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蕭柔茵 |
---|---|
論文名稱: |
蒲松齡辭賦研究 |
指導教授: | 高秋鳳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2 |
中文關鍵詞: | 蒲松齡 、清代辭賦 、辭賦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6 下載:3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蒲松齡為清朝小說大家,其以《聊齋誌異》飲譽文壇,並藉以評價其文學地位,但實則蒲松齡博學多才,其於詩、詞、古文、戲、俚曲等領域之創作均有可觀,亦有多種雜著作品,但這些著作的表現與成就所受到的關注,卻遠遠不及其小說作品。
就辭賦一端而言,相關研究亦僅為多為單篇論文,或散見於辭賦相關專著。如高桂惠《明清小說運用辭賦的研究》曾發〈酒人賦〉之一隅,馬積高《賦史》認為蒲松齡受公安派與竟陵派之影響,加以六朝、唐宋小說的薰染,所以其賦作不同於清初賦家的復古風格,文辭活潑,且能反映人民生活,內容廣泛,是辭賦創作上的新嘗試。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展史》則稱蒲松齡以小說家的筆法寫賦,構思獨具匠心,有截然不同的審美內涵。除此之外,無專論蒲松齡辭賦之著作。本論文撰寫之動機,即冀能藉此一研究,對蒲松齡之賦篇抽絲剝繭,從中發現蒲賦的時代性、創新的風格與特色,並考察其賦與小說創作之關聯性,以確認其賦在賦史上所具之價值,同時彌補近世蒲松齡相關研究論述之空白。
本論文的研究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隻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現況、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統整蒲松齡之生平與辭賦寫作之背景: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為蒲松齡之生平,由其世系、舉業、經歷、交遊、著述、思想與性格,以探究蒲松齡的生命軌跡對其創作所生發之影響。第二節為辭賦之寫作背景,從政治社會概況、學術文學思潮傾向等方面著眼,釐析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中,使得蒲松齡的辭賦創作呈現出何種風貌與情調。
第三章至第四章分從內容與形式兩端,析論蒲松齡之辭賦。首先將蒲賦分為詠物賦、寫景賦與敘事賦三類,概分三節,逐篇研析其內容。再從章法結構、章法佈局與序亂安排、句式變化、用韻規律及修辭技巧探究蒲賦寫作手法之變化
第五章由情意內蘊、寫作手法與風格韻致歸納蒲松齡辭賦之特色,其次論述蒲賦之價值,而拈出與小說筆法的交相滲透、自生活取材,有所為而作,強調其致用性、兼容各體,對文風的多樣化追求等三個面向。
第六章為結論,總結本論文研究結果,呈顯蒲松齡辭賦之承啟與成就。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一)古籍(依原文著作年代先後排列)
1.蒲松齡著作
蒲松齡著 盛偉輯注 《聊齋佚文輯注》 濟南:齊魯書社 1986年
蒲松齡著 路大荒編 《蒲松齡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蒲松齡著 盛偉編 《蒲松齡全集》 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8年
蒲松齡著 張友鶴輯校 《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 臺北:里仁書局 1991年
2.其他
《春秋》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 1979年
《周禮》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 1979年
王夢鷗註譯 《禮記今註今譯》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4年
《國語》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 1966年
《論語》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 1966年
荀子 《荀子》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 1966年
(秦)呂不韋 《呂氏春秋》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 1966年
(漢)劉安 《淮南子》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 1966年
(漢)焦延壽 《易林》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 1966年
(漢)班固 《漢書》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 1966年
(晉)陳壽 《三國志》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 1966年
(晉)葛洪 《西京雜記》 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1997年
(晉)王嘉 《拾遺記》 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2年
(南朝宋)范曄 《後漢書》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 1966年
(南朝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1966年
(南朝梁)劉勰 王更生注譯 《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1年
(南朝梁)鍾嶸 《詩品》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 1966年
(北魏)酈道元 《水經注》 長沙:岳麓書社 1995年
(南朝梁)蕭統 (唐)李善注 《昭明文選》 臺北:華正書局 1982年
(北魏)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7年
