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斐棋
Rene Yang
論文名稱: 華語教師角色定位與專業化歷程之研究
The defining role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CSL teachers
指導教授: 李明芬
Li, Ming-Fen
信世昌
Hsin, Shih-Ch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8
中文關鍵詞: 專業化華語文教學
英文關鍵詞: professionalization, TCS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5下載:1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華語熱潮的蓬勃發展下,華語教學教師角色定位與專業化之歷程,採用「文獻內容分析法」與「半結構式深入訪談」的方式,針對九位華語教學資深教師與學者教授為對象主軸,進行半結構性的訪談,企圖摹劃華語教學師資教學歷程與角色圖像,希冀從中凸顯出華語教師之現況處境與需求期許,作為未來相關政策規劃之建議,並參酌有關角色理論、專業化理論、華語教師角色歷史沿革,植基為研究文獻之學理依據,更借鑑對岸大陸對外漢語專業化政策之推行制度,與台灣相關規劃之背景作一對照比較,試圖行截長補短與風行草偃之效。
    世界華語熱潮的契機,帶動外界對華語教學領域的關注,在逐步邁向專業化的進程中,最具基礎的關鍵乃於師資之角色。職此,便以其為主,進行互為主體的質性探究,在這群由默默貢獻的邊緣角色到現今炙手可熱的培訓專家,懷著憂喜參半的心境,看待華語展望與回溯過往教學經歷,對其而言,喜的是,隨著華語學習風靡的氛圍,專業化的機制逐漸有了撥雲見日的曙光,從華語教學研究所的建立、核心學會的連結、國家對外華語教學委員會的成立,甚至將有國家級的專業證照的產生,專業化之雛形逐步顯現。
    但蓬勃中仍有隱憂,在外部方面,華語熱潮伴隨中國經濟磁吸效應與積極擴展,反觀台灣華語教學領域面臨外交窘境堪憂的局面,有著窒礙難行之處,兼以同中求異的本土化取向,造成華語資源的拉据,華語教師雖然在妾身未明的夾縫中,帶有肩負品質的使命,但對於納編的險阻與政策的裹足,依舊力不從心,面對中國以「量」的傾銷策略下,仍待產、官、學界同心協力,帶領台灣華語品質走向「質」精的市場區隔,更期許在我消彼長的趨勢下,能採雙贏之策略,而非零和之競爭,共創台灣品牌行銷國際的願景。

    With the current popular trend and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TCSL(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defining role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CSL teachers using, “literature content analysis” and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 Focusing on nine senior TCSL teachers and academic professors as main respondents, a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 was carried out. The interviews aim to paint a picture of the ro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TCSL teachers, in the hope of presenting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CSL teachers and their needs and expectations. These will later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recommending related government policies in the future.
    The study also included analysis on role theory, professionalization theory, 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role of TCSL teachers, which provided the academic or scholarly found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related literatures. It also present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ainland China’s promotional efforts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on TCSL professionalization together with Taiwan’s own plan, in order to draw complementarities and lessons from both countries’ efforts.
    The opportunities opened up by the popularity and upsurge in TCSL learning in the world provided the impetus for the increased interest and attention from the outside world towards the field of TCSL teaching. However, in its gradual move towards professional advancement, the critical point remains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Hence, TCSL teachers and professors are the primary subjects of inquiry in this study. From these group of teachers who evolved from being on the sidelines, silently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CSL teaching to today’s highly-respected trainers, their joy is tinged with trepidation. Looking back at the development of TCSL teaching and looking forward to its future, the joyous news for them is, with the current popularity ofthe TCSL learning, the mechanism for its professionalization is slowly seeing a new dawn,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CSL teaching research institute, the establishment of linkages among the core academic societ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committee for foreigners, even the production of national-level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s, have charted a clear path for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CSL teaching.
    However amidst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is the concealed worry that externally, Taiwan faces aggressive competition from mainland Chinese enterprises engaged in TCSL teaching, the upsurge in the popularity of the TCSL as a magnetic effect of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prowess of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Taiwan’s TCSL teaching is hampered by precarious diplomatic ties, obstructing its progress, creating the disparity in the availability of TCSL resources .
