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淑娟 |
---|---|
論文名稱: |
馮夢龍纂評時調民歌美學研究 |
指導教授: |
邱燮友
Qiu, Xie-You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63 |
中文關鍵詞: | 馮夢龍 、時調 、民歌 、掛枝兒 、山歌 、美學 、俗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54 下載:9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馮夢龍所纂輯之時調民歌,是其纂編眾文學作品中研究較弱的一環,亦是明代俗文學領域中,較被忽略者。要全面認識和評價馮夢龍的地位和成就,不能忽略其時調民歌之纂評。本論文「馮夢龍纂評時調民歌美學研究」,以朱光潛所論「表現」一詞的意涵為思考路逕,以美學中審美的活動、美感等角度,探討馮夢龍纂評時調民歌在美學上的意義,包括纂評的心理原因、歷史原因與纂評之作品美感方面等探討。全文凡分八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前賢研究成果、範圍、材料與方法步驟。
第二章「馮夢龍之生平與著述」,凡分三節:第一節「生平與性格述要」,簡要概括馮夢龍的一生,並從其一生行事勾勒其性格大要;第二節「時調民歌之纂評」,完整認識馮夢龍纂評時調民歌之工作,包括《掛枝兒》《山歌》之搜集、編纂與成書概況,馮夢龍評點之內容與特色;第三節「其他著作」,簡要羅列馮夢龍在史學、經學、筆記小品、詩文方面之著作,以及通俗文學領域小說、戲劇、笑話之成果。
第三章「馮夢龍纂評時調民歌之背景緣由」,凡分四節:第一節「情的追求」,以馮夢龍一生特殊的遭際與性格思想,探討其心理層面之原因;第二節「市井風尚」,就其青年時期長期混跡的市井環境,探究其編纂時調民歌之歷史背景,包括市井的文化意涵、市井形成的關鍵因素、市井的特色等探討;第三節「文藝思潮」,就晚明特殊的文藝思潮「惟情惟真」與「引古證今」加以分析其纂評之時代文藝思潮背景;第四節「民歌價值觀」,歸納解析明人眾聲喧譁的民歌觀點,如「真詩在民間」等,以明時代觀點的影響。
第四章「馮夢龍纂評之時調民歌形體美」,凡分三節:第一節「詩樂體式」分別探討《掛枝兒》與《山歌》在體制、體式上之特色,如格律、押韻、音樂曲調等;第二節「語彙模式」,就《掛枝兒》與《山歌》所使用之語彙類型加以歸納、分析,包括「新詞新義」之使用,方言、市語、熟語--成語、諺語、歇後語之運用;第三節「篇章結構」,分析歌者主觀內在節奏之律動與外物之客觀節奏交感後所外現之情感結構模式,包括「篇」結構--「起開合、起承轉合」、套句起句,「章」結構--重章疊句、視覺轉換等。
第五章「馮夢龍纂評之時調民歌情思美」,分析馮夢龍所纂評之時調民歌在思想及情感方面所呈現之光環。凡分三節:第一節「情愛所鍾」,分析馮夢龍所纂集的歌謠以男女情愛為主的情歌占大宗,即所謂的「私情譜」,並進一步剖析市井兒女們鍾於情愛、渴情慕愛的種種心緒;第二節「女性自主」,在清新健康的情愛觀下,《掛枝兒》與《山歌》中有著市井兒女們大膽衝破禮教樊籬的自主意識,包括愛情自由與婚姻自主,顯見女性自我意識覺醒與禮教重壓下對於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與節烈之反動;第三節「世情嘲謔與寫真」,計有妓業與狎妓之諷、反「以華為美」之侈靡風、反山人之偽道學、纏足與守節之謔等世情內在揭露與嘲謔,藉此等揭露與嘲謔反顯真理,從醜的反對以見其美的一面。
第六章「馮夢龍纂評之時調民歌審美意趣」,總合明人所言與時調民歌之藝術特色,分析馮夢龍所纂評之時調民歌不同的接受對象所擁有之不同審美意趣。凡分四節:第一節「情與真」,此是詩歌之本質,亦是明代文人在理、欲衝突之下,審美情感之最佳出口;第二節:「意與象」,解析「意象」意涵,並具體分析《掛枝兒》《山歌》中意象之運用,承繼著〈風〉詩歌比喻之傳統;第三節「俚與俗」與第四節「諧與隱」,分項詮釋「俚俗」與「諧」、「隱」之意義與趣味釐析。
第七章「馮夢龍纂評時調民歌之美學價值與成就」,就明代文藝界談論不已的「真詩在民間」議題以及「尊情」的張揚,探討馮夢龍對於時調民歌的纂評,所具有的美學價值與成就。凡分二節:第一節「確立真詩意涵」;明代馮夢龍之前李夢陽等復古派與革新派等理論與實質創作得失互見,而馮夢龍的輯錄工作與思想認識,在晚明美學上有「確立真詩意涵」之價值與成就;第二節「建構情教體系」,說明馮夢龍對於滿篇「私情之譜」的時調小曲編纂成輯並賦予「藉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藥」編纂旨趣,是曾經傾心追求愛情的他,以曲折的方式、變相的寄托,於生活中大量收集情歌〈掛枝兒〉詞與〈山歌〉,繼續其對「情」與「真」的追求;爾後《情史》的編輯,「情教說」理論成立,聯繫其相關處,《掛枝兒》與《山歌》之纂評是馮氏情教體系建構的開始。
第八章「結論」,綜括研究成果,以呈現馮夢龍纂評時調民歌美學研究之成果與價值;檢討研究過程,並預擬馮夢龍研究與美學研究未來進一步的開拓與展望。
參考書目
一、馮夢龍著作
明.馮夢龍編:《情史》,《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1990年版。
明.馮夢龍編著:《古今小說》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版。
明.馮夢龍編著:《醒世恆言》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版。
明.馮夢龍編著:《警世通言》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版。
明.馮夢龍編撰:《馮夢龍全集》43冊,魏同賢主編,上海:上海古籍,1993年版 。
明.馮夢龍編撰:《馮夢龍全集》22冊,魏同賢主編,南京:江蘇古籍,1993年版。
明.馮夢龍編著:《麟經指月》,上海:上海古籍,1993年版。
明.馮夢龍編著:《明清民歌時調集》,上海:上海古籍,1986年版。
明.馮夢龍編著:《太霞新奏》,上海:上海古籍,1993年版。
明.馮夢龍編:《墨憨齋歌》,台北:學海,民國71年版。
明.馮夢龍編:《新列國志》,上海:上海古籍,1994年版。
二、史料、筆記、文集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民國78年版。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民國78年版。
漢.孔安國傳(舊題),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民國78年版。
漢.司馬遷著:《史記》,台北:鼎文,民國85年版。
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台北:中華,民國54年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民國78年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民國78年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民國78年版。
漢.劉向原著:《新譯烈女傳》,黃清泉注譯,陳滿銘閱校,台北:三民,民國85年版。
漢.劉向撰,陳國慶編:《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台北:木鐸,民國72年版。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民國78年版。
梁.劉勰:《文心雕龍》,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71年版。
梁.昭明太子傳,唐.李善注:《文選》,台北:藝文,民國80年版。
唐.徐堅等撰:《初學記》,台北:台灣商務,民國72年版。
唐.劉禹錫:《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1989年版。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台北:台灣商務,民國69年版。
宋.朱熹編:《河南程氏遺書》,台北:台灣商務,1978年版。
宋.李昉編:《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民國70年版。
宋.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台北:里仁,1981年版。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1983年版。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民國54年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民國75年版。
元.左克明《古樂府》,《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
元.劉履:《風雅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70,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版。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上海:上海古籍,民國81年版。
明.王錡:《寓圃雜記》,北京:中華,1984年版。
明.王陽明:《王陽明選集:傳習錄》,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宋元明清善本叢刊。
明.王陽明:《傳習錄》,台北:台灣商務,民國80年版。
明.王慎中:《遵巖集》(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民國77年版。
明.王驥德:《曲律》,《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四》,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版。
