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灝翔
Liao Haoxiang
論文名稱: 現代漢語「像」詞之語法結構、語義分析與教學語法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the semantic analyses and the pedagogical grammar of the Mandarin word "xiang4"
指導教授: 鄧守信
Teng, Shou-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頁
中文關鍵詞: 語法結構語義分析教學語法
英文關鍵詞: syntactic structure, semantic analyses, pedagogical grammar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54下載:8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論文的目的在於探討現代漢語「像」詞的語法結構、語義分析與教學語法。
    第一章說明研究的動機、範圍、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則是文獻探討,先對前輩們的心血做一回顧與說明,其中包括了有呂叔湘 (1983) 的「現代漢語八百詞」,劉月華 (1996) 的「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宋玉柱 (1984) 的「與『像』有關的幾個問題」,及郁李及李紹林 (1985) 的「關於『像』的詞性問題的討論」。提出質疑與抒發己見。
    第三章是現代漢語「像」詞的語法結構,談到了現代漢語「像」詞的基本句型及「像」詞詞性探討。歸納出現代漢語「像」詞的十種基本句型及90%的「像」詞用法均為動詞。
    第四章是現代漢語「像」詞的語義分析,除了提出現代漢語「像」詞的語義涵蓋範圍外,亦探討了「『像』詞的假設成份」、「『像』詞的英文對口詞」及「『像』與『好像』兩詞的區別」等問題。
    第五章是現代漢語「像」詞的教學語法,試著將前面語言學部份的探討在教學語法上做一實踐的功夫。
    第六章是總結與省思,說明結論與不足之處。

    目錄………………………………………………… ………………………ii 圖目錄……………………………………………………………………...V 表目錄…………………………………………………………… ………..VI 摘要………………………………………………………………… ………1 第一章 導論 1.1. 研究動機………………………………………………………………3 1.2. 研究範圍、方式與限制………………………………………………5 1.3. 研究目的及論文架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8 2.2. 宋玉柱--「與『像』有關的幾個問題」…………………………….10 2.3. 郁李及李紹林--「關於『像』的詞性問題的討論」………………13 2.4. 劉月華--「實用現代漢語語法」……………………………………13 2.5. 小結……………………………………………………………….….15 第三章 現代漢語「像」詞的語法結構 3.1. 現代漢語「像」詞的基本語法結構…………………………………16 3.1.1. 資料來源……………………………………………………...16 3.1.2. 整理統計……………………………………………………17 3.1.3. 語料分析……………………………………………………18 3.2. 詞性探討…………………………………………………………...28 3.3. 小結………………………………………………………………...30 第四章 現代漢語「像」詞的語義分析 4.1. 辭典裏的「像」……………………………………………………32 4.1.1. 《國語日報辭典》………………………………………….33 4.1.2. 《現代漢語多功能字典》………………………………….33 4.1.3. 《漢語辭典》……………………………………………….34 4.1.4. 小結………………………………………………………….34 4.2. 怎麼樣才會「像」?………………………………………………35 4.2.1. 「像」為「比喻」之義…………………………………….37 4.2.1.1. 中文裏的「比喻」………………………………..37 4.2.1.2. 英語裏的「比喻」………………………………..41 4.2.1.3. 現代漢語「像」詞所帶出的句子是何種比喻?..50 4.2.1.4. 小結………………………………………………..52 4.2.2. 「像」為「類比」之義…………………………………….52 4.2.3. 「像」為「狀態的描述」之義…………………………….62 4.2.4. 「像」為「例如」之義…………………………………….67 4.2.5. 現代漢語「像」詞語法結構的語義部份列表…………….69 4.2.6. 小結………………………………………………………….74 4.3. 與「像」有關的幾個問題…………………………………………75 4.3.1 現代漢語「像」詞句子中的假設成份……………………..75 4.3.1.1. 違反事實的假設( Counter-factual Hypothesis ) ….76 4.3.1.2. 與事實相反之陳述( Subjunctive ) ……….79 4.3.2. 「像」v.s.「好像」……………………………………………82 4.3.3. 「像」相近於英語裏的「resemble」、「like」、「as」、「as if」還是「as though」?……………………………… ….85 4.3.4. 小結…………………………………………………………...95 第五章 現代漢語「像」詞的教學語法 5.1. 前言…………………………………………………………………..96 5.2. 病句統計分析………………………………………………………102 5.2.1. 語料來源…………………………………………………….102 5.2.2. 統計結果…………………………………………………….103 5.2.3. 結果分析…………………………………………………….107 5.3. 建議之教學語法……………………………………………………109 5.3.1. 「像」為「比喻」之義…………………………………….110 5.3.2. 「像」為「類比」之義…………………………………….112 5.3.3. 「像」為「狀態之描寫」………………………………….114 5.3.4. 「像」為「例如」之義…………………………………….116 5.3.5. 「像」為副詞用法………………………………………….118 5.4. 小結…………………………………………………………………119 第六章 結語 6.1. 總結…………………………………………………………………120 6.2. 建議與自省…………………………………………………………122 論文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BLI. 1996. 《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
