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菁穗
論文名稱: 國中露營課程對青少年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s of Camping Course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on Self-efficacy of Adolescents—An Example from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Taiwan
指導教授: 呂建政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4
中文關鍵詞: 露營課程自我效能做中學
英文關鍵詞: camping courses, self-efficacy, learning by do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5下載:4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露營課程的實施,對青少年自我效能的覺知情形是否有無影響。研究方法採單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臺北縣某國中34名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接受為期十週的九單元課程,以每節45分鐘,每週2節課,非連排的授課方式,共計18節課來實施,並於課程結束後,旋即舉辦一個兩天一夜的露營活動。
    本研究採用陳李綢與蔡順良(2006)所發展之「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為量化資料的評量工具,於實驗課程進行前與進行後,分別進行前、後測,所得資料以成對樣本t檢定(paired-samples T test)進行統計處理,並分析「整體活動回饋表」、「課堂觀察記錄表」、「教師省思札記」及「小隊誌」為質性的輔佐資料,以深入瞭解教學實驗之效果。
    主要發現如下:
    一、露營課程較能增進「低自我效能」學生之「自我效能」。
    二、露營課程能提升青少年自我效能,但效果有限。僅對「學習表現效能」有顯著之提升效果,對「體能表現效能」、「人際效能」、「生涯效能」、「積極正向心態」則未有顯著之提升效果。
    三、實驗組學生對露營課程的看法持正向且肯定的態度,對「動手做」的單元持有較高的興趣,覺得此課程的學習是很有收穫的,認為此課程對生活有幫助,會把所習得的相關知識與技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未來學校教育及相關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practice of camping courses has influence over adolescents’ awareness of self-efficacy. The method of the research is one-group pretest-posttest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subjects are 34 seventh-grade students from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who received a nine-unit course over a period of ten weeks. The course was conducted in two non-consecutive sessions each week, each of which lasted for 45 minutes. There were 18 sessions in total. An overnight camping was held right after the course was finished.
    The research took “Adolescent Multi-Domain Self-Efficacy Scale” developed by Chen and Tsai (2006) as the evaluation tool for quantified data. Pretest and posttest were respectively conduc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The data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with paired-samples t-test. Supportive qualitative data like “overall-activity feedback forms”, “observation record in the class”, “journals of teacher’s reflections”, “team journals”, etc., were analyzed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The main findings are:
    1.The camping course can improve “self-efficacy” of the students with “low self-efficacy”.
    2.The camping course can enhance the adolescents’ self-efficacy, though with limited effects. It only significantly enhanced “self-efficacy of learning”, but not “self-efficacy f physical fitness”, “efficac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efficacy of career”, and “active and positive mindset”.
    3.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old positive and affirma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camping course. They have higher interest to “hand-on” unit, regard the learning of the course as rewarding, and will employ in their daily life the related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y learned.