明.田汝成輯:《西湖遊覽志餘》,杭州:浙江人民,1980年版。
明.江盈科:《雪濤小說》,《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民國73年版。
明.伍袁萃:《林居漫錄》,台南:莊嚴文化,民國84年版。
明.何文煥編訂:《歷代詩話》,台北:藝文,民國72年版。
明.何良俊:《四有齋叢說》,北京:中華,1959年版。
明.何景明:《大復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67),台北:台灣商務,民國72年版。
明.呂天成:《曲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版。
明.宋懋澄:《九籥集》,中國社會科學,1984年版。
明.李贄:《明燈道古錄》,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初版,民國76年版。
明.李贄:《初潭集》,台北:漢京,1984年版。
明.李贄:《焚書/續焚書》,台北:漢京,1984年版。
明.李贄:《藏書》,台北,台灣商務,1974年版。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叢書集成初編2576),北京:中華,1985年版。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台北:新文豐,民國65年版。
明.李開先:《李開先集》,北京:中華,1959年版。
明.李夢陽:《空同集》(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民國77年版。
明.李攀龍:《滄溟集》(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民國77年版。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台北:新興,1984年版。
明.沈寵綏:《度曲須知》,《歷代詩史長編》2輯第5冊,台北:鼎文,1974年版。
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版。
明.施耐庵著、葉晝評:《李卓吾批評忠義水滸傳》(容與堂藏板),上海:上海古籍,1994年版。
明.胡廣等編:《性理大全》,台北:台灣商務,民國59年版。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民國69年版。
明.胡應麟:《詩藪》,台南:莊嚴,民國86年版。
明.范濂:《雲間據目抄》,《筆記小說大觀》22輯﹐台北:新興,民國73年版。
明.凌濛初:《譚曲雜劄》,《善本戲曲叢刊》第4輯﹐台北:台灣學生,1987年版。
明.凌濛初編著:《拍案驚奇》,上海:上海古籍,1994年版。
明.凌濛初編著:《二刻拍案驚奇》,上海:上海古籍,1994年版。
明.徐渭:《青藤書屋文集》,北京:中華,1985年版。
明.徐渭:《南詞敘錄》,《歷代詩史長編》2輯第3冊﹐台北:鼎文,1974年版。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華,1983年版。
明.徐獻中:《吳興掌故集》,台北:成文,民國72年版。
明.晁瑮:《寶文堂書目》,《書目類編》28,台北:成文,據民國46年排印本影印。
明.笑笑生:《金瓶梅詞話》,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1957年版。
明.耿定向:《耿天台先生文集》,台北:文海影印本。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1981年版。
明.袁宗道著,錢伯城標點:《白蘇齋類集》,上海:上海古籍,1989年版。
明.高明:《琵琶記》,台北:開明,民國65年版。
明.屠隆:《白榆集》,台南:莊嚴,民國86年版。
明.張岱:《陶庵夢憶》,台北:漢京,1984年版。
明.張岱:《瑯嬛文集》,台北:淡江,民國45年版。
明.張琦:《衡曲麈談》,《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版。
明.張祿編:《詞林摘豔》,鼎文書局影印嘉靖間刻本。
明.張瀚:《松窗夢語》,《百部叢書集成》3編之18,台北:藝文。
明.陳所聞編:《南宮詞紀》,學海出版社排印萬曆乙巳間刻本,1984年景印。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1985年版。
明.陸世儀:《復社記略》,《明代傳記叢刊》第7冊,台北:明文,民國80年版。
明.陶宗儀:《輟耕錄》,台北:世界,民國52年版。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1982年版。
明.黃文華編:《詞林一枝》,《善本戲曲叢刊》﹐台北:台灣學生﹐1984 年景印。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明代傳記叢刊》第1冊,台北:明文,民國80年版。
明.楊慎:《古今風謠》,《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1985年版。
明.熊稔寰編:《徽池雅調》,《善本戲曲叢刊》﹐台北:台灣學生﹐1984年景印。
明.劉辰:《國朝事蹟》,台北:新興,民國73年版。
明.潘之恒著,汪效倚輯注:《潘之恆曲話》,北京:新華,1998年版。
明.謝肇淛:《五雜俎》,台北:偉文,1977年版。
明.謝肇淛:《文海披沙》,台北:新文豐,民國67年版。
明.歸有光著,周本淳校點:《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1981版。
明.歸有光:《荊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台北:台灣商務,民國79年版。
明.譚元春:《新刻譚友夏合集》,台南:莊嚴,民國86年版。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1987年版。
明.顧曲散人:《太霞曲語》,《新曲苑》第1冊﹐台北:台灣中華,1970年版。
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民國72年版。
清.朱彝尊編:《明詩綜》,台北:世界,民國78年版。
清.杜文瀾輯:《古謠諺》,北京:中華,1958年版。
清.李漁:《十二樓》,上海:上海古籍,1992年版。
清.李漁:《閒情偶寄》,台北:長安,1979年版。
清.李銘院等修,馮桂芬等纂:《蘇州府志》,台北:成文,清光緒9年刊本,1983年版。
清.沈自晉編:《南詞新譜》,台北:台灣學生,民國73年版。
清.悟癡生輯:《廣天籟集》,光緒2年上海印書局排印。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台北:鼎文書局影印中華書局點校本,1975年版。
清.陳田輯:《明詩記事》,上海:上海古籍,1993年版。
清.陳和志、倪師夢等纂:《震澤縣志》,台北:成文,清光緒19年重刊本影印。
清.陳夢雷等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民國74年版。
清.陳莫纕等修,倪師孟等纂:《吳江縣志》,台北:成文,民國64年版。
清.鈕琇撰:《觚賸續編》,《筆記小說大觀》30輯,台北:新興,民國73年版。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世界,民國50年版。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北京:中華,1987年版。
清.黃遵憲著﹐錢仲聯箋註:《人境廬詩草箋註》﹐台北:源流,1983年版。
清.楊恩壽:《詞餘叢話》,《歷代詩史長編》2輯﹐台北:鼎文﹐1974年版。
清.褚人獲:《堅瓠集》,杭州:浙江人民,1986年版。
清.劉復、李家瑞編:《中國俗曲總目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9﹐1993年景印。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明代傳記叢刊學林類),台北:明文,民國80年版。
清.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民國67年版。
清.劉熙載:《藝概》,台北:華正,1988年版。
丁褔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民國77年版。
黃彰健校勘:《明實錄》,京都:中文,1984年版。
黃彰健編:《明代律例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75,1979年版。
三、專著
日.橋爪大三郎著,馬黎明譯:《性愛論》,天津:百花文藝,2000年版。
法.阿莫西、皮埃羅著;丁小會譯:《俗套與套話-語言、語用及社會的理論研究》,天津:天津人民,2003年版。
丁惟汾:《俚語證古》,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版。
丁惟汾:《詁雅堂叢書六種》,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55年印行。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輯:《大辭典》,台北:三民,民國89年版。
上海市語文學會、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合編:《吳語研究-第二屆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教育,2003年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俗語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1989年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常用諺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1987年版。
