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欣榆
Chiu, Hsin-Yu
論文名稱: 教師研習對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製圖科教師專業能力影響之研究
A Study of Teacher Learning Influences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n Department of Drafting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胡茹萍
Hu, Ru-P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8
中文關鍵詞: 教師研習製圖科專業能力
英文關鍵詞: Teacher Learning, Drafting Department,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01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2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製圖科教師參與教師研習課程對其在教育新知、專業能力、課程與教學設計及教材調整等專業能力之影響情形。本研究主要研究方法為訪談法,藉由訪談8位製圖科任職之專任教師,且其具備專業科目與專業實習課程授課經驗為訪談對象。
    經資料分析後,獲致以下結論:壹、教師研習有助於教師掌握教育新知與產業趨勢;貳、教師參與研習課程之動機為提升個人專業能力及促進教學品質的提升;參、教師研習課程有助於教師應用產業的知識與技術;肆、透過3D技術的運用,有助於教師在專業科目、實習科目及跨領域應用活動之教學,並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伍、教師研習課程的地點、時間、費用及學生權益等因素皆為降低教師參與意願以及無法參與教師研習之因素。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針對主要行政機關、教師研習課程辦理機構、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製圖科教師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冀能對當前教師研習課程之問題有所裨益。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ncluding educat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skill,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aching material adjustment of teachers involved in learning course in drafting department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he major research method is interview with eight full-time teachers who hav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professional subjects and professional internship program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ccording the analysis, there are five conclusions as follow. First, teacher learning would help teacher to underatand the trend of education and current industry. Second, the motivation of teacher participating the learning course is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Third, teacher learning also contributed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 in the industry. Forth, through the use of 3D technology, it would promote the teaching in professional subjects, practice account and application of cross-cutting activities. And it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At the last, the place, time, cost and the right of student of learning course would reduce the willingness of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researcher makes suggestions for the primary executive, teacher studies program agencies, technical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follow-up research proposals, aiming to improve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learning course.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師研習之概念分析 15 第二節 教師研習之發展與現況 39 第三節 教師專業能力之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47 第四節 本章小節 6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73 第二節 研究工具 7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8 第四節 研究資料處理與分析 80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及研究倫理 8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3 第一節 教師參與研習之動機 83 第二節 教師參與研習課程對專業能力之影響情形 88 第三節 參與教師研習對教師在課程與教學設計及教材調整之影響 情形 93 第四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3 第二節 結論 116 第三節 建議 120 參考文獻 125 附錄一 教師研習對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製圖科教師專業能力影響之研 究訪談同意書 133 附錄二 教師研習對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製圖科教師專業能力影響之研 究訪談大綱 135 附錄三 教師研習對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製圖科教師專業能力影響之研 究-逐字稿示例 139 表次 表2-1 教師在職進修之類型 29 表2-2 近4年教師赴公民營機構研習課程開課一覽表 44 表2-3 近4年機械群科中心研習課程一覽表 46 表2-4 近4年機械群科中心所辦理研習課程類型一覽表 48 表2-5 近4年教師赴公民營機構習課程類型一覽表 49 表2-6 能力之定義 50 表2-7 教師專業標準之向度 53 表2-8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專業標準之向度 56 表2-9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學校教師專業標準 59 表2-10機械群專業能力指標及表現規準 66 表2-11製圖科專業能力指標 67 表3-1 本研究參與對象資料一覽表 79 表3-2 資料編碼方式 80 圖次 圖3-1研究架構圖 74 圖3-2研究流程圖 7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尹祚芊、沈美真、黃武次、馬秀如(2010)。提升技職教育水準增強就業能力專案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市:監察院。
