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主要以《易傳》為主,兼參考歷代各家註《易》之作,以及後人對《易傳》的研究及論述,專題研討有關《易傳》中的「幾」、「神」思想。在研究方法上,透過對《易傳》「幾」、「神」字義的探究,綜理《易傳》所見「幾」、「神」用字,結合時位觀點與道德論述,分析歸納「幾」、「神」之內涵思想。
全文分別六章為: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文獻探討,以及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第二、三章,分別說明「幾」、「神」文字意涵。第四章到第五章,則透過《周易》時位觀與道德論的層面,分析歸納其在卜筮及道德上的意義。第六章總結全文,透過前文的論述,歸結出《易傳》之「幾」「神」蘊涵著神妙之玄思,其變化微妙、生生不已,是為「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一、古籍專著(依作者時代先後為序)
1.《爾雅》,《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1月再版。
2.﹝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9月初版十二刷。
3.﹝魏﹞王弼:《周易略例》,《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一刷。
4.﹝魏﹞王弼、﹝晉﹞韓康伯:《周易王韓注》,《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一刷。
5.﹝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1月再版。
6.﹝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臺一版第二次印刷。
7.﹝北宋﹞周敦頤:《周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9月臺一版。
8.﹝北宋﹞程頤:《周易傳》,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5月初版四刷。
9.﹝北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初版。
10.﹝北宋﹞張載:《正蒙》,《張載集》,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一刷。
11.﹝北宋﹞張載:《橫渠易說》,《張載集》,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一刷。
12.﹝南宋﹞朱熹:《周易本義》,《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一刷。
13.﹝南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3月再版。
14.﹝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第5次印刷。
15.﹝南宋﹞項安世:《周易玩辭》,《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3月初版。
16.﹝南宋﹞楊萬里:《誠齋易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3月初版。
17.﹝明﹞來知德:《來註易經圖解》,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6月二版八刷。
18.﹝明﹞王夫之:《周易內傳》,《船山易學》,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5月初版。
19.﹝清﹞李光地:《周易折中》,臺中:瑞成書局,2001年10月一版二刷。
20.﹝清﹞惠棟:《周易述》,《惠氏易學》,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8月再版。
21.﹝清﹞惠棟:《易漢學》,《惠氏易學》,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8月再版。
22.﹝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10月三版。
23.﹝清﹞焦循:《易章句》,《易學三書》,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7年7月再版。
24.﹝清﹞焦循:《易圖略》,《易學三書》,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7年7月再版。
25.﹝清﹞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12月10版。
26.﹝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年2月第四次印刷。
27.﹝清﹞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9月臺一版。
二、現代專著(依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1.丁福保編纂:《說文解字詁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12月臺二版。
2.丁四新:《楚竹書與漢帛書《周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次印刷。
3.王師開府:《儒家倫理學析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3月初版。
4.王師開府:《四書的智慧》,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11月初版。
5.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9月修訂一版。
6.王新春:《周易虞氏學》,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初版一刷。
7.方穎嫻:《先秦之仁、義、禮說》,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
8.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10月四版。
9.牟宗三演講、盧雪崑錄音整理:《周易哲學演講錄》,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7月初版。
10.朱維煥:《歷代聖哲所講論之心學述要》,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7月初版。
11.朱永嘉、王知常注譯:《新譯春秋繁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月初版一刷。
12.朱高正:《易經白話例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第七次印刷。
13.余師培林注譯:《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5月二版四刷。
14.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5.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6月初版。
16.吳怡:《易經繫辭傳解義》,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初版三刷。
17.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10月第七次印刷。
18.尚秉和:《周易尚氏學》,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7月臺灣初版。
19.屈萬里:《尚書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11月修訂。
20.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7月初版。
21.季師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10月初版二刷。
22.林麗真:《義理易學鉤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一刷。
23.周法高:《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
24.周甘逢:《周易人生哲學》,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1年7月。
25.周伯達:《周易哲學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4月初版。