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江蘇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年版。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年版。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江蘇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2年版。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台北:萬卷樓,民國89年版。
天鷹:《中國古代歌謠散論》,上海:古典文學,1957年版。
天鷹:《論吳歌及其他》,上海:上海文藝,1985年版。
天鷹:《論歌謠的手法及其體例》,上海:上海文化,1956年版。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台北:台灣學生,2000年版。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1997年版 。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1980年版。
王力:《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
王小舒:《中國審美文化史-元明清卷》,濟南:山東畫報,2000年版。
王文寶、吳同瑞、段寶林編:《中國俗文學七十年 紀念北京大學「歌謠」周刊創刊七十周年暨俗文學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北京大學,1994年版。
王立、劉衛英:《紅豆-女性情愛文學的文化心理透視》,北京:人民文學,2002年版。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民國83年版。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民國87年版。
王仿:《中國謎語.諺語.歇後語》,杭州:浙江教育,1995年版。
王明居:《通俗美學》,合肥:安徽教育,1985年8版。
王長俊等撰稿:《詩歌意象學》,合肥:安徽文藝,2000年版。
王凌:《畸人.情種.七品官-馮夢龍探幽》,福建:海峽文藝,1992年版。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台北:環宇,1971年版。
王強:《遮蔽的文明--性觀念與古中國文化》,台北:文津,2003年版。
王溢嘉:《性.文明與荒謬》,台北:野鵝出版社,2001年版。
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 台北:五南,民國82年版。
王運熙:《六朝樂府與民歌》,上海:中華,1961年版。
王運熙:《樂府詩述論》,上海:上海古籍,1996年版。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民國83年版。
王:《宋元明市語匯釋》,貴陽:貴州人民,1997年版。
卡岡、凌繼堯:《美學和系統方法》,北京:中國文聯,1985年版。
瓦西列夫著,趙永穆譯:《情愛論》,台北:人間,1988年版。.
白石浩一著、白志柔譯:《愛的心理學》,台北:智慧大學,1998年版。
石方:《中國性文化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2003年版。。
伊藤勝彥:《愛的思想史》,台北:萬象,1993年年版。
吉山登作,徐國章譯:《性與愛》,台北:上智,民國80年版。
成復旺:《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2年版。
成復旺:《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台北:商鼎文化,1992年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開明,民國 58年版。
朱光潛:《詩論》,台北:萬卷樓,民82年版。
朱光潛:《談美》,台南:文國,民78年版。
朱自清:《中國歌謠》,台北:世界,1999年版。
朱玲:《文學符號的審美文化闡釋》,合肥:安徽大學,2002年版。
朱恩彬、周波主編:《中國古代文藝心理學》,濟南:山東文藝,1997年版。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台灣學生,民82年版。
佛洛姆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民國67年版 。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台北:台灣商務,1995年版。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民國76年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銓釋》,台北:聯經,民國76年版。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民國81年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民國65年9月版。
吳兆路:《中國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1995年版。
吳同瑞、王文寶、段寶琳編:《中國俗文學七十年》,北京:北京大學,1994年版。
吳同瑞、王文寶、段寶琳編:《中國俗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1997年版。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2000年版。
吳志達:《明清文學史-明代卷》,武漢:武漢大學,1991年版。
吳承學、李光摩編:《晚明文學思潮研究》,武漢:湖北教育,2002年版。
吳建國:《雅俗之間的徘徊:16至18世紀文化思潮與通俗文學創作》,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版。
吳相湘、彭澤修撰:《明代方志選》,台北:台灣學生,1965年版。
吳連生、駱偉里、王均熙、黃希堅、胡慧斌編著:《吳方言詞典》,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5年版。
吳超:《中國民歌》,杭州:浙江教育,1995年版。
吳調公、王愷:《自在.自娛.自新.自懺─晚明文人心態》,蘇州:蘇州大學,1998年版。
吳調公:《古代文論與審美鑑賞》,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版。
吳戰壘:《中國詩學》,台北:五南,民國82年版。
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台北:書林,民國84年版。
完顏紹元編著:《中國風俗之謎》,上海:上海辭書,2002年版。
李昌集:《中國古代散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1年版。
李紹先、田遠:《陰霾下的芳草-中國古代性文化智慧》,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版。
李新建、羅新芳、樊鳳珍著:《成語和諺語》,鄭州:大象,1997年版。
李聖華:《晚明詩歌研究》,北京:人民文學,2002年版。
李榮主編:《蘇州方言辭典》,南京:江蘇教育,1998年版。
李慶軍編著:《諺語分類詞典》,合肥:黃山書社,1991年版。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金楓,1988年版。
李澤厚:《美學論集》,台北:三民,民國85年版
李澤厚:《華夏美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1年版。
沈定平:《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調適與會通》,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汪玢玲:《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2001年版。
肖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1986年版。
佩瑪.丘卓著,胡茵夢、廖世德譯:《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1年版。
周中明、吳小林、陳肖人主編:《中國歷代民歌鑑賞辭典》,南寧:廣西教育,1993年版。
周伯乃:《情愛與文學》,台北:東大,民國73年版。
周志文:《晚明學術與知識份子論叢》,台北:大安,1999年版。
周來祥、周紀文:《美學概論》,台北:文津,2002年版。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1997年版。
周青青:《中國民歌》,北京:人民音樂,1993年版。
周時奮:《市井》,濟南:山東畫報,2003年版。
周勛初:《中國文學批評小史》,高雄:麗文,1994年版。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版。
周鼎安:《情愛心理美學》,南昌:江西人民,1988年版。
周質平:《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台北:台灣商務,1986年版。
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索引》,台北:明文,1991年版。
