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趙芳玉 Chao, Fang-Yu |
---|---|
論文名稱: |
高中國文跨領域在地化教學與設計--以新店區碑文為文本 Instruction and Design of Interdisciplinary Localization on Chinese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Taking the Xindian Inscription as the Text |
指導教授: |
鍾宗憲
Chung, Chung-Hsien |
口試委員: |
黃明理
Huang, Min-Li 孫永忠 Sun, Yong-Zhong |
口試日期: | 2021/06/21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Chinese Instruc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4 |
中文關鍵詞: | 國語文教學 、在地化 、跨領域教學 、新店碑文 |
研究方法: | 行動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90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3 下載:2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新店碑文為教材,跨領域結合技術型高中戲劇科實習科目,並透過跨領域教學設計教師專業社群,融合教育戲劇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設計,旨在認識新店的在地文化主題為核心,探討議題的學習以戲劇作為媒介具有教學及學習意義,並能提高學習效能及動機。
碑文是歷史、文化保存相當重要的媒介,其上之石刻文字保留重要史料。教學設計以國語文聽說讀寫為學習內容,結合專題報告作為學習表現,以「每個碑文都有一個故事」出發,跨領域戲劇教學設計,讓教育戲劇既是戲劇專門學習,也是議題通識學習。
教學設計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脈絡從資料(碑碣資料查找)、資訊(碑碣專題發表)、知識(劇本創作)到智慧(戲劇展演),是學習者訊息處理過程。在學習歷程上以自主學習為展現,學生為課程主導者,經由團體討論及團隊合作篩選學習材料,配合專業實習課程的技能,體現跨領域教學成果,並透過情境設計得到角色經驗,培養適性的價值觀。
教學評估以學生學習狀況、教師教學回饋及教師教學反思三大面向著手分析,經由數據分析與反饋,了解學生學習狀態,設計有利於學生學習的鷹架,作為跨領域教學設計修正。本論就緒論的動機與目的、新店地區碑文探析、新店地區碑碣之課程設計、新店地區碑文教學應用、教師教學成效評估,分章敘述。
一、專書
1.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系列叢書,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2年至1999年。
2.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縣:正中書局,1992。
3.李亦園,《文化與修養》,臺北縣:Airiti Press Inc.,2010。
4.李順仁,《碑情城市:新店地區石碑的歷史意義》,臺北縣:拳山堡文史工作室,2004。
5.李維棻,《釋名研究》,臺北市:大化書局,1979。
6.邱秀堂編,《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6。
7.張曉華:《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2004。
8.郭双富、王佐榮:《東宮行啟:1923年裕仁皇太子訪臺記念寫真帖》,臺北市:蒼璧出版有限公司,2019。
9.黃耀東編,《明清臺灣碑碣選集》,收錄於《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第十七至十八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10.蔡宗陽,《應用修辭學》,臺北市:萬卷樓圖書,2001。
11.鷹取田一郎,《臺灣孝節錄》,臺北府:臺北總督府,1916年。
12.新店市公所,《宗教之美:地方信仰與發展:導覽手冊》,臺北縣:臺北縣新店市公所,2004。
13.蔡丁財,《新店人的歷史》,臺北縣:臺北縣新店市公所,2002。
14.Ranjit Kumar著,胡龍騰、黃瑋瑩、潘道中譯,《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市:學富文化,2000。
二、期刊論文
1.卯靜儒、張建成,〈在地化與全球化之間:解嚴後臺灣課程改革論述的擺盪〉,《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卷1期(2005),頁39-76。
2.古宜靈,〈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的反省〉,《立德學報》,3:1期(2005),頁117-118。
3.江滿堂、龔儀:〈2012年屏東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滿意度之研究〉,《教育行政論壇》,五卷2期(2013),頁6。
4.何培夫,〈臺灣的碑碣史料〉,《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6:4期(2000),頁107-113。
5.李安明,〈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下跨領域領導之思維與作法探析〉,《教育研究月刊》,308期(2019),頁63-79。
6.林秀蓉,〈在地化・家臺灣:張曉風散文中的屏東書寫〉,《屏東文獻》,22期(2018),頁95-122。
7.林坤誼,〈統整課程的契機與挑戰〉,《國教天地》,161期(2005),頁70-74。
8.林玫君:〈表演藝術之課程發展與行動實踐-從戲劇課程出發〉,《課程與教學》,9:4期(2006),頁119-139。
9.林思騏、郭力平,〈新課綱課程施行之教學歷程~以在地化課程實踐為例〉,《兒童照顧與教育》,6期(2016),頁35-36。
10.侯雅婷、曾心怡,〈一位教師進行在地化課程之行動研究〉,《小學教育國際研討論》,4.04期(2009),頁3。
11.容淑華,〈英國教育/劇場理論與實踐初探-從英國教育/劇場之教育哲學觀探討臺灣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中表演藝術教學等相關議題〉,《臺灣戲專學刊》,3期(2001),頁96-111。
12.張芬芬,〈十二年國教的統整課程與分科課程:對立?取代?互補?〉,《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期(2019),頁195-200。
13.張嘉育、林肇基,〈推動高等教育跨領域學習:趨勢、迷思、途徑與挑戰〉,《課程與教學》, 22:2期(2019),頁31-48。
