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莉平
Chen, Li-PIng
論文名稱: 台灣幫派電影融入華語教學
Incorporating Taiwanese Gangster Films into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指導教授: 簡瑛瑛
Chein, Ying-Ying
口試委員: 簡瑛瑛
Chein, Ying-Ying
林慧雅
Lin, Hui-Ya
衛友賢
Wible, David
口試日期: 2024/06/22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台灣幫派電影文化再現《艋舺》義氣文化教學教案設計
英文關鍵詞: Taiwanese Gangster Films,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Monga, The Spirit of Brotherhood(yiqi), Cultural Instruc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法文化研究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91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當派電影在華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應用,試圖拓展教師再多媒體選材時的範圍與多元性。「幫派電影」自1970年代開始出現於台灣電影中,自此之後,其作為一個電影的素材,開始大量出現在台灣電影作品中。由於幫派特殊的背景,且牽涉之社會性議題具有爭議性,許多人對於幫派電影的初步認識僅限於「犯罪」與「暴力」。然而,本研究發現,幫派題材在長時間的發展後,其形象和再現方式有所轉變,從初期強調逞兇鬥狠的人物描繪,逐漸轉變為以其作為載體,以豐富的時代背景、完整的呈現台灣的社會現象和文化情境,抒發對於當時代社會性議題的意見,甚至成為了台灣在地化的文化符碼之一。再者,本研究更提出三個可供華語文化教學的主題分析,認為這些主題不僅反映了台灣的歷史和社會背景,更包含華人文化的深層價值觀。
    研究架構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台灣幫派電影的形象再現變化之分析,其中涵蓋1970年代至2010年代,共四個時期之十二部具代表性之台灣幫派題材電影;二是分析台灣幫派電影中可應用於華語文教學之文化意涵,包括:「義氣精神」、「國族議題」和「在地文化符碼」三大主題,並以電影《艋舺》、《角頭》、《悲情城市》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為主要分析對象;最後,第三部分則是運用以上的素材,選擇以電影《艋舺》進行「義氣精神」之華語文文化教學教案設計,並配合ARCS動機理論和ASSURE教學設計模式。期待可以拓展華語文教學之媒體選材範圍,並且提供多元的教學主題和教學活動,以供後人參考與使用。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Taiwanese gangster films in Mandarin teaching, attempting to broaden the scope and diversity of multimedia materials available to teachers. "Gangster films" first appeared in Taiwanese cinema in the 1970s. Since then, as a film genre, it has become prevalent in Taiwanese cinematic works. Due to the unique background of gangs and the controversial social issues they involve, initial perceptions of gangster films are often limited to "crime" and "violence." However,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representation and image of gangster themes have evolved over time. Initially focused on depicting violent characters, these films have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vehicles for expressing opinions on contemporary social issues, richly portraying the era's background, Taiwanese social phenomena, and cultural contexts. Gangster films have even become a localized cultural symbol of Taiwan. Furthermore, this study proposes three thematic analyses suitable for cultural teaching in Mandarin education, suggesting that these themes reflect Taiwan's historical and social background and encompass deep-seated values of Chinese culture.
    The research framework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changes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aiwanese gangster films, covering four periods from the 1970s to the 2010s, encompassing twelve representative Taiwanese gangster films. The second part examines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aiwanese gangster films that can be applied to Mandarin teaching, including three major themes: "The Spirit of Brotherhood(yiqi)," "National Issues," and "Local Cultural Codes." Films such as "Monga," "Gatao," "A City of Sadness," and "A Brighter Summer Day" are the primary objects of analysis. The third part utilizes the aforementioned materials, selecting "Monga" for the design of a Mandarin cultural teaching lesson focusing on "The Spirit of Brotherhood(yiqi)," integrating the ARCS motivation theory and ASSURE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This study aims to expand the range of media materials in Mandar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provide diverse teaching themes and activities for future reference and