孟守介、邱萬紫、魯啟華、俞信寶、賴雲青編著:《漢語諺語詞典》,北京: 北京大學,1990年版。
季羨林名譽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明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宗白華、朱光潛、朱孟實:《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台北:木鐸,民國74年版。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台北:駱駝,民國76年版。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1981年版。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台北:淑馨,民國78年版。
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1989年版。
武占坤、馬國凡:《諺語》,呼和浩特市:內蒙古人民,1980年版。
芭芭拉.安吉麗思著,汪芸譯:《愛是一切的答案》,台北:天下遠見,2001年版。
邱師燮友:《童山詩論卷》,台北:萬卷樓,民國92年版。
邱師燮友等編著:《中國美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1年版。
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1994年版。
段玉明:《中國市井文化與傳統曲藝》,長春:吉林教育,1992年版。
段寶林、過偉、劉琦主編:《古今民間詩律》,北京:北京大學,1999年版。
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史詩歌謠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年版。
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民俗理論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年版。
郎保東:《文藝審美意象學》,天津:南開大學,1995年。
唐樞主編:《成語熟語辭海》,台北:五南,2000年版。
夏之放:《文學意象論》,汕頭:汕頭大學,1993年版。
夏咸淳:《情與理的碰撞-明代士林心史》,保定:河北大學,2001年版。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版。
孫克強:《雅俗之辨》,北京:華文,1997年版。
袁震宇、劉明今:《明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1991年版。
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2002年版。
張書學:《中國古代生活習俗面面觀-市井百態》,濟南:山東友誼,2000年版。
張魯原、胡雙寶編:《中國古諺語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敏澤:《李贄》,台北:萬卷樓,民國82年版。
許威漢:《古漢語語法精講》,上海:上海大學,2002年版。
陳伯海:《近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史》,上海:東方,1997年版。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1997年版。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版。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1992年版。
陳萬鼎:《中國古代音樂研究》,台北:文史哲,民國89年版。
陳寶良:《悄悄散去的幕紗-明代文化歷程新說》,陜西:人民,1988年版
陳曦鍾:《馮夢龍》,審陽:春風文藝,1999年版。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台北:台灣商務,1966年版。
陸樹崙:《馮夢龍研究》,上海:復旦大學,1987年版。
陸樹崙:《馮夢龍散論》,上海:上海古籍,1993 年版。
陶慕寧:《青樓文化與中國文學》,北京:東方,1996年版 。
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台北:谷風,1986年版。
傅衣凌主編,楊國楨、陳支平著:《明史新編》,台北:雲龍,1995年版。
傅承洲:《馮夢龍與通俗文學》,鄭州:大象,2000年版。
傅師錫壬:《大地之歌-樂府》,台北:時報,民國71年版。
傅師錫壬譯注:《歷代樂府詩選析》,台北:五南,民國77年版。
嵇文甫:《左派王學》,台北:國文天地,民國79年版。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文津,1987年版。
游友基:《馮夢龍論》,重慶:西南師範大學,1996年版。
游乾桂:《民俗.文學.心理學》,台北:桂冠,1988年版。
湯綱、朱元寅:《二十五史新編》,上海:上海古籍(無版權頁)。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台北:萬卷樓,民國83年版。
閔家驥、范曉、朱川、張嵩岳編:《簡明吳方言詞典》,上海:上海辭書,1986年版。
馮夢龍/朱傳譽編撰:《馮夢龍傳記資料》,台北:天一,1981年版。
黃仕忠:《婚變.道德與文學-負心婚變母題研究》,北京:人民文學,2000 年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台北:巨流,民國68年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民國65年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民國65年版。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台北:洪範,民國79年版。
黃永武:《愛廬談諺詩》,台北:三民,民國87年版。
黃永武:《詩與美》,台北:洪範,民國73年版。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北京:東方,1997年版。
黑格爾:《美學》,台北:里仁,1981年版。
楊民康:《中國民歌與鄉土社會》,長春:吉林教育,1992年版
楊玉華:《文化轉型與中國古代文論的嬗變》,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版。
楊家駱主編:《中國俗文學》,台北:世界,1995年版。
楊恩寰:《審美心理學》,北京:東方,1991年版。
楊瑞慶:《中國民歌旋律形態》,上海:上海音樂,2002年版。
楊德本:《袁中郎文學思想》,台北:文史哲,1976年版。
楊慶豐:《性靈.思想與人生-人文情思的涵泳》,台北:頂淵文化,民國81年版。 .
楊蔭深:《中國俗文學概論》,台北:世界,民國63年版。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台北:丹青,民國76年版。
楊麗華:《晚明諧謔文學之探討》,台北:華興,民國86年版。
瑞德出版社:《歇後語研究》,台北:瑞德,民國71年版。
葉太平:《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台北:水牛,1998年版。
葉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民國85年版。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1985年版。
葉舒憲:《性別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9年版。
葉慶柄、卲紅編輯:《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明代》,台北:成文,民70年版。
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1994年版。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台北:文津,1994年版。
趙永紀:《詩論:審美感悟與理性把握的融合》,桂林:廣西師范大學,1999年版。
趙伯陶:《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武漢:湖北教育,1996年版。
趙義山、李修生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上海:上海古籍,2001年版。
劉守華、陳建憲:《民間文學教程》,武昌:華中師範大學,2002年版。
劉崇德譯譜:《樂府詩歌古樂譜百首》,保定:河北大學,2001年版。
劉清平:《情理利欲-大眾審美中的文化反思》,武漢:湖北人民,1998年版。
劉紹瑾:《復古與復元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版。
劉經菴編集:《歌謠與婦女》,台北:中國民俗學會複印,民76年版。
劉葉秋、苑育新、許振生:《成語熟語詞典》,台北:台灣商務,民國81年版。
劉達臨:《性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1999年版。
劉達臨編著:《中國古代性文化》,台北:新雨,民國84年版。
歐陽周、顧建華、宋凡聖編著:《美學新編》,杭州:浙江大學,1993年版。
潘綏銘:《性的社會史》,鄭州:河南人民,1998年版。
潘運告:《沖決名教的羈絡—陽明心學與明清文藝思潮》,大陸:湖南教育,1999年版。
稽文甫:《左派王學》,國文天地,民國79年版。
稽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1996年版。
