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潤宗 Wu, Jun-Tsung |
---|---|
論文名稱: |
文本情意教學的提問設計研究──以汐止區某高中為例 A Study on the Design of Questions in Text-Based Affective Teaching: A Case of a Senior High School in Xizhi District |
指導教授: |
潘麗珠
Pan, Li-Chu |
口試委員: |
潘麗珠
Pan, Li-Chu 林宜蓉 Lin, Yi-Jung 涂艷秋 Tu, Yen-Chiu |
口試日期: | 2022/12/16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1 |
中文關鍵詞: | 情意教學 、提問設計 、寫作練習 、悼亡 、紀念 |
英文關鍵詞: | Affective Teaching, Design of Questions, Writing Practice, Mourning, Memorial |
研究方法: | 文獻探討法 、 文本分析法 、 實踐操作法 、 提問歸納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10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1 下載: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研究教師如何藉由提問設計,進行文本的情意教學。研究對象為筆者任教的汐止區某高中共三屆高一學生。研究素材為108學年度上學期至110學年度上學期,共五個學期的教學成果。筆者經由提問教學,蒐集學生的口頭回答、書面回答與寫作成果,給予學生回饋並進行分析。從而歸結出透過提問設計與寫作練習,進行情意教學的方法,並希望當今教學現場較不重視情意教學的現狀能夠改善。
本論文中做為教材的文本作者分別為:賴和、林文月、張維中、黃婷、洪愛珠、湯舒雯、盛浩偉、翁禎翊、宋文郁,均為臺灣現代作家,希望學生對於臺灣文學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筆者從這九位作家的作品中,找出值得進行情意教學的主題,於上課前設計提問。課堂中講授文本,進行口頭提問,請學生回答學習單上的書面提問,或者練習寫作。最後將這些教學成果做為本論文研究的素材。
本論文各章節的安排如下:
論文第一章,說明研究的緣起與本研究想到達到的目標,並羅列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論文第二章,整理近年關於「情意教學」與「提問設計」兩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從學者專著、單篇論文,與學位論文三方面進行分析。
論文第三章,介紹教學流程與教學重點,從筆者設計的課程中,選取「生存價值」、「手足親情」、「時代疫病」與「悼亡紀念」四個單元,呈現提問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回答並分析之。
論文第四章,聚焦在第三章的第四個單元「悼亡紀念」,呈現此單元進行的教學步驟,以及學生的寫作練習成果,並加以分析。
論文第五章,總結第三章與第四章所分析的內容,同時反思這五個學期的教學,與本論文的研究成果。期望在此領域進一步鑽研,並展望未來教學現場,能有更多教師透過提問設計進行情意教學。
筆者亦將這五個學期中,學生對於文本、課程進行方式,以及課程的整體回饋,列於附錄。
情意教學與提問設計均非教育理論的新概念,筆者希望透過本研究將二者結合,讓未來教學現場的情意教學可以進行得更加順利,透過情意教學,讓學生成為良善之人。
This thesis aims at how to perform text-based affective teaching through the design of questions. The research objects are students of tenth grade accumulated for three years in a high school that I have taught in at Xizhi District. The research materials are my teaching achievements of five semesters ranging from fall semester 2019 to fall semester 2021. Through problem-posing pedagogy, I gathered students’ oral reply, written answers and writing achievements for analysis, as well as provided students with feedback. Methods of affective teaching based on question design and writing practice are thus summed up, in the hope of improv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which affective teaching is less-valued.
Out of the motivation of hoping students learn more about Taiwanese Literature, the authors of my teaching materials are Taiwanese contemporary writers, including Lai Ho, Lin Wenyue, Chang Weichung, Huang Ting, Hung Yuchun, Tang Shuwen, Sheng Haowei, Weng Chenyi, and Song Wenyu. Topics worthy of affective teaching were found from these nine writers’ work, and related questions were designed before each class. Students were asked to answer the written questions on the worksheets or practice writing after my lecture regarding the text and oral questioning afterwards. Eventually, my teaching achievements become my research materials.
The arrangement of this thesis is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tells the motivation as well as goals to achieve of this research and provides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procedure.
The second chapter organiz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fields related to “affective teaching” and “design of questions”. Analyses regarding scholars’ monograph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will be presented respectively.
