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雅筠 Ya-yun Huang |
---|---|
論文名稱: |
基於全語言教學原則下之寫作發展--初學華語學生個案研究 |
指導教授: | 葉德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2 |
中文關鍵詞: | 全語 、華語 、寫作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6 下載:9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嘗試進行全語言在華語寫作教學上的初探。研究者基於全語言理念,設計教學課程,選定寫作發展為研究主題,並以初學華語學生做為研究個案。藉由四個個案(法國學生、印尼學生、日本學生、韓國學生)在為期二十四週的全語言教學下的學習歷程,研究者試圖探索初學華語學生在寫作策略、寫作表現、寫作態度之發展,並試著了解學生對全語言教學的看法、感受和建議,也試圖發現在全語言實施時所遇到的問題,並尋找解決方法,檢視解決成效。希望本研究能對全語言理論增加助益,並能對華語教學實務提供參考。
在漢字認寫方面,法國學生與印尼學生在認寫漢字策略上,和日本學生與韓國學生有基本上的不同。法國學生與印尼學生使用到的漢字認寫策略,除了多練習之方法外,都利用部件的分析來記憶漢字,以及都賦予漢字字形某種意義以助記憶,其中法國學生還使用寫作過程中的上下文來記憶漢字的策略。兩人都肯定全語言課程中的漢字認寫策略分享活動的功效。日本學生與韓國學生對於漢字記憶主要進行的重點在記憶漢字的發音,以及記憶將部件重新組合而成的新字。
在寫作構思方面,四位個案是以母語或英語來進行寫作內容的構思,並以中文思考來執行實際寫作。學生直接以中文思考來進行寫作,可以在使用已會的詞彙、文法、句型的方法上更為簡便,也才會有較好品質的寫作成品。再者,學生在初期寫作時有不少使用拼音的情形,但最終都往直接以漢字寫作的方向走。此外,學生在自由寫作上基本上可屬於「我手寫我口」的口語模式,在寫作中稍少見較深層次的思考活動。
在修改回顧方面,可分為漢字修改、文法修改、內容修改三種。漢字修改以需在漢字認寫方面下苦功的法國學生、印尼學生為多,文法修改方面則因母語背景與目標語的差異,以拼音系統為母語的印尼學生比日、韓學生來得較難些,內容修改,法國學生和日本學生表示為求所寫的內容更有意思,經常進行內容方面的修改,因此可初步推斷他們具備寫作熟手的特質。
在思想內容方面,主題單元寫作在全語言歷程寫作活動中進行,學生的熱烈參與反應出學生已具備寫作熟手的特質,也同時反應全出語言教室中互動互信的關係,學生的寫作成品也大體切合題旨、取材豐富、展現創意;而自由寫作則展現學生對於寫作的高度意願,其作品題材多以「我」為圓心向外開展,其中有不少情意真摰的作品,此外寫作成品以表達思想內容的類別為多,顯示學生體悟到寫作之意義溝通重於技能練習的事實。
在語文技能方面,雖然在架構方面沒有明顯進步,但是在表現、詞句、寫字方面都有進步的趨勢,顯示學生的整體語文技能有逐步提升的趨勢。
若從主題單元寫作與自由寫作的角度來看,學生在主題單元寫作的語文技能方面大體上優於自由寫作,這可能是受益於全語言歷程寫作活動的方式;但是在思想內容方面,自由寫作比主題單元寫作有較豐富的細節、較細膩的描寫,並有更多的自我表露,這可能出於兩個原因,其一是自由寫作完全出於學生的自主寫作意願,自然在思想內容上有更豐富的表現,其二是全語言教室所營造的友善溫暖氣氛,給予學生自信互信,使學生願意藉寫作向他人表露真心。
在對寫作的喜愛程度方面,學生對寫作的喜愛與信心提升了,主因是學生對寫作看法改變,感受到寫作的意義和樂趣,以及寫作題材本身多樣而豐富,且與個人生活經驗相關,再加上全語言教室互動互信的氣氛,使學生樂於展現個人想法,並獲得成就感。在對寫作的看法方面,學生都肯定寫作的重要性,有助於未來的發展及整體中文程度的提高。在對自己寫作情形的覺知方面,學生察覺到自己在寫作思想內容及語文技能方面都有進步,更有信心,也更享受寫作樂趣。在寫作精神方面,學生對寫作具有高度主動及勇於嘗試的精神。
綜上所言,學生在全語言教學下的整體寫作表現及寫作態度,皆朝正向發展。
一、 中文書目
李連珠譯(民86),《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台北:信誼
曾月紅(民89)《兒童英語文教學 : 全語文觀點》。台北:五南
上海外國語學院對外漢語系,1986,<零起點一年制留學生基礎漢語教
學總體設計>,《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于叢楊,1998,<寫作能力測試與隨意性命題作文>,《世界漢語教學》
第2期,頁85-89
王建勤,1997,<漢語”不”和”沒”否定結構的習得過程>,《漢語作為第
二語言的習得研究》,頁193-210,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王魁京,1990,<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特性>,《世界漢語教學》
第2期
田士琪,1987,<從第二語言習得規律看教學方法的改進>,《世界漢語
教學》第2期
何立榮,1999,<淺析留學生漢語寫作中的篇章失誤>,《漢語學習》,
第1期,頁44-47
李清華,1986,外國留學生中級階段的寫作課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
1986,頁133-142。
李景蕙、程美珍、劉英林,1980,<對外國學生的基礎漢語教學>,《語
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沈添鉦、黃秀文、黃繼仁(民86),全語教學在國小實施的成效、困難
與策略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86-2411-H023-001
沈添鉦、黃秀文、黃繼仁(民87),小學高年級學童在全語課程中的寫
作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411-H023-002
吳平,1999,<從學習策略到對外漢語寫作教學>,《漢語學習》第3期,
頁34-37
吳振幫,1993,<論寫作對語言學習的深化>,《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
論會論文》,北京語言學院
孟虹,,<成人學習漢語之特點及教師行為準則>。德國柏林工業大學。
III81-81-91。
胡明亮,,<句子的連接和學生的中文寫作>,美國博敦大學,頁237-243
施光亨,1981,<關於基礎漢語教學中的課堂操練>,《語言教學與研究》
第4期
孫德坤,1993,<外國學生現代漢語”了.le”的習得過程初步分析>,載於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頁166-177,北京:北京語言文
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祝秉耀,1984,<淺談寫作課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