蔡仲德注譯:《中國音樂審美史資料注譯》,北京:人民音樂,1990年版。
蔡英俊、劉岱:《抒情的境界》(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一),台北:聯經,1997年版。
蔡英俊、劉岱:《意象的流變》(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二),台北:聯經,1997年版。
蔡景康編選:《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1993年9版。
蔡鐘翔、黃保真、成復旺:《中國文學理論史-明代時期》,台北:洪業,民國83年版。
鄭明娳、林燿德主編:《愛情》,台北:正中,民國80年版。
鄭明娳:《通俗文學》,台北:揚智,民82年版。
鄭振鐸:《中國文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版。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北京:東方,1996年版。
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1984年版。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1982年版。
鄭振鐸:《說俗文學》,上海:上海古籍,2000年版。
鄭振鐸編:《中國歷史參考圖譜》,北京:書目文獻,1994年版。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台北:允晨,民國84年版。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1994年版。
魯威:《中國文化五大層面-市井文化》,審陽:遼寧教育,1993年版。
黎烈文標點:《京本通俗小說》,台北:台灣商務,民國75年版。
橘君輯注:《馮夢龍詩文》,福建:海峽文藝,1985年版。
蕭興華:《中國音樂史》,台北:文津,民國84年版。
錢乃榮:《上海話語法》,上海:上海人民,1997年版。
錢乃榮:《當代吳語研究》,上海:上海教育,1992年版。
錢杭、承載:《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台北:南天,1998年版。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民國81年版。
繆禾:《馮夢龍和三言》,上海:上海古籍,1978年版。
薛宗明:《中國音樂史-樂譜篇》,台北:台灣商務,民國79年版。
謝桃坊:《中國市民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1997年版。
謝國禎:《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
韓經太:《理學文化與文學思潮》,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
聶付生:《馮夢龍研究》,上海:學林,2002年版。
顏崑陽主編:《實用成語辭典》,台北:故鄉,民國70年版。
羅筠筠:《靈與趣的意境-晚明小品文學美研究》,北京:社會科學,2001年版。
羅錦堂:《中國散曲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3年版。
羅錦堂:《錦堂論曲》,台北:聯經,1997年版。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1982年版。
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理論叢書》,台北:台灣商務,1990年版。
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台北:貫雅文化,民國81年版。
顧之川著:《明代漢語詞匯研究》,河南:開封大學,2000年版。
顧頡剛等輯,王煦華整理:《吳歌.吳歌小史》,南京:江蘇古籍,1999年版。
顧鑒塘、顧鳴塘:《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鷗麗娟:《杜詩意象論》,台北:里仁,民國86年版。
龔斌:《情有千千結-青樓文化與中國文學研究》,上海:漢語大詞典,2001年版。
龔鵬程:《晚明思潮》,台北:里仁,民國83年版。
靄理士(Ellis, Henry Havelock, 1859- 1939)撰,潘光旦譯:《性心理學》,台北:大林,民國66年版。
四、期刊論文
人弋:〈世紀回眸:馮夢龍研究的歷史和現狀〉,《殷都學刊》,2001年第5期,頁67-69。
人弋:〈馮夢龍與晚明世風--馮夢龍思想探尋之一〉,《零陵學院學報》,23卷1期(2002年9月),頁40-43。
力文:〈論馮夢龍的文學觀〉,《中州學刊》,1984年2期,頁91-94,頁41。
于廣元:〈雙關的歷史演進〉,《揚州大學學報》(人社科版),1997年第3期,頁38-46。
小野四平著,魏仲佑譯:〈關於馮夢龍〉,《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5》,台北:聯經,民國70年版,頁203-226。
山民:〈怎樣認識民間文學中的性意識與性描寫〉,《民間文學論壇》,1989年第5期,頁55-60。
方勝:〈論馮夢龍的情教觀〉,《文學遺產》,1985 年第4期,頁113-121。
方勝:〈論馮夢龍的適俗觀〉,《寧德師專學報》,1985年第1期,頁40-48。
方穎嫻:〈情欲與理性的衝突─儒家化解之道〉,《鵝湖學誌》,民國79年12月,頁1-16 。
毛文芳:〈晚明「狂禪」探論〉,《漢學研究》,19卷第2期,(民國90年12月),頁171-200。
王永建:〈「憤懣心頭借筆頭」-從《精忠記》到《精忠旗》〉,《江蘇師院學報》,1982 年第2期,頁40-46。
王成:〈趣:晚明新派文士一種重要的審美追求〉,《淮北煤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頁111-113。
王重民:〈馮夢龍之生卒年〉,《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第1期,頁279-280。
王凌:〈也考馮夢龍的社籍〉,《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版),1988年第1期,頁91-97。
王凌:〈馮夢龍與侯慧卿-馮夢龍生平和思想探幽之一〉,《寧德師專學報》1985增刊,頁515-520。
王凌:〈讀馮夢龍壽寧待志〉,《福建論壇》,1983年,頁82-85。
王國良:〈晚清知識份子的民間文學觀-以諺語、兒歌、山歌、民謠為例〉。
王琅 :〈論明代中晚期的學術思潮與文學發展〉,《文理通識學術論壇》第3卷,(民國89年1月),頁77-98。
王毅:〈由隱到顯:從《雲謠集》到《掛枝兒》兩性關係的嬗變〉,《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5期,頁53-57。
王曉華:〈論民間文學的本質特徵〉,《民間文學論壇》,1985年第1期,頁3-9。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中情理觀之轉化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期,(民國90年9月),頁183-250。
左東嶺:〈從良知到性靈——明代性靈文學思想的演變〉,《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3期。
任真:〈新時期通俗文學接受心理分析〉,《社會科學家》,1993年第3期,頁34-40。
任遠:〈李開先與民間文藝〉,《民間文學論壇》,1989年第5期,頁82-83。
何大猷:〈袁宏道與民間文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頁78-79。
何懷碩:〈論藝術與色情〉,《文訊》第5期,1983年11月,頁42-52。
余英時:〈明清變遷時期社會與文化的轉變〉,收於《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民國81年版,頁35-42。
余淑瑛:〈李贄其人及其文學思想〉,《嘉義農專學報》52期(民86年.6月),頁137-155。
余藎:〈中國詩歌鑒賞理論的建構與走向〉,《浙江社會科學》,1999年第6期,頁140-147。
吳兆路:〈公安派與陽明後學〉,《浙江學刊》,1995年第2期,頁81-85。
吳軍行:〈簡論山歌的形式美〉,《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26卷第1期(1993年1月),頁63-73,78。
吳琦:〈論晚明異端思想的社會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39卷第4期(2000年7月),頁61-65,95。
宋克夫:〈人欲的正視和人生的困惑-《金瓶梅》的價值取向論析〉,《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2年第5期,頁9-15。
宋美樺:〈欲解還解:文學/情色/色情〉,《當代》,16期(1987年8月),頁33-40。
忱震:〈晚明的社會風氣〉上下,《民主評論》第6卷第17期18期(民國44年9月),頁456-457、頁496-498。
李平:〈馮夢龍與明代民歌〉,《民間文藝集刊》,第3集,無版權頁,頁207-221。
李建國:〈理的式微與情的彰顯-兼論晚明浪漫思潮的歷史進步意義〉,《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2002年6月),頁17-20。
李聖華:〈晚明山人與山人詩〉,《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4期(2002年7月),頁77-82。
李寧:〈論馮夢龍的山歌〉,《民間文藝季刊》,1986年1期,頁75-86。
肖燕芳:〈馮夢龍《山歌》的女性話語解析〉,《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2年1月,頁105-107。
