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嚴惠君
論文名稱: 國中實施「性騷擾防治課程」成效之研究----以彰化縣福興國中為例
指導教授: 張樹倫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4
中文關鍵詞: 性騷擾課程研究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6下載:7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依據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編擬一套適合國中一年級學生實施之性騷擾防治課程,利用綜合活動課時間進行實驗課程,目的在探討此套性騷擾防治課程對國中一年級學生在性騷擾防治知識、態度、應對行為之自我效能方面是否有積極正向的學習效果。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不等組前後測設計」,研究對象為彰化縣福興國中一年級兩班學生,一班為實驗組,一班為控制組。實驗組接受每週兩次,每次四十五分鐘,共進行十一次之性騷擾防治課程;控制組不接受任何實驗處理。本研究以「國中生性騷擾防治問卷」為測驗工具,測驗內容包含三個部份:性騷擾防治知識、性騷擾防治態度、性騷擾應對行為之自我效能,分別在課程進行前、課程結束後進行施測,並紀錄上課過程、學生回饋與教學者反思,以提供未來性騷擾防治課程實施之參考依據與建議。

    研究者根據量化資料及質性資料進行分析,獲得以下結論:
    一、 性騷擾防治課程對於國中一年級學生在性騷擾防治知識、性騷擾防治態度、性騷擾應對行為自我效能方面,皆有積極正向且顯著的提升作用。
    二、 性騷擾防治課程對不同性別學生在性騷擾防治知識與行為自我效能方面沒有顯著差異的成效。
    三、 性騷擾防治課程對不同性別學生在性騷擾防治態度方面有顯著差異的成效,呈現女生的性騷擾防治態度比男生積極的現象。
    四、 接受實驗處理的學生大多能認同性騷擾防治課程之內容,且肯定其重要性與效用。最喜歡的課程內容為「約會安全」與「行動劇坊」。最喜歡的上課方式為看影片、演戲。組員不配合與上課秩序不佳是多數學生最大的困擾。

    針對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性騷擾防治課程的實施建議:
    (一) 對有意進行性騷擾防治課程教師的建議:宜留意秩序與時間的掌控、清楚呈現教學目標、事先挑選新聞案例、活動設計應多元化並善用社會資源網。
    (二) 對進行性騷擾防治課程學生的建議:抱持嚴肅、正經的態度來面對性騷擾防治課程,並運用同理心與小組討論制度來思考問題。
    (三) 對學校行政之建議:學校可規劃性騷擾防治之相關課程,並邀請有興趣之男老師加入課程研究團隊。另外,相關處室也應對學生與家長進行性騷擾防治之宣導。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研究對象方面:增加樣本人數、或以不同年級為實驗對象、甚至取樣範圍可擴大至不同鄉鎮市區的學校,做進一步的探討。
    (二) 實驗處理時間方面:延長實驗教學時間,以深入探討性騷擾防治課程之效果。
    (三) 研究方法方面:以行動研究來建構性騷擾防治課程,深入探討性騷擾防治課程發展之過程。
    (四) 問卷編製方面:設計較多的問卷題目,若時間允許之下,可進行兩次預試,通過更嚴謹的信度考驗。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7 第三節 名詞界定----------8 第四節 研究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性騷擾的定義、類型與成因-----11 第二節 性騷擾相關研究---------19 第三節 性騷擾防治相關研究---------28 第四節 國中性騷擾防治教育的意義與內容-----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實驗架構------------------43 第二節 實驗設計-----------------------44 第三節 研究對象--------------------45 第四節 研究工具------------------46 第五節 研究步驟----------------56 第六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59 第四章 課程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課程設計------------------63 第二節 課程實施------------------65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性騷擾防治課程對國中生性騷擾防治知識、態度 與行為自我效能之影響-----------111 第二節 不同性別國中生在性騷擾防治知識、態度 與行為自我效能之差異情形---------121 第三節 學生對性騷擾防治課程實施意見與回饋------12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37 第二節 建議---------------13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45 西文部份----------------149 附錄 附錄一 性騷擾防治課程教案設計與學習單-----------153 附錄二 「國中生性騷擾防治問卷」預試問卷初稿----------189 附錄三 專家對「國中生性騷擾防治問卷」之意見修訂表------------195 附錄四 「國中生性騷擾防治問卷」預試問卷----------------------205 附錄五 「國中生性騷擾防治問卷」正式問卷----------------------211 附錄六 性騷擾防治課程回饋表-----------------------215 附錄七 「性騷擾防治課程回饋」內容分析-------------217 圖表目錄 1. 附圖目錄 圖3-5-1 研究步驟---------------------58 2. 