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雅之
論文名稱: 〈思凡〉、〈下山〉探賾
指導教授: 蔡孟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4
中文關鍵詞: 〈思凡〉〈下山〉民間戲曲文人戲曲詮釋與接受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44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思凡〉、〈下山〉歷來深受歡迎,然因源流不清而難以界定創作旨趣,故屢屢引起爭議,其中又以「宗教與藝術之爭」為大宗,相關研究亦以溯源為主,然因資料渙漫模糊而難有進展,本文試從另一角度切入,以詮釋學強調作品之歷史意識與再現的觀念扣合傳統戲曲現實性格強烈的特色,將〈思凡〉、〈下山〉創作原型視為僧尼違法破戒事件,從法律與佛教於中國發展歷史予以交叉比對進行斷代,並分別由情色的民間審美與情感的文人審美檢視曲牌、格律、聲腔、情節和精神等變化,再結合場上演出的分析,嘗試貼近理解〈思凡〉、〈下山〉的地位與意義。

    摘要……………………………………………………………………………… I 序………………………………………………………………………………II~IV 目錄……………………………………………………………………………V~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4 第二節 相關研究文獻回顧………………………………………………… 5~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2~14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章節安排……………………………………………… 15~16 第二章 〈思凡〉、〈下山〉淵源試探………………………………………… 17 第一節 〈思凡〉、〈下山〉之文獻探討…………………………………… 17~23 第二節 由人物分析〈思凡〉、〈下山〉發源事件之可能時空背景…………24~27 第三節 由法制史窺測〈思凡〉、〈下山〉所反映之社會條件…………… 28~36 第四節 以題材類型審視〈思凡〉、〈下山〉……………………………… 37~41 第五節 小結……………………………………………………………………42 第三章 〈思凡〉、〈下山〉現存文本介紹與比較 ──以曲牌聲腔為核心………………………………………… 43 第一節 現存〈思凡〉、〈下山〉文本介紹…………………………………… 43~59 第二節 〈思凡〉、〈下山〉明清以來文本比較……………………………… 60~74 第三節 小結……………………………………………………………………75~76 第四章〈思凡〉、〈下山〉文本比較與詮釋──以情節關目為核心…… 77 第一節 各本〈思凡〉情節比較與詮釋………………………………………77~88 第二節 各本〈下山〉情節比較與詮釋………………………………………89~99 第三節〈思凡〉、〈下山〉後續發展概述………………………………………100~105 第四節 小結……………………………………………………………………106 第五章 〈思凡〉、〈下山〉之表演藝術探討………………………………… 107 第一節 崑曲南北派〈思凡〉的表演藝術……………………………………108~126 第二節 〈下山〉的舞台表演藝術──以崑曲和婺劇比較…………………127~140 第三節 小結………………………………………………………………………141 第六章 結論……………………………………………………………… 142~145 參考書目…………………………………………………………………… 146~156 表目錄 〈思凡〉、〈下山〉研究概況表………………………………………………………5~7 本文參考之現存〈思凡〉、〈下山〉戲曲文本總表………………………………12~13 現存明清收錄〈思凡〉、〈下山〉戲曲選本總表…………………………………19~21 現存〈思凡〉、〈下山〉文本出處、編者、年代、齣名與地方聲腔表…………46~51 現存〈思凡〉文本出處、齣目與曲牌表…………………………………………60~61 現存〈下山〉文本出處、齣目與曲牌表…………………………………………61~62 圖目錄 圖(一)鄭之珍《勸善記‧尼姑下山》高石山房刊本插圖……………………128 圖(二)鄭之珍《勸善記‧尼姑下山》富春堂刊本插圖………………………129 圖(三)《滿天春‧和尚弄尼姑》插畫……………………………………………130 圖(四)崑曲〈下山〉本無扮相…………………………………………………132 圖(五)婺劇《僧尼會》本無扮相………………………………………………134 圖(六)崑曲〈下山〉頸轉唸珠…………………………………………………138 圖(七)崑曲〈下山〉唸珠雜技……………………………………………………139 圖(八)婺劇《僧尼會》本無臉部表情特色……………………………………140 譜目錄 〈思凡〉【哭皇天】「有些傻角」,製譜者:陳天祐………………………………113 《振飛曲譜‧思凡》【風吹荷葉煞】,製譜者:陳天祐………………………115~118 眾譜〈思凡〉【風吹荷葉煞】比較,製譜者:陳天祐……………………121~123

    壹、 古籍
    (元)王實甫等撰《孤本元明雜劇》,臺北:台灣商務書局,1977年。
    (明)徐文昭編《風月錦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11月。
    (明)黃文華《詞林一枝》,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7月。
    (明)黃文華《八能奏錦》,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7月。
    (明)胡文煥編《群音類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11月。
    (明)劉君錫編《樂府菁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明)李碧峰、陳我含刻《滿天春》,收於龍彼得編《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2年。
    (明)吉州景居士《玉谷新簧》,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7月。
    (明)青溪菰蘆釣叟編《醉怡情》,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11月。
    (明)黃儒卿選《時調青崑》,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7月。
    (清)玩花主人編選,汪協茹校訂《綴白裘》,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7年。
    (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
    (清)張照《勸善金科》(九)、(十),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二輯 : 清宮大戲,臺北:天一出版社,1986年。
    王季烈,《與眾曲譜‧序》,臺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71年。
    紹興民間傳鈔本,徐宏圖校訂《紹興救母記》,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4年11月。
    南京僧超輪手抄本,黃文虎校訂《超輪本目連》,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4年5月。
    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第七卷《梨園戲‧下南劇目(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
    范揚坤、林曉英編著《亂彈樂師的秘笈:陳炳豐傳藏手抄本》,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5年。
    (明)王驥德《曲律》,收錄於《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明代編第一集,安徽:黃山書社,2006年。
    (明)呂天成《曲品》,收錄於《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明代編第三集,安徽:黃山書社,2006年。
    (清)葉堂《納書楹曲譜》(四)、(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11月。
    (清)黃文暘《曲海總目提要》,臺北:新興書局,1967年。
    (清)黃旛綽《梨園原》,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年。
