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宜芳
論文名稱: 詩的動畫—以「詩想」過程導入手繪實驗動畫創作與探討
The Animation of Poetry—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Poetic Association in Thinking Process" During Creating Hand-drawn Experimental Animation
指導教授: 康台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詩意意象實驗動畫繪畫性
英文關鍵詞: poem, poetic, image, experimental animation, painterly, intermedia intertextual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4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將「詩想」過程應用於實驗動畫劇本創作與畫面的視覺表現。本研究中發現,詩與影像的文本之間常發生跨媒體互文的現象。動畫於本質上非常貼近詩,例如詩意的動畫有著:強烈主觀的作者風格、影像本身具有之意象、形象符號的象徵手法和超現實手法,這皆與詩的特質無異。詩、詩意與動畫之間的關係則為:「詩」是動畫創作者的主觀思維,為劇本的主宰;「畫面(影格內容)」是動畫創作者的作品;「詩意」是觀眾的視覺感和審美心理。動畫既然為一個跨藝術領域的大結合體,技術和媒材表現有著高度自由性,任何想法皆可付諸實行。為此,應該更重視動畫內容本身的想法所蘊含的創意與審美價值,而詩本質上屬於思想之物,是創作者發言創作的動力來源。若談及動畫與詩的互文結合,則應由詩語言的本質紮根。故本研究在創作表現上,運用詩人白靈提出的「聯想的大樹」作為「詩想」方法,在劇本創作之時,實際操作「詩想」過程,運用詩語言的特質,將創作理念中欲描繪的抽象人類心境,轉化成具體意象的詩的劇本,再利用動畫特質中超現實與抽象兼具的視覺元素,結合手繪動畫的高度繪畫性和作者風格的感性將詩劇本視覺化,力求展現出實驗動畫藝術性的一面。

    This research applies the “poetic thought” process to the play writing and the visual expressions in experimental animation. Intermedia intertextuality was often seen between the text of poetry and the text of images. The nature of anim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poetry. For example, the poetic animation has—strong subjectivity from the author’s personal style, image which has its unique imagery, image symbols in Symbolism, and the surrealistic techniques. All of these are the sam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poetry.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oetry, the poetic sentiment, and the animation are as follow: "Poetry," the dominant component of the script, expresses the subjective thinking of the animation creator; "the image (frame content)" is the work of the animation creator; "the poetic sentiment" is the visual feeling and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the audience.Since animation is a big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artistic domains, and there is high degree of freedom in how to apply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any idea could be put into practice.

    Therefore, we should emphasize the creativity and the aesthetic value in the content of animation. Poetry is related to thinking in nature, and is the power source for creators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to create. While referring to the intertextuality phenomenon between animation and poetry, we should ground in the essence of poetic language. Therefore, the author applied "the Associative Tree", which was proposed by the poet Bai-Ling, as the "poetic thinking" method during the process of play writing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etic language, the author transformed the abstract human mood into concrete image and then the script of the poem. Moreover, the author used both realistic and abstract visual element in the animation, and united the highly painterly hand-drawn animation with personal sensitive style to visualize the poetic script, making every effort to unfold experimental animation in the artistic way.

