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雅足 Chuang,Ya-Tsu |
---|---|
論文名稱: |
牯嶺街小劇場營運管理研究 GULING STREET Avant-Garde Theatre Operations Management |
指導教授: |
潘襎
Pan, F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24 |
中文關鍵詞: | 小劇場. 、前衛劇場 、委外經營 、OT 、閒置空間 |
英文關鍵詞: | Little theater., Avant-Garde Theater, Contracting out, Operate-Transfer, Vacant or Unoccupied spac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8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牯嶺街小劇場」原址於1906年(明治39年)時期屬木造建築體,為日式宿舍。隨著1945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臺灣,1950年成為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刑事組辦公室,1954年於木造日式宿舍上新建二層加強磚造式辦公廳舍,正式成為台北市政府警察局「第七分局」辦公廳舍,1959~1969年間又擴建東側後棟為三層樓建築。1967年更名為「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古亭分局」,1990年再更名為「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第二分局」,此其時該辦公廳空間已不敷使用,另行覓地建造,1995年於南海路與重慶南路上的新建大樓完工,「中正二分局」搬遷至該新空間。
牯嶺街於50、60年代漸趨發展為以集中舊書攤集市聞名的街道。迄1972年,台北市政府以整頓交通與美化市容為名,將牯嶺街舊書攤拆除,目前留下的舊書店已顯稀少,難以想見當時情狀。而「牯嶺街小劇場」位處街角之兩向立面呈現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形式,內部留置室(拘留室)仍舊維持原狀,保存當時警察局建築之特色。
該空間於「中正二分局」1995年搬離後,1996年在台北市政府幾經偕同藝文界人士會勘後定調該址規劃為藝文劇場之使用,並召開局處協調會解決建物權狀使用登記等事項,以符合建築法相關規定,1997年在學者專家建議下將該建物列為台北市「紀念性建築物」, 1998年10月起「中正二分局派出所小劇場」於焉誕生,開啟第一個將閒置空間再利用釋放為文化用途的場域。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台北市文化局於2014年4月8日將該空間公告屬「歷史建築」(衙署)。
自1998年迄今台北市政府將該空間OT委任「台北市小劇場聯盟」(1998年10月~2001年10月) 、「如果兒童劇團」(2001年12月~2004年12月) 、「身體氣象館」(2005年7月~2014年6月~)三個團體營運管理該劇場,在「台北市小劇場聯盟」及「如果兒童劇團」兩團隊近六年營運管理,似乎仍深陷建築體修繕維護、財務經費短絀、劇場營運管理摸索階段及劇場美學邊緣化之困境,至身體氣象館營運管理時期公部門更對該場域採取「自負盈虧」政策,更令藝文團隊財務捉襟見絀。
本論文將以「台北市小劇場聯盟」、「如果兒童劇團」及「身體氣象館」三個團體營運管理該劇場之營運管理歷程經驗為研究主體,探討公部門文化空間治理公共性論述思維,與藝術創作者參與空間營運管理所產生之衝突、歧異,以此案例來檢視公部門長期以來文化場館公共空間均質化之委外政策,以及藝文團體從事文化場館營運時之懸缺,試著從中找到公、私部門未來建構新文化治理的思維及協調關係。
The original building of the Guling Street Avant-garde Theatre is a wooden, Japanese-style dormitory constructed in 1906. As the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or's Office took over Taiwan in 1945, the building became the office of the Taipei City Police Department’s Criminal Investigation Unit. Two enforced-brick floors were added in 1954, and the building officially served as the office of the Police Department’s Seventh Branch. From 1959 to 1969, another floor was added to the rear building at the east side. In 1967, the Seventh Branch was renamed as Guting Branch, and renamed again in 1990 as Zhongzheng Second Precinct. However, the room was inadequate for office use by the time, and the Department had to find new space. In 1995, the Department’s new building was construct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Nanhai Road and Chongqing South Road, and the precinct moved to the new office.
