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盧冠蓁
Lu, Guan-zhen
論文名稱: 從〈洛神賦全圖〉看敘事畫傳統在宋代的融合與演進
The Study of “Nymph of the Luo River” Handscroll in the Palace Museum Collection: The Evolution and Fusion of Narrative Painting Tradi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指導教授: 林麗江
Lin, Li-Chiang
口試委員: 賴毓芝
Lai, Yu-zhi
陳韻如
Chen, Yun-ru
林麗江
Lin, Li-chiang
口試日期: 2021/09/13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6
中文關鍵詞: 洛神賦圖宋代敘事畫佛教敘事畫
英文關鍵詞: Nymph of the Luo River, narrative paintings of the Song Dynasty,, Buddhism narrative painting
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法主題分析歷史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85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7下載:5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佚名〈洛神賦全圖〉是一卷根據曹植〈洛神賦〉文本情節,以連環畫構圖逐一詮釋賦文的敘事畫長卷。對比其他〈洛神賦圖〉摹本,〈洛神賦全圖〉以其精巧的圖繪風格、新穎的視覺效果和獨特的敘事手法突出於眾摹本之間,是為宋代畫家的創新表現。本文將探討〈洛神賦全圖〉當中新的表現元素之可能來源,嘗試釐清中國敘事性繪畫到了宋代有甚麼特殊的發展,並試圖理解宋代畫家選擇了何種敘事方式重新詮釋〈洛神賦〉故事。

論文首先就〈洛神賦全圖〉的圖文敘事部分作分析,解讀〈洛神賦全圖〉當中承繼自六朝類型〈洛神賦圖〉的構圖特色及情節敘事,同時挑揀出其中不屬於傳統的創新表現,包含榜題的運用、情節分景、山水布置,以及相對多元的時空表現,推測這些新元素有一部分是受到佛教敘事繪畫的影響。同時,〈洛神賦全圖〉的筆墨風格、圖像特色和裝飾母題則凸顯出與宋代宮廷繪畫、宮廷版畫的連結,加強了〈洛神賦全圖〉的當代性。

前人學者指出,中國繪畫受佛教敘事繪畫影響的時間差不多發生在六朝時期,然而在檢視〈洛神賦全圖〉的過程中,發現畫家運用榜題和異時同圖、異景同圖的作法鮮見於其他宋代敘事畫,卻與宋代寺觀壁畫上的佛教經變畫有所接近,促使本文回顧佛教敘事繪畫中對於異時同圖等時空表現手法的描寫。藉由敦煌壁畫各朝洞窟和宋代寺觀壁畫所遺存的圖繪資料,試圖梳理出佛教敘事手法的表現脈絡,並對比〈洛神賦全圖〉的表現手法,發掘出該卷畫家對於佛教繪畫敘事手法的引用及修正,為宋代敘事性繪畫的視覺敘事機制提供一種新的研究觀點。

“Nymph of the Luo River” Handscroll (Lo-shen fu chyuan tu), collected by the Palace Museum in Beijing, is a long scroll of narrative paintings, one by one, explaining the text of Cao Zhi's “Nymph of the Luo River”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comic strips. Compared with other copies. “Nymph of the Luo River” Handscroll stands out among other copies with its exquisite drawing style, novel visual effects and unique narrative techniques, which is an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the Song Dynasty painters.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possible sources of the new expressive elements in the “Nymph of the Luo River” Handscroll, and try to clarify the speci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rrative painting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 way that painter chose to reinterpret the story of the “Nymph of the Luo River”.

The thesis starts with the “Nymph of the Luo River” Handscroll graphic narrative part of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Nymph of the Luo River” Handscroll from the six dynasties type “Nymph of the Luo River” Handscroll of the composition features and plots, narrative, and pick out which does not belong to the inno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contains a list of questions to use text captions, landscape layout, segmented plot, and relatively diverse performance of space and time, It is speculated that some of these new elements are influenced by Buddhist narrative paintings. At the same time, the picture style, decorative image highlight the link with the court paintings and prints of the Song Dynasty, strengthening the contemporary nature of the “Nymph of the Luo River” Handscroll.

