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曹逸
Tsao-yi
論文名稱: 龐薰琹藝術思想之探究
指導教授: 林仁傑
Lin, Jen-Chieh
羅慧明
Lo, Hui-Ming
龐均
Pang, Ji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3
中文關鍵詞: 決瀾社龐薰琹美術館敘利恩繪畫研究所格朗特歇米歐爾研究所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國歷代裝飾畫研究反右運動文化大革命
英文關鍵詞: The Storm Society, Academie Julien, Academie de la Grande Chaumiev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0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 文 摘 要
    龐薰琹(1906~1985)是著名的畫家、工藝美術家和工藝美術教育家,他的藝術成就主要在對中國的現代繪畫發展和工藝美術兩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工藝美術是他對中國美術史的獨特貢獻,而繪畫則是他能夠在工藝美術上具有獨特風格的基礎,為了創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更為中國的工藝美術教育,貢獻出畢生的心血。
    龐薰琹是促進中國現代繪畫藝術的先驅。1925年至1930年他在巴黎期間,不斷的探索二十世紀的新興藝術。從法國留學歸來,即全力投入中國的新美術運動,尤其是在1931與一群對現代新美術有強烈熱情的青年,於上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現代美術團體--「決瀾社」。
    龐薰琹以科學的、現代的研究方法,對中國民族傳統裝飾紋樣作發掘和研究,編繪了《中國圖案集》,在繪畫創作上亦表現出具有獨特裝飾性的繪畫風格。至於籌建中國第一所國家級工藝美術學院,是計劃將學習與實踐結合、教學與研究結合、設計與製作結合,藉以打破傳統的工藝美術與繪畫藝術、建築藝術之間的壁壘。
    鑒於龐薰琹對後世的重要影響,本文就其藝術思想、繪畫風格及教育理念作綜合性探究。茲將全文各章要點略述如下:
    第壹章:闡述研究動機、方法、研究發展過程及資料蒐集過程。
    第貳章:敘述龐薰琹成長的時代背景,及受環境的影響所歷經的生平。
    第參章:探討龐薰琹於不同時期所創作的繪畫風格及其藝術特質。
    第肆章:從龐薰琹藝術教育思想、理論來探討其在藝術教育上的貢獻。
    第伍章:總結歸納研究結果。

    ABSTRACT
    Pang Xunqin (1906-1985) is a very celebrated painter and industrial artist. In addition, He is also an industrial art educator. He has enjoyed a excellent reputation for his devotion an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Chinese modern painting and industrial arts. He has contributed almost his whole life and energy to established the Central Industrial College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Mr. Pang has always been on the leading edge of Chinese modern arts. He studied arts in-depth in Paris from 1925-1930. After he graduated, he return back to China and organized a group of friends to investigate and research in arts. He was a founder of arts, The Storm Society(決瀾社).
    Methodical and scientific analysis on the principle ways, he conducts his research about Chinese symbolic figures. Moreover, he edited a China Decoration Figure Collection (中國圖案集) which is unique and gorgeous character depiction of Chinese arts. Besides in Chinese arts knowledge, he has put his ideas in painting practice. Now the goal of Central Industrial College is to combine both teaching and research as well as design and integrity with traditional industrial art and painting.
    Utilizing Mr. Pang´s post contributions in industrial art and painting, this thesis will examine his thinking, character and educational ideas in the arts. The thesis chapters w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Discussing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method and procedures.
    2. Articulate Mr. Pang´s background and his related life experiences in the arts.
    3. Described how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 art character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4. Finally, arrive at a conclusion of Mr. Pang´s overall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painting within Chinese arts.