    (清)安樂山樵《燕蘭小譜》,收於張次溪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清)小鐵笛道人《日下看花記》,收於張次溪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清)鐵橋山人、問津漁者、石坪居士《消寒新詠》,收於張次溪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清)留春閣小史《聽春新詠》,收於張次溪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清)藝蘭生《評花新譜》,收於張次溪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清)邗江小遊仙客《菊部群英》,收於張次溪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魏書》參楊家駱主編,新教本廿五史叢書《新校本魏書附索引》(四),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晉)陳壽著,(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隋書‧經籍志》,收入楊家駱主編,新教本廿五史叢書《新校本隋書附索引》(二),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舊唐書》,收入楊家駱主編,新教本廿五史叢書《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四),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梁)釋寶唱《比丘尼傳》,收入南朝梁釋慧皎等傳《高僧傳合輯》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梁)釋慧皎《高僧傳》卷五〈道安第一〉,收入南朝梁釋慧皎等傳《高僧傳合輯》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長孫無忌等著《唐律疏議》,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唐律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9年
    《慶元條法事類》,參楊一凡、田濤主編《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編》(一)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明)馮夢龍《掛枝兒》,參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42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俗文學叢刊》第390集臺北:新文豐書局,2001~2005年。
    (宋)陳淳《北溪大全集》,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07別集類,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347地理類,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羅燁《新編醉翁談錄》,參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小說類1266,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宋)陳元靚《新編群書類要事林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2月。
    (元)謝坊得《疊山集》卷二,參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23別集類,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葉子奇《草木子》,參《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珍本初編‧儒家子部》第43集,新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十四,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343地理類,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褚人獲《堅瓠乙集》,參《清代筆記小書大觀》叢書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10月。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收錄於《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清代編第三集,安徽:黃山書社,2006年。
    (清)昭槤《嘯亭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貳、 近人專著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錢南陽《戲文概論‧源委第二》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錢南揚《宋元戲文輯佚》,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趙景深《曲論初探》,頁153。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0年。
    陸侃如、馮沅君《南戲拾遺》卷上,頁57~58。燕京學報專號之十三,哈佛燕京學舍出版,1936年。
    朱承樸、曾慶全《明清傳奇概說》,臺北:滄浪出版社,1987年2月。
    嚴敦易《元明清戲曲論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年。
    徐扶明《元明清戲曲探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徐扶明《崑劇史論新探》,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3月。
    盧前《明清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2月。
    陸萼庭《清代戲曲與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6月。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12月。
    周妙中《清代戲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青木正兒著,王古魯譯《中國近世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8月。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4月。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10月。
    吳梅《顧曲麈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梅蘭芳《梅蘭芳回憶錄》(上),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年1月。
    許之衡《曲律易知》,臺北:郁氏印獎會,1979年。
    羅錦堂《錦堂論曲》,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汪經昌《曲學例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2年。
    蔡師孟珍《近代曲學二家研究--吳梅、王季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9月。
    蔡師孟珍《曲學探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1月。
    蔡師孟珍《曲韻與舞台唱念》,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張庚《戲曲藝術論》,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6月
    張庚、蓋叫天《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11月。
    傅謹《戲曲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
    蘇國榮《戲曲美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1月。
    郭英德《中國戲曲的藝術精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12月。
    韓幼德《戲曲表演美學探索》,臺北:丹青出版社,1987年2月。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臺北:正中書局,2006年12月。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
    曾永義《說俗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4月。
    齊華森、陳奇多、葉長海《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吳新雷主編《中國崑曲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臺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9月。
    李修生《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王大錯述考《戲考:顧曲指南》,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王季烈、劉富樑撰《集成曲譜》,臺北:進學書局,1969年。
    胡忌、劉致中《崑劇發展史》,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8月。
    胡忌《宋金雜劇考》,北京:北京中華書局, 2008年9月。.