    王世英(200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教師知識管理能力評鑑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田振榮(2001)。我國高職學生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市:行政院。
    田振榮、胡茹萍、溫瑞烘、周碩樑、廖興國、陽琪、張銘華、熊亮原、范靜媛、戴宏運、劉科妤、吳惠燕、陳郁樺(2006)。建構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各學群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委託之計畫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江愛華、高家彬(2011)。全球化趨勢與臺灣中小學教育改革分析。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頁81-104)。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羊憶蓉、成露茜(1997)。邁向二十一世紀新新教育―從澳洲「關鍵能力」教育計畫試探台灣的教改前景。社教雙月刊,78,13-16。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2)。縮短學訓考用落差方案。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3)。台灣經濟發展歷程與策略。臺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何福田(1982)。我國臺灣地區中小學教師進修制度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武典、楊思偉、周愚文、吳清山、高熏芳、符碧真、陳木金、方永泉、陳盛賢(2005)。師資培育政策建議書。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吳清山(2005)。教師專業倫理準則的內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2,44-58。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專業化。教育研究月刊,112,164。
    吳清山、張素偵(2002)。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載於吳和堂(主編),教師評鑑:理念、挑戰與策略(頁177-218)。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清基(1989)。教育與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1995)。教師與進修。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黃乃熒、吳武典、李大偉、周淑卿、林育瑋、高新建、黃譯瑩、黃琬婷、周怡君、周柏廷(2007)。各師資類科教師專業標準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評鑑與專業發展(頁197-236)。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呂錘卿、林生傳(200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現況之研究。教育學刊,19,45-64。
    技術及職業教育法(2015年01月14日)。
    周淑卿(2003)。教師敘事與當代教師專業的開展。教育資料集刊,28,407-420。
    林秀玉(2002)。職業學校學校本位教學視導指標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清江(1993)。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市:五南。
    林煌(2001)。我國中小學教師終身進修制度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志洋、高立翰(2012)。產業接軌與價值創造的挑戰:臺灣產業創新契機。創業管理研究,7(4),45-82。
    胡茹萍(2014)。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立法芻議。臺灣教育,658,8-20。
    修芳仲、蘇裎裕、鍾清枝、蔡定江、韓麗龍、吳剛智、張合、謝錫湖(2006)。機械群專業能力分析成果報告。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委託之計畫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師資培育法(2014年6月4日)。
    秦夢群、陳清溪、吳政達、郭昭佑(2011)。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成效之研究結案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研究 (編號:NAER-100-10-I-2-01-00-2-01)。臺北市:教育部。
    高華強(1996)。師資培育問題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康自立(1982)。工業職業教育能力本位課程發展之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
    張玉成(1979)。我國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教育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教育計劃小組。
    教育部(2009)。技職教育再造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建國百年技職教育專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a)。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b)。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技術及職業教育法案總說明。取自http://www.edu.tw/FileUpload/1088-24140%5CDocuments/%E6%8A%80%E8%A1%93%E5%8F%8A%E8%81%B7%E6%A5%AD%E6%95%99%E8%82%B2%E6%B3%95%E8%8D%89%E6%A1%88%E7%B8%BD%E8%AA%AA%E6%98%8E.doc
    教育部合作資訊網(2015)。我國產業發展與技職體系人力培育分析。取自https://www.iaci.nkfust.edu.tw/Industry/CP.aspx?s=146&n=144
    教育部技職司(2008)。臺灣技術及職業教育簡介。取自http://www.tve.edu.tw/Public/Aboutus/2008619811447055.pdf
    教育部職業學校機械群科中心學校(2015)。製圖科簡介。取自http://mgc.ntvs.ntpc.edu.tw/
    教師法(2014年6月18日)。
    教師進修研究獎勵辦法(2013年11月1日)。
    許宛琪、胡茹萍(2014)。高職專業群科教師專業標準內涵之探究:以學校實務工作者觀點分析。教育研究月刊。243,52-70。
    許籐繼(2000)。我國中小學組織權力重建之探究。臺灣教育,594,24-32。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量化、質性與混合研究方法。新北市:精華。
    陳利敏、梁金盛(2004)。小班教師專業成長內涵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2,135-166。
    陳佩英(2008)。從培力的對話觀點探討教師的專業成長。高師大學報,24, 21-48。
    陳舜芬(1995)。中學教師在職進修研究專案。臺北市:行政院教改會委託「 鬆綁原則研究」計劃案(六)。
    陳德欣(2001)。高級職業學校專業科目教師專業成長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國鴻、羅希哲、陳沅、楊宏仁、許紋華(2008)。高職應用科學教師運用知識管理平台促進教學專業之成長。科學教育學刊,16(1),53-74。