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s my teaching process and emphasis. Four units – “value of survival”, “ties of brotherhood”, “pandemic of the era”, and “mourning of memorial” – are selected from my curriculum design to present the analyses regarding teaching contents and students’ feedback.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fourth unit of chapter three, “mourning of memorial”, to explicitly present the teaching procedure and further analyze students’ writing achievements.
The fifth chapter concludes the analyses in the previous chapters and reflect on my teaching during these five semesters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outcome of my thesis. I expect to explore more in this field and look forward to more teachers fulfilling affective teaching in their classes through the design of questions.
The overall feedback from my students,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ext and how the courses were conducted, are attached to the appendix.
Neither affective teaching nor the design of questions is a new concept of education theory. What I hope to achieve through this research is to combine the two for the purpose of making affective teaching go more smoothly, and further bring out the best in students.
一、專書
(一)教學相關著作
山田紫霓:《從沒想法到有想法的精準表達寫作術:透過自我提問,找到切入觀點。沒靈感時,這樣寫就對了!》,臺北:方舟文化,2021年1月。
安齋勇樹、塩瀨隆之:《提問的設計:運用引導學,找出對的課題,開啟有意義的對話》,臺北:經濟新潮社,2022年1月。
洪震宇:《精準寫作:寫作力就是思考力!精鍊思考的20堂課,專題報告、簡報資料、企劃、文案都能精準表達》,臺北:漫遊者文化,2020年1月。
洪震宇:《精準提問:找到問題解方,培養創意思維、發揮專業影響力的16個提問心法》,臺北:漫遊者文化,2022年3月。
唐淑華,《情意教學──故事討論取向》,臺北:心理出版社。2004年11月。
張玉成:《教師發問技巧》,臺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7月。
張玉成:《思考技巧與教學》,臺北:心理出版社。2013年9月
陳嘉英:《寫作力:只要讀懂題目,國文作文就能成功得分,陳嘉英老師的SUPER好用寫作法》,臺北:麥田。2013年2月。
黃國珍:《閱讀素養:黃國珍的閱讀理解課,從訊息到意義,帶你讀出深度思考力》,臺北:親子天下,2019年3月。
潘麗珠:《潘麗珠的國文課:教課評課全紀錄》,臺北,萬卷樓,2019年1月。
潘麗珠主編:《非問不可:提升口語表達能力的課文提問教學》,臺北:五南圖書。2013年4月。
潘麗珠主編:《非讀不可: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臺北:五南圖書。2015年2月。
鄭圓鈴:《有效閱讀:閱讀理解,如何學?怎麼教?》,臺北:天下雜誌。2013年8月。
鍾聖校:《情意溝通教學理論:從建構到實踐》,臺北:五南圖書,2000年9月。
鍾聖校:《正向心理情意:教與學》,臺北:五南圖書,2015年12月。
藍偉瑩:《提問力:啟動探究思考的關鍵》,臺北:親子天下,2021年11月。
(二)文學著作
石曉楓:《生命的浮影:跨世代散文書旅》,臺北:麥田。2018年11月。
朱國珍:《貓咪寫週記》,臺北:印刻。2020年7月。
林文月:《人物速寫》,臺北:聯合文學。2018年3月。
林瑞明編:《賴和漢詩初編》,彰化:彰縣文化,1994年6月。
洛夫:《因為風的緣故》,臺北:九歌。1988年。
洪醒夫:《黑面慶仔》,臺北:爾雅。1978年。
洪愛珠:《老派少女購物路線》,臺北:遠流出版。2021年4月。
翁禎翊:《行星燦爛的時候》,臺北:九歌出版。2021年1月。
琦君:《紅紗燈》,臺北:三民。2002年
許俊雅編:《日治時期臺灣小說選讀》,臺北:萬卷樓。2003年8月。
盛浩偉:《名為我之物》,臺北:麥田。2017年5月。
張維中:《夢中見》,臺北:聯合文學。2013年6月。
張維中:《不在一起不行嗎》,臺北:原點出版。2021年9月。
馮平:《此後微微:一人一貓的多情記敘》,臺北:秀威資訊。2022年1月。
黃婷:《恨昇歌─昇迷歲月》,臺北:大塊文化。2005年3月。
黃麗群主編:《九歌109年散文選》,臺北:九歌。2021年3月。
魯迅:《野草》,臺北:大旗。2008年12月。
賴和:《新編賴和全集》,臺北:前衛。2021年5月。
謝凱特:《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臺北:九歌。2021年1月。
(三)雜誌(按發行時間先後排序)
《聯合文學雜誌NO.432》,新北市:聯經。2020年10月。