    目錄 壹 緒論………………………………………………………………………1 一 研究背景…………………………………………………………………1 二 研究動機…………………………………………………………………3 三 研究目的…………………………………………………………………5 四 研究範圍與限制…………………………………………………………8 五 研究架構與流程…………………………………………………………9 六 研究方法………………………………………………………………10 貳 文獻探討………………………………………………………………11 一 動畫……………………………………………………………………11 (一) 動畫與電影的共通點……………………………………………11 (二) 動畫與電影的相異點……………………………………………13 (三) 實驗動畫的定義…………………………………………………15 (四) 實驗動畫的特色…………………………………………………18 (五) 在電影之外獨立門戶的實驗動畫………………………………23 二 實驗動畫與繪畫………………………………………………………27 (一) 現代繪畫特質……………………………………………………27 (二) 抽象實驗動畫的發想來自水彩畫家……………………………29 (三) 繪畫的張力與動畫………………………………………………30 (四) 繪畫的媒材與動畫………………………………………………32 (五) 提升實驗動畫的藝術性…………………………………………36 三 詩的跨界現形…………………………………………………………38 (一) 詩與藝術的本質…………………………………………………38 (二) 詩語言的特質……………………………………………………41 (三) 詩的結構—詩想與意象…………………………………………43 1.詩想的過程……………………………………………………45 2.詩的視覺感—意象……………………………………………48 (四) 詩的跨界芳蹤—詩與影像………………………………………50 1.從詩到影像—以詩為主體……………………………………51 2.從影像到詩—以影像為主體…………………………………53 (五) 動畫與詩意、詩…………………………………………………57 1.動畫的四種詩意性格…………………………………………57 2.詩與詩意………………………………………………………60 (六) 讓動畫的本質是詩…………………………………………… 63 參 創作方法與流程………………………………………………………67 一 創作發想………………………………………………………………67 二 創作重點………………………………………………………………69 三 創作理論基礎與方式…………………………………………………71 (一)非敘事形式電影與詩…………………………………………… 71 (二)創作形式與結構………………………………………………… 72 (三)創作劇情內容…………………………………………………… 74 四 創作流程與技法………………………………………………………77 (一) 整體創作流程……………………………………………………77 (二) 詩想創作流程…………………………………………………78 (三) 手繪表現技法…………………………………………………81 (四) 動畫製作流程…………………………………………………84 肆 創作理念與作品說明…………………………………………………85 一 創作理念………………………………………………………………85 (一) 轉換心境的一念………………………………………………85 (二) 法華經「十界論」與「十界互具」…………………………87 (三) 「犯犯」故事起源……………………………………………91 二 角色設計與說明………………………………………………………94 (一) 主角犯犯………………………………………………………94 1. 犯犯的角色說明………………………………………………………84 2. 犯犯造型的演變過程…………………………………………………95 (二) 大象……………………………………………………………97 1. 大象的角色說明………………………………………………………97 2. 大象造型設計圖………………………………………………………98 三 劇本設計與說明………………………………………………………99 (一) 劇情內容與說明………………………………………………99 (二) 玩具設定與說明………………………………………………101 1. 地獄界……………………………………………………………… 101 (1)聯想的大樹結構………………………………………………… 101 (2)玩具設定………………………………………………………… 102 (3)小詩……………………………………………………………… 102 (4)玩具造型………………………………………………………… 102 (5)抽象象徵圖案…………………………………………………… 102 2. 餓鬼界……………………………………………………………… 103 (1)聯想的大樹結構………………………………………………… 103 (2)玩具設定………………………………………………………… 104 (3)小詩……………………………………………………………… 104 (4)玩具造型………………………………………………………… 104 (5)抽象象徵圖案…………………………………………………… 105 3. 畜生界……………………………………………………………… 105 (1)聯想的大樹結構………………………………………………… 105 (2)玩具設定………………………………………………………… 106 (3)小詩……………………………………………………………… 106 (4)玩具造型………………………………………………………… 106 (5)抽象象徵圖案…………………………………………………… 106 4. 修羅界……………………………………………………………… 107 (1)聯想的大樹結構………………………………………………… 107 (2)玩具設定……….………………………………………………… 108 (3)小詩…………………………………………………………………108 (4)玩具造型……………………………………………………………108 (5)抽象象徵圖案…………………………………………………… 108 5. 人界……………………………………………………………………109 (1)聯想的大樹結構……………………………………………………109 (2)玩具設定……………………………………………………………110 (3)小詩…………………………………………………………………110 (4)玩具造型……………………………………………………………110 (5)抽象象徵圖案…………………………………………………… 110 6. 天界……………………………………………………………………111 (1)聯想的大樹結構……………………………………………………111 (2)玩具設定……………………………………………………………112 (3)小詩……………………………………………………………… 112 (4)玩具造型……………………………………………………………112 (5)抽象象徵圖案…………………………………………………… 113 四 動畫畫面設計與說明…………………………………………………113 (一)詩表現部分…………………………………………………… 113 1.地獄界…………………………………………………………113 2.餓鬼界………………………………………………………………… 115 3.畜生界……………………………………………………………… 117 4.修羅界………………………………………………………………… 119 5.人界…………………………………………………………………… 121 6.天界…………………………………………………………………… 123 (二)劇情敘事表現部份…………………………………………… 126 五 作品小結………………………………………………………………130 六 展場設計………………………………………………………………131 伍 結論與建議……………………………………………………………135 一 創作發現………………………………………………………………135 二 建議與未來發展研究…………………………………………………139 參考文獻………………………………………………………………… 141

