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巧芳
Hsu, Chiao-Fang
論文名稱: 跨領域彈性學習課程的實施與情意提升—以國民中學社會與綜合活動的跨領域課程為例
The Implementation and Affective Effect of Cross-domain School-developed Curriculum—Take Social and Integrative Activities Cross-domain Curriculum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林聖欽
Lin, Sheng-Chin
口試委員: 吳育臻
Wu, Yu-Chen
張雨霖
Chang, Yu-Lin
林聖欽
Lin, Sheng-Chin
口試日期: 2024/01/1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地理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Geography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3
中文關鍵詞: 跨領域課程社會領域綜合活動領域彈性課程情意提升
英文關鍵詞: Cross-domain curriculum, Social Studies, Integrative Activities, Shool-developed curriculum, Affective Effect
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08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5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實施後,期待各校依據特色發展彈性學習課程(以下簡稱「彈性課程」),以學生為本,連結知識與生活。筆者實施三年彈性課程─「旅讀竹南」的教學後,發現學生對課程興趣低落,為讓課程更貼近學生的需求─讓學生對自己、家庭、人與人的對待關係等,參考友校的經驗以及在教學現場的觀察,筆者試圖在原有的課程中,嘗試融入綜合活動領域的學習重點,設計跨領域課程。
    本文為跨領域課程提升情意的個案研究,旨在以跨領域的方式設計九年級下學期「旅讀竹南」中的一門課程─「家族遷移地圖與家鄉菜」,進而探討學生在課程中的情意提升。在個案研究過程中,逐步建立起跨領域課程設計的模組,記錄課程設計、實施,及後續教師反思的動態過程。最後利用情意態度問卷、分析課室觀察表及學生回饋等評量,多方分析、驗證情意提升的狀況。
    研究結果顯示:跨領域課程的設計必須檢視課程規劃表,選擇適合發展的課程主題,並統整領域學習重點,編寫適合的教學目標串聯課程。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必須在準備、執行及教師反思中不斷滾動式修正,讓跨領域課程的實施更加順暢。最後,評量結果顯示,跨社會領域和綜合活動領域的「家族遷移地圖與家鄉菜」課程設計,能使學生對於課程學習的積極度增加,願意與家人有更多的溝通;更願意接受、傾聽並包容他人的意見和生活中的故事,此外,也比之前更能夠尊重、同理他人的感受。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lines", it is expected that each school will develop school-developed curriculum learning courses based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with a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to linking knowledge and life. After three years of teaching school-developed curriculums on campus, the author found that students had low interest in the course. In order to make the course more relevant to the needs of students, let students learn about themselves, their famil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etc., refer to other schools in Miaoli 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s at the teaching site, the author tried to design a cross-domain curriculum in the Social Studies and Integrative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original curriculum.
    This study is a case study of cross-domain curriculum to enhance affection. It aims to design a course in the second semester of ninth grade "Traveling in Zhunan" - "Family Migration Map and Hometown Cuisine" - in a cross-domain way, and then explore the students' experience in the course enhancement of affective effect. During the case study process, a cross-domain curriculum design module w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to record the dynamic process of curriculum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subsequent teacher reflection. Assessments such as the affection attitude questionnaire, analytical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student feedback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verify the improvement of affection in multiple way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 of cross-domain courses must review the course planning table, select course topics suitable for development, integrate the learning focus of the domain, and write a series of courses suitable for teaching objectives. During the cours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continuous rolling revisions must be made during preparation, execution, and teacher reflection to mak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oss-domian courses smoother.
    Finally,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mily Migration Map and Hometown Cuisine" course design across Social Studies and Integrative Activities made students more enthusiastic about the course and willing to have more communication with their families.They were more willing to accept, listen and tolerate other people’s opinions and life stories, in addition, they can respect and empathize with other people’s feelings more than befo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概念 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 22 第二章 社會領域與綜合活動領域的跨領域課程設計 27 第一節 選擇進行跨領域的課程單元 27 第二節 跨領域課程設計 32 第三節 跨領域課程設計之情意教學目標的評量 41 第四節 小結 48 第三章 社會領域與綜合活動領域的跨領域課程的實施 51 第一節 【家族遷移地圖與家鄉菜】第一節課 51 第二節 【家族遷移地圖與家鄉菜】第二節課 59 第三節 【家族遷移地圖與家鄉菜】第三節課 71 第四節 【家族遷移地圖與家鄉菜】第四節課 76 第五節 小結 79 第四章 跨領域課程實施之情意教學目標的成效 81 第一節 問卷調查分析 81 第二節 課室觀察表分析 92 第三節 檔案分析 100 第四節 小結 11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20 參考文獻 123 一、中文文獻 123 二、英文文獻 127 附錄一 兒童家長/法定代理人知情同意書 128 附錄二 竹南國中三個版本的課室觀察表 129 附錄三 綜合領域國中階段學習表現及學習內容總表 133 附錄四 前、後測問卷 139 附錄五 第二節課至第四節課的課室觀察表 145 附錄六 「家族遷移地圖與家鄉菜」學習單 151

    一、中文文獻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2014a)。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2018)。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核心素養發展手冊(2018)。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綜合活動領域(2018)。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2014)。
