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婉君 Chen, Wan-Jyun |
---|---|
論文名稱: |
私立國中導師適應策略之研究 The study on adaptation strategies of teachers at private high schools |
指導教授: |
許殷宏
Hsu, Yin-H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9 |
中文關鍵詞: | 私立中學 、導師 、適應策略 |
英文關鍵詞: | private high schools, homeroom teachers, adaptation strategies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ED.016.2019.F0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過去的研究當中,大多使用量化研究來呈現教師的壓力概況,且多聚焦於公立學校專任教師;然而,私立學校教師的壓力遠大於公立學校教師,兼導師職者更甚,相關研究卻屈指可數,故本研究旨在了解私立中學導師身處在怎樣的工作環境,面臨什麼樣不同於公立學校導師的壓力?他們又是如何適應策略以因應?以及這些適應策略帶來什麼樣的效應?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之途徑,透過訪談三位來自臺灣北部不同私立中學國中部導師,佐以相關文件分析。本研究四個主要結論如下:
一、制度要求與考核實為私立國中導師的壓力主要來源
二、私立國中導師面對制度壓力選擇消極應對以求保有工作
三、私立國中導師專業認同不敵顧客至上的氛圍
四、私立國中導師考量學校制度要求和個人背景因素,逐步調整生涯發展的承諾
In previous researches, 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quantitative researches which present the general overviews of teachers’ stress mostly focus on teachers’ at public schools; however, the teachers at private schools undertake much more pressure than those at public schools. There are fewer relevant researches , though. Thus, this study aims to find out what cause the teachers at private schools more stressful, how they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stress and what changes they might have undergone during the period they have taught in the real field. This study take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through interviewing three homeroom teachers coming from different three private junior high sections of high schools as well as document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below:
1. System requirement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re indeed the main stress sources of homeroom teachers at private schools’.
2. Homeroom teachers at private schools face the stress coming from the system in passive ways to implore the job.
3. The identity of homeroom teachers at private schools fails to resist the atmosphere of customizing in the campus.
4. Homeroom teachers at private schools gradually adapt their commitment considering school systems and individual background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世雄(2008)。國小外部行銷對家長滿意度之影響:互動行銷的干擾效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王秋絨(2001)。親師溝通的合夥魅力。學生輔導,72,4-9。
楊玲(2006)。教師職業壓力與自我調適策略。常州工學院學報,24(3),43-45。
董澤芳(2010)。論教師的角色衝突與調適。湖北社會科學,2010(1),167-171。
許殷宏、武佳瀅(2011)。班級內教師權力運作的微觀政治分析。中等教育,62 (3),114-131。
王欽哲(2006)。國民小學家長教育選擇權及學區劃分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白家儀、賴志峰(2014)。少子化衝擊下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93,185-209
石文南、廖育婉、楊雅筑(2016,12)。少子化明年達顛峰 學校不努力招生必土崩瓦解。中時電子報。 取自http://campus.chinatimes.com/20161214002529-26230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取自:https://law.moj.gov.tw/
朱有鈴、黃佳琳、黃明堂、劉力仁、胡清暉(2008)。缺錢沒學生,高旗工家申請停辦。大紀元。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gb/8/7/25/n2203601.htm 。
吳至懿(2008)。臺北市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吳育偉(2002)。家長教育選擇權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吳怡慧(2013)。公立與私立國中之間的家長認知差異與原因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南市。
吳明烈(2002)。WTO體系中的教育變革與發展:全民終身學習的觀點。成人教育雙月刊,66,23-30。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John Lofland 和Lyn H. Lofland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新北市:桂冠圖書。
吳俊容、傅秀媚(2002)。國小特殊班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工作壓力及其調適策略之研究。中師特教中心「特殊教育論文集」,9103,27-48。
吳國輝(2002)。我國私立學校教師退休及相關問題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臺北市。
吳淑文(2014)。幼兒園教師與家長應用即時通訊軟體溝通經驗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縣。
吳清山(2001)。班級經營的基本概念。載於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著,班級經營(頁3-28)。臺北市:心理。
呂本源(2012)。少子化現象對私立高中職校務經營策略之影響:以桃園縣一所私立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花蓮縣。
宋冠瑩(2006)。我國公立高職兼任行政工作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宋慶瑋(2004)。國中導師工作的難為和抉擇。師友月刊,439,41-43。
李小娟(2008)。桃園縣國中英語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李佳芬(2001)。兩岸私立教育法之比較研究-以《私立學校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李明洋(2015)。TALIS2013資料回顧與調查數據。國際教育新聞發報中心。取自:http://www.nftu.org.tw/FileStorage/files/inEduRpt/TALIS2013(%E5%85%A8%E7%89%88).pdf。
李柏蓉(2005)。企業產品生命週期在學校行銷的應用。學校行政,39,136-152。
李裔正(2006)。招生任務對私立高職教師角色衝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碧瑤(2006)。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李曉康(2000)。管理主義、市場化與大學評鑑-香港的經驗。收錄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156-181。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李麗雲(2009)。私立高職餐旅類科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系,高雄市。
周立勳(1986)。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控制信念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林俊賢、黃毅志(2008)。臺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客觀階級位置、文化資本與主觀階級認同:與其他職業做比較。教育研究集刊,54(3),99-136。
林美惠(2012)。擴大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後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臺中市。
林家鈺(2008)。桃園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
林清江(1981)。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教育研究所集刊, 23,99-177。
