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翁玉華
WENG, Yu-Hua
論文名稱: 高中生對於重複組合的理解分析
指導教授: 曹博盛
Tsao, Po-So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5
中文關鍵詞: 理解基模重複組合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5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是在探討高中生對於重複組合的理解情形。透過研究者設計三個階段的施測活動,蒐集十位學生在處理重複組合這個單元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具體行為,並根據Skemp理解架構進行分析,歸納學生的具體行為,形成重複組合的理解基模,並對於學生使用理解基模進行分析。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Skemp理解架構中六個理解類別的具體行為、行為說明及其實例。
    二、受測學生所形成的重複組合理解基模,可分為三種類型,總共五個基模。
    (一) 三種類型:1.列舉討論的理解基模;2.有相同物的理解基模;3.符號 的理解基模。
    (二) 五個基模:1.列舉所有情形接著點數總數的理解基模;2.列舉基本情形接著加總排列數的理解基模;3.討論異同情形接著加總組合數的理解基模;4.畫出兩類相同物作直線排列的理解基模;5.使用符號 的理解基模。
    三、十位受測學生使用重複組合的理解基模分析要點:
    (一) 分析個別學生使用理解基模:1.單一型有三位;2.綜合型有七位。
    (二) 分析不同類組使用理解基模:1.文組學生使用列舉討論的理解基模平均比例較高;2.理組學生使用符號 的理解基模平均比例較高。
    (三) 分析不同性別使用理解基模:1.女生使用符號 的理解基模平均比例較高;2.男生使用列舉討論的理解基模平均比例較高。
    (四) 分析不同程度使用理解基模:1.中低程度學生使用列舉討論的理解基模平均比例較高;2.高程度學生使用符號 的理解基模平均比例較高。
    (五) 分析不同題型使用理解基模:1.描述個別學生;2.描述整體學生。

    關鍵字:理解、基模、重複組合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4 第三節 研究的理論依據5 第四節 名詞釋義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有關理解的研究8 第二節 有關基模的研究18 第三節 重複組合的實徵性研究2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規劃執行內容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34 第三節 研究的工具38 第四節 研究的設計54 第五節 研究可能的限制63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Skemp表單中的具體行為65 第二節 分析重複組合理解基模121 第三節 分析學生理解情形14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59 第二節 反思與建議173 參考文獻 一、英文部分180 二、中文部分182 附錄 附錄一:复旦大學的學生回答有關她們的數學學習逐字稿185 附錄二:研究者給高中學生的數學學習省思185 附錄三:受測學生 三個階段施測活動的完整逐字稿187

    參考文獻
    一、英文部份
    Dubinsky (1992). Reflective Abstraction in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In D. Tall (Ed.)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pp. 95-123).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Glaser, R. (1962).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 R. Glaser (Ed.), Train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Pittsburgh,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Olive, J., & Steffe, L. P. (2002). Schemes, schemas and director systems (an integration of Piagetian scheme theory with Skemp's model of intelligent learning). In D. Tall & M. Thomas (Eds.), Intelligence,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mathematics: A tribute to Robert Skemp (pp. 97-129). Flaxton, Qld.: Post Pressed.
    Pirie, S. (1988). Understanding: Instrumental, relational, intuitive, constructed, formalized ...? How can we know?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8(3), 2-6.
    Pirie, S., & Kieren, T. (1989). A recursive theory of mathematical understanding.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9(3), 7-11.
    Pirie, S., & Kieren, T. (1994a). Beyond metaphor: Formalising in mathematical understanding within constructivist environments.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14(1), 1-56.
    Pirie, S., & Kieren, T. (1994b). Growth in mathematical understanding: How can we characterise it and how can we represent it?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6(2-3), 165-190.
    Sfard, A. (1991). On the dual nature of mathematical conceptions: Reflections on processes and objects as different sides of the same coi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2(1), 1-36.
    Skemp, R. R. (1976). Rela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instrumental understand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77, 20-26.
    Skemp, R. R. (1987). Psychology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Tall, D., & Thomas, M. (Eds.)(2002). Intelligence,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mathematics: A tribute to Robert Skemp. Flaxton, Qld.: Post Pressed.

    二、中文部分
    王幸鵑(民102)。高一學生的對數概念發展層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石厚高(1997)。參加數學會議的一點感想。數學傳播21卷3期,pp. 84-87。
    李牧桓(民98)。以布魯姆修訂版分析芬蘭、台灣一年級數學教科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李俊緯(民104)。高雄市高一學生學習排列組合單元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源順(2004)。數學專家教師的專業發展可複製性分析。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04專刊,95-118。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余民寧(201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天祐(2010)。APA格式第六版。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林世偉(2012)。高一高二學生之排列組合相關數學能力與成就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思華(整理)(民97)。有朋自遠方來─專訪項武義教授。數學傳播32卷4期,pp. 3-15。
    吳淑琳(2000)。國中生線型函數概念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郭生玉(2010)。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精華書局。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書局。
    陳正明(2002)。透過Excel輔助進行線型函數補救教學之研究:以一個國二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澤民(譯)(1995)。數學學習心理學。(原作者:Richard R. Skemp)。台北市:九章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7)
    教育部(民97)。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數學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取自http://mathcenter.ck.tp.edu.tw/MCenter/Center/CourseOutline.aspx
    教育部(民97)。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喻平(民91)。論數學解題教學的現代理論基礎。數學傳播,26卷4期。
    許淑珠(民94)。國小二年級學生數學溝通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游經祥(2003)。專書評論【數學學習心理學,Richard R. Skemp著,陳澤民譯】。取自http://math.ntnu.edu.tw/~horng/letter/vol6no10d.doc
    葉連祺、林淑萍(民94)。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部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第105期。
    楊中宜(民96)。國中生進入代數領域理解符號意義對解題影響之探討─以台北縣A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楊宜蓁(民98)。高中生重複組合學習歷程中之數學思維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嘉勝(民100)。大一學生微積分學習策略與微積分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蔡坤憲(譯)(2006)。怎樣解題。(原作者:G. Polya)。台北市: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1957)
    劉康君(2012)。排列組合可以在高一學習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中壢市。
    鄭蕙如、林世華(2004)。Bloom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理論與實務之探討─以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分段能力指標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 卷2 期。
    謝佩真(2003)。高二學生排列組合擬題活動對解題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鐘翠芬(98)。人權教育能力指標解析與教學轉化。第8047期人權教育國教輔導團輔導員初階研習。桃園縣。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