    參考文獻

    (一)參考書籍
    1.Arthur Asa Berger(1992)。媒介分析方法(黃新生譯)。臺北市:遠流。
    2.Gearme Turner (1997)。電影的社會實踐(林文淇譯)。臺北市:遠流。
    3.Louis D. Giannetti(2005),認識電影(10版)(焦雄屏譯),台北:遠流。
    4.David Bordwell , Kristin Thompson (1992) 。電影藝術:風格與形式(曾偉禎譯)。台北市:遠流。
    5.黃玉珊、余為政(編)(民86)。動畫電影探索。台北市:遠流。
    6.Richard Taylor(2000)。動畫技巧百科(喬慰萱、林泰州譯)。台北市:遠流
    7.張宗雄 黃木村(編)(民65)。卡通電影。台北市:大陸書店,頁2
    8.Renato Poggioli(1992)。前衛藝術的理論(張心龍譯)。臺北市:遠流。
    9.Jean Doonan(2006)。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宋珮譯)。台北市:雄獅。
    10.劉其偉(民80)。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市:雄獅。
    11.吳思敬(民94)。詩歌鑑賞心理。台北市:揚智文化。
    12.李瑞騰(民86)。新詩學。台北縣:駱駝出版社。
    13.白靈(民95)。一首詩的誕生。台北市:九歌出版社
    14.黑格爾(1983)。美學<四>(朱孟實譯)。台北:里仁書局。頁10─11。
    15.劉紹鈴(民國94)。關於抒情─本體論的想像。民國96年1月4日,取自於:http://blog.chinatimes.com/chekhov/archive/2005/09/08/15277.aspx
    16.覃子豪(1976)。論現代詩。台中:普天出版社。頁5。
    17.孟樊(民84)。當代新詩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18.夏宇(民80)。腹語術。台北市:唐山。
    19.羅青(民81)。詩人之燈。台北市:東大圖書。
    20.羅青(民77)。錄影詩學。台北市:書林書店。
    21.James H. Pickering &Jerffery D. Hoeper,1981,Concise Companion to Literature ,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New York, p108
    22.情感與形式,蘇珊朗格著 劉大基譯,(1984),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
    23.幻想圖像集 : 怪物篇,八坂書房[編集],(2001),日本東京,八坂書房
    24.安海姆(Rudolf Arnheim)(1982)。藝術與視覺心理學(修訂新版)(李長俊譯)。台北市:雄師。(原著出版年:1967)
    25.柯勒(Wolfgang Kohler)(民87)。完形心理學(李嬌嬌譯)。台北市:桂冠。
    26.蘇珊朗格(Susanne Langer)(1991)。情感與形式(劉大基 等譯)。台北市:商鼎。
    27.蕭蕭(民86)。現代詩遊戲。台北市:爾雅。
    28.創價學會教學部(民91)。佛法教學基礎。台北市:正因文化。
    29.陳景容(民87)。構圖與繪畫分析。台北市:武陵。
    30.李既鳴(編)(民81)。進入抽象世界。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31.黃永武(民73)。詩與美。台北市:洪範書局。
    32.Robert H. McKim(民91)。視覺思考的經驗(蔡子瑋譯)。台北市:六合。
    33.創價學會原著(民89)。日蓮大聖人御書全集。台北市:正因文化。
    34.林德俊(民93)。成人童詩。台北市:九歌文化。
    35.葉覓覓(民93)。漆黑。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36.楊喚(民74)。楊喚全集一。台北市:洪範書局。

