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殷夙
論文名稱: 硫化學鄉土教材設計與教學之研究
指導教授: 楊永華
Yang, Yong-Hwa
洪志明
Horng, Jhy-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化學系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鄉土教材學校本位課程硫化學九年一貫課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選用北投地區溫泉與硫磺礦天然資源,設計一套適用於國中教學的硫化學鄉土教材,並探討此教材的實用性。本研究採單組實驗研究法;研究過程中邀請研究者任教學校的16位國中學生為對象,使用此教材進行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經由實際教學研究後,得到下列結果:
    一、本研究所設計的教材不受學生學校課業成就不同之影響,適合於各種程度的學生,是一套適用性高的教材。
    二、使用本教材可增加學生硫化學鄉土知識。
    三、使用本教材可使學生更強烈認同鄉土,增進愛鄉親土的情懷,更具意願宣揚其家鄉生產硫磺與其特性。
    四、本教材可使受教者,達成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分段能力指標之十六項。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sign a local education module of sulfur chemistry appropriat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uitability of this self-designed module, 16 students from junior high school were proposed as testing targets,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ncluding pH measurement of water in Di-Jer-Gu lake, the cause of the formation of acidic water in lake, the cause for darken coin, the yellow substances deposited around the spring gas nozzle , preparation of sulfur by nature,and inspection of beautiful sulfur crystals were conducted in sequenc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evaluated through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four conclusions were obtained as follows.
    1.No matter what is the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class, the self-designed module can be widely and appropriately used as local education content of sulfur chemistry.
    2.The concept of sulfur chemistry for the students can be enhanced by using this self-designed module.
    3.After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self-designed module, the students are eagerly to introduce chemical character of sulfur and the formation of sulfur minerals in Pei-tou to the other.
    4.Up to 19 items of divided ability indexes of nature and life technology domain in nine-year-curriculum can be prometed by using the self-designed module.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九年一貫課程與鄉土教材………………………………. 7 第二節 鄉土教育的基礎理論……………………………………15 第三節 硫磺……………………………………………………...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規劃……………………………………………….. 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教學情境………………………………….. 33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35 第四節 研究程序……………………………………………….. 36 第五節 研究工具……………………………………………….. 39 第六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43 第七節 評量策略………………………………………………..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6 第一節 教材設計特色…………………………………………... 46 第二節 前後測結果的分析比較………………………………... 48 第三節 參與度、學習單評量分析…………………...………… 55 第四節 探討各活動能力指標的實現狀況……………………... 57 第五節 學習感受分析…………………………………………... 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8 第一節 結論…………………………………………………….. 68 第二節 建議與展望…………………………………………….. 68 參考文獻……………………………………………………………… 69 附錄…………………………………………………………………… 75 附錄一 硫化學教材…………………………………….………. 75 附錄二 拜訪硫磺學習單活動單元一……………….…………. 85 附錄三 拜訪硫磺學習單活動單元二……………….…………. 87 附錄四 拜訪硫磺學習單活動單元三……………….…………. 89 附錄五 拜訪硫磺學習單活動單元四……………….…………. 91 附錄六 拜訪硫磺學習單活動單元五……………….…………. 93 附錄七 拜訪硫磺學習單活動單元六……………….…………. 95 附錄八 前測試題………………………………………………..98 附錄九 後測試題………………………………………………100 附錄十 學習感受問卷…………………………………………102 附錄十一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104 附表一 參與度評分表…………………………………………109 附表二 學習單評量基準表(活動一)……………………... 110 附表三 學習單評量基準表(活動二)……………………... 111 附表四 學習單評量基準表(活動三)……………………... 112 附表五 學習單評量基準表(活動四)……………………... 113 附表六 學習單評量基準表(活動五)……………………... 114 附表七 學習單評量基準表(活動六)……………………... 115 圖次目錄 圖2-1 十大能力與「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9 圖2-2 戴爾的經驗金字塔………………………...………………… 19 圖3-1 教學情境地點地圖……………………………...…………… 34 圖3-2 設計課程流程圖…………………..……………………….… 36 圖3-3 研究步驟流程圖……………………………………….…….. 38 圖4-2.1活動一前後測結果分析比較圖……………………………... 48 圖4-2.2活動二前後測結果分析比較圖……………………………... 49 圖4-2.3活動三前後測結果分析比較圖……………………………... 50 圖4-2.4活動四前後測結果分析比較圖……………………………... 51 圖4-2.5活動五前後測結果分析比較圖……………………………... 52 圖4-2.6活動六前後測結果分析比較圖……………………………... 53 圖4-3.1參與度學習單評量之關係圖………………………………... 55 圖4-5.1戶外做實驗的感想…………………………………………… 63 圖4-5.2教材內容的學習感受………………………………………… 65 圖4-5.3鄉土認同感受………………………………………………… 66 表次目錄 表3-1 學習單的評分基準………………………………………...