    5. Then, a summary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additional study will be outlined.

    龐 薰 琹 藝 術 思 想 之 探 究 目 次 第壹章 緒 論 ----------------------------------------------(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1 ) 一、 研究動機----------------------------------------( 1 ) 二、 研究目的----------------------------------------( 4 )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7 ) 第三節 研究發展過程 -----------------------------------( 8 ) 圖 版 ---------------------------------------------( 11) 第貳章 龐薰琹成長的時代背景與生平 --------------------( 12) 第一節 常熟古城,地靈人傑 ----------------------------( 12) 第二節 龐薰琹的成長時代與生平 ----------------------(14) 一、 家世命名,虞山琴川 ---------------------------(14) 二、 少年時期,愛好色彩 ---------------------------(15) 三、 放棄學醫,投身藝術 -------------------------- (16) 四、 負笈法國,逐夢巴黎 --------------------------(17) 五、 懷念祖國,返回東方 --------------------------(19) 六、 組織畫社,前衛宣言 --------------------------(20) 七、 藝專遷校,深入西南 --------------------------(22) 八、 暢談理想,拒絕赴美 --------------------------(23) 九、 上海易幟,重建藝專 --------------------------(24) 十、 籌建藝院,夢想實現 --------------------------(25) 十一、 反右運動,厄運臨頭 --------------------------(27) 十二、 編寫巨著,改變生活 --------------------------(31) 十三、 十年浩劫,再遭批鬥 --------------------------(31) 十四、 獲得平反,重回藝院 --------------------------(33) 十五、 探索一生,鞠躬盡瘁 --------------------------(36) 圖 版 ------------------------------------------(38) 第參章 龐薰琹的畫風及其變格 -----------------------------(43) 第一節 留學法國時期(19歲~24歲) 〈一九二五年~一九三○年〉--------------------(45) 一、 探索、孕育期 -----------------------------------(45) 1. 築夢在法國巴黎----------------------------------(45) 2. 良師益友的影響----------------------------------(46) 3. 蒙巴納斯的友誼----------------------------------(47) 4. 巴黎畫派的影響----------------------------------(48) 二、 綜論此時期作品的風格特色 -----------------(49) 1. 作品舉例 ----------------------------------------(50) 2. 其餘作品概述 ---------------------------------- (51) 3. 此時期風格特色 --------------------------------(53) 圖 版 --------------------------------------------(54) 第二節 決瀾社前後時期(24歲~30歲) 〈一九三○年~一九三六年〉--------------------(55) 一、 成長、過渡期 ----------------------------------(55) 1. 失業的挫折---------------------------------------(55) 2. 組織前衛藝術-------------------------------------(56) 3. 面臨畫社解散-------------------------------------(57) 二、 綜論此時期作品的風格特色-------------------(59) 1. 作品舉例 ----------------------------------------(61) 2. 其餘作品概述-------------------------------------(63) 3. 此時期風格特色---------------------------------(64) 圖 版---------------------------------------------(66) 第三節 研究傳統藝術時期(30歲~51歲) 〈一九三六年~一九五七年〉 -----------------(71) 一、 成熟、蛻變期-----------------------------------(71) 1. 研究傳統藝術 -----------------------------------(71) 2. 撤退進入四川 -----------------------------------(72) 3. 婉拒赴美教學 -----------------------------------(74) 4. 工藝美術教育 -----------------------------------(75) 5. 遭逢反右厄運------------------------------------(77) 二、 綜論此時期作品的風格特色-------------------(78) 1. 作品舉例-----------------------------------------(79) 2. 其餘作品概述------------------------------------(87) 3. 此時期風格特色----------------------------------(88) 圖 版----------------------------------------------(91) 第四節 探索再探索藝術時期(51歲~79歲) 〈一九五七年~一九八五年〉--------------------(112) 一、 超脫、昇華期---------------------------------(112) 1. 真理蒙受冤屈-----------------------------------(112) 2. 又逢文革浩劫-----------------------------------(112) 3. 恢復教授名譽-----------------------------------(114) 二、 綜論此時期作品的風格特色-----------------(116) 1.作品舉例 ---------------------------------------(116) 2.其餘作品概述 ----------------------------------(123) 3.