14.莊金德,〈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歷年採藏的碑碣拓本〉,《臺灣文獻》,20:4期(1969),頁175。
15.許芳懿,〈全球在地化的幼兒課程發展〉,《幼兒教保研究期刊》,3期(2009),頁91-103。
16.陳仁富,〈教育戲劇課程設計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61期(2007),頁76。
17.陳伯軒,〈《始得西山宴游記》與右腦思維--跨領域詮釋與教學引導〉,《國文天地》,33:4期(2017),頁61-69。
18.陳健生,〈課程統整初探〉,《教育曙光》,56卷3期(2008),頁88-96。
19.楊琇惠、李崗,〈我國課程統整理念之發展與研究現況探究〉,《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17期(2018),頁81-122。
20.劉怡青,〈從刻石到立碑-由石刻資料看漢碑之發展〉,《止善》,19期(2015),頁77-104。
21.鄭黛瓊,〈戲劇可以教學嗎?〉,《美學》,147期(2005),頁22-29。
22.鄭瓊黛,〈臺灣戲劇教育的發展初探〉,《經國學報》, 19期(2003),頁117-129。
23.戴淑芳,〈臺灣童話的「在地化」省思黃春明及鄭清文作品研究〉,《兒童文學學刊》,16期(2006),頁213-243。
24.簡茉莉、曾俊凱,〈看見炫麗彩虹-深坑附幼在地化課程紮根〉,《幼兒教育》,28期(2019),頁93-109。
25.王聖馨,〈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語文領域-國語文「文本表述」中「說明文本」內涵之辨析〉,《語文教育學報》, 6期(2020), 頁45-77。
26.何培夫,〈臺灣的碑碣史料〉,《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6:4期(2000),頁107。
27.林吟霞、王彥方,〈情境學習在課程與教學中的運用〉,《北縣教育》,69期(2009),頁69-70。
28.張曉華,〈表演學-國民中小學表演藝術的本質教學〉,《教師天地》,130期(2004),頁14-21。
29.游舒文、鍾伯芬,〈芬蘭新課綱對臺灣十二年國教實施跨領域課程之啟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9期(2019),頁71-75。
三、報紙報導
1.〈孝女週年紀念〉,《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2月13日,6版。
2.〈廈文山節孝表彰式〉,《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5月20日,5349號6版。
3.〈臺北表彰式〉,《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5月8日,5345號6版。
4.〈德行者表彰式〉,《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5月8日,5580號6版。
5.〈薄命孝女〉,《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2月25日,5983號6版。
6.〈籌設孝女紀念碑〉,《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4月23日,6040號4版。
7.〈獅仔頭山防蕃碑〉,《臺灣日日新報社》(漢文版),1904年2月28日05版。
四、學位論文
1.王顗婷,《幼兒園教師實施在地化課程之課程決定》,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2013。
2.李詠嵐,《戲劇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5。
3.洪啟昌,《教育行政機關組織文化、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2005。
4.張巧芳,《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其意義─安平地方的個案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2001。
5.郭百修,《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2000。
6.陳麗如,《藝文活動對地方文化推廣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嘉義市國際管樂節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2013。
7.賴婉玲,《社區大學課程方案推動地方文化發展之研究─以台中縣海線社區大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教育學學系,2005。
8.戴誌良,《日本皇族來臺行跡與政治教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2015。
9.鍾欣玲,《幼兒園教師運用故事教學發展在地化課程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2014。
10.黃怡諼,《嘉義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在地文化認知與在地認同感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2020。
11.鄭安睎,《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1895〜1920》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2011。
五、電子資源
1.文化部,《文化政策白皮書.2018》,https://ccf.moc.gov.tw/index/zh-tw/white_paper,2020年4月19日下載。
2.國家教育研究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國語文領域》,https://is.gd/NGsS11,2020年3月17日下載。
3.國家教育研究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群科課程綱要-藝術群》,https://is.gd/RW7SYl,2020年3月25日下載。
4.國家教育研究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https://is.gd/kd7m4U,2020年2月18日下載。
六、引用古籍
1.漢˙司馬遷撰,《史記三家注˙秦始皇本紀》,臺北市:七畧出版社,1991。
2.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洪葉文化,1999。
3.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羅立乾注譯、李振興校閱,臺北市:三民書局,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