    (二)期刊論文

    37.蔡佳琳 (2001) 。「The end of the road」電腦實驗動畫創作過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38.須文蔚(1998)。網路詩創作的破與立。創世紀,第117期,頁80-95。
    39.莫方(2005)。新視覺系:台灣數位影像與網路文學創作新潮。台灣詩學,論壇一號,頁86-93。
    40.須文蔚訪談 馬思源記錄(2005)。商禽 重返逃亡的天空下。現在詩,第3期,頁190-193
    41.黃鈺惠(民86)。台灣動畫電影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42.Nadin, M. (1990). Emergent aesthetics: Aesthetic issues in comports arts. In Grant-Ryan, P. (Ed.), Digital Image-Digital Cinema, pp. 43-48. Oxford: Pergamon Press
    43.杜十三(民86)。論詩的「再創作」──兼談「新現代詩」的可能。創世紀詩刊,111(夏季號)。
    44.Studio-Uoo(2005)。動畫中的角色—俄羅斯動畫大師 Yuri Norshtein 意境深遠的世界(徐月珠譯)。玩具誌,第1期,頁108-111
    45.曾璐(2006)。日本手繪動畫大師Koji Yamamura。DPI,第90期

    (三)網站部分
    46.造境─科技年代的影像詩
    學。http://www.hong-gah.org.tw/info/20031011/main.htm
    47.放映週報。http://www.funscreen.com.tw/master.asp?M_id=2&period=72
    48.詩意的電影。影評人季刊,第27期。民國95年1月6日,取自於:http://matt2046.blogspot.com/2005/07/blog-post.html
    49.http://cinemaliu.myweb.hinet.net/new_page_65.htm,電影筆記
    50.佟婷(民94)。淺論數字媒體時代動畫藝術的審美價值。民國95年1月11日,取自於:http://www.chinanim.com/dh1/newsxx.asp?newsid=8789
    51.台灣國際動畫影展官方網站,http://tiaf.ctfa.org.tw/2006/about.php
    52.余為政(民92)。動畫與數位影像藝術,民國96年1月20日,取自:http://web.tnnua.edu.tw/~common/class/history/920515
    53.路琳(2002)。非主流動畫藝術的魅力。電視研究,第八期。民國95年12月10日,取自:http://big5.cctv.com/program/dhc/20040423/100579.shtml
    54.吳天琛(無日期)。動畫與非主流動畫的特點。http://tiki.ss.pku.edu.cn/tiki-download_wiki_attachment.php?attId=1227
    55.尚宏玲(民91)。電影裡的傳統動畫,台灣電影筆記。民國96 12月20日,取自:http://movie.cca.gov.tw/CINEMA/case_01_01.asp?rowid=205
    56.陳偉斌(民84)。掌握時空----歐洲抽象動畫先鋒(下)。台灣美術,卷8(2),頁43-48。民國96年2月8日,取自:http://ge-design.com/x/team/pin/absani-1.html
    57.Electrionic Shadows。http://www.mtime.com/blog/216726/article-166974
    58.陳惟元(民94)。台灣國際動畫影展台灣動畫新銳單元《巴嗨的城堡》導演專訪。Udn數位文化誌。民國96年2月17日,取自: 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14018
    59.Nadezhda Marinchevska (2004)。Moving Paintings and Other People。民國95年12月15日,取自:http://www.fipresci.org/festivals/archive/2004/annecy/marinchevska.htm
    60.須文蔚(民91)。多向小說的跨媒體互文性現象--以台灣平面小說及數位多向小說為例〉。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第一四四期。民國95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144.htm
    61.劉紀蕙(1995)。故宮博物院Vs.超現實拼貼:台灣現代讀畫詩中兩種文化認同之建構模式》。民國95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fl.nctu.edu.tw/~joyceliu/mworks/mw-taiwanlit/PalaceMuseum/PalaceMuseum.html
    62.林德俊(民94)。詩的跨界現形-開創A+B=C的效果。玩詩合作社blog。民國96年1月5日,取自於:http://blog.roodo.com/playpoem/archives/267182.htm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