Guling Street gradually developed to a cluster of bookstalls in 1950s and 1960s, until Taipei City Government tore down most bookstalls in 1972 in the name of facilitating transportation and amenity. The remained bookstalls are so few now that one would find it difficult to imagine the street’s golden age. Standing at the street’s corner, the Guling Street Avant-garde Theatre’s two facades were in the style of Art Deco, and the detention room in the building is preserved as it was, keeping th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ice branch.
Taipei City Government officials investigated the site with representatives from art communities in 1996, after the police branch moved out. It was then decided that the building should be planned for theater’s use. Related agencies were summoned to coordinate and alter the title deed registration to meet the regulations of the Building Act. In 1997, with the suggestions of scholars and experts, the building was listed as Taipei City’s commemorative building. The Zhongzheng Second Precinct Theater started to operate in October 1998, and became the city’s first case of releasing idle public space for cultural u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ct, the city’s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ffairs announced the building as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on April 8, 2014.
From 1998, Taipei City Government followed the Operate-Transfer (OT) model and commissioned Taipei City Little Theater Union (October 1998 to October 2001), IFKids Theatre (December 2001 to December 2004) and Body Phase Studio (July 2005 to June 2014) to operate the theater. However, the first two groups seemed to be trapped in the predicaments of building maintenance, financial problems, poor management and the marginalization of theater in their nearly six-year operation. The public sector launched the self-financing strategy during the third group’s operation, bringing the group’s finance in rags.
This thesis will go through the three groups’ operating process to investigate the conflict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ublic sector’s discourses on cultural space management and artists’ participation in the performing space operation. It is hoped that by looking into this case, the homogenized OT policies for public space which the public sector relies for long and the art groups’ deficiency on operating cultural venues can be reviewed, and a new way of thinking and coordinating relations for cultural management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can be formed.
小西(2008年1月15日): 牯嶺街小劇場專輯。劇場 Leave a Comment。天使樂園。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月15日):。網址:http://angelland3.wordpress.com/
于善祿(2004,4月)。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出版組藝術評論第十四期。
于善祿(2007,3月16日)。展能藝術(視障)的身體美學與政治。中華戲劇學會文藝會訊第七期。
文化快遞(2001年8月號)陳梅毛「自由‧前衛‧新鮮‧未知‧狂暴 誰風騷? 放風藝術節記事本末」。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王維周(2013,5月)。牯嶺街小劇場建築物文史資料調查計畫。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P.30。
王墨林(2005年8月27日) 身體氣象館「牯嶺街小劇場」開幕活動節目手冊。《為什麼要在牯嶺街聚眾?》。
王墨林(2007年1月2日)。藝術總監的話-我們的NPO(非牟利事業)文化白皮書。牯嶺街小劇場文化報-試刊號。
台北市政府新聞處。原中正二分局房舍擬規劃劇場空間說明報告。
立法院(2014年5月16日)。「小型展演空間設置法規問題公聽會」會議記錄。
朱宗慶(2008年4月23日): BOT模式經營藝術中心目前不適合台灣。朱宗慶的文化觀察。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2月11日。網址: http://blog.udn.com/
