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呂豈緹 Lu, Kai-Ti |
---|---|
論文名稱: |
小說《俗女養成記》之第二波女性主義觀點分析 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 From The Second of Feminism |
指導教授: |
劉立行
Liu, Li-Hsing |
口試委員: |
劉立行
Liu, Li-Hsing 胡幼偉 Hu, YuWei 邱琪瑄 Chiu, Chih-Suan |
口試日期: | 2023/07/07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圖文傳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6 |
中文關鍵詞: | 俗女養成記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激進女性主義 、文本分析 、文獻分析 |
英文關鍵詞: | 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 Liberal Feminism, Radical Feminism, Textual Analysis, Document Analysis |
研究方法: | 文本分析 、 文獻分析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70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8 下載:1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此論文以研究以小說《俗女養成記》為主要研究對象,該小說在作者江鵝的描寫下,屬於女性成長歷程的小說,並且描述當時的社會氛圍以及對女性的待遇。其中以作者的視角當作出發點,將童年與家人相處的記憶書寫成小說,其中不乏美食的回憶以及社會文化中對女性的觀念,同時也有描寫到當時臺灣的社會背景。
本篇論文先探討臺灣小說再現女性主義,其年代的研究界定在1950年代到二十一世紀,瞭解臺灣女性作家的小說創作特點與當時臺灣的社會背景,接著進入到第二波女性主義之探討,明白此女性主義興起的開端事件及主要觀點,後續分析各流派的差異,經發現臺灣在第二波女性主義崛起的時間及流派的對應,分別是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與激進女性主義。
在研究方法上使用文本分析法剖析《俗女養成記》中的人物、情節、故事,從小說三元素進行文本的詳細分析,透徹瞭解小說之含義。接著利用文獻分析法探究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與激進女性主義,以及利用臺灣女性作家在小說中描寫的1970~1990年代的社會背景。後續,將《俗女養成記》中有關女性主義的字句及社會背景的描寫做交叉比對,並且使用兩種不同女性主義的觀點及社會氛圍分析一本小說,是多樣化的比對,除了可以驗證作者在創作時的正確性外,且在其中瞭解臺灣女性在傳統教育與接受外來思潮影響之衝擊。
The main focus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novel "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 by Jiang, Er, which falls under the category of female coming-of-age stories and portrays the social climate and treatment of women during the time period. The paper will explore the author's perspective by analyzing childhood memories of family interactions, such as nostalgic recollections of food and societal attitudes towards women, as well as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aiwan at that tim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how feminism is represented in Taiwanese novels from the 1950s to the 21st century. By exa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authors' literary creations and the societal context of Taiwan during that period, the paper seeks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feminism is portrayed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Furthermore, the paper will delve into the second wave of feminism, examining its origins, major tenets, and different feminist schools of thought. Through this analysi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in Taiwan, the corresponding schools of thought during the rise of the second wave of feminism were liberal feminism and radical feminism.
Using text analysi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plots, and stories in "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 to gain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novel's meaning through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its three elements. Additionally, the study employs a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to explore liberal feminism, radical feminism, and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aiwan in the 1970s to 1990s as depicted by Taiwanese female authors in their novels. Furthermore, the study cross-compar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feminism and societal background in "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 using two different feminist perspectives and social contexts. This diversified comparison not only verifies the accuracy of the author's creation but also sheds light on the impact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foreign influences on Taiwanese women.
Bella Editor(2019)。謝盈萱主演台劇《俗女養成記》!爆笑呈現六、七年級女生的成長史、北漂故事!。瀏覽日期:2019年8月6日,取自https://www.bella.tw/articles/movies&culture/20686