肖燕芳:〈論《山歌》中私情歌謠的女性書寫〉,《株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8卷第3期(2003年6月),頁15-18。
車錫倫:〈吳歌月子彎彎照九州源流考析〉,《民族藝術》,1997年第4期,頁125-131。
周正舉:〈一切新文學的來源都在民間—胡適論民歌〉,《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年第1期,頁56-62。
周玉波:〈明代民歌的地域特徵和演進軌跡〉,《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第23卷3期(2003年8月),頁29-34。
周志文:〈「童心」、「初心」與「赤子之心」〉,《古典文學》,第15集,台北:台灣學生,2000年版,頁75-98。
周群:〈馮夢龍的文學思想及其儒學根源〉,《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3卷第4期(2000年12月),頁10-14。
易名:〈馮夢龍同名異人辨正〉,《學術研究》,1998年第3期,頁96。
林宜蓉:〈晚明文藝社會「山人崇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39期,民國84年6月,頁633-747。
林英:〈馮夢龍知壽寧〉,《福建論壇》,1983年第2期,頁81。
林葉連:〈「詩經」的愛情教育--以「關雎」篇為中心〉,《文理通識學術論壇》,民89年8月,卷4,頁11-36。
林慶彰:〈古老的民歌—詩經〉,《幼獅月刊》,第59卷第6期(1984年版),頁20-23。
林麗月:〈明代禁奢令初探〉,《師大歷史學報》,22卷(民國83年6月),頁1-27 。
林麗月:〈晚明「崇奢」思想隅論〉,《師大歷史學報》,第19卷(民國86年6月),頁215-234。
邱師燮友:〈吳歌西曲產生原因及時代背景〉,《書和人》,第209期(1973年版),頁1665-1672。
邱師燮友:〈唐代民間歌謠與敦煌曲子詞之探述〉,《中國學術年刊》,第1期(1976年版),頁193-205。
邱師燮友:〈臺灣桃竹苗地區山歌調查與研究〉,《海峽兩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1999年版,頁87。
金勇:〈通俗文學的生成及功能〉,《文論報》,1993年第6期,頁116。
金德門:〈馮夢龍社籍考〉,《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第1期,頁281-285。
姜光斗、顧啟:〈馮夢龍美學思想推衍〉,《寧德師專學報》,1985年增刊,頁488-500。
施潤梓:〈略談馮夢龍的詩歌創作〉,《寧德師專學報》(哲社科版), 1996年第1期,頁45-49。
洛地:〈明清時調小曲的音樂系統-答謝桃坊的一封信〉,《四川戲劇》,1996年第1期,頁20-24。
紀德君、洪哲雄:〈明代擬話本小說中的貞節與情愛〉,《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科版),2001年第4期,頁93-99。
胡小偉:〈馮夢龍與東林、復社--兼與胡萬川先生等商榷〉,《文學遺產》,1989年第3期,頁63-69。
胡明揚:〈三百五十年前蘇州一帶吳語一斑-《山歌》和《掛枝兒》所見的吳語〉,《語文研究》,第2輯(1981年12月),頁93-110。
胡紅波:〈論歌謠之雙關義〉,《成功大學學報》,12期,1977年版,頁113-135。
胡健:〈論明清情欲美學思潮〉,《西北師大學報》,第37卷第5期(2000年9月),頁18-23。
胡曉明:〈略論兩漢樂府民歌中所體現的人性精神〉,《鵝湖》,21卷9期(民國85年3月),頁45-50。
胡曉真、蔣宜芳:〈「世變中的文學世界」系列座談會之六:世變中的通俗與雅道--再思晚明與晚清的文化與社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卷3期(民國89年9月),頁3-29。
胡曉真:〈「世變中的文學世界」系列座談會之五:晚明與晚清文化景觀再探--歷史現實與文學想像〉,《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第4期(民國88年12月),頁3-31。
胡曉真:〈世變之亟--由中研院文哲所「世變中的文學世界」主題計畫談晚明晚清研究〉,《漢學研究通訊》,20卷第2期 (民國90年5月),頁27-34。
茅盾:〈中國文學內的性欲描寫〉,《茅盾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頁160- 173(原載於《小說月報》17卷號外,《中國文學研究(下)》1927年版)。
苗健青:〈《壽寧待志》中的八首詩與馮夢龍的施政思想〉,《寧德師專學報》,1984年第2期,頁46-50。
苑坪玉:〈馮夢龍與「老門生」〉,《貴州社會科學》,1985年1期,頁107-109。
夏咸淳:〈晚明文人的情愛觀〉,《天府新論》,1991年第4期,頁57-63。
夏咸淳:〈晚明尊情論者的文藝觀〉,《天府新論》,1994年第3期,頁51-56。
孫愛玲:〈略論明代民歌時調的審美特徵〉,《語文學刊》,1996年第5期,頁5-7。
容肇祖:〈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嶺南學報》2卷2期。
容肇祖:〈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續考〉,《嶺南學報》2卷3期。
徐元勇:〈明清俗曲在說唱音樂中的流變〉,《中國音樂學》,2003年第4期,頁50-62。
徐元勇:〈明清俗曲與日本明清樂的比較研究〉,《音樂藝術》,2002年第2期,頁87-92。
徐元勇:〈流行于日本的我國古代俗曲樂譜〉,《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頁37-44。
徐元勇:〈界說「明清俗曲」〉,《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2000年9月),頁38-42。
徐元勇:〈馮夢龍及其明代俗曲〉,《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2年6月),頁8-12。
徐元勇:〈論民歌與明清俗曲之異同〉,《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1年3月),頁18-23。
徐元勇:〈魏氏樂譜研究〉,《中國音樂學》,2001年第1期,頁129-144。
徐泓:〈明代的婚姻制度(下)〉,《大陸雜誌》,78卷2期。
徐泓:〈明代的婚姻制度(上)〉,《大陸雜誌》,78卷1期。
徐建華:〈從馮夢龍山歌看明後期吳中社會風尚〉,《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3年第3期,頁39-43。
徐朔方:〈馮夢龍年譜引論〉,《浙江學刊》,1992年第6期,頁147-151。
徐新建:〈民間文化:走向復歸的第三世界〉,《民間文學論壇》,1988年第5、6期(合刊),頁15-23。
翁敏華:〈明清小曲的流變及其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頁29-32。
袁志:〈馮夢龍研究七十年〉,《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3年第5期,頁59-64。
袁志:〈試論馮夢龍及三言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寧德師專學報》(哲社版),1984年第1期,頁33-39。
馬幼垣:〈馮夢龍與壽寧待誌〉,《小說戲曲研究》第3集,頁141-179。
馬泰來:〈馮夢龍與文震孟〉,《中華文史論叢》,1984年第1期,頁137-139。
馬連芬:〈情感宣泄與通俗文學〉,《安徽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頁54-58。
馬森:〈愛欲的文化意義〉,《聯合文學》第47期〈愛欲文學專輯〉,民國77年版。
馬興榮:〈馮夢龍及其創作〉,《華東師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頁52-57。
高洪鈞:〈《掛枝兒》成書考及馮夢龍、侯慧卿戀離原委〉,《天津師大學報》,1992年第2期,頁39-44。
高洪鈞:〈馮夢龍「西堂初稿序」考〉,《天津師大學報》,1987年第3期,頁50-52。
高洪鈞:〈馮夢龍生平拾遺〉,《天津師大學報》,1984年第1期,頁78-81。
商傳:〈晚明文化商品化與縱慾思潮〉,《明史研究》,1993年第4期,頁207-211。
商傳:〈晚明社會轉型的畸形因子〉,《歷史月刊》第105期(民國85年10月),頁89-96
崔曉西:〈明代民歌批評的歷史成就及其局限〉,《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科版)1996年第3期﹐頁79-84。
崔曉西:〈明代民歌述評〉,《民俗研究》,1997年第2期,頁61-67。
康韻梅:〈《三言》中婦女的情欲世界及其意蘊〉,《台大中文學報》,第8期(1994年4月),頁151-194。
張乃良:〈晚明世風的漸變與文學的漸進〉,《榆林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0卷第2期,頁42-47。
張小龍:〈絕非一味的鍾情--馮夢龍對妓女的態度考辨〉,《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6期(2002年12月),頁41-43。
張丹飛:〈論三言情教觀的市民色彩〉,《新疆大學學報》(哲社版),1992年第3期,頁71-75。
張立文:〈中國傳統理欲觀的發展及其現代轉化﹝上﹞﹝下﹞〉,《中國文化月刊》,民82年第2期、第3期,頁6-28、頁 6-24。
張志合:〈馮夢龍的情教思想及其淵源〉,《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1988年第4期,頁44-49。
張祝平:〈明代豔情小說的發展與朱熹的「淫詩說」〉,《書目季刊》,13卷2期(民國85年9月),頁55-70。
