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趙芳玉
Chao, Fang-Yu
論文名稱: 高中國文跨領域在地化教學與設計--以新店區碑文為文本
Instruction and Design of Interdisciplinary Localization on Chinese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Taking the Xindian Inscription as the Text
指導教授: 鍾宗憲
Chung, Chung-Hsien
口試委員: 黃明理
Huang, Min-Li
孫永忠
Sun, Yong-Zhong
口試日期: 2021/06/2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Chinese Instruc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
中文關鍵詞: 國語文教學在地化跨領域教學新店碑文
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90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5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新店碑文為教材,跨領域結合技術型高中戲劇科實習科目,並透過跨領域教學設計教師專業社群,融合教育戲劇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設計,旨在認識新店的在地文化主題為核心,探討議題的學習以戲劇作為媒介具有教學及學習意義,並能提高學習效能及動機。
    碑文是歷史、文化保存相當重要的媒介,其上之石刻文字保留重要史料。教學設計以國語文聽說讀寫為學習內容,結合專題報告作為學習表現,以「每個碑文都有一個故事」出發,跨領域戲劇教學設計,讓教育戲劇既是戲劇專門學習,也是議題通識學習。
    教學設計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脈絡從資料(碑碣資料查找)、資訊(碑碣專題發表)、知識(劇本創作)到智慧(戲劇展演),是學習者訊息處理過程。在學習歷程上以自主學習為展現,學生為課程主導者,經由團體討論及團隊合作篩選學習材料,配合專業實習課程的技能,體現跨領域教學成果,並透過情境設計得到角色經驗,培養適性的價值觀。
    教學評估以學生學習狀況、教師教學回饋及教師教學反思三大面向著手分析,經由數據分析與反饋,了解學生學習狀態,設計有利於學生學習的鷹架,作為跨領域教學設計修正。本論就緒論的動機與目的、新店地區碑文探析、新店地區碑碣之課程設計、新店地區碑文教學應用、教師教學成效評估,分章敘述。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5 第四節 研究步驟 21 第二章 新店碑文初探 25 第一節 新店碑文近年彙編概況 25 第二節 新店碑文與國語文學習內容 30 第三節 新店碑文內涵概述 34 第三章 新店碑文之課程設計 49 第一節 新店碑文在地化課程設計目標 49 第二節 新店碑文跨領域課程設計架構 54 第三節 新店碑文跨領域課程實施模式 62 第四章 新店碑文教學應用 65 第一節 教學方案設計 66 第二節 教學實施方式與情形 81 第三節 教學實施成果 88 第五章 教師教學成效評估 103 第一節 學生學習評估 103 第二節 教師教學回饋 108 第三節 教師教學省思 112 第六章 結論 117 引用書目 121

    一、專書
    1.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系列叢書,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2年至1999年。
    2.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縣:正中書局,1992。
    3.李亦園,《文化與修養》,臺北縣:Airiti Press Inc.,2010。
    4.李順仁,《碑情城市:新店地區石碑的歷史意義》,臺北縣:拳山堡文史工作室,2004。
    5.李維棻,《釋名研究》,臺北市:大化書局,1979。
    6.邱秀堂編,《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6。
    7.張曉華:《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2004。
    8.郭双富、王佐榮:《東宮行啟:1923年裕仁皇太子訪臺記念寫真帖》,臺北市:蒼璧出版有限公司,2019。
    9.黃耀東編,《明清臺灣碑碣選集》,收錄於《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第十七至十八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10.蔡宗陽,《應用修辭學》,臺北市:萬卷樓圖書,2001。
    11.鷹取田一郎,《臺灣孝節錄》,臺北府:臺北總督府,1916年。
    12.新店市公所,《宗教之美:地方信仰與發展:導覽手冊》,臺北縣:臺北縣新店市公所,2004。
    13.蔡丁財,《新店人的歷史》,臺北縣:臺北縣新店市公所,2002。
    14.Ranjit Kumar著,胡龍騰、黃瑋瑩、潘道中譯,《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市:學富文化,2000。

