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鳳雲
論文名稱: 臺北市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方案目標評鑑之研究
指導教授: 王麗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6
中文關鍵詞: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方案目標目標評鑑
英文關鍵詞: non-school-based experimental education, program evaluation, goal-based evalu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31下載:4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透過文件分析、訪談及問卷調查,探究臺北市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目標、目標適當性及達成情形,並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供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學生學籍學校及相關方案辦理者參考。訪談部分,計訪談4名申請者、3名學生學籍學校代表及5名審議委員,共計12名方案關係人;問卷部分,寄出327份問卷,回收126份有效問卷。

綜合文件分析、調查研究與訪談研究發現,得到以下結論:
一、申請者多屬於高社經背景,且以品格教育、自主學習、適性教育及家庭凝聚力為主要的申請原因。
二、學生學籍學校對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課程設計、師資、教學資源及成效之評價均高於審議委員。
三、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對外宣稱之方案主要目標為「保障學生學習權」,然而方案關係人認為方案主要目標是「尊重家長教育選擇權」。
四、在各項申請理由中,「學生品格教育」是申請者認為最為合理的申請理由,然而學生學籍學校及審議委員卻認為「學生適性學習」及「學生健康因素」是最為合理的申請理由。
五、臺北市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方案達成「尊重家長教育選擇權」之目標,在「保障學生學習權」部分仍有改進之處。

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如下:
一、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之建議:
(一)「尊重家長教育選擇權」及「保障學生學習權」兩目標需平衡,並確實達成。
(二)增設分組承辦學校及調整相關單位權責,改善審查及評鑑流程,促成方案目標達成。

二、對學生學籍學校之建議
(一)落實校內初審及評鑑機制。
(二)提供教學和親職服務。
三、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在研究範圍上,可擴及不同縣市。
(二)在研究對象上,更廣泛蒐集申請者的意見。
(三)問卷調查時,可區分為國中及國小。
(四)實施成效上,可檢視申請者之實施成效達成原本申請預期目標之程度。

The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program goals of non-school-based experiment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program effectiveness of Taipei government through document analysis, interviews, and surveys by questionnaire.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for Taipei city government, schools, and relevant program managers based on the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In interviews, four applicants, three representatives of schools and five review committee members were interviewed. As for questionnaires, 327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and 126 of them are retrieved.
Based on the document analysis, surveys and intervie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made:
A. Most of the applicants are of high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Main reasons for applying the experimental education include character education, self-directed learning, adaptive education, and family cohesion.
B. Schools’ assessment of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teachers, teaching resources and effects of non-school based experimental education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reviewing members.
C. The Bureau of Education of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proclaims that the goal of the program is ‘protecting students’ right to learn’. However, applicants perceive the goals of the program as ‘respecting parents’ right to choose education for their children’
D. Among all the reasons for application, ‘students’ character education’ is considered as the most rightful reason by applicants. Nonetheless, schools and the review committee members considers ‘adaptive learning’ and ‘student’s conditions of health are the most rightful reasons for application.
E. Non-school-based experimental education in Taipei achieves the goal of ‘respecting parents’ right to choose education for their children’, but it does not achieve the goal of ‘protecting students’ right to learn’.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A. Suggestions to Bureau of Education of Taipei city government:
(a)Manage to meet the dual goals of ‘respecting parents’ right to choose education for their children’ and ‘protecting children’s right to learn.
(b)Assign schools with more rigorous responsibility in reviewing and evaluating the applications. Improve the reviewing proces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make sure the goals of the program are met.
B. Suggestions to schools
(a) Strengthen first-tier review conducted by schools.
(b) Provide teaching help when needed.
C.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a) In terms of the research scope, it can be expanded to other cities and counties.
(b) More cases can be surveyed to obtain more comprehensive opinions.
(c) Future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can be divided into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elementary schools.
(d)Conduct more thorough evaluation of the program effectivenes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方案評鑑 7 第二節 目標導向評鑑取徑 13 第三節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理論基礎及核心理念 24 第四節 美國在家教育之發展與現況 29 第五節 臺灣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發展與現況 44 第六節 臺北市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方案 5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7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80 第五節 實施程序 82 第六節 資料處理 89 第七節 研究者角色與倫理 9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3 第一節 臺北市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方案現況分析與討論 93 第二節 臺北市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方案目標分析與討論 115 第三節 臺北市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方案目標達成程度分析與討論 1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1 第一節 結論 151 第二節 建議 154 參考文獻 159 中文部分 159 西文部分 162 附錄 附錄一 165 附錄二 168 附錄三 170 附錄四 173 附錄五 180 附錄六 181 附錄七 184 附錄八 185 附錄九 205 附錄十 221 附錄十一 225