26.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臺北:韜略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第二版第一刷。
27.易中天注譯:《新譯國語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1月初版。
28.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臺北: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初版。
29.胡適等:《中國哲學思想論集》,臺北:牧童出版社,1977年4月再版。
30.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大林出版社,1985年7月。
31.姜一涵:《易經美學十二講》,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1月初版。
32.俞學明、陳紅:《中國古代的哲學與宗教》,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4月一刷。
33.胡元玲:《張載易學與道學:以《橫渠易說》及《正蒙》為主之探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8月初版。
34.范良光:《易傳道德的形上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4月二版。
35.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2月初版一刷。
36.容庚編著:《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6月北京第10次印刷。
37.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3年3月第6次印刷。
38.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6月三版。
39.唐君毅:《哲學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5月五版。
40.徐志銳:《周易陰陽八卦說解》,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7月初版五刷。
41.徐志銳:《周易新譯》,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初版。
42.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初版。
43.陳詠明:《儒學與中國宗教傳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44.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重印三版三刷。
45.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 1996 年。
46.張立文:《周易與儒道墨》,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1月初版。
47.張立文:《帛書周易注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8.張善文:《象數與義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月初版一刷。
49.張明弘:《易理述要》,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6月再版。
50.傅佩榮:《傅佩榮解讀易經》,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7月初版三刷。
51.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初版。
52.傅雲龍、柴尚金:《易學的思維》,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6月初版一刷。
53.程石泉:《易學新探》,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月初版。
54.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3月三版。
55.黃錦鋐注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初版18刷。
56.黃師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股分有限公司,1995年3月初版。
57.黃師慶萱:《周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3月增訂二版二刷。
58.黃師慶萱:《新譯乾坤經傳通釋》,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8月初版一刷。
59.黃沛榮:《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增訂一版。
60.黃沛榮:《易學乾坤》,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61.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臺版一刷。
62.曾春海:《儒家哲學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5月。
63.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10月初版。
64.楊儒賓:《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6年11月臺初版。
65.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明文書局,1999年9月再版一刷。
66.廖名春:《帛書《周易》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67.劉錦賢:《儒家保身觀與成德之教》,臺北:樂學書局有限公司,2003年1月初版。
68.趙安民編注:《周易注解》,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2月初版一刷。
69.潘雨廷:《易學史發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70.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8月初版。
71.賴師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11月初版一刷。
72.戴師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2月二刷。
73.顏國明:《易傳與儒道關係論衡》, 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3月。
74.嚴靈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臺一版。
75.嚴靈峯:《馬王堆帛書易經斟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三、單篇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一)期刊論文
1.王師開府:〈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國文學報》,第二十七期,1998年6月。
2.尤煌傑:〈《周易》中的「時間」觀念〉,《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卷第八期,1993年8月。
3.白金銑:〈《周易》「位移性格」哲學初詮〉,《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三期,2002年。
4.李建:〈論儒家生死鬼神觀的非宗教性特徵〉,《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三期,2001年11月。
5.李景林:〈論《周易》對「道」的表達方式〉,《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三卷第一期,2006年1月。
6.李景林:〈殷周至春秋天人關係之演進初論〉,《孔孟學報》,第七十期,1995年9月。
7.呂紹綱:〈《周易》的哲學精神〉,《哲學雜誌》,第十六期,1996年4月。
8.杜勇:〈淺談周人的天命思想〉,《孔孟月刊》,第三十六卷第五期,1998年1月。
9.吳建明:〈《易傳》「天人合德」思想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二十二期,2007年6月。
10.吳嘉明:〈《論語》言「天」、「命」之義理析論》,《問學集》,第十六期,2009年2月。
11.康全誠:〈試論《周易》的倫理道德思想〉,《應用倫理教學語研究學刊》,第四卷第一期,2009年1月。