    The role of TCSL teachers remained in a precarious position, with no clear definition of roles, yet carrying with them the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propagating quality TCSL education; faced with internal obstacles and policy restraints, they are unable to do as they would like, hence, they are awaiting the business, government, and the academe to work together in bringing the quality of Taiwan’s TCSL towards “quality” differentiation in the market. This will be used also to combat the mainland’s“quantity” promotional strategy, as well as allow both sides to obtain a win-win strategy and not become engaged in zero-sum competition, creating the ideal vision of an international Taiwan brand in the world market.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重要名詞釋義---------------------------------------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10 第二章 文 獻 探 討 第一節 角色理論與華語教師角色沿革----------------------------------12 第二節 專業與專業化相關理論----------------------------------------32 第三節 兩岸華語文教師專業化現況------------------------------------42 第三章 研 究 方 法 與 設 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71 第二節 研究流程、架構圖--------------------------------------------75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取樣----------------------------------------------78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84 第五節 研究者和研究倫理--------------------------------------------86 第六節 研究資料信、效度--------------------------------------------89 第四章 華 語 教 師 專 業 化 歷 程 與 困 境 之 期 許 第一節 新手教師到專家角色之專業化歷程------------------------------93 第二節 華語文教師角色專業化之困境---------------------------------127 第三節 華語文教師專業化之建議展望---------------------------------171 第五章 華 語 專 家 教 師 角 色 定 位 與 圖 像 分 析 第一節 分析研究架構-----------------------------------------------189 第二節 華語文資深教師角色定位與圖像分析---------------------------191 第三節 華語文學者教授角色定位與圖像分析---------------------------207 第四節 華語文教師角色定位之省思-----------------------------------211 第六章 結 論 與 建 議 第一節 結論-------------------------------------------------------218 第二節 建議-------------------------------------------------------229 第三節 研究後拔---------------------------------------------------238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239 英文部份----------------------------------------------------------246 附錄 附錄一 世界華語文教學趨勢概況-------------------------------------248 附錄二 訪談專家之徵求信函-----------------------------------------253 附錄三 華語文專家教師訪談大綱-------------------------------------255

    一、中文部分
    丁元亨(2003)。歐洲整合與歐盟語言政策。台北:前衛。
    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2000)。中國對外漢語人數統計資料,2005年11月5日,取自 http://www.gqb.gov.cn/
    中華民國外交部僑委會(2005)。海外台北學校數目統計。2005年10月4日,取自http://www.mofa.gov.tw/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1995)。成人教育專業化。台北:正中書局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永慈等主編(2002)。社會工作倫理:應用與省思。台北:輔仁大學。
    王金永等譯(2000)。Doborah K. Padgett著。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 : 洪葉。
    王金永等譯(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
    王秋絨(1991)。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在教育實習設計上的蘊義。台北:師大書苑,
    王韻齡(2000)。華語文教學理念在教學組織中的傳遞與實踐—一所私立華語中心的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世華會編(2000)。大陸推展海外華文教育之研究。台灣:僑委會
    台灣師大國語教學中心(2004),外籍學生人數統計。2005年5月19日,取自 http://www.ntnu.edu.tw/mtc/
    台灣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2005),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資訊。2006年4月12日,取自 http://www.ntnu.edu.tw/tcsl/
    白樂桑(2004)。白樂桑教授參觀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漢語教學資訊中心。北京:國外漢語教學學會。
    全美中小學中文教師協會(2002)。全美中文教師人數統計。2004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classk12.org/Files/Links.htm
    江玉婷(1995)。國中地球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市:桂冠。
    何青蓉(1995)。需求評估概念的澄清與分析。台北:成人教育雙月刊。
    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台北:師大書苑。
    何福田主持(1992[)。屏東地區成人教育現況、需求及可行模式之研究。屏東 : 屏東師院。
    余坤煌(2001)。台北地區學校衛生人員對健康教育轉證照制度意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因素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明清(1993)。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清(1998)。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 : 桂冠。
    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台北:師大書苑
    吳濁流(1972)。夜明前台灣植民地告發。東京:社會思想社
    吳濁流(1996)。無花果,台北:草根出版社。
    呂必松.(1990)。對外漢語教學發展綱要。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呂必松.(1992)。華語教學講習。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呂必松.(1993)。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宋如瑜(1999)。由新手邁向專家之途一北京清華大學IUP對外漢語教師培訓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宋如瑜(2000)。困境與突破—暨南國際大學僑生國文分級課程發展。第一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
    宋如瑜(2005)。從「學習者」到「教學者」—大學僑生華語文師資培育研究。台北: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李立津(2001)。華語教學理念之重塑與實踐—基於日本經驗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西勤(1995)。台灣光復初期推行國語運動情形。載於《台灣文獻》46卷3期。