陳福寶,1998,<對外漢語語段寫作訓練簡論>,《漢語學習》第6期,
頁47-49
陳前端、趙葵欣,1996,<漢語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述評>,載於《漢語
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頁22-31,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
版社,1997年出版
崔永華,1992,<基礎漢語階段精讀課課堂教學的結構分析>,《世界漢
語教學》第3期
梁榮基,,<如何加強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關係>,《世界漢語研討
會》,教材教法組,b
黃繼仁(民86),美國小學全語言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葉德民(民89),<從心理語言學基礎論中國字教學問題>,《世界華文
教學研究會》,教材教法組,a
曾佳美,,<學生學習策略、學習心理與漢語教學關係之研討>,西澳
科廷科技大學IV 312-321. 頁737-743
陸有儀,1996,<對外漢語教學的性質和特點>,《對外漢語教學通論》,
頁1-10,上海:新華書店
張丕謙,1990,<寫說結合,盡快提高成段表達能力>,《世界漢語教學》
第2期,頁124-126
董菊初,1995,《語文教育研究方法》,北京:語文出版社。
楊建昌,1982,<淺談外國留學生漢語專業的寫作課教學>,《語言教學
與研究》第3期
趙立江,1996,<外國留學生使用”了”的情況調查與分析>,載於《漢語
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頁178-192,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出版社,1997年出版
劉英林、李景蕙,1987,<試論對外漢語基礎課程(教材)結構>,《世
界漢語教學》第2期
魯健驥,1984,<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語
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頁
魯健驥,1987,<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詞語偏誤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
第4期,頁
魯健驥,1994,<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
第4期,頁
呂必松、魯健驥,1993,<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用失誤>,《漢語學習》
第1期,頁
韓淑芳,1986,<寫作課教學中的語法問題及其他>,《語言教學與研究》
第1期,頁143-149
韓萱,1990,<是聽說讀寫,還是先聽說後讀寫?--淺析對外漢語教學
初級課程設計中聽說與讀寫的關係>,香港科技大學語言中心,III
289-299
鄭博真(民82),《寫作修改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寫作修改表現、寫作
修改能力、寫作品質和寫作態度之影響研究》,台南師範國民教育
研究所論文
洪慧娟(民90),《幼兒說故事內容及結構之分析研究---以一個全語言
幼稚園為例》,台灣師大家政教育研究所論文
王昭湄(民90),《以兒童文學為起點結合全語言與環境教育之行動研
究》,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論文
廖凰伶(民89),《直接教學與全語教學對國中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
解表現之研究》, 彰化師大特殊教育研究所論文
林雅慧(民89),《全語取向教室中的控制與所有權之個案研究》,嘉義
師範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賴盈君(民89),《國小二年級國語科實施全語取向教學之個案研究》,
嘉義師範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蔡蕙如(民89),《學習外一章:運用兒童讀物實施全語文教學活動之
行動研究》,台北師範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論文
劉雪芳(民88),《全語文教師運用故事教學之個案研究》,台北師範課
程與教學研究所論文
陳文琪(民89),《全語言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批判思考、寫作表現
和學習內發動機的影響》,屏東師範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柯志忠(民89),《社會互動寫作教學方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品質
及寫作態度影響》, 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蔡銘津(民84),《寫作過程教學法對國小學兒童寫作成效之研究》, 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二、 英文書目
Agnew, N. (1995) Improving students writing skills by using whole
language instruction.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7801)
Edelsky, C., Altwerger, B., & Flores, B. (1991). Whole language: What’s the
difference?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Dahl, K. L. & Freppon, P. A. (1995) A comparison of inner-city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s of reading and writing instruction in skill-based and whole language classroom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0, 50-74
Freeman D., & Freeman, Y. (1992). Whole language principles for bilingual
learners. In A. D. Flurkey & R. J. Meyer (Eds.), Under whole language
umbrella: Many cultur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1 332)