Previous scholars pointed out that the Chinese painting influenced by Buddhism painting almost occurred in the six dynastie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examining “Nymph of the Luo River” Handscroll, it is found that the painter used the text captions and synoptic that some method rare from other narrative painting in Song Dynasty, but it is similar to the Buddhist narrative paintings on the murals on the temple of Song Dynasty. The paper reviews the method of narrative in Buddhist painting, especial what is synoptic presentations and conflated compositions. By Dunhuang murals caves and murals on the temple of Song Dynasty materials, I trying to tease out the performance of Buddhist narrative context, and compared the “Nymph of the Luo River” Handscroll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excavated the volume painter for reference and correction of narrative, the Buddhist paintings in the narrative paintings of Song Dynasty visual narrative mechanism provides a new research view.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回顧 ………………………………………………………………………………………………5 一、以〈洛神賦全圖〉卷為主的相關研究 …….…………….…………..…………………5 二、敘事畫傳統的演進與融合問題 ……………………………………………………………..7 第二節 章節安排 .……………………………………………………………………………………………16 第一章 〈洛神賦全圖〉的圖文敘事 ……………………………………………………………….…18 第一節 〈洛神賦全圖〉的分景與圖文關係 ………………………………………………….20 一、〈洛神賦全圖〉的分景與畫面內容 ………………………………………………………22 二、〈洛神賦全圖〉的圖文敘事特色 ………………………………………………………….33 第二節 〈洛神賦全圖〉與六朝類型〈洛神賦圖〉的比較 …………………………..40 一、遼寧本〈洛神賦圖〉卷的圖文表現………………………………………………………44 二、〈洛神賦全圖〉與六朝類型〈洛神賦圖〉圖文敘事上的相異之處 ……48 小結 …………………………………………………………………………………………………………………52 第二章 〈洛神賦全圖〉的圖繪特色與斷代 ………………………………………………………53 第一節 〈洛神賦全圖〉中的山水表現 ………………………………………………………….54 一、空間透視和筆墨風格 ……………………………………………………………………………55 二、復古的母題樣式 ……………………………………………………………………………………59 第二節 〈洛神賦全圖〉中的人物服制與器物 ………………………………………………68 小結 …………………………………………………………………………………………………………………70 第三章 〈洛神賦全圖〉與佛教敘事畫傳統的關聯 ..…………………………………………72 第一節 佛教敘事畫傳入中國以後在敘事手法上的發展 ……………………………….75 一、敦煌壁畫中連環畫的形成與異時同圖 ..………………………………………………76 二、唐代經變畫中的構圖與敘事 ……………………………………..…………………………92 第二節 開化寺大雄寶殿壁畫中的經變畫 ……………………………………………………102 一、開化寺現況與過往研究狀況 ………………………………………………………………103 二、開化寺大雄寶殿壁畫圖文敘事特色 …………………………………………….……106 第三節 從〈洛神賦全圖〉看敘事畫傳統在宋代的發展 .……………………………112 一、〈洛神賦全圖〉對佛教敘事畫敘事手法的借鑑 …………………………………113 二、榜題的形式與功能 …………………………………………………….……………….………117 小結 ……………………………………………………………………………………………………………………119 結論 ……………………………………………………………………………………………………………………120 參考文獻 ………………….…………………………………………………………………………………………123 附錄 ……………………………………………………………………………………………………………………134 圖版目錄 …………………………….………………………………………………………………………………154 附圖 ……………………………………………………………………………………………………………………162

古籍
(三國)曹植,〈洛神賦〉,收於(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等註,《六臣註文選》60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朱熹,《詩集傳》二十卷,收入《四部叢刊續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佚名,《宣和畫譜》二十卷(1120),收入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宋)沈括,《元刊夢溪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
(宋)郭思,《林泉高致》,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宋)鄧椿,《畫繼》卷10,收入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宋)蘇軾,《東坡題跋》六卷,收入盧輔聖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
(宋)蘇軾,《蘇軾文集》卷70,收入《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十卷,收入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唐)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序成於639年),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清)張照等編,《石渠寶笈》44卷,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陳邦彥,《御定歷代題畫詩類》一百二十卷,收入《四庫全書珍本》,臺北:商務印書出版社,1976年。
(漢)孔安國,《古文孝經孔氏傳》1卷,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100卷,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漢)劉向,《古列女傳》8卷,收入《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

專書
Ludwig Bachhofer,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Art. New York: Pantheon, 1946.
Thomas Lawton, Chinese Figure Painting. Washington D.C.: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s, 1973.
