,〈揮毫當得江山助 不到瀟湘豈有詩─試論瀟湘山水對唐宋文學
    創作的影響〉,《中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2期,頁34─38。
    王啟興,〈唐代詩人和繪畫─從一個側面探討唐代詩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唐代
    文學研究》第七輯,1998年第10期,頁1─20。
    尹天相,〈從「顛張醉素」說起〉,《書法》,1991年第3期,頁7。
    方愛龍,〈懷素研究現狀綜述〉,《書法研究》,1995年第2期,頁81─93。
    張清治,〈千古醉人一僧書─談懷素草書自敘帖〉,《故宮文物月刊》第一卷,1984年第11期,頁14─29。
    胡傳海,〈變態書家的精神分析〉,《書法研究》,1994年第4期,頁1─18。
    張乃森,〈古人醉書啟示錄〉,《書法》,1989年第6期,頁3─4。
    趙志偉,〈醉僧狂草千古獨步─懷素書法評述〉,《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1990年第5期,頁24─28。
    董文,〈珠圓玉潤二王風─懷素《論書帖》簡析〉,《叢刊》,1996年第3期,頁28─29。
    史穆,〈最縱橫處最精嚴─懷素《自敘帖》氣勢初探〉,《書法》,1993年第3期,頁2─3。
    朱關田,〈懷素《自敘》考〉,《書法研究》,1986年第4期,頁43─57。
    劉啟林,〈懷素《自敘帖》真偽辨略─與朱關田先生商榷〉,《書法研究》,1998年第6期,頁1─32。
    姜壽田,〈懷素大草《千文》、《自敘帖》比較研究〉,《書法研究》,1995年第1期,頁117─124。
    王崗,〈浪漫的強音─盛唐之音的書論﹝下﹞〉,《書法研究》,1987年第3期,頁6─17。
    王壯為,〈唐代之草書與狂書〉,《中央月刊》第9期,頁152─157。
    黃緯中,〈中晚唐的草書僧〉,《晚唐的社會與文化》,1990年第9期,頁493─508。
    王競雄,〈狂草〉,《于右任與標準草書》,1985年第6期,頁41─43。
    王競雄,〈五代書風對楊凝式的影響〉,《于右任與標準草書》,1985年第6期,頁56─62。
    熊任望,〈試論懷素《自敘》真跡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書法研究》,1986年第1期,頁66─74。
    韓玉濤,〈寫意之術〉,《中國審美意識的探討》,1989年第5期,頁270─310。
    佟培基,〈論李白書風〉,《唐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7輯,頁305─308。
    熊秉明,〈張旭之狂草﹝引言、結論部分﹞〉,《中國書法》,1987年第1期,頁48─52。
    包立民,〈張伯駒的希世之寶〉,《中國書法》,1987年第1期,頁53。
    由智超,〈張旭《古詩四帖》書法藝術賞析〉,《書法叢刊》1996年第3期,頁18─23。
    蔣大康,〈禪與書法藝術〉,《禪與東方文化》,1996年第2期,頁153─63。
    史絮忱,〈狂草瀰漫著禪趣〉,《比較草書》,1980年第10期,頁32─41。
    馬世曉、方愛龍,〈杜甫論書詩及其藝術思想〉,《中國書法》,1995年第3期,頁40─43。
    林懋義,〈從唐詩看賀知章的書法〉,《書法》,1986年第3期,頁18─21。
    趙鍾華,〈杜甫詩中的書畫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4年第4期,頁47─54。
    胡濟滄,〈李白《草書歌行》辨偽〉,《書法》,1982年第5期,頁27─28。
    萬文武,〈從陸游的詩看他的書法〉,《書法研究》,1983年第2期,頁90─101。
    傅京生,〈唐法之性質、類別及其現代意義與價值論綱〉,《中國書法》,1994年第4期,頁39─45。
    侯開嘉,〈題壁書法興廢史述〉,《書法研究》,1996年第6期,頁56─67。
    林東海,〈論詩詩論〉,《文學評論》,1984年第1期,頁110─118。
    馬承五,〈唐詩傳播的文字形態與功能〉,《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5期,頁113─119。
    蔡先金,〈蘇軾書寫:文人體驗〉,《書法研究》,1999年第3期,頁61─75。
    林信成,〈關於書法藝術的語言與符號〉,《中國書法》,1990年第3期,頁60─62。
    王樹先,〈關於書法美與詩詞美的思考〉,《中國書法》,1996年第2期,頁73─74。
    虞衛毅,〈“字意”、“書意”、與“詩意”〉,《書法研究》,1994年第5期,頁118─120。
    張偉生,〈書法藝術中的詩意美〉,《書法》,1989年第2期,頁5─6。
    趙志偉,〈淺談詩和書法的自然美〉,《書法》,1990年第3期,頁6─7。
    毛萬寶,〈書法藝術文化內涵發微〉,《書法研究》,1998年第5期,頁1─21。
    黃惇,〈書法神采論〉,《書法研究》,1986年第3期,頁11─25。
    宋民,〈書法是人類抽象審美情感之表現〉,《文藝研究》,1992年第5期,頁140─145。
    葛路 克地,〈中國書畫風格論的重要範疇〉,《中國藝術神韻》,1993年第8期,頁134─156。
    周浩然、田旭中,〈略論書藝美學中之“氣”說〉,《美學》,1989年第10期,頁55─59。
    侯毓信,〈書法理論與文藝理論的對應與互滲〉,《書法研究》,1993年第1期,頁58─61。
    莊耀郎,〈蘇軾的書法美學試論〉,《淡江史學》,第10期,頁91-106。
    蕭遠,〈劉柳論書法的詩〉,《書法藝術欣賞》(臺北:莊嚴出版社,1988年),頁192。
    陳振濂,〈尚意書風管窺〉,《書譜》八卷五期,總48期,頁56-72。
    〈書鄉〉,總第5期,西安書學院出版。
    方豪,〈宋代佛教對書法之貢獻〉,《宋史研究集》,1977年5月第9輯,頁1,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