    二、期刊論文
    1.卯靜儒、張建成,〈在地化與全球化之間:解嚴後臺灣課程改革論述的擺盪〉,《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卷1期(2005),頁39-76。
    2.古宜靈,〈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的反省〉,《立德學報》,3:1期(2005),頁117-118。
    3.江滿堂、龔儀:〈2012年屏東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滿意度之研究〉,《教育行政論壇》,五卷2期(2013),頁6。
    4.何培夫,〈臺灣的碑碣史料〉,《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6:4期(2000),頁107-113。
    5.李安明,〈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下跨領域領導之思維與作法探析〉,《教育研究月刊》,308期(2019),頁63-79。
    6.林秀蓉,〈在地化・家臺灣:張曉風散文中的屏東書寫〉,《屏東文獻》,22期(2018),頁95-122。
    7.林坤誼,〈統整課程的契機與挑戰〉,《國教天地》,161期(2005),頁70-74。
    8.林玫君:〈表演藝術之課程發展與行動實踐-從戲劇課程出發〉,《課程與教學》,9:4期(2006),頁119-139。
    9.林思騏、郭力平,〈新課綱課程施行之教學歷程~以在地化課程實踐為例〉,《兒童照顧與教育》,6期(2016),頁35-36。
    10.侯雅婷、曾心怡,〈一位教師進行在地化課程之行動研究〉,《小學教育國際研討論》,4.04期(2009),頁3。
    11.容淑華,〈英國教育/劇場理論與實踐初探-從英國教育/劇場之教育哲學觀探討臺灣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中表演藝術教學等相關議題〉,《臺灣戲專學刊》,3期(2001),頁96-111。
    12.張芬芬,〈十二年國教的統整課程與分科課程:對立?取代?互補?〉,《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期(2019),頁195-200。
    13.張嘉育、林肇基,〈推動高等教育跨領域學習:趨勢、迷思、途徑與挑戰〉,《課程與教學》, 22:2期(2019),頁31-48。
    14.莊金德,〈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歷年採藏的碑碣拓本〉,《臺灣文獻》,20:4期(1969),頁175。
    15.許芳懿,〈全球在地化的幼兒課程發展〉,《幼兒教保研究期刊》,3期(2009),頁91-103。
    16.陳仁富,〈教育戲劇課程設計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61期(2007),頁76。
    17.陳伯軒,〈《始得西山宴游記》與右腦思維--跨領域詮釋與教學引導〉,《國文天地》,33:4期(2017),頁61-69。
    18.陳健生,〈課程統整初探〉,《教育曙光》,56卷3期(2008),頁88-96。
    19.楊琇惠、李崗,〈我國課程統整理念之發展與研究現況探究〉,《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17期(2018),頁81-122。
    20.劉怡青,〈從刻石到立碑-由石刻資料看漢碑之發展〉,《止善》,19期(2015),頁77-104。
    21.鄭黛瓊,〈戲劇可以教學嗎?〉,《美學》,147期(2005),頁22-29。
    22.鄭瓊黛,〈臺灣戲劇教育的發展初探〉,《經國學報》, 19期(2003),頁117-129。
    23.戴淑芳,〈臺灣童話的「在地化」省思黃春明及鄭清文作品研究〉,《兒童文學學刊》,16期(2006),頁213-243。
    24.簡茉莉、曾俊凱,〈看見炫麗彩虹-深坑附幼在地化課程紮根〉,《幼兒教育》,28期(2019),頁93-109。
    25.王聖馨,〈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語文領域-國語文「文本表述」中「說明文本」內涵之辨析〉,《語文教育學報》, 6期(2020), 頁45-77。
    26.何培夫,〈臺灣的碑碣史料〉,《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6:4期(2000),頁107。
    27.林吟霞、王彥方,〈情境學習在課程與教學中的運用〉,《北縣教育》,69期(2009),頁69-70。
    28.張曉華,〈表演學-國民中小學表演藝術的本質教學〉,《教師天地》,130期(2004),頁14-21。
    29.游舒文、鍾伯芬,〈芬蘭新課綱對臺灣十二年國教實施跨領域課程之啟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9期(2019),頁71-75。

    三、報紙報導
    1.〈孝女週年紀念〉,《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2月13日,6版。
    2.〈廈文山節孝表彰式〉,《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5月20日,5349號6版。
    3.〈臺北表彰式〉,《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5月8日,5345號6版。
    4.〈德行者表彰式〉,《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5月8日,5580號6版。
    5.〈薄命孝女〉,《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2月25日,5983號6版。
    6.〈籌設孝女紀念碑〉,《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4月23日,6040號4版。
    7.〈獅仔頭山防蕃碑〉,《臺灣日日新報社》(漢文版),1904年2月28日05版。

    四、學位論文
    1.王顗婷,《幼兒園教師實施在地化課程之課程決定》,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2013。
    2.李詠嵐,《戲劇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5。
    3.洪啟昌,《教育行政機關組織文化、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2005。
    4.張巧芳,《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其意義─安平地方的個案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2001。
    5.郭百修,《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2000。
    6.陳麗如,《藝文活動對地方文化推廣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嘉義市國際管樂節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2013。
    7.賴婉玲,《社區大學課程方案推動地方文化發展之研究─以台中縣海線社區大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教育學學系,2005。
    8.戴誌良,《日本皇族來臺行跡與政治教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2015。
    9.鍾欣玲,《幼兒園教師運用故事教學發展在地化課程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2014。
    10.黃怡諼,《嘉義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在地文化認知與在地認同感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2020。
    11.鄭安睎,《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1895〜1920》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2011。

    五、電子資源
    1.文化部,《文化政策白皮書.2018》,https://ccf.moc.gov.tw/index/zh-tw/white_paper,2020年4月19日下載。
    2.國家教育研究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國語文領域》,https://is.gd/NGsS11,2020年3月17日下載。
    3.國家教育研究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群科課程綱要-藝術群》,https://is.gd/RW7SYl,2020年3月25日下載。
    4.國家教育研究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https://is.gd/kd7m4U,2020年2月18日下載。

    六、引用古籍
    1.漢˙司馬遷撰,《史記三家注˙秦始皇本紀》,臺北市:七畧出版社,1991。
    2.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洪葉文化,1999。
    3.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羅立乾注譯、李振興校閱,臺北市:三民書局,199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