Vida Dehejia, Discourse in Early Buddhist Art: Visual Narrative of India. New Delhi: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Pvt. Ltd., 1997.
Weitzmann, Illustrations in Roll and Codex.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0.
Wen Fong, Beyond Representation: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of the 8th-14th Centuries.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2.
Wu Hong, The Wu Liang Shrine.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山西古代壁畫藝術博物館,《山西古代壁畫精選圖說》,山西:山西人民美術社,2008年。
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編,《開化寺宋代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中國寺觀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寺觀壁畫全集》,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11年。
中國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壁畫全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社,1989年。
方聞著,李維琨譯,《心印》,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6年。
王中旭,《千里江山:徽宗宮廷青綠山水與江山圖》,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年。
古原宏伸,《中國畫卷の研究》,東京都:中央公論社,2005年。
巫鴻,《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
巫鴻,《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李永寧,《敦煌石窟全集.本生因緣故事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年。
李彥鋒,《中國美術史中的語圖關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沙武田,《敦煌畫稿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孟久麗(Julia K. Murray),《道德鏡鑒:中國敘述性圖畫與儒家意識形態》,北京:三聯出版社,2014年。
金維諾,《中國美術史論集(中卷)》,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4年。
金維諾、柴澤俊編,《中國美術全集.寺觀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侯一民、武普敖主编,《山西古代壁畫精粹》,江蘇:江蘇鳯凰美術出版社,2015年。
俞建華,《顧愷之研究資料》,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年。
施萍婷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阿彌陀經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年。
徐邦達,《古書畫訛偽考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
徐習文,《宋代敘事畫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
柴澤俊,《山西寺觀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編,《宋畫全集》,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袁有根、蘇涵、李曉庵,《顧愷之研究資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馬采,《顧愷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58年。
陳葆真,《〈洛神賦圖〉與中國古代故事畫》,臺北:石頭出版社,2011年。
鈴木敬著,魏美月譯,《中國繪畫史.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年。
樊錦詩主編,《敦煌石窟全集.佛傳故事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04年。
潘天壽,《顧愷之》,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58年。
壁畫藝術博物館,《山西古代壁畫珍品典藏.卷一》,山西:山西經濟出版社,2016年。
專論
Goodman Nelson, “Twisted Tales; Or Story, Study, and Symphony.” In On Narrative, edited by W. J. T. Mitchell, pp. 99-115.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1.
Julia K. Murray, “Representation and Literati Values: Li Kung-lin and Narrative Illustration Julia K. Marry U'niversity of Hisconsin, Madison,” 收入王耀庭主編,《開創典範:北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559-582。
史葦湘,〈敦煌莫高窟的《寶雨經變》〉,收入敦煌文物研究所編,《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石窟.藝術編)》,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頁61-83。
石守謙,〈洛神賦圖:一個傳統的形塑與發展〉,《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3期,2007年,頁51-80+200。
吳同,〈章宗題天水摹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小考〉,《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書畫(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年,頁1-11。
巫鴻,〈何為變相?-兼論敦煌藝術與敦煌文學的關係〉,收錄於林保堯、關友惠編,《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頁105-109。
巫鴻撰,王伊悠譯,〈《女史箴圖》新探體裁、圖像、敘事、風格、段代〉,收於巫鴻主編,《漢唐之間的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頁509-530。
李凇,〈山西寺觀壁畫:跨宗教的視覺文化檔案〉,收於石金鳴、葛兆光主編,《壁上觀:細讀山西古代壁畫》,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頁36-65。
陳葆真,〈中國畫中圖像與文字互動的表現模式〉,收於顏娟英主編《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頁203-296
黃士珊,〈版畫與繪畫的互動--從宋元佛教版畫所見之宋畫元素談起〉,收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特輯》,2017年,頁1-77。
溫肇桐,〈試談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收於《中國繪畫藝術》,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頁1-9。
趙聲良,〈北周時期的莫高窟壁畫藝術〉,《1990年敦煌學國際研討會文集.石窟藝術編》,長春:遼寧美術出版社,1994年,頁111-131。

學位論文
Osvald Siren , “Ku Kai-Chih, “in Chinese Painting-Leading Masters and Principles. vol.1, pp.28-37. New York: The Ronald Press, 1956-58.
Pao-chen Chen(陳葆真), The Goddess of the Lo River: A Study of Early Chinese Narrative Handscrolls. Ph. 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7.