林曜隆(2012)私立高中學生選擇學校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階公共政策碩士學程,高雄市。
邱義炟(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覺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金敬孝(2008)。應用平衡計分卡探討私立國中之績效衡量指標(未出版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桃園市。
保障勞工權益,不能說一套做一套 全教總要求正視私校教職員處境(2015,月)。全教總新聞稿。取自網址http://www.nftu.org.tw/news/news_view.aspx?NewsID=20150427090938F0FA
柯莞娟(2015)。公立國中怪獸家長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屏東縣。
紀俊臣(1985)。台北市單行法規的制定過程—以「台北市分區使用管制規則」的訂定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臺北市。
范熾文、汪良宏、曾家寶(2010,11月)。學校競爭優勢的理念與做法。論文發表於國立東華大學舉辦之「第三屆教育行政與政策學術研討會」,花蓮縣。
翁育民、林世昌、林書漢、陳鴻銘、劉堂盛(2006)。教師角色衝突之研究。載於陳清溪(主編),104期候用主任專題研究集(頁253)。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高誌傑(2007)。學校行銷策略對學生選校考量因素影響之研究-以基隆市私立高中職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00)。名詞解釋:完全中學。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ebook/Education_Statistics/106/106edu_app5.pdf
張炳煌 (1998)。 國中生家長學校選擇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張智勝(2005)。國中升學進路決策歷程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張錦弘(2018,5月)。私校老師還要招生 沒招滿就不能放暑假。聯合報。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11320/3169368
教育部私立學校法(2014)。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GL001294&KeyWordHL=%E7%A7%81%E7%AB%8B%E5%AD%B8%E6%A0%A1%E8%BE%A6%E7%90%86
章英華、黃毅志(2007,12月)。臺灣地區教育分流對階層位置影響之變遷:1997 年與2005 年的比較。論文發表於「臺灣的社會變遷」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北市。
莊宗憲(1998)。教師大調查-隻手難撐教改藍天。天下雜誌,210,84-92。
莫家豪、羅浩俊(2001)。市場化與大學治理模式變遷:香港與臺灣比較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7,330-355。
郭生玉(1989)。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心厭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22,131-145。
郭清榮(2002)。國民中學導師時間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玉珍(2012)。私立高職教師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以嘉義縣某私立高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商管專業學院企業管理系,雲林縣。
陳怡慧(2018)。國中親師衝突之原因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嘉義市公立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
陳青勇(2001)。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陳叙均(2016)。臺南市國中教師工作態度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南市。
陳美惠(2017)。國小級任教師親師溝通技巧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
陳啟榮(2006)。裁併小班小校教育議題之分析。臺灣教育,638,38-41。
陳隆輝(2012)。學校品牌形象、學校教育行銷與忠誠滿意度對於學校永續經營的關聯性之研究-以臺中市某公立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陳黃寶園(2015)。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後設分析。高雄師大學報,38,27-48。
陳瑋婷(2011)。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相關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3(2),439-454。
陳瑞惠(2000)。私立高中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班,彰化市。
曾莞娟(2015)。公立國中導師面對怪獸家長之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屏東市。
曾智豐(2010)。公立國民小學家長對學校滿意度之動態研究-以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11(3),101-138。
馮靖惠(2018,7月)。少子化搶生殺成紅海 私中師成最大受害者。聯合報。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266037
黃怡雯(2008)。美國中小學教育改革對我國之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54,94-116。
黃盈彰(2002a)。影響國小教師工作滿意度之因果機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1),155-197。
黃盈彰(2002b)。中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特性之研究—與高層專業人員等職業類別作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5,149-177。
黃雅琦(2011)。淺談臺灣少子化現象。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暨研究所。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97/I12.htm。
黃源河(2006)。初任私立高中職代課教師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彰化縣。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楊振昇、陳金龍(2014)。私校公共性之反思:以私立高中職為例。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0,57-74。
楊桂杰(2002)。論私人興學權力之保障;私立學校法第四十二條、四十三條修正之必要性研究。立法院院聞,21(2),77-85。
楊朝祥(2007)。中華民國私校教育現況與發展趨勢。國政研究報告,教文(研) 096-013 號。2008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www.npf.org.tw/particle-3678-2.html
歐昶廷(2018,9月)。影/私校老師過勞衝擊教學!林俊憲當場嗆官員「害死私校小孩」。東森新聞電子報。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927/1268050.htm#ixzz5bpQ0651s
歐陽麗玉(2012)。屏東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潘正德(1993)。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學生輔導通訊,25,25-35。
潘正德(譯)(1995)。Jerrold S. Greenberg著。壓力管理(Comprehensive Stress Management)。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幸芬(2014)。臺中市家長選擇子女就讀私立中學的影響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蔡昌宏(2015)。運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對親師溝通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區公立幼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新竹市。
蔡明忠(2005)。個人職場認知、薪資與退撫制度、工作壓力與工作態度關係之研究-以私立高中職教師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
蔡圍盛(2008)。從教育選擇權探討私立國中競爭力-以桃園市振聲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管理學院公共事務管理系研究所,桃園市。
蔡雅怡(2003)。私立中學教師的身心勞動-以H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蔡銘津(2008)。少子化趨勢對教育體系的衝擊與因應。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25(5),101-108。
蔡銘津(2012)。少子女化的教育政策走向與應變。臺灣評論月刊,1(5),1-7。
鄧耀祖(1995)。壓力:教師的絕路與出路。現代教育通訊,34,10-13。
鄭翠蓉(2010)。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師工作壓力與專業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