us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背景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界定 4 第三節 教案設計對象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第一節 華語文電影教學 21 第二節 教學設計理論 24 第三節 華裔學生相關研究 29 第四節 幫派電影研究 32 第三章 台灣幫派電影的形象流變 39 第一節 第一時期(1970-1980) 40 第二節 第二時期(1980-1990) 46 第三節 第三時期(1990-2000) 53 第四節 第四時期(2010) 59 第五節 小結 64 第四章 台灣幫派電影的文化意涵 67 第一節 「義氣」精神 67 第二節 國族議題 76 第三節 在地文化符碼 85 第四節 小結 94 第五章 教案設計編寫——以「義氣」主題為例 97 第一節 教學設定 98 第二節 教案設計範例 106 第三節 小結 121 第六章 結論與限制 124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貢獻 124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26 第三節 未來發展與研究建議 128 參考文獻 132

    專著與專書論文集:
    孔穎達(2024)。春秋左傳正義(全四冊)。台灣中華書局。
    方毅.(1924)。辭源 (第二冊)。商務印書館。
    方麗娜(2017)。華人文化與社會。正中書局。
    王賡武、劉宏、黄堅立(2002)。海外華人研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 王賡武教授論文選。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林振興(2023)。僑教研究第五輯:教學實務與多元文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徐子亮、王仁甫(2008)。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新學林出版社。
    徐樂眉(2015)。百年台灣電影史。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飛寶(2008)。台灣電影史話。中國電影出版社。
    陳淑英(1986)。視聽媒體與方法在教學上應用之研究。文景出版社。
    陳壽(2008)。三國志。山西古籍出版社。
    焦雄屏(2002)。臺灣電影 90 新新浪潮。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焦雄屏(2018)。映像台灣。蓋亞文化有限公司。
    舒兆民(2010)。數位科技運用於華語文教學之研究。新學林出版社。
    葉立誠、葉至誠(2011)研究方法及論文寫作。商鼎數位出版有限公司。
    董仲舒(1876)。春秋繁露。浙江書局。
    劉立行(2012)。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五南。
    蔡雅薰(2023)。結合思考與溝通的CSI教學法:顏色、符號、圖像華語文教學。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雅薰、舒兆民、陳立芬、張孝裕、何淑貞、賴明德(2019)。華語文教學導論(修訂二版)。三民出版社。
    簡瑛瑛、廖炳惠(2015)。跨國華人書寫·文化藝術再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簡瑛瑛、蔡雅薰(2014)。華裔學生與華語教學:從理論、應用到文化實踐。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顏清洋(2006)從關羽到關帝。遠流出版。
    羅貫中(2013)三國演義。群出版。
    期刊論文:
    于逢春(2009)。閱讀審美——華裔生文化認同的助推器。長春師範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8(1),112-115。
    王承平、朱耀明、陳立民.(2011))。電影《艋舺》的文化形塑與再現:少年犯罪次級文化的初探。明道學術論壇,7(2),115-140。
    王韋傑((2013)。看電視學華語——以電視劇為教材的教學設計。臺大華語文教學研究,1,225-247。
    王靜(2018)。故事之外的精彩——主題式電影片段文化教學。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6,125-144。
    江美萱(2018)。新女性的復仇:社會寫實電影中的色情,越界與批判。藝術學研究,23,99-126。
    何寶璋、羅雲(2012)。非目的語環境華語國別教材編撰的思考,設計與實施。華語文教學研究,9(3),31-46。
    李世偉(1992)。邊緣的呼喚——《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觀後記。海峽評論,16,63-64。
    林浩宇(2019)。香港黑道電影中的台灣黑幫之奇觀形象塑造。視覺藝術論壇,14,80-103。
    邱凡芸(2013)。美籍華裔生學習華語文過程之身份與文化認同研究。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1,127-138。
    侯剛本( 2011)。黑幫電影敘事語境與真實生活情境的互文性關係以電影《艋舺》為例。警專學報,5(2),157-178。
    钟大丰(2009)。從 “盜亦有道” 到 “春秋無義戰”——香港 “黑道” 電影中的身份, 價值和社會認同的演變。上海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16(1),96-100。
    袁素華、鄭卓睿(2009)。試析歐美華裔新生代文化身份認同的困惑。湖北社會科學,8,109-111。
    張雪君(2017)。電影《艋舺》少年幫派議題再現之研究。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8,55-78。
    張藝鐘(2012)。暴力的慾望反撥:日本與台灣的黑幫電影中的抵抗意識。文化越界,1(8),133-153。
    郭靜儀(2009)。電影的發展史——歷史回顧與社會形塑角度的探討。歷史月刊,263,126-131。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廖瑩芝(2015)。幫派,國族與男性氣概:解嚴後台灣電影中的幫派男性形象。文化研究,20,53-78。
    廖瑩芝(2017) 無能的暴力:侯孝賢電影中的幫派暴力美學。藝術評論,32,1-22。
    趙賢州(1989)。文化差異與文化導入論略。語言教學與研究,1,76-83。
    趙賢州(1992)。關於文化導入的再思考。語言教學與研究,3,31-39。
    劉巍(2010)。中文電影在對外漢語聽說教學中的應用。語言與文化研究,2,126-130。
    謝世宗(2020)。楊德昌的殉道英雄與歷史反思:重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正漢學研究,36,197-222。
    顧敏耀(2011)。影視教材與臺灣文學主題之華語文課程設計——從提升學習動機,文本多元比較到主題寫作引導。藝見學刊,1,15-27。
    學位論文:
    王美玉(2009)。解嚴後台灣電影中的青少年成長/幫派經驗及其文化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z7x36w。
    石崎麗蓉(2018)。國別化華語教材設計-以《大宅們》、《大稻埕》二部電影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6suc3k。
    李旻樺(2022)。華語跨文化溝通教學設計 —以電影《推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5pz29v。
    周韋伶(2016)。中高級華語電影教學設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uht7cz。