    游秀靜、唐淑華(2012)。百年來教學生態的蛻變與突破。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百年教育的回顧-傳承與創新(頁163-199)。臺北市:學富。
    馮朝霖(2005)。教育專業倫理。教育研究月刊,132,5-10。
    黃乃熒、陳玉娟(2005)。從相信學生能學觀點建構教師專業。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專業標準。臺北市:心理。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臺北市:漢文書局。
    黃能堂(2011)。我國技職教育之變革及其影響因素分析。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頁53-66)。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嘉莉(2003)。教師專業及其制度化之歷史發展(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國賜(1996)。教育專業。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增訂版第六刷),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深坑、楊銀興、周蓮清、黃淑玲、黃嘉莉(2002)。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規劃。教育研究集刊,48(2),113-156。
    楊朝祥(1985)。技術職業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三民。
    楊朝祥(2002)。私校發展之困境與突破。通識教育季刊,9(1),111-120。
    楊朝祥(2007)。高科技產業與人才創新-台灣模式與經驗。取自http://www.npf.org.tw/2/1732
    楊朝祥(2007)。臺灣技職教育變革與經濟發展。取自http://www.npf.org.tw/2/1733
    楊朝祥(2011)。技職教育發展與國家考試改革。國家菁英,7(3),17-36。
    經建會人力規劃處(2011)。「人才培育方案」99年度執行成果。臺灣經濟論衡,9(8),6-33。
    經濟部(2013)。2014-2016重點產業專業人才需求調查。臺北市:經濟部。
    葉萬安(2010)。台灣究竟創造哪些經濟奇蹟?。台灣經濟論衡,8(8),6-42。
    葛永光、陳永祥、尹祚芊(2012)。邇來「技職教育學術化」問題頗受社會關注,主管機關對此現象有何因應措施?教育部對技職體系之評鑑標準為何?實有深入瞭解之必要乙案。取自http://www.cy.gov.tw/AP_HOME/Op_Upload/eDoc/%E8%AA%BF%E6%9F%A5%E5%A0%B1%E5%91%8A/101/1010002781010831828%E5%85%AC%E5%B8%83%E7%89%88.pdf
    甄曉蘭(2004)。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成長。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合編),教師專業成長問題研究(頁56)。臺北市:學富。
    劉寶貴(2003)。我國高職教師評鑑實施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顯達(1999)。跨世紀技職教育的改革。載於李宗薇(主編),技職教育的回顧與前瞻(頁117-122)。臺北市:教育部技職司。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2004)。發展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教育部委託之計畫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蔡明昌(2000)。中學教師在職進修學習成效相關因素之研究。載於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主編),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集,183-216。
    蔡俊傑(2003)。提昇教師專業知能因應九年一貫教育改革。臺灣教育,623,20-27。
    蔡培村(1994)。國民小學教師生涯能力發展之研究。臺灣省政府委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專案研究。南投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蔡瑞明、葉秀珍(2011)。流動的社會:人力資本、社會結構與資源分配。「傳承與轉型—中華民國發展史論文」發表之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鄭詩釧(2005)。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
    鍾任琴(1994)。教師專業的探討。教師之友,35(5),29-35。
    簡茂發、彭森明、李虎雄(1998)。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之分析與評量。臺北市:教育部。
    簡毓玲(2002)。國民小學教師進修現況與展望。現代教育論壇,6,199。
    蘇金豆(2003)。知識經濟時代技職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綜合化之探究。通識研究集刊,3,1-10。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二、英文部分
    Boshier , R. (1973). Educational participation and dropout: A theoretical model, Adult Education , 23(4), 255-282 .
    Darkenwald, G. G., & Merriam, S. B. (1982). Adult ducation: Foundation of practice. New York: Harper & Row.
    Knowles, M. S. (197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education.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 370.
    Miller , H .I. (1967). Participation of adults in education: A force-field analysis. Boston: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beral Education for Adultn, Boston University .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Shulman, L.S.(1999).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 of the new reform. In J. Leach & B. Moon(Eds.) Learners and Pedagogy(pp.61-77).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Company.
    Stasz, C. (2000). Assessing skills for work: Two perspectives. Oxford: Oxford Economic Papers.
    Stout, B. L. & Smith, J. B. (1986).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 A review of the movement and a look to feature. Journal of Vocational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4(2), 109-134.
    Weinert, F. E. (1999).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Concepts of Competenc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