    李其榮(2002)。海外華文教育與文化多元共存—兼論21世紀初海外華文教育發展趨勢和問題。大陸: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李明懿、林秀惠(2005)。華語教學人力資源之發展與管理。台北: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李俊湖(1998)。教師專業成長模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國祈(1996)。德國之中國研究及中文教學。台北:台灣師大國語教學中心國際文教交流學術研討會。
    李惠敏(2000)。國族主義影響下的語言政策與華語教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勤岸(2003)。語言政策KAP語言政治。台南:真平,
    李曉萱(2000)。華語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信、蘇玉龍(2004)。僑教整合與發展——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談起。第六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資料,台北: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
    李振清、陳雅芬、梁欣新編(2005)。中文教學理論與實際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師大書苑。
    杜瑛秋(2004)。婚暴社工員陪同出庭過程的專業角色與功能之探討。私立輔仁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佟秉正(2005)。從我在師大國語中心的教學經驗(1957-1963)談起。台北: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周珮儀(1999)。從社會批判到後現代-季胡課程理論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秀惠、方淑華(2005)。從3C到3E談全球化浪潮下的華語教師專業使命-成立對外華語教學學院之必要性。台北: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林治平主編(1998)台灣基督教史史料與研究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基督教宇宙光
    林清江(1982)。教師團體的專業化。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組織與專業精神。台北:華欣文化。
    林雪芳(1999)。商業華語短期密集課程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進輝編(1993)。台灣語言問題論集。台北:台灣文藝出版社。
    信世昌(2005)。台灣各華語中心教學環境及教師滿意度:五年來變化發展的問卷分析。台北:華語教學年會2005論文集。台北:華語教學年會
    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台北 : 高等教育。
    施光亨主編(1994)。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
    胡因孟、劉清彥合譯(1998)。恩寵與勇氣。台北:張老師文化。
    夏金英(1994)。台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馬盛靜恆(2005)。對台灣國語中心的回顧及瞻望。台北: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馬盛靜恆(2005)。對台灣國語中心的回顧與瞻望。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台北:師大國語中心五十周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高強華(1992)。教師專業社會化面面觀。台北:台灣教育496期
    高強華(1999)。教師角色。台北:桂冠。
    高敏馨(2005)。國內對外華語教學現況與華語文師資培訓及其展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熏芳等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台北:心理。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2005)對外漢語資料統計。2005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hanban.edu.cn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
    張德銳(2003)。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學檔案。國民中小學校長及教師專業成長工作坊手冊。國立教育資料館,未出版。
    曹逢甫(1997)。論台灣成立華語師資培養機構之必要性與可行性。台北:華文世界,63期。
    梁坤明(1998)。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態度活動型式與實施成效之研究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國鋯(2001)。台北市國小教師生涯發展與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雪姬(1991),台灣光復初期的語言問題──以二二八事件前後為例。台北:史聯雜誌19。
    郭為藩(1979)。自我心裡學。台南:開山。
    陳向明. 2002 。教師如何作質性研究。台北:洪葉。
    陳奎喜(1982)。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奎喜主編(1998)。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淑芬(2004)。成人職業專業認證制度之研究—以中華企業資源規劃專業認證為例。2004企業資源規劃研究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未出版,中壢市。
    陸儉明(2004)增強學科意識、發展對外漢語教學。世界漢語教學期刊1。北京:世界漢語教學學會。
    傅佩榮(2003)。解讀老子。台北:立緒。
    單德興譯(2004)。E.Said著。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
    曾慧敏(1993)。國小教師生涯發展及工作需求、生涯關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舒兆民(2000)。網路華語語體及文化課程教學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沛榮(1994)東南亞華人教育概述。華文世界72。台北:世華會
    黃宣範(1999)。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出版社。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出版社。
    黃秋月(2003)。國小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馨(1997)。新世紀國民小學校長之角色與作為。教師天地393期。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美雪(1997)教學設計的定義與定位。臺灣教育。台北: 臺灣教育
    楊德峰主編(1999)。漢語與文化交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粱季倉(1980)。我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模具科課程規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德明(1989)。師大國語教學中心教材簡介與展望。台北:華文世界53期。
    葉德明(1996)。華語對外教學之現在與未來。國際文教交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葉德明(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華語文為第二語言教學理論芻議。台北:師大書苑。
    董鵬程(2003)。從全球社會變遷看華語教育。第五屆僑民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世華會
    董鵬程(2003)。歷史會為華文教育的貢獻作見。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4。
    董鵬程(2004)從社會變遷看全球華語文教育的前景及學習環境。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演講稿。
    董鵬程編(2001)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大陸學術訪問團參訪報告書。台北: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
    賈馥茗(1979)。教育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劉春榮等主持,陳明終等研究(1997)。一般大學選修教育學程與師範校院學生對教育專業認知及其任教意願研究。台北:教育資料館。
    劉珣(1996)關於漢語教師培訓的幾個問題。世界漢語教學36期。.