    林慧娜(2015)。華語偶像劇為內容之華語課程設計-以印尼籍中高級學習者為對象。﹝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nap7cf。
    侯季然(2006)。「台灣黑電影」紀錄片之創作與意義。﹝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76sa3d。
    張佑珍(2014)。文化導入原則之建立與華語文教學之應用。﹝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ashp9d。
    張志恒(2019)。跨文化比較與華語電影教學——以《三國演義》及《赤壁》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wp236v。
    張華容(2018)。微電影融入華語課程設計-以華語中高級學習者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twdvv9。
    黃唯碩(2022)。鍾孟宏電影的黑幫形象: 黑色美學、男子氣概與底層文化。﹝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v2hahc。
    葉亭妤(2015)。以多媒體教材包輔助華語文化之相關課程設計-以《遠東生活華語》婚禮單元為例。﹝碩士論文。文藻外語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u4q948。
    詹筱蔚(2007)。電影華語教學設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63pz98。
    劉亞(2010)。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融入研究——以孟加拉課堂實踐為例。﹝碩士論文。雲南大學﹞萬方數據資源系統。https://d.wanfangdata.com.cn/thesis/Y1856050。
    戴思博(2019)。省籍影像與世代遊戲:《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超級大國民》、《返校》的白色恐怖再現。﹝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bb4rk5。
    蘇芯儀(2021)。跨文化溝通視角之電影教學設計──以中高級華語學習者為對象。﹝碩士論文。文藻外語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5r9g8f。
    英文參考資料:
    Aarts, F., Blom, J., Bohlin, T., Chen, Y.-F., Howar, F., Jonsson, B., Merten, M., Nagel, R., Sabetta, A., & Soleimanifard, S. (2010). Establishing basis for learning algorithms.
    Baker, A., & Vitullo, J. (2013). Screening the italian-american male. In Masculinity (pp. 213-226). Routledge.
    Campbell, R. N., & Rosenthal, J. W. (2013). Heritage languages. In Handbook of undergraduate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pp. 165-184). Routledge.
    Carreira, M. (2004). Seeking explanatory adequacy: A dual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term “heritage language learner”. Heritage language journal, 2(1), 1-25.
    Gallagher, M. W. (1996). Optimizing unique opportunities for learning. A view from within: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heritage community language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69-76.
    Gambhir, S. (2001). Truly less commonly taught languages and heritage language learn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Heritage languages in America: Preserving a national resource, 207-229.
    Hall, S. (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Sage Publications & Open University.
    He, A. W. (2006). Toward an identity the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s a heritage language. Heritage language journal, 4(1), 1-28.
    Heinich, R., Molenda, M., & Russell, J. D. (1989).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he new technologies of instruction.
    Henderson, R., Cattermole, D., McMullan, G., Scotcher, S., Fordham, M., Amos, W., & Faruqi, A. (2007). Digitisation of electron microscope films: six useful tests applied to three film scanners. Ultramicroscopy, 107(2-3), 73-80.
    Keller, J. M. (1987).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10(3), 2-10.
    Kuhn, A., & Westwell, G. (2012). A dictionary of film stud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Liao, Y. C. (2004). Gloom and Boom-Representations of violence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Gangster Films. Cultures of Violence: Papers from the 5 Global Conference 2004 th,
    Mayer, R. E. (2003). The promise of multimedia learning: using the same instructional design methods across different media.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3(2), 125-139.
    Mayer, R. E., Heiser, J., & Lonn, S. (2001). Cognitive constraints on multimedia learning: When presenting more material results in less understand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3(1), 187.