《鹽分地帶文學雜誌 NO.91》,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21年3月。
二、單篇論文
李鍑倫:〈小說閱讀教學的提問示例──以〈勞山道士〉為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015年6月,頁1-25。
柯品文:〈閱讀與書寫的敲門磚:從問題意識的提問開始〉,《臺灣出版與閱讀》,2018年6月,頁72-79。
馬行誼:〈閱讀提問的規劃與實施──以「湖心投石」教學模式為例〉,《語教新視野》,2017年3月,頁15-28。
翁兆言、翁楊絲茜、詹雅晴、張晶貽:〈探究互動科技結合提問式閱讀策略對學習成效與興趣之影響──以中學生國語文學習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2017年6月,頁117-137。
莊文福:〈現代小說情意教學之經驗與成效──以張曼娟〈海水正藍〉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2005年12月,頁25-32。
莊文福:〈現代文學課程之情意教學設計與檢討──以黃春明小說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2007年12月,頁119-142。
張美華、簡瑞良:〈從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探討情意教學實施方向與建議〉,《雲嘉特教期刊》,2019年5月,頁17-24。
靳洪剛:〈提問互動法緒論:語言課堂教師提問的實施程序、策略及應用技巧〉,《臺灣華語教學研究》,2018年6月,頁3-20。
劉桂光:〈高中國文素養導向課程的提問與評量設計〉,《中等教育》,2019年9月,頁93-102。
歐秀慧:〈以生命回應生命──〈重耳出亡記〉情意教學活動〉,《語文教育學報》,2018年12月,頁1-20。
簡瑞良、張美華:〈情意教學意涵及實施面向初探〉,《雲嘉特教期刊》,2018年11月,頁1-7。
三、學位論文
林兆君:《本土少年小說改寫為情意教學案例之行動研究──以學習挫折容忍力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怡汝:《蕭麗紅小說在高中國文情意教學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
林欣穎:《提問教學法對促進七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柯佳芸:《閱讀策略融入高二國文教學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施佳慧:《高中國文教學之合作學習研究──以討論教學及提問策略為中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紀閔中:《提問教學法促進七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高雅娸:《高中101課綱三十篇文言文選文情意教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唐嘉蓮:《以高一國文科教材進行情意教學之行動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育慈:《投石:國文專家教師提問教學實踐知識──初接新班時》,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黃志鵬:《高職導師實施班級情意教學之行動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楊育菁:《高中國文課堂提問教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蘇金龍:《中學國文情意教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四、CD(按演唱者姓氏筆畫排序)
阿桑:《受了點傷》,臺北:華研音樂。2003年11月。
萬芳:《給你們 Dear All》,臺北:何樂音樂。2020年9月。
五、網路資料
吳潤宗,〈109年七月份國寫測驗命題與佳作講評─情意題〉,《國語文學科中心高中國文學習網》。網址參閱:https://cerclearning.tp.edu.tw/subject/datapage/1219827186 ,(查閱日期:2020年8月10日)。
吳潤宗,〈111年八月份國寫測驗命題與佳作講評─情意題〉,《國語文學科中心高中國文學習網》。網址參閱:https://cerclearning.tp.edu.tw/subject/datapage/1219827236 ,(查閱日期:2022年11月7日)。
洪愛珠2022年7月19日臉書貼文。網址參閱:https://www.facebook.com/janer3670/posts/pfbid0Y18qrcnzwTKTMhYWLtxens7ySJkxZLJ2w7oYyoyw9wsfXznzoyNVSkuKKruLHGRil,(查閱日期:2022年8月4日)。
洪震宇、林子榆,〈《精準提問》:掌握問題意識,問出好故事〉,《迷誠品podcast EP 173》。網址參閱: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4NrvfufUYXmWcsi8vXgyUt ,(查閱日期:2022年8月28日)。
張維中,〈說起蛋包飯,我的午餐女王〉,《日經中文網》。網址參閱:https://bit.ly/30hqfIa ,(查閱日期:2022年8月10日)
黃婷2021年8月22日臉書貼文。網址參閱:https://www.facebook.com/NonStopStudio135/posts/107512334983140 ,(查閱日期:2022年8月13日)。
萬芳口述,〈阿峰為什麼沒來?萬芳吐露背後故事超噴淚〉,《LINE TODAY 明星Talk Talk說》。網址參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Em9SJj6xdI ,(查閱日期:2022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