戴文青(2005)。從深層結構論臺灣幼兒園教師專業認同轉化可能性。南大學報,39(2),19-42。
戴文琪(2003)。臺灣「班級經營」博碩士論文之整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戴曉霞(1998)。能力分班與常態編班:美國經驗的啟示。課程與教學研究季刊,1(1),124-136。
謝州融(1983)。國民中學導師角色的研究。高雄市:復文圖書。
謝紫菱(2006)。國民小學學校學習文化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鍾國璽(2013)。學校價格策略的訊息框架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家長選校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顏秀如(2006)。父母對子女教育權探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權之範圍。現代教育論壇,14,497-511。
羅月圓(2011)。臺北市私立高級職業學校教師之絕少子話衝擊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譚光鼎(2011)。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學富。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蘇曉蓉(2008)。臺灣公私立國民中學經營特性對學生成就的影響:政治與市場邏輯的檢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英文部分
Aranya, N., & Ferris, K. R. (1984). A reexamination of accountants organizational-professional conflict. The Accounting Review, 54(1), 1-15.
Beauchamp, C., & Thomas, L. (2009). Understanding teacher identity: An overview of issues in the literature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39(2), 175-189.
Hershenson D. B. (1996). Work adjustment: A neglected area in career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5), 442- 446.
Blumer, H. (1966). Soci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thought of George Herbert Mead.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1(5), 535-544.
Boyle, G. J., Borg, M. G., Falzon, J. M., & Baglioni, A. J. Jr. (1995).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dimensions of teacher stress. British Journ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5, 49-67.
Burgess, R. C. (1986). Sociology, education and school. New York: Nichols.
Chubb, J. E., & Moe, T. M. (1990). Politics, market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schools. Washington, DC: Bookings.
Coldron, J., & Smith, R. (1999). Active location in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1(6), 711-726.
Collie, R. J., & Perry, N. E. (2012). School climate and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4(4), 1189- 1204.
Delamont, S. (1976).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room. London: Methuen.
Delamont, S. (1983).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room (2nd ed.).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Denzin, N. K. (Ed.). (1970). Sociology methods: A sourcebook. Chicago: Aldine.
Edwards, A. D. (1980). Patterns of power and authority in classroom talk. In P. Woods (Ed.), Teacher strategies: Explora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the school (pp. 237-253). London: Croom Helm.
Kyriacou, C. (1987). Teachers stress and burnout: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Educational Research, 29(2), 146-152.
Lazarus, A. A. (1976). Multimodal behavior therapy. New York: Springer.
Locke, T. (2004). Someone else’s game: Constructing the English teaching professional in New Zealand.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 17-29.
Merton, R. K. (1968).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enlarged ed.). New York: Free Press.
OECD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3–14. PISA 2012 Results. 6 vols. Paris: OECD Publishing. ———. 2014. TALIS 2013 Result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Paris: OECD Publishing. http:// dx.doi.org/10.1787/9789264196261-en
取自:http://www.oecd.org/education/school/TALIS-Teachers-Guide.pdf
Riddle, A., Schneider, K., Schihart, C., & Weishaut, H. (2010). School choice in German primary schools: How binding are school districts?. Journal for Education Research, 2(1), 94-120.
Robson, C. (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s. Oxford: Blackwell.
Sachs, J. (2001). 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Competing discourses, competing outcomes.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16(2), 149-161.
Schlichte, J., Yssel, N., & Merbler, J. (2005). Pathways to burnout: case students in teacher isolation and alienation.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50(1), 35-40.
Veenman, S. (1984). Perceived problem of beginning teacher.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54(2), 143-178.
Waller, W. (1932).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New York: Russell and Russell.
Wang C. C., Chen, C. T., & Chen, C. F. (2012). Investigation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brand image of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on satisfaction and customer lifetime value. Educational Studies, 38(5), 593-608.
Woods, P. (1977). Teaching in survival. In P. Woods & M. Hammersley (Eds.), School experience (pp. 271-293). London: Croom Helm.
Woods, P. (1990). Cold eyes and warm hearts: 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teachers’ work and career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1(1), 101-117.
Ying, Y. W. (2005). Variation in acculturative stressors over time: A case study of Taiwanese students in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9, 5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