中文部分
丁莉杰(2001)。國民教育階段在家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文科(譯)(2005)。D.L.Stufflebeam,&A.J.Shinkfield著。Scriven的消費者導向評鑑途徑,載於黃光雄(主編),系統的評鑑:理論與實務的自我教學指引(Systematic evaluation:A self-instructional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頁357-375)。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志菁(1998)。從教育機會均等的精神論美國的在家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協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位均等(頁337-365)。臺北市:揚智文化。
方杰(2002)藍天下,飛出校園的孩子。臺北市:新手父母。
王財貴(無日期)。讀經兒童「在家自學」方案初議。2008年1月15日,取自:http://www.chinese-classics.com.tw/cid/classics2/athome/
方慧琴(2002)。臺北市實施在家自行教育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孔繁嘉(2006)。家長選擇在家自行教育之個案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縣。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a)。憲法。2008年2月5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A000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b)。民法。2008年2月7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B0000001&KeyWordID=3&KCDate=2008-12-8&FL=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c)。國民教育法。2010年5月31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07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無日期d)。教育基本法。2010年5月31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020045
李明昌(2003)。在家教育法制化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未出版,臺北縣。
李思敏(2007)。不一樣的教育選擇:三個在家教育家庭的個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盈穎(2003)。在家教狀元。商業周刊,942,頁148-156。
李容珍(1999)基督徒家庭響應在家教育。基督教論壇,2版。
吳清山、林天祐(1997)。在家自行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16(8), 84。
林天祐(1999)。在家自行教育的理念與策略。載於臺北市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主編,在家自行教育的評估與省思(頁17-20)。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林李曼麗(1999)。在家教育陳情書。載於臺北市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主編,在家自行教育的評估與省思(頁116-121)。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林靜宜(2005)。在家自行教育支援團體及網站資源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施如娟(2006)。國民小學階段在家自行教育意見調查研究-以嘉義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國本(2001)。臺北市實施在家自行教育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研究。國立臺北師範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侯崇博(2003)。嘉義縣市國民小學教師週三進修方案之評鑑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唐宗浩(2006)。另類教育在台灣 :另類學園參訪紀實與另類教育思考。臺北市:唐山。
陳德蓉(2007)。在家教育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中南部某家庭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張芬芬(2001)。家長為何選擇在家自行教育-臺北與美國家意識形態比較。載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主編,在家自行教育成果彙編(27-48頁)。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張碧如(2006)。教與學的另類可能。臺北市:五南。
陳瑞桂(2004)。我國在家教育制度之法律地位與實施現況之探討-以臺北縣市國中生在家教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麗華(2000)。聖經中的子女教養觀念-基督徒選擇在家教育的原動力。載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主編,在家自行教育的共識與再出發(頁17-30)。臺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黃政傑(1990)。課程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炳煌(譯)(1981)。R.W.Tyler著。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The basic principles o curriculum and istruction)。臺北市:桂冠。
曾淑惠(2002)。教育方案評鑑。臺北市:師大書院。
黃嘉雄(2004)。釐清泰勒的課程評鑑觀。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頁27-20。
黃夏成(2000)。在家教育的時代意義與社會價值。載於載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
小學(主編),在家自行教育的共識與再出發(頁1-10)。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曾俊凱(2007)。臺灣地區在家自行教育制度規劃與學生學習程成效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巧玲(2000)。教育行政的鬆綁與再規範:以在家自行教育為例。教育政策論壇,3(1),97-113。
鄭玉卿(1999)。學童在家自行教育之歷史淵源。載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主編),在家自行教育的評估及省思(頁3-15)。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蔡佳霖(1998)。國民小學階段實施在家自行教育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春榮(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學與在家自行教育。載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主編),在家自行教育專輯(頁25-34)。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蔡宣蘋(2007)。臺東縣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質性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鄭新輝(1997)。家長教育選擇權的可行性分析,初等教育學報,10,頁389-415。
蔡清田(1992)。泰勒課程理論之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淑惠(2001)。目標導向的評鑑取徑。2008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ed.ntnu.edu.tw/faculty/t16/t16/evaluation/1-2.doc
潘慧玲(2002)。方案評鑑的緣起與概念。教師天地,117,頁26-31。
戴辰珊(2005)。在家自行教育家長的教育理念與教養方式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簡紅珠(譯)(2005)。D.L.Stufflebeam,&A.J.Shinkfield著。目標導向的評鑑:Tyler的傳統。載於黃光雄(主編),系統的評鑑:理論與實務的自我教學指引(Systematic evaluation:A self-instructional guide to fheory and practice)(頁85-107)。臺北市:師大書苑。
薛曉華(譯)(2002)。E.K.Ronald著。學習自由的國度:另類理念學校在美國的實踐(The parent’s guide to alternatives in education)。臺北市:高等教育。
魏希聖、鄭怡世(譯)(2005)。R.Colin著。方案評估 : 原理與實務(Small scale evaluation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臺北市:洪葉。
蘇盈方(2002)。我國實施在家自行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羅國英、張紉(譯)(2007)。J.P.Emil&G.C.Raymond著。方案評估:方法及案例討論(Program evaluation:Methods and case studies)。臺北市:雙葉。