(隋)侯白 曹林娣、李泉輯注 《啓顏錄》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
(唐)歐陽詢 《藝文類聚》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董治安主編《唐代四大類書》 2003年
(唐)房玄齡 《晉書》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 1966年
(唐)劉知幾 《史通》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7年
(唐)李延壽 《南史》 北京:中華書局 1975年
(唐)段成式 《酉陽雜俎》 臺北:漢京文化事業 1983年
(唐)馮贄 齊仕蓉校注《雲仙雜記校注》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年
(唐)鄭棨 《開天傳信記》 成都:巴蜀書社
《中國野史集成》 1993年
(宋)李昉等人 《太平御覽》 北京:中華書局 1960年
(宋)程顥、程頤 《二程集》 臺北:漢京文化事業 1983年
(宋)蘇軾 《東坡志林》 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2年
(宋)蘇軾 傅成、穆儔標點 《蘇軾全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
(宋)郭思 《林泉高致集》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朱肱《北山酒經》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91年
(宋)朱淑真撰 (宋)鄭元佐注 冀勤輯校《朱淑真集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年
(宋)袁采 《袁氏世範》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叢書集成新編》 1985年
(宋)朱熹 《四書集註》 臺北:學海出版社 1991年
(金)元好問《杜詩學引》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歷代論詩絕句選》 1981年
(元)祝堯 《古賦辨體》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6年四庫珍本
(明)吳訥 《文章辨體序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歷代文話》 2007年
(明)王陽明 《王陽明全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
(明)李夢陽 《空同集》 臺北:世界書局 1988年
(明)唐順之 《荊川集》 臺北:世界書局 1988年
(明)李贄 《焚書》 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4年
(明)沈榜 《宛署雜記》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61年
(明)焦竑 《澹園集》 北京:中華書局 1999年
(明)湯顯祖著 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9年
(明)袁宗道 《白蘇齋類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
(明)袁宏道 《袁中郎全集》 臺北:世界書局 1978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歷代文話》 2007年
(明)劉若愚 《明宮史》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0年
(明)錢謙益 《列朝詩集小傳》 上海:中華書局 1959年
(明)張溥 《束陽平集》 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年
(明末清初)黃宗羲 《黃宗羲全集》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年
(明末清初)顧炎武 《亭林文集》 臺北:新興書局 1956年
(明末清初)顧炎武 《日知錄》 長沙:岳麓書社 1994年
(明末清初)汪琬 《堯峰文鈔》北京:中華書局《四庫全書總目》 1965年
(明末清初) 顏元 《顏元集》 北京:中華書局 1987年
《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 臺北:華文書局 1970年
(清)李塨 《平書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 2002年
(清)袁枚 《隨園詩話》 臺北:廣文書局 1971年
(清)姚鼐 《古文辭類纂》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 1966年
(清)李調元 《賦話楹聯叢話》 臺北:世界書局 1974年
(清)焦循 《易餘籥錄》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9年
(清)劉熙載 《藝概》 臺北:金楓出版公司 1986年
(清)趙爾巽等人編纂 《清史稿》 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
(清)王國維 《宋元戲曲史》 臺北:商務印書館 1939年
(清)王國維 《王觀堂先生全集》 臺北:文華出版公司 1968年
(清)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 臺北:廣文書局 1969年
(清)韓志超等人修纂 《蠡縣志》 臺北:成文出版社 1969年
(清)孫德謙 《六朝麗指》 臺北:新興書局 1963年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 2002年
(二)今人專著(依出版年代先後排列,同年代以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1.蒲松齡相關
劉階平《蒲留仙遺著考略》 臺北:正中書局 1950年
路大荒《蒲松齡年譜》 濟南:齊魯書社 1980年
羅敬之《蒲松齡及其聊齋誌異》 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6年
馬瑞芳《蒲松齡》 臺北:知書房 1993年