此時期風格特色 -------------------------------(124) 圖 版--------------------------------------------(126) 第肆章 龐薰琹的藝術教育思想與影響---------------------(143) 第一節 藝術教育思想-----------------------------------(143) 一、 倡導西方藝術----------------------------------(143) 二、 工藝美術論點----------------------------------(146) 三、 勤於著述立論----------------------------------(147) 四、 展現理想抱負----------------------------------(148) 五、 獨特教育風格----------------------------------(148) 六、 終生探索藝術---------------------------------(152) 七、 結語---------------------------------------------(153) 第二節 藝術教育的影響---------------------------------(155) 一、 工藝美術教育的影響 ------------------------(155) 二、 人格教育的影響--------------------------------(156) 三、 言論遭受箝制 ---------------------------------(159) 四、 結語----------------------------------------------(160) 第伍章 結論---------------------------------------------------(161) 一、 愛國思想的移情 -----------------------------(161) 二、 一切受黨的領導 -----------------------------(162) 三、 努力於藝術耕耘 -----------------------------(163) 附錄一:參考文獻----------------------------------------------(165) 附錄二:訪談紀錄----------------------------------------------(176) 附錄三:龐薰琹家族世系簡表 ------------------------------(182) 附錄四:龐薰琹年表與時代背景 ----------------------------(184)

    【 參 考 文 獻 】
    一、龐薰琹之著作
    龐薰琹:《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6月第1版。
    龐薰琹:〈漢代裝飾畫〉,(頁96~97),台北,藝術家142號,1987年3月。
    龎薰琹:《龎薰琹工藝美術設計》,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二、有關龐薰琹之畫冊、作品
    中國美術館編:《中國美術年鑑1949─1989》,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1993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現代美術全集》,香港,錦年國際有限公司出版,1997年11月。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龎薰琹画集》,1998年2月第1版。
    蘇瑞屏:《中華海外藝術家聯展》,台北市立美術館,1984年4月。
    三、參考專書
    王抗生:《中國瑞獸圖案》,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0年12月。
    田自秉、楊伯達:《中國工藝美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
    石楠:《畫魂─潘玉良傳》,台北,海風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3月初版。
    孔新苗:《二十世紀中國繪畫美學》,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民初之部1912~1949〉》,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李玉珉:《中國佛教美術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
    李再鈐:《探親探藝》,台北,雄獅美術圖書公司,1988年7月。
    李玉龍、張建成合譯:《新設計史》,台北,六合出版社,1995年9月。
    何政廣:《畢卡索‧畢卡索》,台北,雄獅美術月刊社,1973年5月。
    何政廣主編:《華麗野獸派大師─馬諦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7年3月。
    何政廣:《跨世紀的探索〈跨世紀油畫研究會首展畫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12月。
    周公太:《考古覓踪》,江蘇百家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周昭坎:《龎薰琹》,〈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2月。
    沈麗蕙編:《新地平線》,台北,佳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7月。
    沈以正:《中國繪畫史─附美術工藝》。〈註:未附出版社名稱〉。
    林惺嶽:《中國油畫百年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年8月。
    林世楨:《古代藝術三百題》,台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林育淳:《陳澄波》,〈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9月。
    吳宜穎等譯,Edward Lucie-Smith:《二十世紀偉大的藝術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9月。
    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現代美術家人名大辭典》,1990年10月第2次印刷。
    柯文輝:《劉海粟》,〈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6月。
    凌嵩郎:《藝術概論》,台北,僑興彩色印刷公司,1972年第3版。
    袁韻宜:《龎薰琹傳》,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孫萍:《百年家族──龎薰琹》,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許鐘榮:《龐均詩情油畫集》,台北,錦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6月。
    曾堉、王寶蓮編譯,Michael Sullivan:《中國藝術史》,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5年版。
    陸蓉之:《破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7月。
    島子:《後現代主義藝術系譜》,重慶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高玉珍:《常玉》,〈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7月。
    高春明:《上海藝術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陳英德:《海外看大陸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年11月。
    陳炎鋒:《常玉》,〈華裔美術選集I〉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9月。
