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筱璇 Kuo, Hsiao-Hsuan |
---|---|
論文名稱: |
落地生根之美-新移民女性敘說自身家庭幸福感 New Immigrant Women Narrate Their Family Well-being |
指導教授: |
魏秀珍
Wei, Hsiu-C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7 |
中文關鍵詞: | 新移民女性 、家庭 、幸福感 、敘事研究 |
英文關鍵詞: | New Immigrant Women, Family, Well-being, Narrative Research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62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71 下載:4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新移民女性飄洋過海來到台灣,首當其衝的是文化、語言的重新調適,要如何調整自身情緒面對新的開始,並經營一個新的生活使自己及家庭產生幸福感,是新移民女性最重要的課題。但在過往研究中探討新移民女性議題多以問題導向進行,忽略了其正向的經驗,因此本研究以敘說的方式呈現了五位新移民女性來臺後的生命故事,期盼能突破以往研究的視角,發現新移民女性不同過去的樣貌。
在故事中發現,新移民女性來臺的適應過程雖然艱辛,但都能夠突破挑戰,進而走出家庭,幫助更多的姐妹。在適應過程中,最大的關鍵來自配偶及家人的支持與認同,肯定姐妹對於家庭的付出及努力,並且在姐妹來臺初期給予極大的幫助及鼓勵,因此使得五位新移民女性能夠度過適應階段的困難。在故事中也發現,新移民女性本身對於臺灣、對於家庭的認同能夠幫助她們在適應中堅持走下去。
因此未來若新移民女性來臺前能調整好心態,配偶及家庭能夠用正確的心態看待她們,或許就能使新移民女性的家庭幸福感有所提升。
Coming to Taiwan from overseas countries, female immigrants are faced with the accommodation to culture and language. How to adjust one's state of mind to a new start and to manage a new life in order to make oneself and one's family happy,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for female immigrants.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on issues related to female immigrants were mostly conducted in the problem-oriented manner, with positive experiences being passed over. Therefore, in a narrative manner, the current study presented life stories of five female immigrants in Taiwan, with the hope of breaking through existing research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discover aspects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It was found in the stories that even though the processes of accommodating were difficult and arduous, female immigrants still managed to break through the challenges and even stepped outside their families to assist their sisters. In accommodating processes, the key lies in the support and identification from spouses and families, in recognizing their sisters' devotion to families, as well as in providing their sisters with great assistance and encouragement during the beginning of their immigration to Taiwan. These made the five female immigrants capable of conquering the difficulties faced in accommodating processes. It was also found in the stories that female immigrants'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toward Taiwan and toward families could also help them go through with the accommodation.
Accordingly, if future female immigrants can well adjust their states of mind before coming to Taiwan, and if spouses as well as families can treat them with the right attitudes, female immigrants' sense of happiness in families can thereby be increased.
中文文獻
入出國及移民法(2015年2月4日)。
內政部(2014)。國民生活狀況意向調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E5%9C%8B%E6%B0%91/104%E5%B9%B4%E5%9C%8B%E6%B0%91%E7%94%9F%E6%B4%BB%E7%8B%80%E6%B3%81%E6%84%8F%E5%90%91%E8%AA%BF%E6%9F%A5%E6%91%98%E8%A6%81%E5%88%86%E6%9E%90.pdf
內政部移民署(2016)。2016年5月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315027&ctNode=29699&mp=1
孔祥明(2001)。媳婦?女兒?妳媽?我媽?從誰是「自己人」看婆媳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6,43-87。
王秀喜(2005)。高雄市旗津區「越南與印尼」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原作者:Riessman C,K)。敘說分析。臺北市:五南。
余民寧、謝進昌、林士郁、陳柏霖、曾筱婕(2011)。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測驗學刊,58(1),55-85。
利翠珊、張妤玥、鄧皓引(2014)。育兒階段夫妻工作家庭壓力調適:系統界限的定位與轉變。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7(1),37-72。
利翠珊、陳富美(2004)。配偶親職角色的支持與分工對夫妻恩情的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21,49-83。
利翠珊、蕭英玲(2008)。華人婚姻品質的維繫:衝突與忍讓的中介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29,77-116。
吳明燁(2016)。父母難為:臺灣青少年教養的社會學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燁、伊慶春(2003)。婚姻其實不只是婚姻:家庭因素對於婚姻滿意度的影響。人口學刊,26,71 -95。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45-188。
吳芝儀(譯)(2008)(原作者: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嘉義市:滔石文化。
吳建宇(2010)。主觀幸福感量表測量恆等性議題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吳瓊洳、蔡明昌(2015)。新住民母親親職效能感、配偶及公婆共親職與學齡子女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5,1-34。
呂全發、黃娟娟(2015)。銀髮族休閒活動參與、家庭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14,15-26。
呂靜妮、李怡賢(2009)。東南亞新移民女性文化適應之經驗歷程。耕莘學報,7,55-63。
李新民、陳密桃(2009)。大學生感恩學習介入方案成效分析:拓延建構理論假設的考驗。課程與教學季刊,12(2),107-134。
沈玉琴(2005)。從家庭系統理論看家庭。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6。
沈瓊桃(2002)。多面向的婚姻滿意量表之編制。中華心理衛生期刊,3,67 -100。
沈瓊桃、陳姿勳(2004)。家庭生命週期與婚姻滿意度關係之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1),133-170。
周玉慧、吳齊殷(2001)。教養方式、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親子知覺的相對重要性。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4),493-476。
周麗端、吳明華、唐先梅、李淑娟(2011)。婚姻與家人關係。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林文瑛(2003)。教養觀背後的人性觀-以能力觀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0,253-293。
林志哲(2014)。感恩、社會支持及幸福感之研究:中介效果模式之驗證。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3),453-482。
