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趙子賢
Chao, Tsu-Hsien
論文名稱: Cháu-Chhōe Tâi-Oân(尋找臺灣)-趙子賢繪畫創作論述與實踐
A Quest for Taiwan - A Discourse of Chao Tsu-Hsien’s Painting and Practice
指導教授: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7
中文關鍵詞: 水墨創作文化霸權臺語文化主體性國語政策
英文關鍵詞: Ink panting, Cultural hegemony, Taiwanese, Cultural subjectivity, Mandarin Polic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37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3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從筆者的母語-臺語出發,以語言承載文化的這一個概念探尋跟臺語族群相關的民俗及文化。但相關的語言、民俗以及文化都是正在消失的,因此在探尋的同時也要探討消失的原因。文中由文化霸權理論開始論述特定民族如何透過國家機器打壓其他民族。接著以相關歷史研究探討中華民國佔領臺灣後,如何在教育體制內外來實行國語政策,還有以「勤儉建國」、「民俗改善」以及「統一祭典」等口號、政策來打壓本土民俗。在打壓過後留下的是對自身的制約、刻板印象等影響,而要去除這些負面印象就要建立自身的文化主體性,才不會被相關議題牽著鼻子走。在需要改變時才能有適當的改變。
    筆者以藝術創作來回應自身文化,並將作品分成三個系列作品來探討,分別回應不同面向的議題。〈Cháu-chhōe Tâi-gí(尋找臺語)〉系列探討臺語受迫害的議題;〈Cháu-chhōe bîn-sio̍k(尋找民俗)〉系列則是回應、表現筆者親身參與的民俗-北管;〈Ho Lu Mo Siā (福爾摩社)〉系列則是探討文化中的其他領域,像是臺語文學以及歌曲的部分。本篇創作研究共分成六個章節,第一章說明筆者在進行臺語文化相關創作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方法及限制。第二章講述筆者創作的相關理論。第三章說明跟臺語文化創作相關的藝術理論,和舉出跟筆者的創作主題相關的藝術家。第四章敘述筆者的創作理念以及如何進行創作。第五章說明筆者三個系列的創作內容以及形式技法的分析。第六章則是回顧筆者這一系列創作的過程還有對未來的展望。

    This research starts from the author’s mother language – Taiwanese. Searching for folklore and culture related to Taiwanese by the concept that language carries culture. But the language, folklore and culture are disappearing. Therefore, we’ll have to discuss the reason why it disappeared while searching.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how specific ethnos suppress other ethnos through the power of country, from cultural hegemony theory. Then discuss how Republic of China operates Mandarin Policy in and out of educate system, by historical research. Also suppressed native folklore by policy and slogans like “Founding by Diligence”, “Folklore Improve” and “Unite Festival”. What left after the suppress, is the restraint to ourselves and stereotypes. To clean off the negative impressions, we’ll have to build the cultural subjectivity of ourselves. Therefore we won’t be easily influence by issues, and change properly while needed.
    Author responds culture by art creation. Separate to three series to discuss, responds to different aspect of issues. Cháu-chhōe Tâi-gí (Searching Taiwanese) series discuss the issue of Taiwanese been suppressed. Cháu-chhōe bîn-sio̍k (Searching folklore) respond, express the folklore that author participates. Ho Lu Mo Siā (Formosa) series discuss other fields of culture, like literature and songs. This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describes the motivation, purpose, range, methods and restrictions of author’s research about creations related to Taiwanese culture. Chapter two describes theories related to author’s creations. Chapter three describes art theories related to creations about Taiwanese culture. And mentions artists related to topic of author’s creation. Chapter four describe the creative ideas of author and how author creates. Chapter five describes the contents of three series creation. And analyzation of forms and techniques. Chapter six reviews the process of author’s series creation. And the outlooks of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01 第二節 研究內容及範圍 0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0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0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07 第二章 Cháu-chhōe Tâi-gí kap bûn-hòa(尋找臺語跟文化) 09 第一節 臺灣本土語言及文化的被消失 09 第二節 關於文化的主體思考 16 第三節 臺語文化的主體建構 18 第三章 探尋臺語文化的藝術表現 21 第一節 藝術中的混雜與批判性 21 第二節 臺灣藝術主體性 22 第三節 藝術中的臺語、民俗 25 第四章 講出Tâi-gí的創作-創作思維與實踐 29 第一節 創作理念 29 第二節 創作方法與風格形成 31 第三節 創作流程 37 第五章 創作成果與解析 40 第一節 創作作品整體敘述 40 第二節 個別作品解析 49 第六章 結論 71 第一節 創作歷程回顧 71 第二節 未來與展望 72 參考文獻 75