西文部分
Chambers,D.(2000).The analysis of policy goals and objectives in social programsand policies.In D. Chambers&K.R.Wedel(Eds),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program(pp.79-110).NY:Macmillan.
Chelimsky,E(1985).Program evaluation:Patterns and directions.Washington,D.C: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mmond,R.L.(1973). Evaluation at local level.In Worthen,B.R. & Sanders,J.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pp.157-170).CA: Wadsworth.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1994).Program Evaluation Standard.Thousand Oaks,CA:Sage.
Karthwohl, D. R.(1965). Stating objectives appropriately for program, for curriculum, and for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2, 83-92.
Madaus, G. F. & Stufflebeam, D.(Eds.)(1989). Educational evaluation: classic works of Ralph W.Tyler.Boston: Kluwer Academic.
Madaus,G.F,Scriven,M.& Stufflebeam,D.L.(Eds)(1983). Evaluation models: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Boston:Kluwer- Nijhoff Publishing.
McNamara,C.(2002).A Basic Guide to Program Evaluation.Retrieved April 10,2008,from http://www.tgci.com/magazine/A%20Basic%20Guide%20to%20Program% 20Evaluation.pdf
Popham,W.J.(1993).Educational evaluation(3rd ed.).Boston:Allyn and Bacon.
Princiotta,D&Bielick,S.(2006).Home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2003 Statistical Analysis Repor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89790)
Provus,M.(1971).Discrepancy evaluation. CA: McCutchan.
Provus,M.(1973).Evaluation of ongoing programs in the public school system. In Worthen,B. R. & Sanders,J.R.,Educational evaluation:theory and practice(pp.157-170). CA: Wadsworth.
Ray,B.D.(1989).An Overview of home 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I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future challenges.Paper presentation at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San Francisco,CA.
Rossi,P.H.,&Freeman,H.E.(2004).Evaluation:A systematic approach(7th ed.).
Newbury Park,CA:Sage.
Steele,S.M.(1991).Introduction to evaluation.Department of continuing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UW-Madison.
Weiss,C.H.(1998).Evaluation(2nd ed.).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Hall.
Worthen, B. R. & Sanders, J. R.(1987).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New York: Longman.
Worthen,B.R.,Sanders,J.R.& Fitzpatrick, J. L.(1997).Program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New York: Longma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