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盈數
論文名稱: 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成癮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Study o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ounty Related Factors in Internet Addiction
指導教授: 呂昌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5
中文關鍵詞: 網路成癮自尊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網路使用時間
英文關鍵詞: internet addiction, self-esteem, depress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hours of internet us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個人背景、自尊、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傾向的關係。以台北縣某國中的學生為研究母群體,依比率抽樣
    取得417名樣本,採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得到有效問卷406份(97.3%)所得資料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會因性別、學業成就不同而有不同,男性、學業成就差者,網路成癮傾向高。
    二、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不會因年級不同而有不同。
    三、研究對象的自尊與網路成癮有關,自尊越正向者,網路成癮傾向越低。
    四、研究對象的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成負向關係;網路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傾向成正向關係。
    五、研究對象的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成正向關係。憂鬱傾向越高者,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五、研究對象的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成正向關係。網路使用時間越長,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六、個人背景因素、自尊、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網路使用時間對網路成癮傾向的解釋力為58.5%,其中憂鬱傾向、網路使用時間、網路人際關係、性別、學業成就為重要變項。

    最後根據研究所得的結果對於教育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網路成癮研究提出建議。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background factors, self-esteem, depress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hours of internet use,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The subjects wer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ounty. By using proportional sampling method, 406 valid samples (response rate 97.3%) provided data with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Data was analyzed with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ternet addiction in terms of the gender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of male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students.
    2. 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ternet addiction in terms of the grades.
    3. Self-esteem we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4. Real relationships we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Virtual relationship on the internet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5. Depression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6. Hours of internet use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7. The background factors, self-esteem, depress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hours of internet use could explain 58.5% varia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Depression, hours of internet use, virtual relationship on the internet, gender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are important factors.

    目 次 第一章、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6 第五節 名詞界定………………………………………………… 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網路成癮………………………………………………… 9 第二節 網路成隱及其相關因素…………………………………14 第三節 國中生網路成癮相關研究…………………………… 34 第三章、研究方法………………………………………………………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9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47 第四章、結果與討論………………………………………………… 50 第一節 國中生個人背景變項、自尊、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網 路使用時間和網路成癮傾向的現況及分析……………50 第二節 國中生個人背景因素、人際關係、憂鬱傾向、自尊、網路使用時間分別與網路成癮的關係及分析。…………62 第三節 國中生個人背景因素、自尊、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網路使用時間對網路成癮傾向的預測情形及分析………70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74 第一節 結論…………………………………………………… 74 第二節 建議…………………………………………………… 76 參考文獻……………………………………………………………… 81 附錄一預試問卷 ……………………………………………………95 附錄二正式問卷 ……………………………………………………101

