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淑于
論文名稱: 中藥材板藍根及大青葉之成分分析與基原辨識
指導教授: 許順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化學系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8
中文關鍵詞: 板藍根大青葉指紋圖譜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高效液相層析儀(HPLC)為測定中藥指標成分的常用分析工具,而近年來高效液相層析質譜儀(LC-MS)的發展,亦使其在天然藥物分析上逐漸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利用HPLC配合柱前衍生化方式,分析板藍根及大青葉藥材中的10個胺基酸成分,利用LC-MS偵測10個有機酸類及其他藥理活性成分,並開發一HPLC分析方法,建立各品種之化學指紋圖譜。另外誘導偶合電漿質譜儀(ICP-MS),是目前用於無機元素分析的主要方法,本研究亦利用ICP-MS,對板藍根及大青葉藥材中的水溶性無機元素進行分析,並應用於藥材基原之化學辨識。

    本研究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為藥理活性成分分析,板藍根及大青葉為常用之清熱解毒藥材,而中藥材的清熱解毒功效,主要集中於其活性成分的抗菌及抗內毒素作用,在板藍根及大青葉中以胺基酸類及有機酸類成分為主。胺基酸類採用柱前衍生化方式,以DNFB(2,4-dinitrofluorobenzene)為衍生試劑配合HPLC進行分析,可於60分鐘內成功分離板藍根及大青葉中10種主要的胺基酸成分(Asp, Ser, Glu, Gly, Pro, Arg, γAB, Trp, Val, Tyr )。有機酸及其他藥理活性成分則以HPLC-MS進行分析,採用SIM模式,可於60分鐘內偵測10種藥理活性成分(adenosine, indican, vanillic acid, syringic acid, anthranilic acid, salicylic acid, benzoic acid, tryptanthrin, indigo, indirubin)。上述分析方法亦使用於板藍根及大青葉加工製品,如板藍根濃縮顆粒及青黛。

    第二部份為各品種之指紋圖譜建立,板藍根及大青葉市售品種混雜,除《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所收載之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根(板藍根)、葉(大青葉),及爵床科植物馬藍(Baphicacanthus cusia Bremek.)的根、莖、根莖(南板藍根)及葉(南板藍葉)外,另有來自豆科野木藍(Indigofera suffruticosa Miller.)、馬鞭草科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Turcz.)等數種植物的代用品。本研究開發一HPLC分析方法,以32個吸收峰作為基原辨識的依據,建立化學指紋圖譜。

    第三部份為水溶性無機元素分析,利用ICP-MS,進行板藍根及大青葉藥材中水溶性無機元素之定量及半定量分析,並應用於藥材基原之化學辨識。而基原辨識方面,除採人工方式分類外,亦配合使用多變量統計軟體如SPSS、HCE等,進行區別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群聚分析,其結果可作為中藥材基原辨識及品質控管的參考。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高效能液相層析(HPLC)………………………………………….4 第三節 HPLC分析條件參數及適宜性評估.……………………………..8 第四節 液相層析/電灑/質譜儀(LC-ESI-MS)…………………………….11 第五節 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ICP-MS)………………………………….13 參考資料…………………………………………………………………...15 第二章 板藍根及大青葉藥理活性成份之分析研究 第一節 前言……………………………………………………………….16 第二節 胺基酸類成分之分析方法開發………………………………….21 第三節 有機酸及其他藥理活性成分之分析方法開發………………….44 第四節 各品種藥理活性成分含量比較………………………………….64 第五節 加工製劑青黛及板藍根濃縮顆粒藥理活性成分含量之研究….68 參考資料…………………………………………………………………...77 第三章 板藍根及大青葉化學指紋圖譜之建立 第一節 前言……………………………………………………………….79 第二節 板藍根及大青葉成分之HPLC分析方法開發………………….90 第三節 板藍根及大青葉藥材基原之化學辨識…...……………………111 第四節 板藍根及大青葉市售品種調查……………………………...…123 參考資料………………………………………………………………….130 第四章 板藍根及大青葉水溶性無機元素之分析研究 第一節 前言……………………………………………...………………132 第二節 板藍根及大青葉水溶性無機元素之比較……………………...134 第三節 多變量統計分析……………………………………………...…152 參考資料………………………………………………………………….185 第五章 結論…………………………………………………………………186