    陳錦芳:《美哉!馬蒂斯》,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5年10月。
    曹愉生:《唐代詩論與畫論之關係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
    黃苗子:《古美術論集》,台北,龍泉書屋,1987年2月。
    莊伯和:《中國造型》,台北,光華畫報雜誌社,1989年4月。
    葉松田:《中國歷代藝術─工藝美術編》,台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
    葉劉天增:《中國紋飾研究》,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5月第2版。
    傅雷:《傅雷美術講堂》,台北,城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9月初版。
    楊裕富:《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9月。
    楊清田:《造形原理導論》,台北,藝風堂出版社,1996年2月。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台北,三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4月第1版。
    堤浪夫,劉建國、劉子倩譯:《造形的發想》,台北,六合出版社,2002年8月。
    劉欓河:《龐均油畫展》,臺灣省立美術館,1994年5月。
    劉新:《百年中國油畫圖象》,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年7月。
    劉昌漢:《百年華人美術圖象》,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年9月。
    劉良佑:《中國器物藝術》,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9月第4版。
    劉良佑:《中國工藝美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3年12月。
    劉振源:《巴黎派繪畫》,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7年11月。
    劉曦林:《徐悲鴻》,〈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1月。
    劉坤富:《席德進》,〈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3月。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9月初版第18次印刷。
    劉文潭:《新談藝錄》,台北,時英出版社,1998年。
    閻國忠:《朱光潛美學思想研究》,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8月。
    謝東山:《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台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1995年7月。
    鄭惠美:《山水‧獨行‧席德進》,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0月第2版。
    蘇美玉譯,Henri Matisse:《馬諦斯畫語錄》,台北,藝術圖書公司,2002年11月。
    蕭瓊瑞:《李仲生》,〈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豐子愷:《豐子愷論藝術》,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9年再版。
    藝術家出版社:《決瀾社與決瀾後藝術現象》,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月初版。
    龐均:《繪畫寫生哲學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6月。
    龐均:《油畫技法創新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8月。
    龐薰琹美術館:《藝術赤子的求索》常熟市龐薰琹研究會,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四、論文、期刊
    丁紹光:〈沉痛悼念恩師中國藝壇先驅龐薰琹教授〉,《藝術赤子的求索》,(頁105~109),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王受之、磐年:〈中國大陸現代美術史〉,(頁360~373),台北,藝術家214號,1993年3月。
    水中天:〈從七屆美展看大陸油畫發展的腳步〉,(頁212~217),台北,藝術家175號,1989年12月。
    田自秉:〈使人民的生活更美〉,《藝術赤子的求索》,(頁51~56),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艾中信:〈五十和六十年代前期的大陸油畫〉,(頁202~211),台北,藝術家175號,1989年12月。
    仲偉行:〈龐薰琹藝術創作系年〉,《藝術赤子的求索》,(頁860~880),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呂清夫:〈造形藝術的批評理念〉,(頁102~106),台北,雄獅美術,1987年8月號。
    李鑄晉:〈巴黎與初期中國西洋畫的發展〉,(頁93~98),台北,雄獅美術,1988年4月號。
    李鑄晉:〈民國以來對中國現代美術史的研究〉,(頁96~104 ),台北,藝術家173號,1989年10月。
    李立新:〈龐薰琹與中西藝術〉,《藝術赤子的求索》,(頁483~493),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何懷碩:〈千古文章未盡才〉,(頁74~76),台北,藝術家142號,1987年3月。
    紅淑娟:〈中國的藝術搖籃--浙江美術學院〉,(頁210~215),台北,藝術家166號,1989年3月。
    邵大箴:〈理論爭鳴和大陸水墨畫的發展〉,(頁150~158),台北,藝術家164號,1989年1月。
    邵大箴:〈大陸油畫發展中的幾個問題〉,(頁374~390),台北,藝術家214號,1993年3月。
    邵大箴:〈中國前衛藝術展前前後後〉,(頁152~173),台北,藝術家167號,1989年4月。
    邵大箴:〈裸體藝術引起的風波與思考〉,(頁108~139),台北,藝術家165號,1989年2月。
    邵大箴:〈五四運動和中國美術〉,(頁94~105),台北,藝術家168號,1989年5月。
    邵大箴:〈漫說中央美術學院的油畫〉,(頁272~279),台北,藝術家185號,1990年10月。
    杭間:〈悲劇的前因〉,《藝術赤子的求索》,(頁90~93),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杭間:〈白家莊舊居雪景〉,《藝術赤子的求索》,(頁120~124),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周昭坎:〈未圓的薰琹夢〉,《藝術赤子的求索》,(頁585~593),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洪毅然:〈寫光明抑或寫黑暗?〉,《藝術赤子的求索》,(頁16~18),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洪毅然:〈論龐薰琹先生之藝術〉,《藝術赤子的求索》,(頁19~22),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吳俊明:《林風眠繪畫事業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袁運甫:〈創業者〉,《藝術赤子的求索》,(頁78~81),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馬曉剛:〈龐薰琹〉,《藝術赤子的求索》,(頁473~481),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夏碩琦:〈對當代中國水墨畫走向的思考〉,(頁193~196),台北,藝術家164號,1989年1月。