    孫崇濤《戲曲十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劉禎《中國民間目連文化》,成都:巴蜀出版社,1997年7月。
    茆耕茹《目連資料編目概略》,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3年12月。
    郝譽翔《民間目連戲中庶民文化之探討──以宗教、道德與小戲為核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2月。
    戴云《勸善金科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蔡豐明《江南民間社戲》,臺北:學生書局, 2008年2月。
    張紫晨《中國民間小戲》,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施德玉《中國地方小戲之研究》,臺北:學海書局,2001年。
    曾永義《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1年。
    王傳淞口述,沈祖安、王德良整理:《丑中美──王傳淞談藝錄》,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華傳浩演述,陸兼之記錄整理:《我演崑丑》,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6 年。
    林萍、王衛民編著《韓世昌崑曲表演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年。
    丁汝芹,《清代內廷演戲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陳信元《鴛鴦枕上》明清民歌精華賞析,臺北:聯亞出版社,1982年。
    賈德義編《山西二人台傳統劇目全編》,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0年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小說禁燬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
    傅芸子《正倉院考古記‧白川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0年1月。
    孫崇濤《風月錦囊考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劉苑如、高桂惠、康韻梅、賴芳伶著《歷代短篇小說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鄭顯文《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參、 期刊、會議論文
    華羽〈〈思凡〉中的羅漢處置〉,《申報》,1941年11月9日。
    趙景深〈小尼姑下山以後〉,《新民晚報》,1961年4月11日
    蔡敦勇〈〈思凡‧下山〉的來歷與演變〉,《上海戲劇》,1962年。
    蔡敦勇〈再談〈思凡‧下山〉的來歷〉,《上海戲劇》,1962年。
    趙景深〈從〈下山〉到《僧尼會》〉,《上海戲劇》,1962年9月。
    趙景深〈回應文力〈思凡‧下山〉的來歷與演變〉,《上海戲劇》,1962年。
    程毅中〈關於〈思凡〉的來歷〉,《上海戲劇》,1962年。
    張古愚〈〈思凡〉中色空的扮相〉,《戲曲藝術》,1983年。
    蔡敦勇〈〈思凡〉娘家的新發現〉,《江蘇戲劇》,1985年。
    蔡敦勇〈〈思凡〉流變的啟示〉,《藝術百家》,1988年。
    朱建明〈〈尼姑下山〉與佛教──兼論《風月錦囊》本與《群音類選》本〈尼姑下山〉〉,收入辰河高腔《目連戲論文集》,1989年9月。
    葉開沅〈談〈思凡‧下山〉〉,辰河高腔《目連戲論文集》,1989年9月。
    賴橋本〈崑曲〈思凡〉來源〉,《國文天地》,1989年。
    王安祈〈「思凡」與「下山」的表演藝術〉,《國文天地》,1989年。
    蔡敦勇〈〈思凡〉的娘家在哪裡?〉,《中央日報‧長河》,1991年。
    馮海榮〈試論〈思凡〉一劇的審美特徵〉,《戲曲藝術》,1995年。
    周群妹〈從崑劇〈思凡〉看戲曲藝術的“做”工〉,《戲文》,1995年。
    徐朔方〈論〈思凡〉〉,《復興劇藝學報》,1995年7月。
    廖奔〈目連戲文系統及《雙下山》故事源流考〉,《民俗曲藝》,1995年
    蔡敦勇〈漫話〈思凡〉〉,《復興劇藝學報》,1996年。
    王杰〈淺析〈思凡〉中色空的心理活動〉,《戲曲藝術》,1998年。
    林萍〈韓世昌老師教我〈思凡〉〉(上),《戲曲藝術》,1999年4月。
    蔡敦勇〈〈思凡〉娘家的探源補說〉,《復興劇藝學報》,1999年。
    蔡敦勇〈我的〈思凡〉研究〉,《中國文化報》,1999年。
    林萍〈韓世昌老師教我〈思凡〉〉(下),《戲曲藝術》,2000年1月。
    蔡敦勇〈〈思凡〉與《孽海記》〉,《藝術百家》,2002年。
    車錫輪〈明清民間教派寶卷中的小曲〉,《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年6月,頁132。

    劉長東〈論宋代寺院合法性的取得程序〉,《普門學報》第 9期 ,2002年 5月。
    李金鴻〈談韓世昌先生〈思凡〉的表演〉,《中國京劇》,2003年
    廖奔〈也談〈思凡〉與《孽海記》〉,《藝術百家》,2003年。
    廖奔〈目連始末〉,《民俗曲藝》,2004年。
    李豐楙〈儀式、演劇和祭祀〉,《傳統藝術》第44期,頁8~12,2004年7月。
    朱萬曙〈《祁門清溪鄭氏家乘》所見鄭之珍生平資料〉,《文學遺產》,2004年第6期。
    郭英德、王麗娟〈《詞林一枝》、《八能奏錦》編纂年代考〉,《文藝研究》2006年第8期。
    王寧〈〈雙下山〉流傳原因淺析──兼論折子戲的刪汰規律〉,《四川戲劇》,2007年。
    李曉〈關於崑曲「五毒」與家門藝術的傳承〉,《戲曲學報》,2007年12月。
    李惠綿〈從隱藏的秩序論述崑劇〈下山〉、〈掃秦〉〉,《戲劇文學》,2009年1月。