    第二章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九九五年版第一部,pp. 207-208,廣東科技出版社,廣州,1995。
    [2] 何玉玲、郭昭麟、高國清、陳忠川、張永勳,中醫藥雜誌,2001,12, 267。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三卷,pp. 709-713,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99。
    [4]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中藥志,第一冊,pp. 453-458,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93。
    [5]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七卷,pp. 452-454,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99。
    [6]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中藥志,第五冊,pp. 846-849,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93。
    [7]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三卷,pp. 713-715,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99。
    [8]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七卷,pp. 450-452,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99。
    [9] 劉云海、丁水平,中國醫院藥學雜誌,2001,21,326-328。
    [10] 劉云海、丁水平,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1,32,149-151。
    [11] 劉云海、秦國偉、丁水平、吳曉云,醫藥導報,2003,22,591-594。
    [12] 孫廣蓮、胡志力、孟紅,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24,137-138。
    [13] 梁永紅、侯華新、黎丹戎、邱莉、吳華慧,中草藥,2000,31,531-533。
    [14] 侯華新、黎丹戎,中國新藥與臨床藥理,2002,13,156-158。
    [15] 何玉玲,板藍根、大青葉及青黛之生藥學及藥理學研究,p. 199,中國醫藥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2001。
    [16] 劉云海、方建國、貢雪凡、謝委,中草藥,2003,34,926-927。
    [17] 方建國、施春陽、湯杰、王文清、劉云海,中草藥,2004,35,60-61。
    [18] 劉思貞、祝希嫻、邵玉芹、馬天波,中草藥,1999,30,650-651。
    [19] 梁永紅、侯華新、黎丹戎、秦菁、邱莉、吳華慧,中草藥,2000,31,531-532。
    [20] 曾慶田,中草藥,1982,13,24-25。
    [21] 張潤珍、張玉文,中草藥,2000,31,475-476。
    [22] Gopalakrishnan V, Burton PJ, Blaschke TF, Anal. Chem., 1996, 68, 3520-3526.
    [23] Hikal AH, Lipe GW, Slikker W Jr, Life Sci., 1988, 42, 2029-2032.
    [24] Neidle A, Banay-Schwartz M, Sacks S, Anal. Biochem., 1989, 180, 291-294.
    [25] W. D. Hill, F. H. Walters, T. D. Wilsons, J. D. Stuard, Anal. Chem., 1979, 51, 1738-1743.
    [26] 陳妍藍、付宜和、王國林,藥物分析雜誌,1990,10,19-20。
    [27] R. L. Heinribson, S. C. Meredith, Anal. Biochem., 1983, 136, 65-74.
    [28] S. Einarsson, B. Josefeson, S. Lagerkvist, J. Chromatogra., 1983, 282, 609-618.
    [29] 喬章星,現代應用藥學,1991,8,14-16。
    [30] 趙宇新、李曼玲,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2004,10,8-9。
    [31] 崔熙、李松林、王建新、姚筱銳,中藥材,1992,15,17-18。
    [32] 曹令杰、楊東升、陳松光、陳矛,中成藥,2004,26,87-89。
    [33] 李彬、陳萬生、楊根金、張並東、喬傳卓,2000,21,207。
    [34] 方淑賢、劉云海、謝委,中國藥房,2003,14,691-692。
    [35] 范國榮、胡晉紅、李博華、張漢明,林梅、安登魁,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0,31,111-114。
    [36] Xiaoyun Wu, Yunhai Liu, Wanyun Sheng, Jie Sun, Guowei Qin, Planta Medica, 1997, 63, 55-57.
    [37] 徐琀、方建國、劉云海,中草藥,2003,34,10。
    [38] 肖珊珊、金郁、孫毓慶,瀋陽藥科大學學報,2003,20,455-459。
    [39] 張穎,河北中西醫結合雜誌,1999,8,341-342。
    [40]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七卷,pp. 445-450,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99。
    [41]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中藥志,第五冊,pp. 846-849,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93。
    [4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九九五年版第一部,p. 210,廣東科技出版社,廣州,1995。
    第三章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三卷,pp. 709-713,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99。
    [2]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中藥志,第一冊,pp. 453-458,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93。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七卷,pp. 452-454,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99。
    [4]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中藥志,第五冊,pp. 846-849,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93。
    [5]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三卷,pp. 713-715,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99。
    [6]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七卷,pp. 450-452,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99。
    [7] 唐,蘇敬,新修本草,p. 185,安徽科技出版社,合肥,1981。
    [8]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校點本),pp. 174-175,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79。
    [9] 明,陳嘉謨,本草蒙筌,卷一,p. 62,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8。
    [10] 周太炎,植物分類學報,1978,16,98-100。
    [11] 《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上冊,pp. 497-498,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75。
    [12] 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中藥鑑別手冊,第一冊,pp. 296-298,科學出版社,北京,1972。
    [13] 成都中醫藥院,中藥鑑定學,p. 67,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74。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pp.32-33,北京,1995。
    [15] 樓之岑、秦波,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第一冊,p. 263,北京醫科大學及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北京,2001。
    [16] 四川衛生廳,四川中藥材標準,pp. 23-24,四川衛生廳,成都,1987。
    [17] 黃變才、楊芬,廣西植物,1988,8,239-243。
    [18] 謝宗萬,中藥材品種論述,上冊,pp. 304-307,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64。
    [19] 何玉玲,板藍根、大青葉及青黛之生藥學及藥理學研究,pp. 22-24,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2001。
    [20] 何玉玲,板藍根、大青葉及青黛之生藥學及藥理學研究,pp. 25-27,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2001。
    [21] 何玉玲、郭昭麟、高國清、陳忠川、張永勳,中醫藥雜誌,2001,12, 267-283。
    [22] 裴鑒,中國植物誌,1982,65,150。
    第四章
    [1] 吳藍黛,陜西中醫學院學報,1988,11,33-38。
    [2] 王富麗、羅沃娥、劉斌,時珍國醫國藥,2004,15,449。
    [3] HP 4500 Chemstation operator manual, Chapter 10, 1997.
    [4] http://www.khshb.gov.tw/trophy/trophy_j.htm;高雄縣政府衛生局,台灣。
    [5] http://www.bio.ncue.edu.tw/~8823010/m1.htm;彰化師大生物系,台灣。
    [6] 林清山,多變項統計分析法,東華書局,台北,1988。
    [7] 陳順宇,多變量分析,第一章,p.1,華泰書局,台南,2004。
    [8] 陳順宇,多變量分析,第一章,p.5,華泰書局,台南,2004。
    [9] 陳順宇,多變量分析,第一章,p.9,華泰書局,台南,2004。
    [10]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SPSS for windows-多變量統計分析,第七章,p.3,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3。
    [11] 陳順宇,多變量分析,第六章,p. 1,華泰書局,台南,2004。
    [12]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SPSS for windows-多變量統計分析,第八章,p.1,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3。
    [13] 陳順宇,多變量分析,第一章,p.1,華泰書局,台南,2004。
    [14] Einax, J. W., Zwanziger, H. W.,Geib, S., Chemometrics in environmental analysis, Chapter 4, p. 78, Weinheim, Germany, 1997.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