張啟超:〈天真爛漫、快意人情-明代文人小曲的創作與運用〉,《古典文學》第十五集,台北:台灣學生,2000年版,頁497-522。
張雪梅:〈淺談民歌中的襯詞和襯腔〉,《晉中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7期第4卷(2000年12月),頁69-70。
張運平:〈簡述明清時期的民歌與歌舞音樂〉,《齊魯藝苑》,1995年第3期,頁34-36。
張壽安、呂妙芬:〈明清情欲論述與禮秩重省〉,《漢學研究通訊》,20卷2期,頁4-8。
張璉:〈《三言》中婦女形象與馮夢龍的情教觀〉,《漢學研究》,11卷2期,頁237-250。
張樹天:〈一時名士推盟主,千古風流引後生-馮夢龍的作品及其美學價值〉,《語文學刊》,2000年第6期,頁1-6。
張靜秋:〈晚明山人的文化風貌及文化建構〉,《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02年7月),頁41-44。
張繼:〈談馮夢龍文學思想的進步性〉,《遼寧師專學報》,2001年第2期,頁 41-42。
曹廷華:〈論雅文化的俗化與俗文化的雅化〉,《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第1期,頁242-247。
曹晉俊、趙伯英搜集:〈馮夢龍的傳說〉,《民間文學》,1995年第12期,頁25-29。
梁旭艷:〈南朝文學尚俗之風與民歌的盛行〉,《運城學院學報》,第21卷1期,2003年2月,頁63-65。
習毅:〈魏氏樂譜考析〉,《文藝研究》,2003年第2期,頁94-99。
許建崑:〈馮夢龍《太平廣記鈔》初探〉,《古典文學》,第15集,台北:台灣學生,2000年版,頁329-358。
郭曉飛:〈漫論馮夢龍的文學觀〉,《江西大學學報》(社科版),1982年3期,頁29-35。
陳文新:〈真詩在民間--明代詩學對同一命題的多重闡釋〉,《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頁78-82。
陳伯海:〈宋明文學的雅俗分流及其文化意義〉,《社會科學家》,1995年2期,頁68-72,76。
陳希音:〈馮夢龍質疑兩則〉,《讀書》,1982年第9期,頁151-152。
陳居淵:〈馮夢龍與丁宏度〉,《明代文學研究專輯》,頁14-17。
陳師益源:〈明代文言小說的調查與研究-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補正〉,《古典文學》,第15集,台北:台灣學生,2000年版,頁305-328。
陳師滿銘:〈從意象看辭章之內涵〉,《國文天地》,19卷5期(2003年10月),頁97-103。
陳晚玉:〈宋至明時期婦女貞節觀念的演變〉,《史苑》,37期,1983年6月,
陳煜奎、釗君:〈馮夢龍生平新探〉,《福建師大學報》(哲社刻版),1982年4 期,頁107-110。
陳煜奎:〈試析馮夢龍的政治思想與文學思想的統一和矛盾:讀《壽寧待志》得到的啟發〉,《寧德師專學報》1985增刊。
陳萬益:〈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收於《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頁165-186。
陳慶浩:〈中國文學研究的展望〉,《中國文哲的研究與展望論文集》,1991年版,頁303-320。
陳寶良:〈晚明文化特質初探〉,《中州學刊》,1990年第1期,頁115-118,103。
陳寶良:〈晚明文化新論〉,《江漢論壇》,1990年第6期,69-75。
陳寶良:〈晚明生員的棄巾之風及其山人化〉,《史學集刊》,2000年第2期,頁34-39。
陸樹崙:〈馮夢龍的「以言得罪」和「屬籍銘黨」〉,《遼寧大學學報》,1981年第6期,頁83-84。
鹿憶鹿:〈淺談明代民歌〉,《文藝月刊》,第203-204期(1986年版),頁78。
傅小凡:〈追求情的普遍意義-試論晚明思潮路向的轉變〉,《蘭州大學學報》,2001年1期,頁57-61。
傅承洲:〈情史評輯者考辨〉,《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頁93-94。
傅承洲:〈馮夢龍研究六十年〉,《文史知識》,1991年第4期,頁118-123。
傅承洲:〈馮夢龍與明代哲學思潮〉,《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1995年2期,頁87-90。
喬力:〈明詩正變論:有關衍展進程的描述及文化特質之剖析〉〉,《東岳論叢》,1998年第3期,頁87-93。
彭小明:〈從接受美學看搜集整理〉,《民間文學論壇》,1986年第5期,頁86-89。
曾昭旭:〈中國人的愛欲問題〉,《聯合文學》,47期〈愛欲文學專輯〉,民國77年9月。
曾昭旭:〈中國文化傳統下的婚姻觀〉,《鵝湖月刊》,97期(1983年7月)。
游友基:〈馮夢龍論「情」〉,《福建論壇》,1989年第5期,頁56-60。
馮文樓、 涂文學:〈一個走不出去的圓圈--《牡丹亭》情理建構的文化心理批判〉,《陜西師大學報》,1989年第1期,頁125-129。
黃仁宇:〈晚明一個停滯但注重內省的時代〉,《歷史月刊》,56期(民81國9月),頁90-104。
黃文樹:〈泰州學派與禪宗思想〉,《樹德科技學報》,1卷1期(民88年6月),頁233-256。
黃志民:〈民間文學的範圍〉,出自《中國通俗文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所主編教育部顧問室贊助出版,1994年5月。
黃志民:〈有關俗文學研究的幾個價值觀問題〉,《中華學苑》,民國80年6月,頁177-190。
黃志民:〈試論俗文學的階段發展〉,《政大文史哲論集》,民國81年版,頁59-78。
黃南珊:〈論馮夢龍的情感美學觀〉,《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2期,頁188-191。
黃原:〈論接受者的文化心理結構〉,《民間文學論壇》,1989年第4期,頁67-73。
黃桂蘭:〈晚明文士風尚〉,《東南學報》15卷(民國81年12月),頁139-158。
黃崇期:〈「三言」中的妓院愛情及其意蘊〉,《國文天地》14卷10期(民國88年3月),頁588-611。
黃慶聲:〈試論馮夢龍《掛枝兒》與《山歌》的趣味〉,《古典文學》,第15集,台北:台灣學生,2000年版,頁523-600。
楊芳燕:〈明清之際思想轉向的近代意涵-研究現狀與方法的省察〉,《漢學研究通訊》,20卷2期,頁44-53。
董曉:〈我國民歌中的襯詞和襯腔〉,《美與時代》,2003年第5期,頁54-55。
董曉萍:〈民間文學體裁學的學術史〉,《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6期,頁20-26。
董曉萍:〈論七子在詩論復古中對民間「真詩」的發微〉,《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史詩歌謠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年版,頁279-293。
詹丹:〈馮夢龍的情學觀-馮夢龍啟蒙主義思想片論之一〉,《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頁78-82。
賈利亞:〈儒家思想同市民意識的衝突與融合─馮夢龍《三言》之本來面貌說要〉,《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10期,頁201-215 。
路工:〈馮夢龍及其對民間文學的貢獻〉,《民間文學論叢》,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1年版,頁177-188。
鄔國平:〈民歌與明代文學批評〉,《民間文學論壇》,1987年第5期,頁37-43。
寧稼雨:〈藝術創作中雅與俗的辯證法〉,《湖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第24卷,頁88-92。
熊秉真:〈情欲、禮教、明清〉,《漢學研究通訊》,20卷2期,頁1-3。
熊秉真:〈歷史之幻與文字之真--折照晚清與晚明〉,《中國文哲研究通訊》,9卷4期(民國88年12月),頁57-62。
趙偉:〈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普門學報》,第7卷(民國91年1月),頁385-393。
趙福蓮:〈《掛枝兒》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意義〉,《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1期,頁44-48。
趙維國:〈論心學思潮與馮夢龍的情教思想〉,《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頁53-59。
趙維國:〈論馮夢龍的政治理想及其對小說的文體思考〉,《河南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頁29-33。
劉世嶸:〈襯詞襯腔在民歌中的作用〉,《美與時代》,2003年第1期,頁27-28。
劉永翔、李露蕾:〈俗而不濫 淡而有味 拙而亦巧-讀馮夢龍輯《掛枝兒》《山歌》〉,《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2年第2期,頁77-82。
劉希:〈晚明公安派文學思想探微〉,《四川大學學報》,1999年增刊,頁34-36。
劉軍華:〈馮夢龍情教觀與三言中的女性形象〉,《陜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頁51-55。
劉清陽:〈從民間歌謠看明清之際人民的反禮教思潮〉,《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3年第4期,頁102。
劉萬里:〈論晚明狂人--一種新型士人精神的確立〉,《北方論叢》,1999年5期,頁10-15。
樊美筠:〈明代的審美世俗化運動及其啟示〉,《浙江學刊》,1998年第2期,92-95。
樂陵:〈也談民間文學的概念問題〉,《民間文學論壇》,1985年第5期,頁63-66。
