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書暉 Lin Shu Hui |
---|---|
論文名稱: |
電腦多媒體遊戲輔助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計畫執行之研究-以教育部健康醫學網夥伴教師為例 The Study of Assistance by Multimedia Computer Games in Implementing the Teaching Plan of Health and Physical Domain-A Case Stud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ealthy Medical Website |
指導教授: |
李晶
Li, Ch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2 |
中文關鍵詞: | 多媒體 、電腦輔助教學 、教學計畫 、健康與體育領域 |
英文關鍵詞: | multimedia,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teaching plan, Health and Physical Domai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2 下載: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資訊時代來臨,應用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及網路資源融入教學中,可提高學生創造力與學習效果。遊戲式電腦輔助教學因為具備遊戲性質,受到兒童、青少年的喜愛,和教育界與家長的關注。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健康醫學網夥伴教師運用電腦多媒體遊戲輔助教學計畫執行之歷程,探討電腦多媒體遊戲對輔助執行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計畫之影響與助益,並歸納夥伴教師對健康醫學網電腦多媒體遊戲內容與設計之意見。本研究採用半開放式訪談大綱,針對四位實際使用電腦多媒體遊戲輔助教學之夥伴教師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後整理訪談內容,並進行歸納及分析。
分析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夥伴教師在教學前擬定教學計畫,針對課程主題選定適合學生的電腦多媒體遊戲供教學使用;教學中執行教學計畫需考慮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學活動、教學環境、教學時間因素;教學後運用不同評量方式測驗學生。
二、運用電腦多媒體遊戲輔助教學計畫對具體學習目標、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教學活動三個部分有實質助益;在內容及執行上,因知識落實及硬體問題而造成影響,應結合實際操作才能促進教學效果。
三、夥伴教師對健康醫學網電腦多媒體遊戲提出內容、設計改進意見:
(一)學生對遊戲的反應普遍不錯,專注力會比平常上課高,有助於啟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電腦多媒體遊戲的設計元素:文字、圖型、影像、動畫、影片、語音等能吸引學生注意目光,有助於建構、同化和調適認知基礎。
(三)電腦多媒體遊戲中可以加入Flash、Power Point檔和線上題庫作搭配,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本研究針對健康醫學網、夥伴學校、夥伴教師提出三項重點:1.健康醫學網的內容應針對學校課程安排,設計相關輔助教材;2.夥伴學校應提昇硬體設備和網路速度以利教學進行。3.夥伴教師應多與其他教師互相討論並參加說明會,了解電腦多媒體遊戲的正確運用方式。
The study attempted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the partner teachers in Healthy Medical Website using computer multi-media games to assist in implementing the teaching plan of Health and Physical Domain, and inquired into computer multimedia games of the influence and the help of the assistance by the teaching plan of Health and Physical Domai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listed as follows:
1. The partner teachers aimed at the curriculum topic to draft the teaching plan and chose the multimedia games that suited the students before teaching; implementing the teaching plan needed to consider factors, such as teaching method, resource, activity, environment and times; make use of dissimilarity evaluation methods to test students after teaching.
2. Make use of the computer multimedia games were helpful to assist in implementing the teaching plan in three parts: concreting learning target, dividing ability index and ten basic abilities, and teaching activity.
3. The opinions of computer multimedia games in content and design by partner teachers:
(1) The students' reaction to the game was good. It helped to instruct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2) The design elements within computer multimedia games can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and helped to construct, assimilate and adjust the cognize foundation.
(3) It can join the Flash, Power Point file and database in the computer multimedia games of Healthy Medical Website to reach complement result.
There were three main points to aim at Healthy Medical Website, partner schools and partner teachers:
(1) The content should design related assistant materials to aim at the school curriculum arrangement; (2) The hardware equipment and network speed of partner schools had to promote for teaching; (3) Partner teachers had to discuss and attend explanation meeting with other teachers to understand how to use the computer multimedia games correctly.