Feng, G.(1999年11月29日)。女性主義在台灣。瀏覽日期:2022年12月5日,取自http://www.eng.fju.edu.tw/Literary_Criticism/feminism/femiTai.html
Forster, E. M. (2009)。《小說面面觀》(蘇希亞譯)。臺北市:商周出版。
Frisse, J.(2020)。《女性主義: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臺北市:平安文化。
Neuman, W. L.(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新北市:揚智文化。
OPENBOOK閱讀誌(2023)。江鵝。瀏覽日期:2022年11月23日,取自https://www.openbook.org.tw/reviewer/64708
王以婷(2015)。臺灣當代女性小說空間意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王光明(1996)。談談華文世界的女性主義寫作。《二十一世紀》,37,77-84。
王宇(2009)。21世紀初年臺灣女性小說的文化描述。《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64-71。
王孝勇(2007)。女性主義立場論的主體與權力問題。《政治與社會哲學評》,21,89-146。
王芸(1994)。《文學知識手冊》。中國:河南大學出版社。
王逢振(1996)。《女性主義》。臺北市:智揚文化。
伍寶珠(1999)。從反思到反叛:八、九零年代臺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嶺南大學,香港。
朱秀娟(1985)。《女強人》。北京:中國友誼出版。
朱嘉綺、鄔佩麗(1998)。臺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故事為例。《教育心理學報》,30,51-71。
江鵝(2016)。《俗女養成記》。臺北市:大塊文化。
何春蕤(1994)。女性主義與「女性小說」。《臺灣文藝雜誌》,新生第五期,7-11。
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臺北市:黃冠出版。
余貞誼(2011)。我可能不夠女性主義:女性主義認同與實踐的敘事建構。《臺灣社會學》,21,101-156。
利米(2021)。【原著愛改編】利米/既成材,又不成材:《俗女養成記》(上)。瀏覽日期:2021年8月11日,取自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7044/5650301
利米(2021)。【原著愛改編】利米/既成材,又不成材:《俗女養成記》(下)。瀏覽日期:2021年8月18日,取自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7044/5650475
吳函砡(2018)。以自由女性主義觀點分析音樂劇《舊情綿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吳雅琪(2009)。評介Doris T. Chang《二十世紀臺灣婦女運動》。《臺灣學研究》,9,145-152。
呂秀蓮(2008)。《新女性主義》。臺北市:聯合文學。
李昂(1989)。《殺夫》。臺北市:聯經出版。
李欣馨(2007)。異化變相的女性主義─以宮崎駿動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李屏瑤(2016)。中藥行女兒的生活藥方─專訪江鵝《俗女養成記》。瀏覽日期:2016年4月1日,取自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8580
李語萱(2022)。電視劇《俗女養成記》改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李靜宜(2014)。女性主義與國際關係之研究。《發展與前瞻學報》,3,71-86。
周宥廷(2012)。霹靂布袋戲中紅樓劍閣女性角色研究─以女性主義觀點論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周美智、鄭掬文(2004)。《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一份課堂的導讀與整理。瀏覽日期:2004年6月8日,取自https://devilred.pixnet.net/blog/post/6661417
林季薇(2022)。《魔法公主》動畫電影之性別議題及生態女性主義意涵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幸妮(2009)。賴純純藝術創作之探討─以女性主義觀點論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芮羽(2018)。女性的變身力量─從女性主義看《美少女戰士》(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林奕含(2017)。《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臺北市:游擊文化。
林恩婷(2022)。臺灣本土女性角色的多元文化─以電視劇「俗女養成記」為例。《諮商與輔導》,435,18-21。
林璟薇(2004)。臺灣當代女作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1970至2000年(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麗珊(2005)。女性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2,3-20。
邱子修(2010)。臺灣女性主義批評三波論。《女學學誌》,27,251-273。
俞彥娟(2005)。女性主義對母親角色研究的影響:以美國婦女史為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1-40。
俞彥娟(2008)。托育:美國第二波婦女運動女性主義者的理念與實踐。《女學學誌》,25,1-42。
施叔青(2003)。《行過洛津「臺灣三部曲」之一》。臺北市:時報出版。
施叔青(2008)。《風前塵埃「臺灣三部曲」之二》。臺北市:時報出版。
施叔青(2010)。《三世人「臺灣三部曲」之三》。臺北市:時報出版。
施舜翔(2011)。第二波女性主義先鋒:論《蒙娜麗莎微笑》女性啟蒙史。《文化研究月報》,113,102-105。
施舜翔(2012)。家庭主婦的偵探冒險:從文學作品中的主婦偵探形象談女性主義之流變。《女學學誌》,30,225-249。
派翠克(2019)。閱讀臺灣|《俗女養成記》江鵝專訪,「成為作者過程很簡單,就是誠懇地去講自己想講的東西」。瀏覽日期:2019年12月30日,取自https://www.marieclaire.com.tw/lifestyle/issue/55582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范雲(2003)。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臺灣社會學》,5,133-194。
范銘如(2008)。《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市:麥田出版。
袁瓊瓊(1981)。小青與宋祥。收錄於袁瓊瓊(主編),《自己的天空》。臺北市:洪範出版。
袁瓊瓊(1981)。《自己的天空》。臺北市:洪範出版。
袁瓊瓊(1985)。《春水船》。臺北市:洪範出版。
馬森(1996)。從寫作經驗談小說書寫的性別超越。收錄於鄭振偉(主編),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嶺南學院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
崔乘範(2020)。《我是男性也是女性主義者》。臺北市:EZ叢書館。
張婉瑩(2018)。從女性主義的觀點看中國上海白領女性的時裝消費(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淡江大學女性研究室部落格。瀏覽日期:2023年1月6日,取自https://femtku.pixnet.net/blog/post/8682073