    參 考 文 獻
    中文部分
    王淑鄉(2007)青少年憂鬱、依附型態與負向情緒調節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王智弘(2009)。網路諮商、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台北:學富文化。
    王舒薇(2003)。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交友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黛玉(2004)。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黛玉(2008)。正視青少年網路成癮問題及網際網路之功能~父母如何與現代e世代的孩子共同學習成長。諮商與輔導。272期 (2008/08) 。60-62。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朱惠瓊(2003)。從網路成癮症談青少年網路人際互動特質。諮商與輔導。206。p35-40。
    何振珮(2006)。花蓮市國民中學學生網路成癮傾向與身心健康、學業成績之相關性研究。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佳煇(2004)。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資訊社會研究。7。頁173。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峻豪(2008)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和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呂謂正(2008)。國中生網路成癮與青少年憂鬱症之相關研究,以新竹縣市國中生為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李曉君(2005)。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生為例。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學刊,2,12。
    林以正、王澄華、吳佳輝(2005)。網路人際互動特質與依戀型態對網路成癮的影響。中華心裡學刊。47(3),289-309。
    林杏足(1997)。諮商中當事人自尊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季謙(2004)。不同網路能力、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中小學生對網路成癮的影響。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宜樟、林智圓(2003)。青少年網路沉迷行為因素與輔導策略探討。屏中學報。11。p17-32。
    林芥佑(2005)。社交技巧訓練團體對國小高社交焦慮學童之效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旻沛(2004)。大專校院學生網路成癮盛行率及認知因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唯斯(2008)。國中生網路成癮、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瑞芳附近地區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清財(1984),青少年自我統整與心理特質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施文玲(2006)。社會交換理論之評析。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5。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2/52-15.htm(最後 閱覽日2009/7/8)
    施香如(2001)。迷惘、迷惘-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生輔導,74,58-67。
    柯志鴻(2007)。潛藏在網路成癮背後的憂鬱症。高醫醫訊月刊。27(1)。p9。
    徐世杰(2003)。青少年憂鬱與社會畏懼、雙親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徐春蓉(2001)。國小學童的自尊、內外控、父母管教方式與害羞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翁嘉英(民86)。失能性慢性病患之自我評價歷程與自尊感對其初期因應策略的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民國98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最後閱覽日2009/7/7)。
    張仁獻(2003)。台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芝鳳(2000)。青少年與父母以及與同儕間的依附關係對其自我價值之影響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版)。台北市:東華。
    張高賓(2009)。父母教養態度、家庭心理環境與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6。p93-117。
    梁朝雲(2001)。在學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分析及輔導方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9(1),43-69。
    許仲毅(2007)。國小學生網路成癮、從眾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連廷嘉(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行為成因之質性分析研究。屏中學報。12。p6-26。
    連廷嘉(2007)。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對青少年網路成癮行為之成效研究。諮商輔導學報。7。p39-64。
    郭娉如(2008)。大學生社交焦慮傾向、反芻思考、寂寞感及網路使用時間之相關研。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郭靜靜(2004)。青少年憂鬱傾向、生活壓力、冒險行為對其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佩庭(2008)。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動機與網路成癮之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根旺(2003)。阿德勒取向探索活動對國小低自尊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素惠(2004)。教師工作壓力探討。諮商與輔導,229,28-34。
    陳淑惠(1998)。上網會成大癮!﹖。科學月刊。29:6=342。p477-481。
    陳淑惠(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 87-2511-S-002-023-N。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9-2511-S-002-010-N 。
    陳淑惠(2002)。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需求與適應觀點研究(二):網路沉迷學生之心理治療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45(3),279-294。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彭郁歡(2004)。青少年休閒時間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森期(2002a)。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游森期(2002b)。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成因探討。學生輔導通訊,83,109-118。
    馮嘉玉(2003)。國中學生電玩遊戲使用經驗、成癮傾向及其自覺健康狀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玉蘋(2004)。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佳寧(2007)。大學生合作性人格特質與網路成癮傾向相關性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正誠(2003)。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楊明仁(2002),台灣的社會與憂鬱,學生輔導通訊,80,52-59。
    楊媄媜(2005)。國中生網路成癮與心理需求相關性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靜芳(2003)。社交焦慮、網路社交焦慮與網路環境特性之關聯性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溫婉玉(2009)。大學生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和網路成癮傾向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懿萱(2008)。台北市兩所國中學生同儕情感關係、學業成就與自尊關係之縱貫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董氏基金會(2002)。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取自
    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3&Page=1(最後閱覽日2009/10/01)
    董潔如(2003)。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廖家和(2009)。影響中學學生網路成癮與虛擬人際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以臺中縣某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文尚 (2004)。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甫欣(2004)。從村里與社區組織功能探討兩者之競合-以新竹地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蔡佩珍(2003)。減重患者自尊、焦慮與自我效能等因素探討。私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蔡宛珊(2008)。台北市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與吸菸行為的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鄧瑞源(2007)。新竹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及其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戴秀津(2003)。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及其身心健康影響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戴秀津、楊美賞、顏正芳(2004)。臺灣南部青少年網路成癮及其對身心健康影響之探討。慈濟醫學。16:4。p241-248。
    謝明達(2004)。國民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辨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謝龍卿、黃德祥(2005)。青少年網路成癮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6/7,29-62。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沈迷現象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如佑(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相關因子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凃嘉玟(2005)。青少年網路成癮因素之探討與預防之道。諮商與輔導。232。p29-35。
    英文部分
    Armstrong, L., Phillips, J., & Saling, L. (2000). 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heavier internet us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53(4), 537-550.
    Bellack,A.& Hersen,M.(1979.Role-play test for assessing social skills:Are they useful ?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47,335-342.
    Brammer,L.M.(1993).The help ring relationship: Process and skill.New York:Allyn and Bacon.
    Brenner,V.(1996).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XLVII. 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 abuse and addiction:The first 9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Psychological Reports, 80(2), 879-882.
    Cotton,N.S.(1985). The development and self-esteem regulation. In J.E.Mack & S.L.Ablon (Eds.), The Development And Sustenance of Self-esteem In Childhood (pp. 122-150). 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Inc.
    Egger, O. & Rauterberg, M. (1996), Internet Behavior and Addiction, 4(1), 11-40.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idemployee.id.tue.nl/g.w.m.rauterberg/ibq/report.pdf(最後閱覽日2009/12/12)
    Goldberg,I.(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Retrieved January 9,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rnet_addiction_disorder(最後閱覽日2009/7/12)
    Griffths,M(1998).Internet addition:Does it really exist? In J.Gackenbach(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intrapersonal,and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pp.61-65). 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
    Krejcie, R. V., & Morgan, D.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3), 88.
    Keum, S. J. & Seon, Y. H. & Ja,Y.C.(2008).Internet Addiction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Among Korean Adolescents.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78(3),p165-171.
    Podesta, C. (1990). Self-esteem and the six-second secret. Newbury, CA: Sage.
    Pope, A.W., McHale, S. M. & Craighead,W. E. (1988). Self-esteem enhancement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Suler,J.(1996). Internet Addiction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usr.rider.edu/~suler/psycyber/ausinterview.html
    (最後閱覽日2009/12/1)
    Suler, J. (2004). Computer and cyberspace addi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analytic Studies, 1, 359-362.
    Schutz, W. C.(1973). Enocounter, In Raymonl Corsini (Ed). Current
    psychotherapies. Itasca, Illinois: F. E. Peacock.
    Turk,C.L.,Heimberg,R.G.,& Hope,D.A.(2001).Social anxiety disorders. InD.H.Barlow (Eds),Clinical handbook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 a step-by-step treatment manual (pp.114-153). New York: Guilford.
    Young, K. S. & Rogers, R. C. (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1(1), 25-28.
    Young, K. S.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Retrieved January 9,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newdisorder.htm(最後閱覽日2009/7/12)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30/10/0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