12.孫劍秋:〈研讀《易經》的方法〉,《國文天地》,第二十一卷第一期,2005年6月。
13.孫劍秋:〈易經中的體用哲學〉,《中華易學》,第七卷四期,1986年6月。
14.唐玉珍:〈《彖傳》剛柔彙析〉,《孔孟月刊》,第三十七卷第一期,1998年9月。
15.曾春海:〈《周易》天人關係說之形成與涵義〉,《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六卷第十二期,2009年12月。
16.曾美雲:〈《周易.繫辭傳》「聖人」釋義〉,《新竹教育大學學報》,第二十二期,2006年2月。
17.黃淑貞:〈《周易》「移位」、「轉位」論〉,《孔孟月刊》,第四十四卷第五、六期,2006年2月。
18.黃淑齡:〈《繫辭》「退藏於密」析論〉,《臺北科技大學學報》,第三十二之二期,1999年9月。
19.黃師慶萱:〈《周易》位觀初探〉,《中華易學》,第十六卷十二期,1996年2月。
20.張簡茂宏:〈程顥「仁」之思想與《易傳》〉,《孔孟月刊》,第四十二卷第一期,2003年9月。
21.張德文:〈德業並進,成性存存──《易傳》的人格設計理論及其立論基礎天道觀〉,《孔孟月刊》,第三十六卷第九期,1998年5月。
22.張曉芬:〈王弼《易》注中時位進退的倫理觀〉,《古今藝文》,第三十三卷二期,2007年2月。
23.趙中偉:〈形而上者謂之道──《易傳》之「道」的本體詮釋與創造詮釋〉,《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一卷第十期,2004年10月。
24.趙中偉:〈乾元用九,乃見天則──《周易》「天」之思想的創造性詮釋〉,《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四卷第十期,2007年10月。
25.廖名春:〈二二相耦,相反為義──《周易》卦義新論〉,《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一卷第十期,2004年10月。
26.鄭萬耕:〈易學中的「神」妙觀〉,《中國文化月刊》,第183期,1995年1月。
27.鄭吉雄:〈從卦爻辭字義的演繹論《易傳》對《易經》的詮釋〉,《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
28.鄧秀梅:〈從《周易》建立道德的形上學》,《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三十六卷第二期,2005年11月。
29.蔡月娥:〈論《周易》「習險解難」之道〉,《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5期,2008年9月。
30.蔡妙真:〈論王弼《周易注》中之「變」〉,《孔孟月刊》,第四十二卷第九期,2004年5月。
31.蔡憲昌:〈《周易》因時乘變哲學之研究〉,《嘉義技術學院學報》,1999年6月。
32.鄭力為:〈易傳性命與天道思想之析論〉,《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十二期,1970年9月。
33.鄭炳碩:〈「易經」之人觀〉,《鵝湖月刊》,第一四卷第一○期,1989年4月。
34.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一)──孔子與《周易》關係的歷史說明〉,《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六期,2002年1月。
35.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二)──《周易,乾.文言傳》「子曰」釋義〉,《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六期,2002年2月。
36.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三)──《周易.繫辭上》「子曰」詮釋及其現代意義〉,《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七期,2002年3月。
37.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四)──《周易.繫辭下》「子曰」詮釋及其現代意義〉,《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八期,2002年4月。
38.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五)──帛書《易傳.二參子問》「孔子曰」條理簡釋〉,《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九期,2002年5月。
39.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六)──帛書《易傳》中〈繫辭〉、〈易之義〉、〈要〉、〈繆和〉與〈昭力〉綜合說明〉,《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十期,2002年6月。
40.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七)──帛書《易傳.易之義》「子曰」條理簡釋〉,《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十一期,2002年7月。
41.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八)──帛書《易傳.要》「夫子曰」條理簡釋〉,《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十二期,2002年8月。
42.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九)──帛書《易傳.繆和》「先生曰」與「子曰」分節簡釋〉,《孔孟月刊》,第四十一卷第一期,2002年9月。
43.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十)──帛書《易傳.昭力》「子曰」、「先生曰」條理簡釋〉,《孔孟月刊》,第四十一卷第二期,2002年10月。
44.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十一)──《周易.大象》「自然之道」與「人文之德」義理條釋〉,《孔孟月刊》,第四十一卷第三期,2002年11月。
45.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十二)──《周易.文言傳》道德義涵解析〉,《孔孟月刊》,第四十一卷第四期,2002年12月。
46.賴師貴三:〈《周易》「命」觀初探〉,《國文學報》,第三十期,2001年4月。
47.戴師璉璋:〈從易傳看儒家的創造精神〉,《鵝湖》,第十一卷第五期,1985年11月。
48.戴師璉璋:〈王弼易學中的玄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創刊號,1991年3月。
49.顏國明:〈《易傳》的圓融精神〉,《鵝湖》,第二一卷第五期,1995年11月。
(二)學位論文
1.千炳敦:《易傳道德形上學研究──並省察王弼與朱子之易學》,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12月。
2.尹任圭:《易經之「生生」思想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6月。
3.呂依靜:《《周易》之道德哲學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7月。
4.林智偉:《《易.繫辭》憂患九卦的理解與解釋》,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5.林超群:《《周易》之宇宙論及其人生哲學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3月。
6.林文莉:《《周易.繫辭》義理詮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5月。
7.吳嘉明:《由「窮神知化」論張載境界、修養與現象之互攝關係》,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8.陳韻如:《易繫辭傳之思想體系試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9.曾宣靜:《《周易》經傳方位觀念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10.張銀樹:《易傳哲學思想析論》,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元月。
11.賴師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5月。
12.賴師貴三:《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5月。
13.盧玲甄:《《周易》卦變循環思想研究──以十二消息卦為核心》,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8月。
14.蕭靜芝:《《易傳》解經方式及其哲學思想》,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