盛英(1995)。《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
郭玳均(2022)。以基進女性主義析論《徵婚啟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陳明柔(2009年10月29日)。女性文學。瀏覽日期:2023年2月3日,取自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323
陳紫吟(2021)。人人都能讀的女性主義十本書:從入門、對抗到找回力量。瀏覽日期:2021年3月8日,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685/5302200
陳紫吟(2021)。這些性別詞彙你用對了嗎?父權、父權紅利、仇女、仇男。瀏覽日期:2021年10月18日,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685/5824877#sup_2
陳燕玲(2009)。從「黃蓉」論金庸的女性主義書寫。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8,5-42。
游美惠(2014)。第三波女性主義(Third Wave Feminism)。《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6,102-105。
童育園(2022)。文化想像與時代共感:臺灣當代散文的民族誌功能(2010-2020)(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閔瑞瑛(2019)。《狂女的逆襲》。新北市:臺灣商務。
黃儀冠(2017)。穿越荒野的女聲:臺灣女性文學綜述。《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3,4-9。
黃馨慧、羅惠文(2003)。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系列座談(一)。《婦研縱橫》,68,57-67。
葉至誠、葉立誠(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三版)》。新北市:千華數位文化。
廖輝英(1983)。《不歸路》。新北市:聯經出版。
廖輝英(1986)。《盲點》。臺北市:九歌出版。
廖輝英(1987)。《落塵》。臺北市:九歌出版。
廖輝英(1998)。《外遇的理由》。新北市:聯經出版。
廖輝英(2012)。《油麻菜籽》。臺北市:九歌出版。
維基百科(2021年10月12日)。臺灣女性主義運動。瀏覽日期::2022年10月15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F%B0%E7%81%A3%E5%A5%B3%E6%80%A7%E4%B8%BB%E7%BE%A9%E9%81%8B%E5%8B%95
劉乃慈(2007)。便利、營利與架空的危機:女性主義與臺灣當代小說生產研究。《臺灣文學研究學報》,4,259-284。doi:10.6458/JTLS.200704.0259
劉乃慈(2016)。《布迪厄與臺灣當代女性小說》。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劉文彬、王彩姿(2019)。「法國女權之母」歐蘭普.德古菊(Olympe de Gouges)的思想。《歷史教育》,22,93-140。
劉亮雅(2020)。《後殖民與日治記憶:二十一世紀臺灣小說》。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劉劍雯(2016)。《性別與話語權:女性主義小說的翻譯》。香港:中華書局。
樊洛平(2006)。《當代臺灣女性小說史論》。新北市:臺灣商務。
蔡心瑀(2010))。現代性與當代台灣女性小說。《東南學術》,5,1-8。
蔡素琴(2009)。女性主義母職理論的發展與演變。《諮商與輔導》,284,24-29。
蔣宜婷(2022年1月23日)。【一鏡到底】我不是陳嘉玲 江鵝。瀏覽日期:2022年12月1日,取自https://www.mirrormedia.mg/premium/20220117pol001
蕭颯(1986)。《唯良的愛》。臺北市:九歌出版。
蕭颯(2015)。《小鎮醫生的愛情》。臺北市:爾雅出版。
蕭麗紅(1981)。《千江有水千江月》。臺北市:聯經出版。
簡君玲(2021)。袒露與重生─臺灣近十年家族書寫散文中的私我認同(2010-2019)。《臺灣文學研究學報》,32,55-92。
蘇偉貞(1989)。《流離》。臺北市:洪範出版。
蘇偉貞(1992)。背影。收錄於蘇偉貞(主編),《熱的滅絕》。臺北市:洪範出版。
蘇偉貞(2002)。日曆日曆掛在牆壁。收錄於蘇偉貞(主編),《魔術時刻》,短篇小說合集第八篇。新北市: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顧燕翎、劉毓秀、王瑞香、林津如、范情(202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臺北市:貓頭鷹。
Bennett, J. M. (1989). Feminism and history. Gender & History, 1(3), 251-272.
Butler, J. (1986). Sex and gender in Simone de Beauvoir’s Second Sex. Yale French Studies, 72, 35-49.
Conover, P. J. (1988). Feminists and the gender gap.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50(4), 985-1010.
De Beauvoir, S. (2014). The second sex. In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in Sociology (pp. 118-123). New York: Routledge.
Grant, C. (2011). Fans of feminism: re-writing histories of second-wave feminism in contemporary art. Oxford Art Journal, 34(2), 265-286.
Kantola, J. (2006). Feminists theorize the state. Switzerland: Springer.
Kennedy-Pipe, C. (2017). Liberal feminists, militaries and war. In The Palgrav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Gender and the Military (pp. 23-37).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LeGates, M. (2001). In their time: A history of feminism in western society. New York: Routledge.
Liss, M., Hoffner, C., & Crawford, M. (2000). What do feminists believe?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4(4), 279-284.
Moran, R. F. (2004). How second-wave feminism forgot the single woman. Hofstra Law Review, 1(33), 223-298.
Rampton, M. (2015 October 25). Four waves of feminism.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acificu.edu/magazine/four-waves-feminism
Thornham, S. (2004). Second wave feminism. In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feminism and postfeminism (pp. 36-46). New York: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