    張長傑:〈中國工藝的特性〉,(頁16~20),台北,藝術家33號,1978年2月。
    張國英:《傅抱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張道一:〈薰琹的夢〉,《藝術赤子的求索》,(頁360~385),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張道一:〈願來者多思〉,《藝術赤子的求索》,(頁131~144),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張文俊:〈工藝美術是人民的美術〉,《藝術赤子的求索》,(頁65~66),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張元茜:〈民初藝術改革的本質〉,(頁147~155),台北,藝術家155號,1988年4月。
    瑞林:〈龐薰琹與中國現代藝術〉,《藝術赤子的求索》,(頁225~226),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傅雷:〈薰琹的夢〉,《藝術赤子的求索》,(頁3~5),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倪貽德:〈決瀾社的一群〉,《藝術赤子的求索》,(頁10~13),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梅創基:〈龐薰琹與決瀾社〉,《藝術赤子的求索》,(頁44~45),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陳英德:〈大陸第一個現代藝術畫群--星星美展運動始末〉,(頁137~145),台北,藝術家166號,1989年3月。
    陳英德:〈中國大陸與台灣現代藝術發展情況比較〉,(頁144~153),台北,藝術家182號,1990年7月。
    陳薌普:《高劍父的繪畫藝術》,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
    陳宣彤:《石濤繪畫創作思想體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陳瑞林:〈龐薰琹的繪畫藝術〉,《藝術赤子的求索》,(頁82~84),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喬十光:〈向龐薰琹老師致敬〉,《藝術赤子的求索》,(頁73~77),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葉永烈:〈帶淚的畫筆〉,《藝術赤子的求索》,(頁153~174),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黎朗:〈1986大陸美術回顧〉,(頁33~38),台北,雄獅美術,1987年2月號。
    黃春秀:〈甘心無悔一畫魂〉,(頁57~71),台北,雄獅美術,1987年8月號。
    黃蒙田:〈龐薰琹藝術勞動60年〉,《藝術赤子的求索》,(頁35~37),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黃蒙田:〈龐薰琹與裝飾畫研究〉,《藝術赤子的求索》,(頁57~59),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黃蒙田:〈記龐薰琹〉,《藝術赤子的求索》,(頁60~62),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黃國強:〈美是永恆的〉,《藝術赤子的求索》,(頁110~113),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曹志漪:〈全盤性的美術批評〉,(頁36~49),台北,雄獅美術,1988年4月號。
    溫肇桐:〈我的一生是探索的一生〉,《藝術赤子的求索》,(頁211~220),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郭繼生:〈當代藝術發展與藝術批評的實踐〉,(頁94~96),台北,藝術家175號,1989年12月。
    郭星華:〈訪龐薰琹同志〉,《藝術赤子的求索》,(頁46~48),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鄭勝天:〈海外華人藝術家地位的演變〉,(頁332~340),台北,藝術家261號,1997年2月。
    聞立鵬:〈大陸油畫十年〉,(頁190~201),台北,藝術家175號,1989年12月。
    顏延頌:〈龐薰琹決瀾社時期的藝術風格〉,《藝術赤子的求索》,(頁494~499),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劉奇俊:〈永遠的敦煌〉,(頁290~307),台北,藝術家261號,1997年2月。
    劉巨德、王玉良、王小飛:〈藝術是長的,生命是短的〉,《藝術赤子的求索》,(頁114~117),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劉巨德、王玉良:〈學貫中西,厚積薄發〉,《藝術赤子的求索》,(頁125~130),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現代中國畫:傳統的風格,現代的感情〉,(頁58~72),台北,雄獅美術,1987年2月號。
    龐壔:〈龐薰琹早期作品解注〉,《藝術赤子的求索》,(頁559~569),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龐均:〈我的父親─龐薰琹〉,(頁77~79),台北,藝術家142號,1987年3月。
    龐均:〈紀念父親龐薰琹〉,(頁80~81),台北,藝術家142號,1987年3月。
    龐均:〈創建中國自己的現代藝術─「決瀾」與「決瀾」之後〉,台北藝術家264號,1997年5月。
    龐均:《創立中國風格的現代油畫藝術之艱辛》〈未出版〉,中國油畫創作研討會論文,2003年11月。
    龐均:〈繪畫傳承的藝術啟示〉〈一份有關創作意念的學術報告〉,1990年1月。
    龐均:〈永遠的探索--我的油畫展〉,(頁206~210),台北,藝術家145號,1987年6月。
    龐均:〈中國人與油畫藝術〉,(頁211~216),台北,藝術家145號,1987年6月。
    《美術博覽》叢書第四輯,(頁6~23),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美術博覽》叢書第五輯,(頁40~43),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五、網路參考資料
    陳詠白:〈「決瀾社」中國現代藝術運動的先聲〉,世紀在線中國藝術網。http;//hk.c12000.com
    〈龐薰琹〉:sznews深圳新聞網。www.sznews.com
    〈龐薰琹〉:人民網people,www.people.com.cn
    〈龐薰琹〉:搭載新浪企業郵箱,www.chinasuntv.com
    〈龐薰琹〉:新浪網,www.sina.com.hk
    〈龐薰琹〉:中國藝苑網,www.china-gallery.co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