王耀庭,〈唐韓幹《牧馬圖》與徽宗朝摹古〉,收入《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373-389。
周宗亞,〈故宮藏〈洛神賦圖〉之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周媛,〈高平開化寺大雄寶殿壁畫研究〉,南京:東南大學藝術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周晴,〈淺談〈洛神賦圖〉的時空表現特點〉,遼寧:魯迅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胡發強,〈敦煌藏經洞出土雕版印刷品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范如君,《喬仲常「後赤壁賦圖卷」研究:兼論蘇軾形象與李公麟白描風格的發展》,臺北: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崔玉,〈高平開化寺宋代壁畫研究〉,成都: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張毓珊,〈《司馬金龍漆畫屏風》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2010年,頁38-56。
陳昱全,〈北宋《御製秘藏詮》版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廖堯震,〈王詵青綠本《煙江疊嶂圖》和《漁村小雪圖》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劉寅,〈以高平開化寺為例淺談壁畫中的異時同構〉,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造形學院壁畫系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鄧鳳婷,〈開化寺壁畫的空間建構〉,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期刊論文
Alewander C. Soper, “Life Motion and the Sense of Space in Early Chinese Representational Art.” The Art Bulletin(1948), vol.30, no3, pp.167-186.
Arthur Waley, “Early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he Art Bulletin (1941), vol.23, no2, pp.141-46.
Catman Seymour, “What Novels Can Do That Films Can’t (and Vice Versa).” On Narrative, pp. 117-36.
Hsio-yen Shih(時學顏),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Style: From the Later Han to the Six Dynasties. Ph. D. Dissertation, Bryn Mawr College (1961), pp.265-75.
Hsio-yen Shih, “Poetry Illustration and the Works of Ku K’ai-Chih.” Renditions, vol.6 (Spring 1976) ,pp.6-29.
John Hay, “Along the River during Winter’s First Snow: A Tenth-century Handscroll and Early Chinese Narrative.” In Burlington Magazine 114, no.830 (May 1972), pp. 294-303.
Julia K. Murray, “The Evolution of Buddhist Narrative Illustration.” Archives of Asian Art. Vol. 48 (1995), pp. 17-31.
Julia K. Murray, “What is ‘Chinese Narrative Illustration’?” The Art Bulletin, vol. 80, no. 4 (Dec. 1998), pp. 602-603.
Wu Hong, “What is Bianxiang?”,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2, no.1 (June 1992), pp. 129-130.
八木春生撰,姚瑤譯,〈初唐至盛唐時期敦煌莫高窟西方淨土變的發展〉,《敦煌研究》,2017年01期,頁35-53。
小川裕充,〈從燕文貴作品中的透視遠近法看中國山水畫透視遠近法之成立〉,《故宮學術季刊》,23卷1期,2005年秋,頁241-266。
五味充子,〈伝徽宗摹張萱搗練圖の成立に関する考察〉,《美術史》,第81期,1971年,頁1-16。
王正華,〈《聽琴圖》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畫風格與意義網絡〉,《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期刊》,第5期,1998年,頁77-122。
占躍海,〈敦煌254窟壁畫敘事的向心結構-以《薩埵太子舍身飼虎》為重點〉,《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0年05期,頁37-43+13。
占躍海,〈敦煌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畫的圖像與敘事〉,《藝術百家》,2010年3期,頁196-202。
伊沛霞,〈宮廷收藏對宮廷繪畫的影響:宋徽宗的個案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03期,頁105-113。
呂少卿,〈略論三教圓融視閾下的兩宋寺觀壁畫〉,《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6年01期,頁137-142。
李玉珉,〈敦煌莫高窟第三二一窟壁畫初探〉,《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6期,2009年,頁49-78+341。