林亞寧(2003)。新婚夫妻婚姻信念、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調適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莉芳(2006)。感恩經驗與目標設定對幸福感效應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
林惠雅(2010)。父母共親職類型與親職壓力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46,125-151。
邱文彬(1993)。三代同住家庭中代間婦女關係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邱書璇(譯)(1995)(原作者:Carol Gestwicki)。親職教育-學校、家庭和社區關係。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
邱清山(2012)。越南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接受照顧輔導之研究-以臺東市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縣。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及其相關因素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洪晟惠、周麗端(2011)。家庭發展階段與家庭結構對中年世代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3,75-100。
胡欣玫(2009)。中年憂鬱症患者對家庭支持的感知與期望。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新北市。
郎亞琴、花雅芸(2011)。新住民子女在自我概念與親子互動之研究-以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中州管理與人文科學叢刊,1(1),255-271。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臺北市: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臺北市: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馬永年、梁婉華(譯)(2004)(原作者:Howard J. Markman, Scott M.Stanley, Susan L.Blumberg)。捍衛婚姻-從溝通開始。臺北市:愛家文化。
高苑圻(2009)。國小教師的樂觀信念、情緒調解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
崔詠欣、黃庭偉、王依婷(2012)。初探家庭次系統中的婚姻、親職、親子次系統之交織關係。家庭教育雙月刊,37,41-53。
張芳全、夏麗鳳(2011)。新移民子女的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0,73-101。
張芳全、夏麗鳳(2011)。新移民子女的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0,73-101。
張思嘉(2001)。婚姻早期的適應過程:新婚夫妻的質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6,91-133。
張思嘉(2009)。婚前關係與婚後適應:一個長期性的研究。中華心理學刊,51(3),319-339。
張嘉玲(2009)。國小單身教師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張鐸嚴、何慧敏、陳富美、連心瑜(2004)。親職教育。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許詩淇、黃囇莉 (2006)。「情同母女」之外:婆媳關係的多元和諧。本土心理學研究,26,35-72。
陳仁精、丁惠玲、鍾志強(2012)。新移民子女休閒滿意對幸福感之影響。休閒運動期刊,11,73-79。
陳美玉(2010)。新移民女性的家庭地位、社會支持對文化認同之影響。佛光大學碩士論文,宜蘭縣。
陳皎眉、李睿杰(2013)。永遠幸福美滿-由正向心理學看幸福感。文官培訓季刊,160,109-118。
陳皎眉、李睿杰(2013)。永遠幸福美滿-由正向心理學看幸福感。文官培訓季刊,160,109-118。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曉筑(2010)。臺北新故鄉-臺北市外籍配偶生活適應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黃宜翎(2015)。以家庭系統理論探討夫妻親密互動關係。諮商與輔導,349,19-21。
黃迺毓、林如萍、唐仙梅、陳芳茹(2001)。家庭概論。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劉秀枝(2011)。私立幼稚園教師職場幸福感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6,87-116。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潘淑滿、楊榮宗(2013)。跨國境後之主體形成:婚姻移民單親母親的在地與跨境協商。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7,135-183。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原作者:D. J. Clandinin, F. M. Connelly)。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市:心理。
蔣姿儀、林季宜、李文意(2014)。學齡前幼兒母親親職壓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幼兒教育年刊,25,141-161。
鄭詩穎(2011)。順從?抵抗?東南亞新移民女性的家庭照顧經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盧妍伶、呂朝賢(2014)。家庭結構與兒童幸福感。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4(2),95-125。
蕭英玲(2012)。新婚前三年夫妻婚姻滿意度的變化與其影響因素。中華心理學刊,54(4),433-450。
賴威岑(2002)。臺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幸福特質之探討-與其他職業做比較。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縣。
謝菁玉、王靜怡(2008)。外籍女性配偶及其對臺灣文化的影響。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53(2),101-118。
職訓局(2013)。新住民職訓。取自http://laborpedia.evta.gov.tw/link1.asp?did=B069&result=yes
外文文獻
Kamo, Y. (1992). Marital Adjustment.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 , 1176-1181.
Bradbury, T. N., Fincham, F. D., & Beach, S. R. (2000). Research on the Nature and Determinants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A Decade in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 964-980.
Minuchin, P. (1985). Families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provocations from the field of family therapy. Child Development, 56,289-302.
Wilson, W.(1967).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67,294-306.
Andrew, F.M., & Withey, S.B.(1976).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and London: Plenum.
Ryff, C.D.(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7,1069-1081.
Keyes, C.L.M.(1998). Social well-being. Social Psychology Quaryerly,61,121-140.
Keyes, C.L.M., & Magyar-Moe,J.L.(2003).The measurement and utility of adult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S.J. Lopez & C.R. Snyger(Ed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 handbook of models and measures,411-425.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L.(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125,276-302.
Lyubomirsky, S., Sheldon, K.M.,& Schkade, D.(2005). Pursuing Happiness: The Architecture of sustainable change.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9,111-131.
McCullough, M.E., Emmons, R. A., & Tsang, J.(2002).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2,112-127.
Riessman, C.K.(1993).Narrative analysi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eries,30.Newbury Park, CA: Sage.
Fincham, F. D. (2003). Marital conflict: Correlates, structure , and context .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2, 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