    In the end, the researcher made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proposed concrete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s of future school education and related researches.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v 目次 vi 表次 ix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露營課程的意涵 15 第二節 自我效能的內涵及其相關研究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8 第一節 研究設計 5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1 第四節 實驗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67 第五節 實施程序 77 第六節 資料處理 8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3 第一節 露營課程對青少年自我效能之影響 83 第二節 露營課程之分析 88 第三節 學生個別改變之分析 99 第四節 討論 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結論 123 第二節 建議 126 參考書目 132 附錄 140 附錄1: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使用同意書 140 附錄2: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 141 附錄3:準實驗露營課程之實施時程表 143 附錄4:準實驗露營課程之教案 144 附錄5:準實驗露營課程---輔助教材 163 附錄6:準實驗露營課程---整體活動回饋表 170 附錄7:準實驗露營課程---整體活動回饋表之整理結果 172 附錄8:觀察記錄表 180 附錄9:小隊誌內容登入表 183

    王俊豪 (2006)。德國漂鳥運動之簡介。未出版之手稿。
    王文玲 (2008,5月3日)。停贈簿卷─兩敗訴翰林獨贏。聯合新聞網。2009年12月3日,取自http://ww2.worldone.com.tw/new_detail.do?ncId=2&newsId=2716
    田秀蘭 (1996)。自我效能預期與女性之生涯發展。諮商與輔導,123,32-33。
    江玉卉(2003)。實施休閒教育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效能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全國博碩士論文網(2010)。自我效能查詢結果。取自
    http://etds.ncl.edu.tw/theabs/site/sh/search_result.jsp
    呂建政 (1994)。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研究。台北市:水牛。
    呂建政 (1994)。戶外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探討。載於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主編),童軍戶外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頁15-23)。台北市:水牛。
    邱素沁 (1991)。圖說日本小學家庭新課標準。家政教育,15(6),1-19。
    邱圓惠 (2007)。自我探索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效能及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園會 (1977)。杜威的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李義男 (1994)。戶外教育之發展背景與趨勢。載於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主編),童軍戶外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頁3-14)。台北市:水牛。
    李惠加 (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詠秋 (2001)。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礙因素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台北市:心理。
    李美珠 (2007)。自然體驗方案對國中生正向情緒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元載 (1955)。杜威教育學說。台北:復興。
    林清山 (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
    林繡子(2003)。國中童軍教師對童軍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發展之意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天佑 (2004)。九年一貫的精神與特色。未出版手稿,臺北市立師院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台北市。
    林恩仲(2004)。童軍小隊制度教學專業知識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實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恬妮 (1998)。探討國中生生物科自我效能與學術地位之關係及其在組對討論中的效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吳孟錞 (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擾、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心怡 (2007)。國中生的父母親職效能與子女知覺得親子依附、自我效能感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儒、呂建政(譯)(2001)。戶外教學。台北市:五南。
    周合(總主編)(1990)。國語活用辭典。台北市:五南。
    周水珍 (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內涵與實踐。花師院刊,38,5 -11。
    高廣孚 (1987)。杜威的教育思想。台北市:水牛。
    高申春(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度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臺北市:貓頭鷹。
    徐新逸、黃麗鈴(1999)。學業成就自我效能影響因素之探討。諮商與輔導,160,2-5。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22,47-54。
    連桂珍 (1993)。休閒教育方案規劃與實施---臺中縣一所國中的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坤良(譯) (1989)。貝登堡的足跡。台北市:水牛。
    許俊偉、林志成(2008,5月27日)。北北基選一本─康軒翰林勝出。中時電子報。2009年12月3日,取自http://blog.yam.com/etsinjhoftc/article/15327044
    梁茂森 (1998)。國中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之編製。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14,155-192。
    郭金龍 (2001)。探索教育課程對企業員工人際溝通效果之影響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陳海光編 (1949)。童子軍教育概論。台北:中正。
    陳遠建(主編)(1978)。自己辦露營。台北:戶外生活。
    陳添丁 (1984)。童軍教育與國民教育。台北:水牛。
    陳妍穎 (2001)。國中學生生活經營能力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向明 (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麗敏 (2004)。組織型露營課程領導人員證照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李綢、蔡順良 (2006)。中學生情緒智慧、同儕人際關係、個人特質、自我效能及生活適應測量研究成果報告。臺灣師大與僑大整合後強化未來發展計畫。
    陳盛雄(2002)。發展生態露營研究(一)。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聯合舉辦之「2002年生態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83-92),台北市。