    楊晴帆〈從民間小戲到經典折子戲──以〈思凡〉為個案研究〉,中央戲劇學院學報《戲劇》,2009年。
    根ヶ山徹〈《新選南北樂府時調青崑》版本淺說〉,《戲曲學報》第七期,2010年6月,頁188~216。
    蔡師孟珍〈民間目連戲的敘事特徵──鄭之珍《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的多元面貌〉,第二屆敘事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3,2011年。
    楊敏〈反叛、拼貼、消解──論孟京輝先鋒戲劇〈思凡‧雙下山〉〉,《美與時代》,2011年第11卷。
    孫純〈川劇〈雙下山〉與崑曲的淵源〉,《四川戲劇》,2012年。
    王寶平〈胡文煥叢書考辨〉,《中華文史論叢》,2001 年第 1 期。
    肆、 學位論文
    陳芳英《目連救母故事之演進及其有關文學之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羅麗容《鄭之珍勸善記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廖藤葉《明清目連戲初探》,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博士論文,2010年。
    劉志偉《川目連演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文建《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研究》,重慶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鮑玲玲《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研究》,漳州師范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徐建虹《群音類選研究》,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王曙輪《明代戲曲中的尼姑形象研究》,上海戲劇學院碩士論文, 2012年。
    伍、 網路資料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之「林語堂與思凡事件」詞條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6610
    「思凡風波」電視辯論影音集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blog.fo.ifeng.com/article/23119336.html?_from_ralated
    拍賣作品網,俞平伯〈题章氏藏扇及思凡下山詩箋〉
    http://pmzp.findart.com.cn/1664064.html
    CBETA漢文大藏經網站,《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第一卷 http://tripitaka.cbeta.org/T19n0945_001
    CBETA漢文大藏經網站,《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http://tripitaka.cbeta.org/T09n0262_007
    韓世昌北派〈思凡〉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1MTIyMjg4.html
    沈世華南派〈思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m7Lq5fi_zo
    婺劇《僧尼會》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95J02ou4lc
    川劇《雙下山》
    http://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2&ved=0CCMQtwIwAQ&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gwNDExNjA0.html&ei=rgv3U8HlCZfs8AW3n4DwDw&usg=AFQjCNECV6vQae1cPuT7UpQRBZjd07chog&bvm=bv.73612305,d.dGc
    黃梅戲《雙下山》
    http://www.56.com/u91/v_MTAwMjM0MDE2.html
    水墨戲曲動畫《雙下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HZFYgyBpkg
    梁谷音演講紀錄,載白先勇牡丹亭新浪部落格http://www.xijucn.com/html/kunqu/20120406/35101.html
    北京大學2013崑曲傳承計畫課程(七),載白先勇牡丹亭新浪部落格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e40a30102e817.html
    圖(四)
    http://www.xiquku.org/image/pic/201302/thumb/502.jpg
    圖(五)
    http://www.zj.xinhuanet.com/wuopera/2006-09/14/xin_0309030511540313238575.jpg
    圖(六)
    http://www.kunqushe.com/uploads/allimg/121015/30-121015224A3.jpg
    圖(七)http://club.xilu.com/youlanya/msgview-950446-23126.html?PHPSESSID=786d96b2e0d6b3e215446aecc0f8311e
    圖(八)
    http://img.kpkpw.com/201109/29/10966_1317280075OmMK.jpg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