    王竹梅、丁一顧(2022)。中小學跨領域教學的困境與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4),78-83。
    王前龍(2015)。從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教課程總綱:學科取向的政策轉向與學生取向的理念出路。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32-35。
    王政忠(2017)。我有一個夢:一場溫柔而堅定的體制內革命。臺北市:天下文化。
    江俊儀(2021)。淺談國中跨域課程之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3),153-158。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1&edm_no=89
    竹南國中彈性課程「旅讀竹南」課程計畫表(2022)。 
    行政院主計處(2023)苗栗縣人口遷徙概況。臺北市:行政院。
    取自:https://miaoli.dgbas.gov.tw/STATWeb/Page/HitCount.aspx?PageName=StatProjReport&PageNameC=%E5%B8%82%E6%94%BF%E7%B5%B1%E8%A8%88%E9%80%9A%E5%A0%B1%E5%8F%8A%E7%B5%B1%E8%A8%88%E5%B0%88%E9%A1%8C%E5%88%86%E6%9E%90&Mid=63&ItemName=%E8%8B%97%E6%A0%97%E7%B8%A3%E4%BA%BA%E5%8F%A3%E9%81% B7%E5%BE%99%E6%A6%82%E6%B3%81.pdf
    余政賢(2014)。為什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草案在國民中小學 教育階段要保留彈性學習課程呢?。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89。
    阮氏紅絨(2015)。阮氏紅絨。載於社團法人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主編),台灣阿嬤與新住民姊妹的記憶食譜(頁69-71)。高雄市:社團法人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
    周欣慧(2020)。情緒教育融入國中寫作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周淑卿、王郁雯(2019)。從課程統整到跨領域課程:台灣二十年的論述與問題。教育學報,47(2),41-59。
    周華玲(2020)。一所特偏國中校訂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小島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周意惠(2019)。以社區走讀提升國民中學學生寫作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林秀勤、鄭雅丰與顏寶月(2019)。論彈性學習課程的實施:經驗創造價值,思維影響作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8),5-8。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3)。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怡秀(1999)。國民小學課程統整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師範學院:花蓮縣。
    林俞君(2012)家族遷移地圖學習單示範。
    取自:http://203.72.57.15/blog_society/wpcontent/uploads/2012/09/4-1%E5%AE%B6%E6%97%8F%E9%81%B7%E7%A7%BB%E5%8F%B2%E5%9C%B0%E5%9C%96_%E6%9E%97%E4%BF%9E%E5%90%9B.pdf
    林哲儀(2019)。STEAM應用於原住民大亞國中三年級彈性學習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惠雅與蕭英玲(2017)。青少年時期親子關係滿意度的變化:生態脈絡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9(1),頁95-111。
    秒懂新課綱_康軒國小12年國教。取自:https://e108in.knsh.com.tw/img/qa8.jpg
    苗栗各國中之彈性課程計畫表(2022)。
    徐于晴(2019)。探討國中生數學學習動機與學習焦慮於理財投資彈性課程中的變化(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8)。
    梁英聰(2021)。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實施與評量之行動研究—以攀樹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莊英勝(2021)。國文「繪說書」跨領域課程提升核心素養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玉箴(2016)。「家」的身體實踐: 林海音飲食書寫中的烹與食。成大中文
    報,53,頁155-188。
    陳佩英(2017)。跨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初階工作坊實踐手冊。愛思客團隊,2017。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www.sggs.hc.edu.tw/sggsnew/premium/data/%E8%B7%A8%E9%A0%98%E5%9F%9F%E7%B4%A0%E9%A4%8A%E5%B0%8E%E5%90%91%E8%AA%B2%E7%A8%8B%E8%A8%AD%E8%A8%88%E6%89%8B%E5%86%8A.pdf  
    陳佩英(2018)。跨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工作坊之構思與實踐。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3(2),頁21-42。
    游家政(2000)。學校課程的統整及其教學。課程與教學,3(1),頁19-37+140。
    黃光雄(譯)(1987)教學目標與評鑑。高雄市:復文。(Kibler, Robert J.)
    黃昆輝(2020)。青少年偏差行為調查 近八成認為犯罪問題嚴重。取自: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89983
    黃政傑(1994)。課程設計(五刷)。臺北市:東華。
    黃瑞菘(2018)。核心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臺北市:五南圖書。
    黃譯瑩(1998)。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人文及社會科學,8(4)。
    楊俊鴻(2021)都會與偏鄉國中跨領域課程的實踐策略。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207。
    溫美玉。彩色溫美玉老師五卡注音板(全開)取自:溫老師備課Party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648875288684914/
    劉惟娜(2015)。劉惟娜。載於社團法人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主編),台灣阿嬤與新住民姊妹的記憶食譜(頁93-95)。高雄市:社團法人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
    潘致惠(2019)。行動智慧導向的校長課程領導與校訂課程發展之研究(未出 版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新竹市。
    蔡清田(2016)。50則非知不可的課程學概念。臺北市:五南圖書。
    蔡清田(2018)。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圖書。
    蔡清田(2019)。核心素養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圖書。
    鄭任君、蔡清田與楊俊鴻(2017)。跨越科目疆界的「健體與綜合活動」之跨域主題課程設計。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1。
    盧秀美(2002)。國中地理教學情意目標成就及其相關變項之分析--一個個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台北市。
    謝念慈(2022)。教育 4.0 時代跨域教學的必要性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4),21-27。
    謝寶梅(2015)。課程如何統整?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中教師有效教學深耕推廣計畫。取自:https://goo.gl/DBG6cX
    簡惠敏(2020)。國中彈性課程對於提升環境素養之行動研究-以南崁溪主題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台北市。
    藍偉瑩(2019)。教學力。臺北市:親子天下。
    二、英文文獻
    Fogarty, R.(1991). Ten ways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2),61-66
    Jacobs, H. (ed.).(1989).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Alexandria. VA: ASCD.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