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妮玲
Liu, Ni-Ling
論文名稱: 清代臺灣民變研究
指導教授: 李國祁
Lee, Kuo-Ch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畢業學年度: 69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清代臺灣民變民族主義社會性反清排滿歷史地理
英文關鍵詞: HISTORY, GEOGRAPH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代治理下的台灣,以民變頻繁為一大特色,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 的俗諺
    。自連橫以下,陳述與研究清代台灣民變者,多由「民族主義」的觀點著手,強調民
    變之民族革命色彩,實則清代台灣民變的實質起因多在於社會本身,故本文適度修正
    民族大義的傳統看法,而以社會問題的角度進行觀察,著重討論民變之性質,最後目
    的在指陳清代台灣民變之社會性本質。
    經由個案分析,將清代台灣民變分為四類:(一)以民族意識為動力的革命,(二)地方
    豪強的政治權慾追求,(三)地方行政措施不當所引起的抗議性事件,(四)社會治安事
    件;並由表象之分析、統計、以見民變之社會性本質,且藉游民、結會、義民三項指
    標進一步結合分析民變的本質。
    研究的結果是,清代台灣民變雖然具有反清的表象與結果,但是(一)反清與排滿或復
    明無關,所以缺乏民族主義色彩,(二)建立政權性質的民變非但政治格局狹小粗陋,
    且未脫搶劫之風,始終停留在騷動社會的層次上,故其「政治性」極為粗淺,(四)移
    墾社會之流寓台民桀驚難馴,加以吏治不良、班兵腐敗,逐動輒滋事,發展出反清現
    象,然由肇事動因,發展過程、參與份子、結會手段,及義民在平亂過程的行為,皆
    足以證明民變其抗官的意義往往在抗清之上,社會騷動的本質亦遠在政治變亂性質之
    上,(四)民變是清代台灣社會治安問題惡化的具體呈現,由於僅是一種社會病象,缺
    乏理想與目標。也無組織與計劃,所以頻起頻滅;又由於社會不安的病根未能根除,
    以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因此台諺「任反不成,任征不平」之語適足以道盡清代台
    灣民變之現象與本質。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