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三博
Liao Sna-Bor
論文名稱: 圖像凝視還原再造-廖三博水墨創作意符探討
Gaze Ink Painting ; Return to the Essence of the Phenomena of the Things and Give to New Meaning and Value Liao, San-Bor Advance Study of Ink Painting and Searching Self-concept Manifested in the Form of the Ink Painting
指導教授: 李振明
Lee, Cheng-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9
中文關鍵詞: 圖像凝視自我還原再造
英文關鍵詞: ink painting, gaze, self, return to the essence of the phenomena of the things, give to new meaning and valu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7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從人與物的本質面出發,探討當代人與物還原後之再造意義,試圖將現代人不欲人知或訴苦無門的一面,藉以圖像傳達出來,並跨越純繪畫領域,以哲學中的存在意義與自我主體內心感受切入,解析現代人之無奈、矛盾、慾望等心理,從而尋求更多元性的創作方向。
    於是筆者從物的本源面去探究造物者賦予它應有本質為何?是當今我們所見那樣嗎?如自然界的食物鍊是自然生成的,還是偶然便如此。而人類的本質面為何?人性本源是如何等?這些問題固然深奧,但是卻是有跡可尋的,故人們不應被現有的任何表象所隱翳,應是要能有窮本探源之精神,還原事物之真理方是。
    筆者之創作,運用的是對圖像凝視後,藉由水墨以隱喻方式表達人因人云亦云的宗教信仰與喜好安全式的結構生活,這些皆是無自我與無存在之意義,也藉由此對自己繪畫創作方向之參考與借鑒。

    This study starts out from searching the nature of persons and things, explores the new meaning and value after the contemporary and things returning to their essence, attempts to reveal the aspects that do not want people to know and that can complain nowhere among the contemporary conveying out by the ink paintings, across the field of pure painting to come to the point of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 existence and inner feelings of self to resolve the mentality of helpless, contradictory, and aspiration etc... and thereby seek more diversity of advance creative direction.
    Therefore the author of the ink painting from the origin of objects explores what are its natures given by the Creator?Are the essences what we see at present? Like the ecological food chain are the essences naturally generated or accidentally occurred? What is human nature?What is the origin of humanity? These are profound questions but are traceable, so people should not be deceived by the appearance of any phenomena but should have the spirit of digging deep into them to find out the truths of the phenomena.
    The author's creation uses different images and pictures of the gaze through metaphor in ink painting to express the concept that people say what others say about religions and fond security life style. These are all no sense of self and of existence meaning, and thereby the author can use as reference for painting direction and can draw lesson from it.

    謝誌…………………………………………………………………… iii 摘要…………………………………………………………………… iv 目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 2 第三節 研究與創作的方法 ……………………………………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5 第二章 回歸本質的圖像凝視之意涵詮釋……………………………… 6. 第一節 圖像凝視之當代意義……………………………………… 6 第二節 霸權下本質的迷離……………………………………… 11 第三節 自我存在的本質………………………………………… 13 第三章 共同人性下的圖像結構與再造之繪畫探討………………… 18 第一節 創作思維的探源與再造………………………………… 18 第二節 創作形式與內容………………………………………… 31 第三節 創作媒材與技法………………………………………… 39 第四章 作品自述與分析………………………………………………… 43 第五章 結論……………………………………………………………… 65 參考書目………………………………………………………………… 67

    一、中文書籍

    王才勇,《現代審美哲學:法蘭克福學派美學論述》,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
    王秀成,《中國歷代畫論選釋》,黑龍江市: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87。
    石計生,《閱讀魅影:尋找後班雅明精神》,台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7。
    朱光潛,《維科的〈新科學〉及其對中西美學的影響,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第2版,增補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朱 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仰海峰,《實踐哲學與霸權:當代語境中的葛蘭西哲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李天命,《存在主義概論》,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8。
    季桂保,《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台北:生智,2002初版。
    南懷瑾,《老子他說〈上〉》,台北市: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姚一葦,《藝術批評》,台北市:三民書局,2005。
    侯宜人,《自然‧空間‧雕塑》,台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1994。
    孫中興,《馬克思:異化勞動的異話》,台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0。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市:三民書局,2004。
    高千惠,《藝種不原始》,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4。
    高名潞,《另類方法另類現代》,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凌嵩郎,《藝術概論》,台北:國立藝專出版,1986。
    陳秉璋、陳信木,《藝術社會學》,台北:巨流,2003。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市:三民書局,2004。
    黃海雲,《從浪漫到新浪漫》,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1。
    莊連東,《圖像演繹:莊連東水墨創作集2009》,台中市:台中文化局,2009。
    張旭曙,《英伽登現象學美學初論》,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4。
    鄭芳和,《台灣當代書藝家徐永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
    潘 襎,《巴比松與寫實主義繪畫》,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4。
    曹雪芹,饒彬校正,《紅樓夢》,台北市:三民書局,1972。
    蘇試,王雲五主編,《蘇東坡集〈第三十一卷〉》,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李耳,王雲五主編,《老子本義》,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二、碩士論文

    謝惠敏,《天童真人-謝惠敏的諧擬彩墨創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三、翻譯讀本

    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劉千立譯,《麥克盧漢與虛擬實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阿芒‧馬特拉〈Armand Mattelart〉,《世界傳播與文化霸權》,陳衛星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張君玫譯,台北市:巨流圖書,2009。

    四、期刊資料

    孫克,〈黃賓虹〉,《中國巨匠美術週刊,第27期,1995。
    稀言,〈內發之舉止-跨領域之觀測〉,《典藏-今藝術》,第107期,2001。
    編輯小組〈科學值得完全信賴嗎?〉,《儆醒!》,台灣:守望台社,1998年3月刊。
    劉曦林,〈徐悲鴻〉,《中國巨匠美術週刊,第13期,1994,頁25。

    五、網路資料

    大將出版社,2011年5月27日,取自:
    http://blog.yam.com/dajiang/article/7977555。
    吳山專,《觀念是藝術的人質》,2011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baozang.com/zt/20090319rz/
    周倩漪、黃鈺嵐,《「行草三部曲」書法與身體的激盪修練》,2011年5月13日取自:
    ttp://blog.lib.nctu.edu.tw/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2293&blogId=597
    翁鳳英,〈全球百老匯-閱讀沙特的積極人生〉,2011年1月13日,取自:http://www.ntl.gov.tw/Publish_List.asp?CatID=1557。
    陳明珠,〈現象身體:性/別的本質還原〉,2011年1月23日,取自:http://cc.shu.edu.tw/~gndrshu/meeting/8_5.pdf
    「葛蘭西、霸權、與教育社會學」,2011年4月12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1/11-7.htm。
    蔡玉水,《天堂漫步─警示世界的歷史悲歌》,http://www.caiyushui.com/Html/New/2006-2/10/0612518250589509558.html
    蔡長穎,〈虛擬、超真實的布希亞〉,2011年1月16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1/31-29.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