沙武田,〈角色轉換與歷史記憶——莫高窟第323窟張騫出使西域圖的藝術史意義〉,《敦煌研究》,2014年01期,頁21-29。
谷東方,〈高平開化寺北大方便佛報恩經變壁畫內容考釋〉,《故宮博物院院刊》,2009年02期,頁89-161。
谷東方,〈高平開化寺北宋上生經變和華嚴經變壁畫內容解讀〉,《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3期,頁13-34。
林樹中,〈傳為陸探微作〈洛神賦圖〉弗利爾館藏卷的探討〉,《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期,頁113-117。
林麗江,〈解構與重建:明仇英《臨宋元六景》圖冊研究〉,《故宮學術季刊》,38卷3期,2021年春,頁1-56。
金維諾,〈西方淨土變的形成與發展〉,《佛教文化》,1990年02期,頁30-34。
金維諾,〈顧愷之的藝術成就〉,《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6期,頁19-24。
施萍婷,〈敦煌經變畫〉,《敦煌研究》,2011年05期,頁1-13。
胡發強,〈唐五代敦煌雕版印刷品研究〉,《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頁307-310。
韋正,〈從考古材料看傳顧愷之〈洛神賦圖〉的創作時代〉,《藝術史研究》,2005年07輯,頁269-279。
唐蘭,〈試論顧愷之的繪畫〉,《文物》,1961年6期,頁7-12。
孫修身,〈從《張騫出使西域圖》談佛教的東漸〉,《敦煌學輯刊》,1981年00期,頁128-131。
孫機,〈固原北魏漆棺畫研究〉,《文物》,1989年09期,頁38-44+12。
宮治昭著、趙莉譯,〈絲綢之路沿線佛傳藝術的發展與演變〉,《敦煌研究》,2001年03期,頁66-70+187。
徐岩紅,〈高平開化寺宋代壁畫中的古船結構與特徵研究〉,《藝術理論》,2009年12期,頁55。
馬世長,〈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應故事畫〉,《敦煌研究》,1982年01期,頁80-96。
崇秀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壁畫《鹿王本生》釋讀〉,《敦煌學輯刊》,2008年1期,頁101-109。
張珊、丁潔雯,〈傳顧愷之〈洛神賦圖〉祖本創作時代再探--從東晉南朝服飾角度談起〉,《東南藝術學院學報》,2018年06期,頁71-80。
許天治,〈感通乎?變奏乎?描摹乎?--摭談「麗人行」與「虢國夫人遊春圖」〉,《故宮文物月刊》,第46期,1987年1月,頁84-94。
陳海濤、陳琦,《莫高窟第254窟〈捨身飼虎圖〉的結構分析》,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頁209-229。
陳傳席,〈論北宋中、後期山水畫「保守」和「復古」的總趨勢〉,《新美術》,1986年02期,頁35-39+80。
陳葆真,〈從遼寧本〈洛神賦圖〉看圖像轉譯文本的問題〉,《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3期,2007年,頁1-50+199。
陳葆真,〈傳世〈洛神賦〉故事畫的表類型與風格系譜〉,《故宮學術季刊》,第23卷第1期,2005年秋,頁175-223。
萬庚育,〈敦煌壁畫中的構圖〉,《敦煌研究》,1989年04期,頁25-33。
趙振宇的〈北宋寺觀宮室壁畫歷史地理考述〉,《宋史研究論叢》第20輯,2017年01期,頁303-330。
趙聲良,〈十六國北朝的敦煌石窟藝術(一)〉,《藝術品》,2015年11期,頁22-35。
趙聲良,〈莫高窟唐代故事畫藝術〉,《敦煌研究》,1991年02期,頁67-74+119。
趙聲良,〈莫高窟隋代故事畫藝術〉,《敦煌研究》,2016年03期,頁1-8。
趙聲良,〈莫高窟隋朝經變畫藝術〉,《敦煌研究》,2018年03期,頁1-8。
趙聲良,〈敦煌早期故事畫的表現形式〉,《敦煌研究》,1989年4期,頁34-41。
樊錦詩、馬世長,〈莫高窟第290窟的佛傳故事畫〉,《敦煌研究》,1989年第4期,頁56-82。
蔡偉堂,〈莫高窟壁畫中的沙彌守戒自殺圖研究〉,《敦煌研究》,1997年04期,頁14-21。
蔡偉堂,〈敦煌壁畫中的睒子本生故事畫--從俄藏莫高窟第433窟睒子本生故事畫談起〉,《敦煌研究》,2004年第5期,頁13-19。
賴毓芝,〈想像異國:傳陳居中〈文姬歸漢圖〉研究〉,《故宮學術季刊》,25卷1期,2007年,頁46-47。
謝慧遲,〈敦煌莫高窟九色鹿王本生故事畫析探〉,《光武國文學報》,1期,2004年,頁61-77。
謝慧遲,〈敦煌莫高窟悉達太子降魔佛畫故事析探〉,《北台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第5期,2009年,頁57-78。
鍾雪梅,〈從〈洛神賦〉到〈洛神賦圖〉:圖像對文學的轉譯〉,《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頁46-53。
瀧精一,〈顧愷之の〈洛神賦〉圖卷に就きて〉,《國華》253期,1911年),頁349-357。
蘇涵,〈「洛神」迷醉與魏晉繪畫的審美理性-從〈洛神賦〉到〈洛神賦圖〉〉,《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期,頁55-60。

網路資料
山西高平開化寺,MG Data Tech http://mgdatatech.com/khs/#/-v/mainNodeId/730c7a16-da1c-45e5-93f7-8960aac0002d/mapNodeId/5d601ef0-4ba8-449e-a7da-61ac451e20b2/linkId/-/folderId/0b7bcd3d-3f6e-4390-a84e-de2e7abb7973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9日。
宋人,〈洛神賦圖〉卷,《數字文物庫》https://digicol.dpm.org.cn/cultural/detail?id=b6e9ece091e54ec3b4b97425d96dabf8,檢索日期:2021年4月24日。
初唐第321窟的基本介紹可見於:莫高窟初唐第321窟,《數字敦煌》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21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9日。