一、中文部分
方炳林(1979)。教學原理。臺北:教育文物出版公司。
方炳林(1988)。普通教學法。臺北:三民書局。
方郁琳(2001)。幼兒電腦教學:觀點論。社會科學學報,9,45-64。
王立行(1995)。電腦輔助教學理論與實務探討。電腦輔助教學,2,39-53。
王子文(1996)。Easy to know多媒體。臺北:全欣資訊圖書。
王春龍(1998)。認知型態與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策略對電機控制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彰化。
古智勇(2003)。動畫網頁輔助學習數學幾何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角柱和角錐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
江文慈(2000)。教師教學評量的關鍵能力。國教天地,137,3-10。
江麗莉等(1997)。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臺北:五南
杜炯烽(1988)。微電腦在工專工業工程與管理教育使用之研究。第三屆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865-879)。
李宗薇(1991)。教學媒體與教育工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何英奇(1992)。教學評量的基本原則。載於教學評量研究,頁3-30。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何榮桂(2000)。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雜誌,77,8-14。
余民寧 (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心理出版社
吳怡儒(1998)。幼稚園戶外遊戲活動實施現況之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吳幸玲、郭靜晃(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文化
邱貴發(1992)。電腦輔助教學成效探討。視聽教育,33(5),11-18。
邱貴發、鍾邦友(1993)。情境學習理論與電腦輔助學習軟體設計。臺灣教育,510,23-29。
邵美雀(2001)。透過解題活動進行建構教學之網路電腦輔助教學設計之研究─以國小數學除法為例摘要。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南。
林生傳(1990)。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自由開放社會中的個別化教學與後個別化教學。臺北:五南。
林貴福、盧淑雲(2003)。健康與體育腂程理論與活動設計。臺北:冠學文化。
林宏熾(1995)。淺談「重度智障兒童」的電腦輔助教學。特教園丁,11(1),9-13。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臺北:五南。
林寶山(199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林進材(1995)。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思考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
林進材(1997)。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復文。
周誠寬(1983)。電腦輔助教學初步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資訊工業策
進會研究。
周文欽、歐滄和、許擇基、盧欽銘、金樹人、范德鑫(1995)。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胡曉峰等(1996)。多媒體系統原理與應用,臺北:儒林。
計惠卿(1995)。電腦輔助學習的允諾與問題。教學科技與媒體,21,38-46。
洪若和(1989)。淺悉電腦輔助教學。國教之聲,22(3),39-49。
徐明志(1999)。Microsoft Press電腦字典。臺北市:松崗。
高廣孚(1989)。教學原理。臺北:五南。
高申春(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臺北市:果
實出版社。
孫春望(1998)。1997童話幻想曲:合作式電腦遊戲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37,2-9。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昭雄(1984)。技術及職業教育教學法。臺北市:三民。
陳昭志(1997)。兒童遊戲實質環境與社會性遊戲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臺中。
陳五洲(1994)。多媒體科技在體育教學上的應用。國民體育季刊,23(3),103-109。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六大議題。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郭昕周(1997)。建構取向的遊戲式MUD學習環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新竹。
郭靜晃(2000)。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臺北:洪葉文化。
莊崇成(2000)。TINA與EWB在數位電路技術教學的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臺北。
黃富廷(2000)。影響智障學生電腦輔助學習成效之因素探討。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
黃光雄(1993)。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8)。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黃瑞琴(1994)。論幼稚園遊戲課程的取向。臺北師院學報,7,881-916。
黃詩騰、葛修昊(2001)。電腦多媒體教學之應用。2005年11月30日,
取自海軍軍官季刊,季刊內容網址
http://www.cna.edu.tw/~na/ccna/month/data/mm/20-3/20-3-7.htm
曾錦煌(1997)。兒童遊戲與遊戲場。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湯志民(1997)。遊戲是玩牌。教育研究雙月刊,58,1-42。
溫明正(2000)。教室電腦教學環境的應用。資訊與教育,77,8-14。
鄭凱育(2000)。電腦遊戲對國小四年級學童二維空間概念發展影響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臺北。
劉秀娟(1995)。幼兒玩性與社會性遊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臺北。
劉效騫(1987)。兒童遊戲新論。臺北市:臺灣書店。
盧雪梅(1991)。教學理論:學習心理學取向。臺北:心理。
簡茂發(1996)。評量。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評量(頁1-39)。臺北:師大書苑。
簡茂發(1991)。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簡楚瑛(1993)。遊戲之定義、理論與發展的文獻探討。國立新竹師院學報,6,105-133。
簡楚瑛(1993)。學前兒童遊戲行為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師院學報,6,135-162。
羅秀芬(1985)。電腦輔助教學。臺北:五南。
龔建昌(2002)。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
二、英文部分
Airasian, P. W. (1996).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McGraw-Hill.
Chambers, J. A., & Sprecher, J. W. (1983).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Its use in the
classroo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Clark, C. M., & Yinger, R. J. (1980). The hidden world of teaching: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teacher plan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91 844)
Fontana, A., & Frey, J.H. (1994).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Science. In N.K. Denzin &
Y.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361-377).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Groos, K. (1898). The Play of Animals. New York:D. Appleton.
Hicks, B., & Hyde, D. (1973). Teaching about CAI.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4,
120.
Linn, R., & Baker, E. (1992). Portfolios and accountability, CRESST Line, 3, 1-2.
Ormrod, J.E. (199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Sage
Piaget, J. (1962).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Y: Norton.
Rubin, K. H., Fein, G. G., & Vandenberg, B. (1983). Play. In P.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4th ed., pp. 693-774). New York: Wiley.
Steinberg, E. R. (1991).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A synthesis of theory, practice,
and technology.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