    Moran, P. R., & Lu, Z. (2001).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 Heinle & Heinle Boston.
    Prince, G. (2003). 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 U of Nebraska Press.
    Schatz, T. (2013). The New Hollywood. In Movie blockbusters (pp. 15-44). Routledge.
    Schrader, P. (2018). Transcendental Style in Film: Ozu, Bresson, Dreyer.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Teresa Pyon, H., Cao, Y., & Li, H.-l. (2007). Between “What I Am” and “What I Am Not”: Asians and Asian Americans in Contention and Conversatio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s, 40(1), 13-18.
    Voller, P., & Widdows, S. (1993). Feature films as text: A framework for classroom use. ELT journal, 47(4), 342-353.
    Williams, R. (1983). Culture and society, 1780-1950.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ilson, R. (2014). The gangster film: Fatal success in American cinem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電影資料:
    李運傑(2015)。《角頭》,文達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侯孝賢(1989)。《悲情城市》,年代有限公司。
    侯季然(2005)。《台灣黑電影》。
    徐小明(1992)。《少年吔安啦》,城市國際電影有限公司。
    鈕承澤(2010)。《艋舺》,青春歲月影視。
    楊德昌(1991)。《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影股份有限公司。
    影音及網路資料:
    中國哲學電子書計畫,《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取自https://ctext.org/shiji/ping-yuan-jun-yu-qing-lie-zhuan/zh
    中國哲學電子書計畫,取自https://ctext.org/rulin-waishi/zh
    中國哲學電子書計畫,取自https://ctext.org/shuo-wen-jie-zi/zh?searchu=%E7%BE%A9
    中國哲學電子書計畫,取自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528853
    文化部典藏網,取自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Object.aspx?SYSUID=11&RNO=MjAwNS4wMDguMDE0Mg==
    文化部網站,取自https://reurl.cc/WRQ6pe
    台北金馬影展網頁,取自https://www.goldenhorse.org.tw/film/programme/films/detail/3192?search_year=2021&search_category=FF
    台灣生活網,取自https://m.life.tw/?app=view&no=279140
    百度百科,取自https://reurl.cc/VzYNey
    角頭預告片,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n7m64zC5xk
    春山出版,取自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taiwan-black-movies
    高雄市電影館網站,取自 https://reurl.cc/qrRGWE
    教育部成語典,取自https://dict.idioms.moe.edu.tw/idiomView.jsp?ID=8053&webMd=2&la=0
    教育部重編辭典,取自https://dict.revised.moe.edu.tw/search.jsp?md=1&word=%E7%BE%A9%E6%B0%A3&qMd=0&qCol=1
    牽猴子臉書粉專,取自 https://reurl.cc/37nY8O
    牽猴子臉書粉專,取自 https://reurl.cc/Xq8Z8e
    牽猴子臉書粉專,取自https://reurl.cc/8vD0kM
    牽猴子臉書粉專,取自https://reurl.cc/Gjn48p
    報時光,取自https://time.udn.com/udntime/story/122834/7724244
    華測會官方網站之各測驗分級對照表,取自https://tocfl.edu.tw/index.php/test/reading/list/8
    華測會官網,取自https://tocfl.edu.tw/index.php/home/index
    開放博物館參與平台,取自 https://reurl.cc/Xq8Z8e
    楊元鈴(2020)。《看得見的記憶》:假社會寫實之名,禁不住的「台灣黑電影」。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4823
    瘋神,取自https://reurl.cc/XGX85M。
    維基百科,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9%8B%E8%88%BA_%28%E9%9B%BB%E5%BD%B1%29
    維基百科,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9%8B%E8%88%BA_(%E9%9B%BB%E5%BD%B1)
    聞天祥(2016)。牯嶺街少年事件簿。BAZAAR。https://www.harpersbazaar.com/tw/culture/filmandmusic/a1332/film-column-after-25-yaers-by-tien-hsiang-wen/
    艋舺正式預告片(2009)。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qj5NyywbMg&t=41s
    艋舺臉書,取自https://reurl.cc/EjV4dn
    賴俊佑(2023)。關公聖誕!神像分文武「拜錯會虧本」專家籲3種人不要拜:恐受到懲罰。三立新聞。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336275
    簡弘毅(2021)。【音樂】陳昇〈牯嶺街那年〉:遺憾楊德昌導演英年早逝,也是對個人青春記憶的一則隱喻。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2931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8/07/1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