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素幸
WU, SU-XING
論文名稱: 淡水鎮民日遊憩行為研究
指導教授: 鄭勝華
Zheng, Sheng Hu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1993
畢業學年度: 8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2
中文關鍵詞: 淡水鎮民日遊憩行為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依行為地理的理論基礎,分為四部分來探討淡水鎮民的日遊憩行為:1)了解淡水
    鎮民的遊憩空間資訊場;20分析淡水鎮民日遊憩的行為空間;3)歸納淡水鎮民的日遊
    憩活動型態;4)探討淡水鎮民的日遊憩決策過程。研究結果顯示:
    鎮民遊憩空間資訊場的特性與距離成反比,距離愈近,資訊場及使用場愈大,即空間
    認知程度愈高;反之,則否。鎮民個人因素會影響其空間資訊場的形成,相近的社經
    團體常擁有類似的資訊場。至於資訊來源主要是透過親朋好友介紹,但距離愈遠之地
    ,則由旅遊業者或大眾傳播媒體提供的比率較高。
    透過鎮民對日遊憩定義上,一日來回的時間認知,界定出鎮民日遊憩行為有二類,一
    為經常日遊憩,一為最遠日遊憩行為。前者之行為空間確認區主要在台灣北部,後者
    則分布至台灣中部地區。行經常日遊憩者之時空安排,通常在七至十點出發,約費不
    到一小時車程,遊玩三至六小時,於下午三至八時即返回家中;主要活動空間在台灣
    北部地區,尤以三十公里內者人潮最多,如陽明山。行最遠日遊憩者之時空安排,則
    多在六至九點出發,約費一至三小時車程,遊現四至六小時,因以目的為活動指向,
    故車程與遊玩時間上有明顯差異;主要活動空間分散台灣各地,但以八十公里以上為
    主要的活動範圍。
    鎮民日遊憩的活動類型偏好是觀賞風景、散步及伴遊、拜訪寺廟名勝古蹟、兒童遊樂
    。以觀賞風景為例,行為經常日遊憩者以小學學歷之年長者及學歷高者最為偏好,而
    行最遠日遊憩者之偏好度,則本地人高於移入者。其旅遊型態及體驗為,多和家人親
    友開車至淡江大學、陽明山、北海岸等風景名勝欣賞山光水色,以舒展身心;但最遠
    日遊憩則遠到八卦山、石門水庫、日月潭等地遊覽,以增進生活樂趣。
    鎮民依據空間資訊所作的決策過程常考慮者,除了如上述活動類型中已論述者之外,
    在遊憩區位、資源條件上:行經常日遊憩者,常取距家較近,風景優美之遊憩地。行
    最遠日遊憩者除強調風景優美,還要遊憩區有特色。若鎮民面臨一項或一項以上因素
    ,譬如,遊憩區擁擠、交通狀況不佳或缺乏玩伴等,則多居家行靜態休閒活動,且不
    同年齡層之鎮民於遊憩受限之知覺仍有所差異,如個人因素方面,12-14 歲者多受限
    於缺乏玩伴,而31歲以上者多喜歡待在家裡。
    由以上分析結果獲知,鎮民的日遊憩行為,是以其遊憩空間資訊場為基礎進行日遊憩
    的決策過程。而鎮民的個人特性乃穿梭於整個遊憩決策過程之主導因素,因而形成其
    實際的活動型態。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