Goodman, K. S. (1967).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In F. V.
Gollasch (Ed.) (1982). Language and literacy: 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Kenneth S. Goodman. Vol. 1.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Goodman, K (1986) 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Portsmouth:
Heinemannnn.
Gunderson, L. (1991). Reading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V. Froese (Ed.),
Whole-language: Practice and theory (pp.149-192). USA: Allyn and Bacon.
Lipa, S. E., Harlin, R., & Lonberger, R. (1991) The whole language
journey.Ontario: Pippin.
Graham, S. & Harris, K. (1994) The effects of whole language on children’s
writing: a review of literatur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9, 4, 187-192
Heald-Taylor, Gail (1989) The Administrator’s Guide to Whole Language.
New York: Richard C Owen.
Halliday, M. A. K. (1979).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a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London: Edward Arnold.
Hiebert, E. H. , & Fisher, C. W. (1990). Whole language: Three themes for the
futur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6), 62-64.
Holdaway, D. (1989). Shared book experience: Teaching reading using favorite
books. In G. Manning & M. Manning (Eds.) Whole language: Belerfs and practices, K-8. Aspects of learning series. (ERIC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09 387)
Lukasevich, A. (1991). Organizing whole-language classrooms. In V. Froese
(Ed.), Whole-language: Practice and theory (pp.221-253). USA: Allyn
Weaver, C.(1994). Reading Process and Practice: From
Socio-psycholinguistics to Whole Language. 2 nd ed.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Weaver, C.(1990). Understanding whole language: from principles to
practice. Portsouth, NH: Heinemann.
Lukasevick, Ann. (1991). Organizing whole-language classrooms. In Victor
Froese(Ed.). Whole-language: practice and theory. (pp.185-215) Scarborough, Ont. Prentice-Hall Canada Inc.
McKenna, M. C., Robinson, R. D., & Miller, J. W. (1990) Whole Language: A research agenda for the ninetie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 P3-6
Purcell-Gates, V., McIntyre, E. & Freppon, A. P. (1995) Learning written
storybook language in school: A comparison of low-SES children in skills-based and whole language classroom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2, 659-685
Stahl, S. A. & Miller, P. D. (1989) Whole language and language
experience approaches for beginning reading: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synthe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9, 87-116
Strickland, K. (1995). Literacy, not labels.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Varble, M. L. (1990) Analysis of writing samples of students taught by
teachers using whole language and traditional approach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3, 245-252
Weaver, C., & Stephens, D. (1990). What does the research say? Research in
support of whole-to-part. In C. Weaver (Ed.), Understanding whole language: From principles to practice (pp.125-141). Portsmouth, NH: Heine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