楊海儒《蒲松齡生平著述考辨》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1994年
吳九成《聊齋美學》 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
袁世碩《蒲松齡事蹟著述新考》濟南:齊魯書社 1998年
羅敬之《聊齋詩詞集說》 臺北:國立編譯館 1998年
袁世碩、徐仲偉 《蒲松齡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
羅敬之《蒲松齡年譜》 臺北:國立編譯館 2000年
陳葆文《聊齋誌異癡狂士人類型析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馬瑞芳《馬瑞芳講聊齋》 臺北:大地出版社 2006年
2.辭賦類
鈴木虎雄著、殷石譯 《賦史大要》 臺北:正中書局 1976年
馬積高 《賦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
曹道衡 《漢魏六朝辭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
葉幼明 《辭賦通論》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年
鈴木虎雄 《賦史大要》 臺北:正中書局 1992年
簡宗梧 《漢賦史論》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3年
李曰剛 《辭賦流變史》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4年
郭維森、許結 《中國辭賦發展史》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6年
曹明綱 《賦學概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
黃水雲 《六朝駢賦研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9年
程章燦 《魏晉南北朝賦史》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年
3.其他
隋樹森編 《全元散曲》 北京:中華書局 1964年
俞琰 《歷代詠物詩選序》 臺北:廣文書局 1968年
黃公偉 《宋明清理學體系》 臺北:幼獅出版社 1971年
程發軔 《國學概論》 臺北:國立編譯館 1972年
劉永濟 《文心雕龍校釋》 臺北:華正書局 1974年
郭紹虞 《中國詩的神韻、格調及性靈》 臺北:華正書局 1975年
黃宣範 《翻譯與語意之間.從語意看文學》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76年
龔鵬程 《春夏秋冬》 臺北:故鄉出版社 1979年
郭廷以 《中國近代史綱》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0年
謝國禎 《明末清初的學風》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日人弘法大師著、王利器校注《文鏡祕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年
逯欽立輯校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83年
錢鍾書 《談藝錄》 北京:中華書局 1984年
傅樂成 《中國通史》 臺北:大中國圖書出版社 1984年
王運熙 《中國文學批評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
葛兆光 《禪宗與中國文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
徐復觀 《中國藝術精神》 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1987年
余英時 《士與中國文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
朱光潛 《詩論》 臺北:正中書局 1988年
傅隸僕 《修辭學》 臺北:正中書局 1988年
陳榮捷 《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8年
孫昌武 《佛教與中國文學》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
簡錦松 《明代文學批評研究》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9年錢鍾書著、舒展選編 《錢鍾書論學文選》 揚州:花城出版社 1989年
廖國棟 《魏晉詠物賦研究》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0年
林語堂 《中國人的智慧》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1年
朱光潛 《文藝心理學》 臺北:開明書局 1991年
余英時《內在超越之路:余英時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姜一涵等人編著 《中國美學》 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1992年
余英時 《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2年
鄭志明 《中國文學與宗教》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2年
王枝忠 《古典小說考論》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1992年
馬茂元主編 《楚辭.九歌.山鬼》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3年
趙吉惠等人編著 《中國儒學史》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年
姜亮夫 《楚辭書目五種》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
郭慶藩編
王孝魚整理 《莊子集釋》 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3年
王人恩 《古代祭文精華》 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1993年