    丁邦新 1994 (中譯本)《中國話的文法》 趙元任 1968 (原著)《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台北:學生書局。
    王力 1987 《中國語法理論》台北:藍燈。
    宋玉柱 1984 〈與「像」有關的幾個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一期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呂叔湘 1983 《現代漢語八百詞》 香港:商務印書館。
    佟慧君 1986 《外國人學漢語病句分析》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郁李 李紹林 1985 〈關於「像」的詞性問題的討論〉《語言教學與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陳玉華 2000 《漢語能願動詞「可以」之教學語法》碩士論文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陳定安 1996 《英漢修辭與翻譯》 台北:書林。
    徐烈炯 1995 《語義學》北京:語文出版社。
    湯廷池 1994 〈如何研究華語詞彙的意義與用法—兼評國語日報辭典處理同義詞與近義詞的方式〉《第一屆世界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37-47
    黃主俠 1998 《漢語副詞「再」與「又」之教學語法》碩士論文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黃郁純 1999 《漢語能願動詞之語義研究》碩士論文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黃宣範 1992 《漢語語法》(中譯本) Li, Charles N. & Thompson, Sandra A. 1982 (原著)《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台北:文鶴。
    ----- 1978 《中英翻譯:理論與實踐》台北:文鶴。
    ----- 1982 《翻譯與語意之間》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賈彥德 1992 《漢語語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葉德明 (主編) 1997 《實用視聽華語 I》台北:師大國語中心。
    楊子嬰等 1987 《文學與語文裡的修辭》香港:麥克米倫出版有限公司。
    劉月華等 1996 《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鄧守信、孫珞 1992 《今日台灣》台中:東海大學華語中心。
    盧福波 1996 《對外漢語教學實用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1999 《八十七年口語語料調查報告書》台北:
    教育部編印。
    英文部份
    Abrams, M. H. 1993.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Florida: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Beckson ,Karl. & Ganz, Arthur. 1989. Literary Terms A Dictionary. Taipei: Bookman Books.
    Chrystal, David. 2000. 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Basil Blackwell.
    Lakoff, George. & Johnson Mark.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eorge. & Turner Mark. 1989.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eech, Geoffrey. 1991. Teachers’ Grammar—Learners’ Grammar. In Initial
    and In-Servic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 Bulletin, Greek
    Applied Linguistics Associations 4 ) 19-22.
    Lyons, John. 1977. Semantics. Cambridge: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tthews, Peter. 1997.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dlin, Terence. 1994. Perspectives on Pedagogical Grammar. Cambridge: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Quirk, Randolph. et al. 1972.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Quirk, Randolph. et al.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Saeed, John. 1997. Semantics. Cambridge, Mass:Blackwell Publishers.
    Sinclair, John (ed.). 1990. Collions COBUILD English Grammar. London: Collins.
    Teng, Shou-hsin. 1997. Toward 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JCLTA. 32.2. 29-39.
    Teng, Shou-hsin. 1998. Sequencing of Structures in a Pedagogical Grammar. JCLTA. 33.2. 41-5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