滕新才:〈明朝中後期狎妓之風與文學創作〉,《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第5期(2003年9月),頁159-164。
蔚家麟:〈馮夢龍在保存和發揚民族文化方面所作的貢獻〉,《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89年第3期,頁53-59。
鄭明娳:〈古典小說中的愛與愁〉,《聯合文學》第47期,〈愛欲文學專輯〉,民國77年版。
鄭明娳:〈從異端出發﹣﹣晚明社會與「公安派」文學〉,《聯合文學》7卷8期(民國80年6月),頁71-76。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上下,《當代》16、17期,1987年8、9月,頁45-58,頁58-64。
鄭培凱:〈晚明士大夫對婦女意識的注意〉,《九州學刊》6卷2期(民83年7月),頁27-43。
鄭培凱:〈晚明袁中道的婦女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期(民82年6月),頁201-216。
鄧牛頓:〈藝術創作中雅與俗的辯證法〉,《湖南師大社科學報》,1995年第1期,頁88-92。
魯迅著:〈我之節烈觀〉,《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橘君:〈《壽寧待志》一份珍貴的資料〉,《讀書》,1982年第9期,頁59-60。
蕭義玲:〈李贄「童心說」的再詮釋及其在美學史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2卷(民國89年7月),頁169-187。
繆詠禾:〈中世紀文壇巨星馮夢龍〉,《蘇州大學學報》(哲社版),1985年4月,頁41-49。
薛宗正:〈馮夢龍的生平、著述考補〉,《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第9卷第4期(2000年12月),頁45-53。
謝桃坊:〈中國市民文學受眾心理分析〉,《江海學刊》,1995年第1期,頁142-148。
謝桃坊:〈論明清時調小曲的藝術價值〉,《貴州社會科學》,1996年第5期,頁70-76。
韓南著,水晶譯:〈中國愛欲小說初探〉,《聯合文學》47期〈愛欲文學專輯〉,民國77年版。
韓黎范:〈藉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藥〉,《明清小說論叢》第1集。
聶付生:〈談掛枝兒、山歌的批語〉,《雲夢學刊》,2000年第4期,頁46-49。
藍東興:〈清談:晚明士大夫的情理分裂〉,《貴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年5期,頁58-62。
魏同賢:〈馮夢龍生平著述及其時代特點〉,《中華文史論叢》,1986年第2期,頁97-116。
羅小東:〈在現實的反思中求永恆--《金瓶梅》的情感意向分析〉,《文學評論》,1988年4月,頁140-148,139。
嚴萍:〈再論中國古代詩騷樂府中情詩的藝術特徵〉,《中山大學學報論叢》,第22卷第6期,頁137-143。
蘇曉:〈通俗文學閱讀過程中的受容與受阻〉,《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頁52-54。
龔篤清:〈馮夢龍與明代的民歌俗曲〉,《民間文學》,1982年第10期,頁103-109。
五、學位論文
丁樹琴:《李卓吾真我觀之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版。
王吟芳:《三言發跡變泰題材之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版。
王靖芬:《明代白話短篇小說中「反禮教」的思潮》,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版。
王頌梅:《李卓吾的文學理論及其實踐 (上)(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版。
朴鍾學:《公安派文學思想及其背景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版。
吳季蒨:《明清以來鄉言俚語所流布之庶民庸俗思想》,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版。
吳賢妃:《唐詩中桃源意象之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版。
宋隆枝:《馮夢龍詼諧寓言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版。
林玉珊:《馮夢龍情教說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版。
林美秀:《袁中郎的思想與實踐》,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6年版。
林麗美:《三言二拍的女性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民國84年版。
邱韶螢:《馮夢龍情史類略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版。
金明求:《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版。
金惠經:《李卓吾及其文學理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版。
胡萬川:《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2年版。
倪連好:《三言公案故事計謀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民國91年版。
張穗芳:《馮夢龍情史類略之情論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版。
張繼光:《明清小曲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2年版。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6年版。
郭淑芬:《馮夢龍情史類略之才女形象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版。
陳成文:《明代復古派與公安派詩史觀之比較》,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版。
陳秀珍:《三言二拍情色探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版。
陳清輝:《李贄思想探微》,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8年版。
陳富容:《馮夢龍戲劇理論研究--以其八部改編劇為例》,中興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版。
陳萬益:《晚明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66年版。
陳裕鑫:《細緻與奇巧——「三言」的細節、情節與心理描寫》,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版。
鹿憶鹿:《馮夢龍所輯民歌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版。
馮翠珍 :《三言二拍一型之戒淫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民國89年版。
黃明芳:《馮夢龍編作三言的社會經濟基礎》,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版。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版。
楊凱雯:《三言幽媾故事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版。
劉灝:《「三言二拍一型」中的婦女形象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版。
劉素里:《「三言二拍一型」的貞節觀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版。
劉淑娟:《馮夢龍通俗文學志業之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版。
蔣美華:《馮夢龍文學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3年版。
蔡蕙如:《三言中的婚姻與戀愛》,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版。
鄭雅文:《兩端之間的游移與流轉-馮夢龍世界的塑模》,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2年版。
盧玟楣:《晚明文人自覺意識及其實踐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版。
盧曜煌:《明代「菜根譚」社會思想的外緣考察》,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版。
賴文華:《三言二拍中的游民探析》,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版。
賴慧真:《馮夢龍所輯民歌之風俗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版。
羅美玉:《李卓吾的佛學思想與文學理論》,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版。
謝玉玲:《台灣地區客語聯章體歌謠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