    書籍
    李俊賢,《臺灣美術的南方觀點》,台北市:台北市立美館,1996。
    李俊賢、李思賢(專文),《臺灣計劃 : 李俊賢 = Taiwan project》,台北市:典藏藝術,2010。
    林承緯,《台灣民俗學的建構》臺北市:玉山社,2018。
    波寇客著,田心喻譯,《文化霸權》臺北市:遠流出版,1991。
    馬丁‧傑著,李健鴻校閱,《阿多諾》,臺北市:桂冠圖書,1992。
    馬克‧杰木乃茲著,欒棟、關寶艷譯,《阿多諾:藝術、意識形態與美學論》,臺北市:遠流,1990,頁161。
    陳明仁,《阿仁台語詩集:走找流浪的台灣》,臺北市:前衛,1992。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昇文化,1987。
    陳美如,《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2009。
    曾媚珍、徐豪聰、陳宏基、戴麗勤、林連興編輯,《李俊賢:從周處到甲爸》,高雄市 : 高雄市立美術館,,1998。
    廖新田,《臺灣美術四論:蠻荒/文明,自然/文化,認同/差異,純粹/混雜》,臺北市:典藏藝術,2008。
    廖新田,《藝術的張力:臺灣美術與文化政治學》,臺北市:典藏藝術,2010。
    廖新田、林伯欣、施世昱,蔡昭儀、張正霖、劉紀惠、高榮禧、梁莉苓、駱麗真、陳秀文,《多元分呈:解嚴後臺灣美術之研究》,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2010。
    廖新田,《符號.跨域.廖修平》,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2016。
    蕭瓊瑞、蔡宏明、李俊賢、路況、謝東山、羅智成,《1996雙年展:臺灣藝術主體性》,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6。
    鄭南榕基金會等,《名單之外:你也是受害者之一?》,桃園市:逗點文創結社,2017。

    學位論文
    李柏翰,《閱聽眾對台語的社會觀感:以台灣當代電影為例》,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17。
    陳慕真,《白話字的起源與在台灣的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
    傅明蔚,《北管在臺灣民間宗教中的文化意涵 —以臺北靈安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14。
    黃昱斌,《色/情異托邦:論黃昱斌水墨藝術中的酷兒力操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2018。
    潘惠華,《當代台語新聞換讀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劉祐成,《戰後臺灣「改善民俗運動」之探討(1945-1990)》,台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謝麗君,《戰後台灣語言政策之政治分析(1945-1947)》,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網路資料
    筑空間,〈ARKI GALÉRIA ISSUE 02 廖修平〉
    https://www.tldc.com.tw/2017/07/03/arki-galeria-issue-02-2017-july/,檢索日期:2019/5/26

    Khu Úi-him,〈是誰讓台灣人覺得母語粗俗?這四本台語醫學書,揭露國民黨「國語政策」前的台語盛況〉,https://buzzorange.com/2017/02/03/four-books-preserved-the-mother-language/,檢索日期:2019/10/16。

    陳其相,〈黃進河 – 金光強強滾「台式美學」先鋒〉http://www.titien.net/2014/07/03/%E9%BB%83%E9%80%B2%E6%B2%B3-%E9%87%91%E5%85%89%E5%BC%B7%E5%BC%B7%E6%BB%BE%E3%80%8C%E5%8F%B0%E5%BC%8F%E7%BE%8E%E5%AD%B8%E3%80%8D%E5%85%88%E9%8B%92%EF%BC%9A/,檢索日期:2019/5/26

    姚瑞中,《巨神連線》http://www.yaojuichung.com/htdocs/?page=artworks&artworks_id=115,檢索日期:2019/5/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