瀧川龜太郎 《史記會注考證》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3年
梁啟超 《清代學術概論》 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 1994年
葛榮晉主編 《中國實學思想史》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年
劉康 《對話的喧聲》 臺北:麥田出版社 1995年
李亦園 《人類的視野》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6年
李澤厚 《美的歷程》 臺北:三民書局 1996年
王愷 《公安與竟陵──晚明兩個「新潮」文學流派》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6年
王爾敏 《明清社會文化生態》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7年
左東嶺 《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年
地球出版社編輯部編 《中國文明史》 臺北:地球出版社 1997年
楊義 《楊義文存》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年
金開誠 《文藝心理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年
周中明 《桐城派研究》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9年
蕭颯、王文欽、徐智策 《幽默心理分析》 臺北:智慧大學出版 1999年
李浩 《唐詩的美學闡述》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0年
吳公正 《中國文學美學》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0年
屈萬里 《詩經註釋》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00年金觀濤、劉青峰《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0年
程千帆 《閑堂文藪》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 臺北:志文出版社 2001年
殷偉 《趣話酒的故事》 臺北:知書房 2004年
鄔國平 《竟陵派與明代文學批評》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
商衍鎏 《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5年二、單篇論文
(一)期刊論文(依出版年代先後排列,同年代以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1.蒲松齡相關
劉偕平〈蒲留仙先生的全部遺著〉《國聞周報》第10卷 1933年7月第27期
高寶立〈《聊齋誌異》諷刺藝術散論〉《蒲松齡研究集刊》第1輯 1980年
馬端芳〈聊齋俚曲的思想成就和語言特色〉《蒲松齡研究集刊》第1輯1980年
郝浚、馬瑞芳〈談蒲松齡的散文-《聊齋散文選》前言)《蒲松齡研究集刊》第1輯1980年
李靈年〈淺談《聊齋志異》時代氣息〉《蒲松齡研究集刊》第2輯1981年
汪玢玲〈蒲松齡與民間文學〉《蒲松齡研究集刊》第2輯1981年
高明閣〈蒲松齡的一生〉《蒲松齡研究集刊》第2輯1981年
張學忠〈冷嘲幽砭托磊塊 奇誇妙想壓搜神──談《聊齋誌異》諷刺內容與諷刺技巧〉,《蒲松齡研究集刊》第3輯1982年
馬瑞芳〈論聊齋志異的心理描寫〉《蒲松齡研究集刊》第4輯1984年
王志民〈蒲松齡屢試不第原因新探〉《蒲松齡研究》1987年第1期
吳九成 〈論佛家思想對《聊齋》創作的影響〉《蒲松齡研究》1991年6月第4期
譚興戎〈蒲松齡的哲學思想與宗教鬼神觀念〉《南開學報》1991年第4期
洪流〈淺談蒲松齡醫藥衛生著述的思想傾向〉《蒲松齡研究》1991年第5期
盛偉〈蒲松齡南遊與北歸的原因及其歷史背景〉《蒲松齡研究》1991年第5期
李茂肅〈蒲松齡「慰藉勞人」的思想〉《蒲松齡研究》1992年第1期
趙伯陶〈《聊齋誌異》藝術「空白論」〉《蒲松齡研究》1992年第1期
李永祥〈蒲松齡雜著考略〉《蒲松齡研究》1992年第2期
李天工〈蒲松齡生平思想管窺〉《蒲松齡研究》1992年第3期
何天傑〈晚明啟蒙思潮在《聊齋志異》中的回響〉《學術研究》1992年第5期
張克偉〈《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其人其事探考〉辜美高、王枝忠主編:《國際聊齋論文集》1992年7月
吳九成(蒲松齡的孤憤與中國知識份子的宗教承當精神)《蒲松齡研究》 1993年
第1、2期合刊
汪玢玲〈《聊齋》藝術面面觀──蒲松齡筆下的鄉俗風物〉《蒲松齡研究》1993年第1、2期合刊
郭濟生〈《聊齋志異》史學價值初探〉《蒲松齡研究》1993年第1、2期合刊
劉富偉(儒家思想與蒲松齡)《蒲松齡研究》1995年第2期
李靈年、韓石〈論《聊齋誌異》的詩美及其與晚明文藝啟蒙思潮的關係〉
《蒲松齡研究》 1995年第3、4期合刊
張敦彥〈從〈綽然堂會食賦〉看蒲松齡塾師生涯的一個側面〉《蒲松齡研究》
1996年第3期
趙懷珍〈淺說蒲松齡的憫農詩〉《蒲松齡研究》1996年第4期
洪流〈蒲松齡醫藥作品與蒲氏家族的健康環境〉《蒲松齡研究》1997年第1期
吳九成〈聊齋景物性格的物化、感情的物化和社會的象徵化〉《蒲松齡研究》
1997年第1期
蔡國梁〈詞旁搜曲引則暢──《聊齋》語言藝術談〉《蒲松齡研究》
1997年第2期
程顯平〈聊齋誌異藝術風格管見──從語言視角的關照〉遼寧《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
趙絳帔〈雖非著意點染,自是生花妙筆──聊齋志異景物描寫賞析〉《蒲松齡研究》1997年3期
吳九成〈蒲松齡理性思考中的美學主張〉《蒲松齡研究》1998年第4期
周先慎〈蒲松齡的藝術個性〉《蒲松齡研究》1998年第4期
趙蔚芝〈《聊齋文集》的作品體裁和編纂〉《蒲松齡研究》1998年第4期
陳文新〈以抒情為基點的多樣化追求──論《聊齋誌異》的文體風格〉《蒲松齡研究》1999年第3期
詹頌〈淺談《聊齋誌異》中的夢境〉《蒲松齡研究》1999年第3期
王振星〈論蒲松齡之「自狂」〉《蒲松齡研究》1999年第4期
何梅琴、侯新露〈聊齋志異人物語言成就談〉《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年第4期
張稔穰、姜良存〈蒲松齡對兩種文化傳統的繼承與整合〉《蒲松齡研究》
2000年第3、4期合刊