… 40 表3-2 參與度評量的評分基準……………………………………... 41 表4-2.1 活動一前後測結果分析表………………………………….. 48 表4-2.2 活動二前後測結果分析表………………………………….. 49 表4-2.3 活動三前後測結果分析表………………………………….. 50 表4-2.4 活動四前後測結果分析表………………………………….. 51 表4-2.5 活動五前後測結果分析表………………………………….. 52 表4-2.6 活動六前後測結果分析表………………………………….. 53表4-3.1 參與度學習單評量………………………………………….. 55 表4-4.1 學習單評量基準表(活動一)…………………………….. 57 表4-4.2 學習單評量基準表(活動二)…………………………….. 58 表4-4.3 學習單評量基準表(活動三)…………………………….. 59 表4-4.4 學習單評量基準表(活動四)…………………………….. 60 表4-4.5 學習單評量基準表(活動五)…………………………….. 61 表4-4.6 學習單評量基準表(活動六)…………………………….. 61 表4-4.7 能力指標達到程度………………………………………….. 62 表4-5.1 戶外做實驗的感想………………………………………….. 63 表4-5.2 教材內容的學習感受……………………………………….. 65 表4-5.3 鄉土認同感受……………………………………………….. 66

    參考文獻
    1.仁林九年一貫研發團隊(民國90):《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手冊》。台北市:仁林文化出版。
    2.王文科(民國8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3.王文科(民國86):學校需要另一種補充的補充課程:學校本位課程。《課程改革的國際比較:中心觀點》P67-85。台北:師大書苑。
    4.王玉標(民國85):《中等化學教程》,P76-83。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5.王美芬(民國90):九年一貫學校本位、統整課程及多元評量的實踐-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月刊》,25期90年12月。
    6.王雅玄(民國88):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實證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1),152-154。
    7.王鑫(民國84):鄉土教學概說。《台灣自然生態與鄉土教學》。台北:國語日報台灣鄉土教育中心。
    8.吳俊憲(民國89):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及其在九年一貫課程之相關性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4)73-88。
    9.吳清山、林天佑(民國88):教育名詞學校本位課程、三明治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28期、P74。
    10.吳清山、林天佑(民國89):學校本位課程的意義與內涵。九年一貫課程統整網站。www.caps.tp.edu.tw/103/學校本位課程.htm。
    11.李坤崇(民國88):《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12.李坤崇(民國90):學校課程計畫及發展歷程分析。《認識九年一貫課程國中篇》,台北市:仁林文化出版社。
    13.李遠哲(民國89):我對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看法,《科學教育月刊》231期,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發行。
    14.李聰超(民國85):「鄉土教學」納入國民小學課程的意義與體認,《文訊月刊》85.04,P25-26。
    15.李聰超(民國88):鄉土主題統整教學活動設計之探討,《「課程統整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93-100,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16.杜鴻模(民國72):皮亞傑理論在課堂上之一實例。《科學教育月刊》,62期,11-14。
    17.阮光勛(民國88):《國民小學課程實施之研究》。嘉義市: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土論文。
    18.周淑卿(民國89):中小學鄉土教育的問題與展望,《課程與教學季刊》2000,3(3),P91-102。
    19.林甘敏(民國90):建構式電腦網路輔助教學教材的選擇與設計原則。《1997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論文集》,49-54。
    20.林邦傑(民國71):我國國中及高中學生認知發展之研究。《科學教育月刊》,51期,12-22。
    21.林振霖(民國81):我國學生分子概念發展與診斷教學的研究:我國學生分子概念的理解與解題之間的關係的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學報》,3期,407-478。
    22.林梅芬(民國84):《透過開發溫室效應STS模組發展STS教師專業能力》。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土論文。
    23.林淑菁(民國):《建構之義的戶外教學》,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台灣大學。
    24.林智慧(民國89):《台中地區現職國小自然科教師在校園中實施自然科戶外教學之現況調查研究》。台中市:國立台中師院自然科教育系碩土論文。
    25.邱貴發(民國85):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師大師苑。
    26.姚誠(民國89):從意識到認同--論台灣鄉教育的建構。《課程與教學季刊》。2000,3(3),P1-16。
    27.徐新逸(民國87):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研習資訊》,15卷一期,P16-23。
    28.徐超聖(民國88):發揮校長的課程領導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自主與卓越─九年一貫課程的變革與展望》,P27~P56。台北:國立台北師院。
    29.秦有為(民國90):《鄉土智識和鄉土認同有顯著的關係》。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30.高湘韻(民國91):《鄉土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研究》。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31.國立編譯館(民國72):《國民中學化學第二冊》9版,P61-69。
    32. 張美玉(民國84):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和歷程檔案評量在自然科學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科資分類號SC0106:SC0303。
    33.張美玉(民國89):歷程檔案的理念與實施《科學教育月刊》231期,P58-63。
    34.張美玉(民國91):教學評量,www.ddes.hoc.edu.tw/small_c/score/score.htm
    35.張嘉育(民國87):認識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民教育與行政學術研討會實錄》,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
    36.張霄亭(民國84):《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台北:心理出版社。
    37.教育部(民國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38.教育部(民國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39.郭重吉(民國81):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卷5期,P548-570.