    劉珣主編(1997)現代外語教學法──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劉銘(1987)對外漢語教學法的實用面一兼談漢語教師的地位問題。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集,北京語言學院。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8)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潘文忠(2001)。我國中小學校長專業證照制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師大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慧玲(2004)。美國初中教師證照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蔣欣欣主編(2001)。質性研究—田野研究法於護理學應用。台北:巨流。
    蔡培村(1995)。成人教育與生涯發展。高雄:麗文。
    蔡碧璉(200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進丁(1986)。國民小學校長角色之分析。高雄:復文。
    鄧守信(2003)。作為獨立學科的對外漢語教學。漢語研究與應用,台北:漢語研究與應用。
    謝文全著(1996)。中等教育。台北:文景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魏春木、卞覺非(1992)。基礎漢語教學階段文化導入內容初探。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魏惠娟(2001)。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譚國根(2000)。主體建構政治與現代中國文學。香港 : 牛津大學。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饒慶鈴(2005)。海峽兩岸推展僑務政策之比較研究:兼論僑教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龔鵬程(1992)。兩岸文教交流之現況與展望。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龔鵬程(2000)。知識份子。台北:聯合文學。
    龔鵬程(2000)。海外華語怎麼辦。2005年8月13日,取自台灣佛光大學文學院http://www.fgu.edu.tw/~wclrc/drafts/Taiwan/gong/gong-05.htm。
    二、英文部分
    Askling, B.(1991)Structural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s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Bai, Jianhua. (2005)A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to Integrating Computer Technology into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Reflectng on the Fu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Pedagogy. Taipei: Lucky Bookstore.
    Campbell, W.(1903),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Carr-Saunders, A.M(1933). The profess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Chchran ,K .F., DeRuiter, J.A.,&King, R.A.(1993)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4(4 )。
    Clark, C.M., & Peterson, P.L.(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es. In M.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pp.255-296 ).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Cochran, K.F, DeRuiter, J.A.&King, R.A.(1991)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tant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IL.(ERIC: ED 340683)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2003).Headship programmes:The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http://www.dfes.gov.uk/headship/
    Derrick, D.C.(1985)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he Bartlesville public schools. The In-Service Training of Teacher。
    Fullan, M. G. & Hargreaves, A.(1992)Teache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hange. London:The Falmer Press.
    Fullan,M.G.(1987)Implementing the implementation plan.in Wideen,M.F.&Andrews,I.(eds).Staff development for school improvement:A focus on the teacher.N.Y.,The Falmer Press
    Link, Perry.(2005)On the Relations of Generics, Marriage, and Oral Ability in Mandarin. Reflectingonthe Fu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Pedagogy. Taipei: Lucky Bookstore.
    Maslow,A.H(1970).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urk:Harper and Row.
    McGinnis, Scott.(2005)From Mirror to Compass: Chinese as a Heritag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eflectng on the Fu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Pedagogy. Taipei: Lucky Bookstore.
    Ramsden,P.(1992)Learning to Teach in Higher Education.London: Routledge.
    Research Association(Chicago,IL,April3-7,1991)(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5-353)     
    Schon,D.(1983)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New York: Basic Books.
    Womble.(2000).School principals want more leadership Training.Savannab Morning News on the Web,July 15,200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