李立亨(2006)。文化部網路劇院。前衛劇場。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2月20日。網址:http://www.cyberstage.com.tw/index.asp
李玉玲 (2005年8月17日)。接到廢墟? 王墨林開砲。聯合報。
李昭陽( 2009年05月14日)。身聲‧光影的極致共舞─2009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形影相析(/晰)」。破報。復刊560期。
何定照(2004年1月13日)。「別讓努力中斷」 藝文界催生小劇場法。聯合報。
汪宜儒(2012年5月16日)。翻箱倒櫃 牯嶺街小劇場募集歷史。中國時報。
吳思鋒(2014年2月7日)。存在於社會的劇場--牯嶺街小劇場姚立群館長談劇場營運。《art plus(Taiwan)》2014年3月號。
林克華(1999,6月)。台北市藝術文化空間資源普查研究案。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表4-1-3。
林淑馨 (2010) 。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周郁文( 2005年08月30日)。王墨林用GUTS!「聚眾」開創牯嶺街小劇場的新時代。破報。
牯嶺街小劇場(2013年4月16日): 「牯嶺街小劇場認同聯名卡」。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2月20日):。網址: http://www.glt.org.tw/?page_id=1803
牯嶺街小劇場官網。關於「身體氣象館」。身體氣象館。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月6日。網址:http://www.glt.org.tw/?page_id=11
財團法人環境規劃與城鄉研究文教基金會(2002年7月)。臺北市藝文空間釋放政策之研究。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
紀蔚然(1996,9月)。歷史脈絡中的小劇場。表演藝術,第46期。
紀慧玲 (2002年1月31日)。學投標 陪榜變榜首 趙自強 呼喚齊打拼。民生報。文化新聞A13。
紀慧玲 (2005年8月28日)。這場婚姻 天公都打雷 為化局娶番婆 大家等著看好戲。民生報。文化經緯線A9。
黃思嘉(1998年11月1日):中正二分局派出所小劇場開幕藝術節系列報導。在地實驗訊。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2月15日):。網址: http://news.etat.com/etatnews/
陳品孜(2003年4月26日)。尋找遺落的場域---台北閒置空間再利用。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台中市。
陳華志(2005)。都市藝文空間發展研究-以台北市空間再利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建築系研究所,台中市。
陳泳翰(2005年8月27日) 身體氣象館「牯嶺街小劇場」開幕活動節目手冊。日照‧光華‧牯嶺街。台大歷史研究所。
陳梅毛 (2005): 一個營養不良的牯嶺街小孩-談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4月15日。網址: https://angelland3.wordpress.com。
陳淑英 (2007,10月7日)。 16到60歲 王墨林叛逆不完。中國時報專訪。
陳慧瑩 (2002年2月3日)。水果奶奶領軍 標下牯嶺街小劇場。自由時報。台北焦點版 第10頁。
薛西(2010年12月)。站在個人與國家的邊界──王墨林的人間革命。文訊雜誌,第302期。
郭依蒨(2005年7月)。由歷史建築再利用之使用後評估檢視委外經營機制。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郭亮廷(2010,12月)。資深劇評人暨導演王墨林。PAR 表演藝術。第216期。
曾芷筠 (2013,3月7日)。追憶華光似水年華:八零年代王墨林的泛左青春日式屋舍(上)(下)。破報。復刊751、752期。
劉舜仁(2001): 閒置空間再生為藝文場所的蹺翹板原理。2001文化空間再造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50-54。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3年12月19日)。牯嶺街小劇場。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3月16日。網址:http://www.ncafroc.org.tw/
國家兩廳院。法國峇思蔻麗舞團─鼴鼠計畫LE STRATEGIE DE LA TAUPE。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5月9日。網址:http://npac-ntch.org/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2002,7月)。《中華民國九十年表演藝術年鑑》。P.152-154。
廖俊逞(2011年7月13日)。請給我們一個「合格」的劇場吧!—小劇場與替代性展演空間的合法性問題。PAR表演藝術雜誌。
謝東寧(2011年9月10日)。世界是一個人類瘋狂動物園《沃伊采克》。表演藝術評論台。
隋杜卿 (2008年4月17日):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宿舍管理輔導管理方案。政大機構典藏。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2月15日。網址: http://nccuir.lib.nccu.edu.tw/
臺北畫刊(1998.6月)。《派出所小劇場,中正二分局即將蛻變為街角劇場》符耀湘。P.6-8。
鍾東容(2006)。多社群「互動-共生」與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經營---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張雅淳(2010)。如果兒童劇團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鴻鴻 (2009年9月6日)。建立表演藝術資料館 刻不容緩。聯合報【藝言堂】。
魏巧蓁(2010)。跨越反叛的邊界-從牯嶺街小劇場檢視台北市文化場館委外經營之策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市。
戴伯芬(2006年7月)。文化人與消費者的對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
鄭慧華編著(2009,10月)。形塑幽微史觀:為失語的歷史找到話語 - 王墨林訪談。
鄭慧華編著(2009,12月)。藝術與社會─當代藝術專文與訪談。台北市立美術館。
LULUSHARP部落格于善祿(2006,2月8日)。王墨林與身體氣象館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