楊海儒、楊曉林 〈聊齋作品中的中醫藥文化內容〉 《蒲松齡研究》
2000年第3、4期合刊
辜美高〈小說創作與社會的『變』與『常』──《聊齋》前期作品對明末社會的反應初探〉《聊齋學研究論集》2001年3月
李衍柱〈精校經典文本與聊齋學的發展〉《蒲松齡研究》2001年第2期
唐富齡〈《聊齋誌異》思想認識體系的個性特徵〉《蒲松齡研究》2001年第4期
張愛波〈彼皆絕代才 形去留其神──歸有光與蒲松齡古文藝術相通論〉
《蒲松齡研究》2002年第3期
王慶雲〈三百年來蒲松齡研究的回顧〉《山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
吳九成〈節操.正氣.情懷〉《蒲松齡研究》2002年第4期
楊歷靜〈走進文化感覺區──蒲松齡南遊一年的收穫《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第18卷,第5期 2002年10月
張振國〈蒲松齡癡狂意象論〉《蒲松齡研究》2003年第1期
鄭紅翠〈《聊齋誌異》民間性溯源〉《齊齊哈爾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年第2期
鄭東〈對蒲松齡寫作生涯的實學考察〉《蒲松齡研究》2005年第1期
王茂福〈蒲松齡的〈討青蠅文〉與賦史上的詠蠅賦〉《蒲松齡研究》
2005年第4期
鄒宗良〈蒲松齡與韓逢庥〉《蒲松齡研究》2005年第4期
郭麗〈《聊齋誌異》記夢作品的敘事結構〉(《蒲松齡研究》《蒲松齡研究》
2006年第2期
孫旭芝〈論《聊齋誌異》中的「酒」與「醉」〉《蒲松齡研究》2006年第4期
翟雲英〈從〈秦松賦〉看蒲松齡的人格追求〉《蒲松齡研究》2008年第3期
2.辭賦類
蘇瑞隆〈論漢魏六朝俳諧滑稽之賦及賦體文之內容與形式〉《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12月
簡宗梧〈唐文辭賦化之考察〉《第四屆唐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10月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1998年11月
郭建勛〈騷體賦的界定及其在賦體文學中地位〉《求索》第5期 2000年5月
何新文〈21世紀的賦學研究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湖北大學學報》
第6期2001年
李澤需〈論漢賦的虛構性〉《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年第6期
3.其他
李瑞騰〈現代詩中一個原型意象的試探〉《中華文藝》1977年6月第76期
潘麗珠〈試論古典詩歌中的音律美〉《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1卷3期 1988年
葛榮晉〈中國實學理論〉《中日實學史研究》1992年
陳清輝〈李贄「童心說」微旨初探〉《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1997年7月第5期
韓凝春〈明清塾師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3期
嚴云受〈孔子的入世精神與中國文人的憂患心態〉《安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
許芳紅〈「士不遇」文學主題成因初探〉《淮陰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6期
康維訓〈山水文學的特質及其對性情的陶冶〉《正修通識教育學報》 2004年6月第1期
陳忠和〈論莊子「觀物為文」的創作方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5年6月第10期
李寶玲〈唐代長安佛寺詩歌的寫作風格〉《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6 年6 月第12期
(二)學位論文(依發表年代先後排列,同年代以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簡宗梧《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之研究》 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1975年
龔道明《歸有光研究》 台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1979年
高桂惠《明清小說運用辭賦的研究》 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1990年
王欣慧《唐代訪古賦研究》 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1997年
王小琳 《唐代傳奇敘事模式研究》 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1999年
喻緒琪 《明末清初世情小說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 1999年
黃文成 《六朝志怪小說夢象之研究》 文化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00年
張韶砡 《湯顯祖文學理論研究》 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01年
李佳璇 《湯顯祖辭賦研究》 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02年
郭金燕 《聊齋志異動物故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系碩士論文 2002年
王秋傑 《西晉辭賦研究》 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2003年
蔡造珉 《蒲松齡聊齋俚曲研究》 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2003年
林秀珍 《宋詩中松的文化意涵探究》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03年
林淑芬 《浮生六記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 2005年
李興源《睌明心學思潮與士風變異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