明人,〈陸探微洛神賦圖〉,Smithsonian https://asia.si.edu/object/F1968.12/,檢索日期:2021年5月10日。
明人,〈陸探微洛神賦圖〉,Smithsonian https://asia.si.edu/object/F1968.22/ ,檢索日期:2021年5月10日。
南宋佚名,〈宋摹洛神賦圖〉,《中華珍寶館》https://ltfc.net/img/5be3970b8ed7f411e26a55fb ,檢索日期:2021年4月25日。
盛唐第217窟的基本介紹可見於:莫高窟盛唐第217窟,《數字敦煌》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17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9日。
莫高窟北魏第254窟,《數字敦煌》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54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9日。
莫高窟北魏第254窟主室南壁,〈薩埵捨身飼虎本生〉,《中華珍寶館》http://ltfc.net/img/5c06783aa67bfc93d185f17c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9日。
莫高窟北魏第257窟,《數字敦煌》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57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9日。
莫高窟北魏第257窟主室北壁,〈須摩提女因緣〉,《中華珍寶館》http://ltfc.net/img/5c06783aa67bfc93d185f186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9日。
莫高窟北魏第257窟主室西壁,〈九色鹿本生〉,《中華珍寶館》http://ltfc.net/img/5c06783aa67bfc93d185f18b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9日。
莫高窟北魏第257窟主室西壁,〈須摩提女因緣〉,《中華珍寶館》http://ltfc.net/img/5c06783aa67bfc93d185f18b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9日。
莫高窟北魏第257窟主室南壁,〈沙彌守戒自殺緣〉,《中華珍寶館》http://ltfc.net/img/5c06783aa67bfc93d185f187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9日。
莫高窟北魏第285窟主室南壁,〈五百強盜因緣〉,《中華珍寶館》http://ltfc.net/img/5c06783aa67bfc93d185f190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9日。
莫高窟西魏第285窟,《數字敦煌》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285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9日。
莫高窟初唐第321窟主室南壁,《寶雨經變》,《中華珍寶館》http://ltfc.net/img/5c06783aa67bfc93d185f1d1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9日。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數字敦煌》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323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9日。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主室北壁,佛教史跡故事畫,《中華珍寶館》https://www.ltfc.net/img/5c06783aa67bfc93d185f1eb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9日。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主室南壁,佛教史跡故事畫,《中華珍寶館》https://www.ltfc.net/img/5c06783aa67bfc93d185f1ed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9日。
莫高窟盛唐第172窟,《數字敦煌》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172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9日。
莫高窟盛唐第172窟主室南壁,《觀無量壽經變》,《中華珍寶館》https://www.ltfc.net/img/5c067839a67bfc93d185f14e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9日)。
莫高窟盛唐第217窟主室南壁,《法華經變》,《中華珍寶館》https://www.ltfc.net/img/5c067839a67bfc93d185f14e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9日。
莫高窟盛唐第320窟主室南壁,《觀無量壽經變》,《中華珍寶館》https://www.ltfc.net/img/5c06783aa67bfc93d185f1c1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9日。
莫高窟隋代第420窟,《數字敦煌》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420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9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