    40.郭家宏(民國89):《STS學習模組織研究開發-「糖」與「紙」》。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土論文。
    41.陳伯璋(民國88):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辦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42.陳伯璋(民國88):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語理論課程的分析。《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P10-18。
    43.傅文全(民國91):《國小實施「鄉土教學活動」之研究-以新莊運動公園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44.湯清二(民國68):高中學生具體操作及形式操作之推理能力研究。《教育學院學報》,第四期。
    45.黃世傑(民國84):建學/主動/建構。《建構與教學》1期,彰化市:彰化師大。
    46.黃俊明(民國90):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教材發展之研究-以琪哩岸地區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47.黃政傑(民國84):《課程改革》。台北:漢文書局。
    48.黃政傑(民國84):國中小鄉土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展望。《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49.黃曼麗(民國79):國中二、三年級學生具體操作及形式操作之推理能力研究。《教育學院學報》,第五期。
    50.黃湘武(民國69):皮亞傑認知心理學與科學教育。《科學教育雙月刊》37期,12-17。
    51.黃萬居(民國85):國小教師對酸鹼的迷思概念之研究。《台已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105-132。
    52.黃嘉雄(民國88):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政領導策略。《國民教育雙月刊》,88年10月40卷1期。
    53.楊永華、張麗英、羅世焜、何金鍚《物貿科學-化學篇下,教師手冊》,P124-125,台北:三民書局。
    54.楊龍立(民國86):建構主義教學的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季刊》,第18卷,P1-6。
    55.鄧天德(民國89):九年一貫課程與鄉土教育《課程教學季刊》,2000,3(3),P17-20。
    56.歐用生(民國88):九年一貫課程之「潛在課程」評析。《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辦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57.潘宏明(民國75):師專學生與高中學生認知發展推理能力及科學課程學習興趣之研究。《花蓮師專學報》,17期,283-302。
    58.戴維揚(民國88):從文化認知與衍生闡發新課程的十大基本能力與六大議題。《中等教育》,52(3),110-127。
    59.鍾啟泉(民國90):《現代課程論》,台北:五南。
    60.魏明通(民國91):《科學教育》。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初版四刷。
    61.羅清水(民國88):九年一貫課程中的教學觀。《研習資訊》,第16卷第2期。
    62.羅清水(民國90):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http://www.iest.edu.tw/issue/j1/v15n5/01.htm
    63.Panlii(民國60):大學化學上冊,張駿、陳國城、陶金華合譯,東華書局,(P419-422)。
    64.Cheek,W.C.(1992).Evaluting llearearning in STS educa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No.1,winter 1992, pp.64-71.
    65.Elliott,J.(1998).The Curriculum experiment . New York:Open University Press.
    66.Gardner,H. &E.F.&Shores(1995).Howard Gardne on the eight intelligence;Seeing the nature word. Dimensions of Early Childhood,5-7.
    67.Henderson, J. G., & Hawthrone, R.D.(1995). Transformatire Curriculum Leadership N.J.: Prentice Hall.
    68.Ibanez, J. G. (2001),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n Electronchemical Remediation of the Environrnent. Parts: Indirect H2S Remediation.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V01.78 NO. 6 June 2001.
    69.Marsh, C.,Day,C. Hannay,L.& McCutchen ,G.(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The Falmer.
    70.Millar, R. (1989), Constructive Criticis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1(5), 87-596.
    71.Nordland et. al.(1974). A study of Levels of Concrete and Formal Reasoning Ability in Disadvantages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cience Students. Science Education, 58(4), 569-574.
    72.Piaget ,J.(1926).The language and thought of the child .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73.Piaget, J.,& Inhelder, B.,(1969).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H. Weaver, trans.), New York, Basic Book Inc.
    74.Renner, J. W. et. al.(1972). Teaching Science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75.Susan Budavari, Maryadele J. O’Neil, Ann Smith, Patricia E. Heckelman Joanne F. Kinneary (1996) The Merck Index, P823,P1534,91535. Merck Research Laboratories. Whitahouse Station. NT.
    Weathely, G.H(1991)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Science Education V.75,N.1,2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