    陳盛雄(2006a)。世界與台灣之露營發展史。露營教育研究之教學講義。未出版手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市。
    陳盛雄(2006b)。露營教育基本理論---露營的意義。露營教育研究之教學講義。未出版手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市。
    陳盛雄(2006c)。露營教育基本理論---露營的價值。露營教育研究之教學講義。未出版手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市。
    陳盛雄 (2009)。現代台灣露營活動發展過程之研究。未出版手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市。
    趙柏原(1998)。國中學生自我效能、求助態度與課業求助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教育部 (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張景媛(無日期)。綜合活動的教學評量。2009年11月28日,取自http://general2.tnc.edu.tw/right6.htm
    傅全福 (1990)。童子軍露營怎樣實施。台北:水牛。
    傅惠蘭 (2005)。露營動機的方法目的鏈結模式之研究---以龍門露營區家庭遊客為例。世新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炳煌 (1982)。課程理論之基礎。台北市:文景。
    黃政傑 (1991)。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茱莉(2006)。貝登堡童軍教育思想在我國實踐之省思。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煜烽、雷靂 (1995)。國中生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黃麗鈴、徐新逸(1999)。學業成就自我效能影響因素之探討。諮商與輔導,160, 2-5。
    單文經(2000a)。欣見全方位的課程改革、期待真正落實教學革新。載於高強華(主編),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頁52-55)。台北市:師大。
    單文經(2000b)。統整課程教學單元的設計。載於高強華(主編),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頁190-219)。台北市:師大。
    游玉英 (2003)。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雷國鼎 (1978)。青年心理與教育。台北市:教育文物。
    楊淑萍 (1995)。自我效能在認知技巧學習和生涯上的應用(上)。諮商與輔導,110,20-25。
    廖克玲(1982)。社會學習論巨匠-班度拉。臺北:允晨文化。
    蔡惠州 (1976)。野外生活。台北:幼獅。
    蔡宗楊 (1990)。露營的教育功能。載於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主編,童軍露營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頁1-5)。台北: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蔡進雄(2004)。校長自我效能感之模式建構及其提升策略。國教學報,16,237-245。
    蔡順良、陳李綢(2006)。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編製與常模建立。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蔡順良(2008)。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教育心理學報,39,測驗與評量專刊,105-126。
    劉菁華編 (1960)。童子軍的教育理論與實際。台北:中正。
    劉元孝 (1963)。怎樣舉辦戶外育樂活動。台北:幼獅。
    劉信雄(1991)。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安彥、陳英豪 (1994)。青年心理學。台北市:三民。
    賴保禎、周文欽、張鐸嚴、張德聰(編) (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鍾 南 (1972)。童子軍訓練與活動研究。出版地不祥:出版者不詳。
    鍾保明 (2003)。以自我效能理論、能力動機理論及目標取向理論探討活動者之自覺能力。大專體育,68,134-140。
    ~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Bandura, A., Caprara, G.V., Barbaranelli, C., & Pastorelli, C. ( 2001 ). Sociocognitive self-regulatory governing transgressive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0(1), 125-135.
    Bandura, A. (1992). Exercise of personal agency through the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R. Schwarzer (Ed.), Self-efficacy: Thought control of action. Washington, DC: Hemisphere.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H. Freeman & Company.
    Betz, N. E., & Hackett, G. (1981). 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related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the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a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 399-410.
    Emory(2007). Information on Self-Efficacy. http://www.des.emory.edu/mfp/
    self-efficacy.html
    Feist, J., & Feist, G.J.(1998).Theories of personality(4th ed.). New York: McGraw Hill.
    Hallingshead, A. (1957). Two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New Heaven: Yale.
    Ibrahim, H., & Cordes. K. A. (2002). Outdoor recreation: Enrichment for a lifetime. Champaign, IL: Sagamore.
    McAulay, E., &Jacobson, L.(1991). Self-efficacy an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in sedentary adult female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5(3),44,378-386.
    Meier, J., & Mitchell, A. (2003). Camp counseling: Leadership and programming for the organized camp(7th ed.). Dubuque, IA: WCB Brown & Benchmark.
    Oliver, A. I. (1965). Curriculum Improvement: A guide to problems,principles and the procedures. New York: Dodd, Mead & Company.
    Robert, B.P. (1938). Girl Guiding: A Handbook for Brownies, Guides, Rangers, and Guiders. London: C. Arthur Pearson.
    Richard I. Evans (1989). Albert Bandura, the man and his ideas--a dialogue. New York : Praeger.
    Schunk, D.H.(1988).Perceived self-efficacy and related social cognitive process as predictors of student academic performance.(ED29386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