附表目錄 表2-2-1 學生被性騷擾的相關研究整理---------------21 表2-4-1 國中教育階段的「性別平等教育」中有關性騷擾防治教育的核心 能力--------------------------------------38 表3-2-1 實驗設計-------------------------------44 表3-3-1 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班特色之比較---------------------45 表3-4-1 「性騷擾防治知識」項目分析結果總表-------------49 表3-4-2 「性騷擾防治態度」項目分析結果總表---------------51 表3-4-3 「性騷擾應對行為之自我效能」項目分析結果總表--------52 表3-4-4 「國中生性騷擾防治問卷」正式問卷各部份選題情形 ---53 表3-4-5 問卷審核之專家名單 ------------------------------53 表3-4-6 預試問卷之信度 -----------------------------------54 表3-4-7 正式問卷前測之信度 -----------------------------55 表3-4-8 正式問卷後測之信度 ------------------------------55 表3-6-1 課程實驗觀察項目 ---------------------------59 表3-6-2 性騷擾防治課程回饋表分析項目 -------------------60 表4-1-1 「性騷擾防治課程」的課程簡介與活動進度 ----------63 表4-2-1 學生在「○╳靠邊站」活動之選擇結果 -----------65 表4-2-2 「課程二」小組案例歸納表 ------------------------73 表4-2-3 「課程三」小組身體警戒區歸納表 -----------------80 表4-2-4 「課程四」案例問題討論 ------------------------85 表4-2-5 「課程五」網路交友問題討論 ---------------------92 表4-2-6 「課程六」各組討論情形 --------------------------96 表4-2-7 「課程七」針對第一組行動劇坊內容,他組的解決之道 -102 表4-2-8 「課程七」針對第二組行動劇坊內容,他組的解決之道 103 表4-2-9 「課程七」針對第三組行動劇坊內容,他組的解決之道 --104 表4-2-10 「課程七」針對第四組行動劇坊內容,他組的解決之道---105 表4-2-11 「課程七」針對第五組行動劇坊內容,他組的解決之道 ---105 表4-2-12 「課程七」針對第六組行動劇坊內容,他組的解決之道 ---106 表5-1-1 兩組學生在「性騷擾防治知識部分」之前後測成績描述統計表-111 表5-1-2 兩組學生在「性騷擾防治知識部分」之後 測成績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112 表5-1-3 兩組學生在「性騷擾防治知識部分」後測成績之共變數 分析摘要表 ------------113 表5-1-4 兩組學生在「性騷擾防治知識部分」後測成績之調節後平均數-113 表5-1-5 兩組學生在「性騷擾防治態度部分」前後測成績之描述統計表-115 表5-1-6 兩組學生在「性騷擾防治態度部分」之後測 成績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115 表5-1-7 兩組學生在「性騷擾防治態度部分」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16 表5-1-8 兩組學生在「性騷擾防治態度部分」後測成績之調節後平均數 -------------------------------------------------------116 表5-1-9 兩組學生在「性騷擾防治行為自我效能部份」前後測成績之描述統計 -------------------------------------------------------118 表5-1-10 兩組學生在「性騷擾防治行為自我效能部分」後測成績的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118 表5-1-11 兩組學生在「性騷擾防治行為自我效能部份」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19 表5-1-12 兩組學生在「性騷擾防治行為自我效能部分」後測成績之調節後平均數 ---------------------------------------------------119 表5-2-1 不同性別學生在「國中生性騷擾防治問卷」知識部分之前後測成績描述統計量 ---------------------------------------------121 表5-2-2 不同性別學生在「國中生性騷擾防治問卷」知識部分之後測成績的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122 表5-2-3 不同性別學生在「國中生性騷擾防治問卷」知識部分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22 表5-2-4 不同性別學生在「國中生性騷擾防治問卷」知識部分後測成績之調節後平均數 ---------------------------------------------123 表5-2-5 不同性別學生在「國中生性騷擾防治問卷」態度部分前後測成績之描述統計量 ---------------------------------------------123 表5-2-6 不同性別學生在「國中生性騷擾防治問卷」態度部分之後測成績的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124 表5-2-7 不同性別學生在「國中生性騷擾防治問卷」態度部分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24 表5-2-8 不同性別學生在「國中生性騷擾防治問卷」態度部分後測成績之調節後平均數 ---------------------------------------------125 表5-2-9 不同性別學生在「國中生性騷擾防治問卷」行為自我效能前後測成績之描述統計量 -----------------------------------------125 表5-2-10 不同性別學生在「國中生性騷擾防治問卷」行為自我效能之後測成績的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126 表5-2-11 不同性別學生在「國中生性騷擾防治問卷」行為自我效能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26 表5-2-12 不同性別學生在「國中生性騷擾防治問卷」行為自我效能後測成績之調節後平均數 -----------------------------------------127 表5-3-1 「我能了解老師上課的內容」填答選項分配表 --------------128 表5-3-2 「我覺得每週兩次的課程很適當」填答選項分配表 -----------128 表5-3-3 「我認為性騷擾防治課程是重要的」填答選項分配表 ---------129 表5-3-4 「老師上課的內容對我而言是有用的」填答選項分配表 -------129 表5-3-5 「我覺得上完課後收穫很多」填答選項分配表 ---------------129 表5-3-6 「其他課程並沒有提到有關性騷擾防治概念」填答選項分配表 ------------------------------------------------------129 表5-3-7 「我很喜歡課程安排的活動」填答選項分配表 ---------------130 表5-3-8 「我最喜歡的單元」填答統計表 ---------------------------130 表5-3-9 「我最不喜歡的單元」填答統計表 -------------------------131 表5-3-10 實驗組學生在性騷擾防治課程回饋表「關於課程方面」各題作答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132 表5-3-11 「小組討論時,我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填答選項分配表 ------133 表5-3-12 「我能欣賞其他同學的表演或發言」填答選項分配表 --------133 表5-3-13 「我每次都能認真的聽課」填答選項分配表 ----------------133 表5-3-14 「上課討論時,我能跟組員互動的很好」填答選項分配表------134 表5-3-15 「我學會如何與組員溝通合作以解決問題」填答選項分配表 ----134 表5-3-16 「我覺得上課氣氛很活潑愉快」填答選項分配表 -------------134 表5-3-17 「我們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討論」填答選項分配表 -------------134 表5-3-18 「老師會鼓勵同學多多發表意見」填答選項分配表 -----------135 表5-3-19 實驗組學生在性騷擾防治課程回饋表「關於上課情形」各題作答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13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麗容(1998)。校園內性騷擾暨性侵害防治。學生輔導,59,126-138。
    王麗容、李怡青(1999)。校園性別歧視和性騷擾的檢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8,16-29。
    王麗容(1999)。當前校園性騷擾和性侵害的本質探討:一個質化研究的分析。社會工作學刊,5,37-62。
    王麗容(2001)校園性侵害防治之策略與發展研究─對現有校園機制之檢視。載於杏陵基金會舉辦之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6-197),台北市。
    王麗容(2002)。性別平等教育。台北市:一家親文化有限公司。
    王淑珍(1993)。匍匐前進─昂首對抗性騷擾。台北市:書泉出版社。
    王忠龍(1999)。群策群力,激盪經驗─兩性平等教育座談會。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66-96。
    王玥好(2003)。學生性騷擾/性侵害問題之處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65-78。
    內政部警政署(2005)。性侵害犯罪統計資料。2006年5月1日取自http://www.npa.gov.tw/
    李靜姿、藍茜如(1992)。台北市高中職女生對性騷擾態度之調查研究。台北,現代婦女基金會。
    杜正治(1995)。國中階段一般與智障學生的性騷擾經驗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3,1-26。
    邱雅莉(1993)。探討大學男女生對性騷擾的認知與態度。市師科學教育季刊,15,42-57。
    吳玉釵(1996)。國小學童性騷擾經驗之探討。訓育研究,35(2),33-40。
    周麗玉(2001)。台北市立萬芳高中兩性平等教育成果與經驗分享。載於杏陵基金會舉辦之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6-42),台北市。
    周麗玉(1999)。兩性平等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時代意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91-101
    施茂林、劉清景主編(2005)。最新實用六法全書,修訂三十九版。台南市,世一出版社。
    高雄市兩性教育輔導中心(1998)。青少年對「性騷擾」的態度與看法。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高鳳仙(1999)。性騷擾防治法之立法問題探究。萬國法律,105,57-65。
    高鳳仙(2001)。性騷擾之法律概念探究。法令月刊,52(4),24-44。
    高鳳仙(2005)。性騷擾防治法立法期間爭議問題研究。全國律師,9(9),63-75。
    唐祖湘(2002)。上班族小心,色狼就在你身邊。商業時代,103,28-29。
    晏涵文(1995)。性教育。台北市:性林文化事業公司。
    徐西森(2003)。兩性教育的理念與發展。載於連廷嘉、徐西森(主編),兩性教育方案設計與活動實務(頁73-81)。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國立屏東高級中學。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台北市:高等教育。
    清大小紅帽工作群(1996)。校園反性騷擾行動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
    陳若璋(1993):大學生性騷擾、侵害經驗特性之研究報告。載於現代婦女基金會、中央警官學校主辦之性犯罪防治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陳若璋(1994)。狼人現形。台北市:性林文化出版。
    陳若璋(2000)。 兒少性侵害全方位防治與輔導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
    陳淑芬(2000)。青少年同儕性騷擾:影響性騷擾界定、態度之相關性探討。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金瑟(1986)。我國師專生性知識、態度與行為研究。新竹市:先登出版社。
    陳金瑟(1999)。師院生「兒童性侵害防治」教學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現代婦女基金會、杏陵基金會、潘維剛國會辦公室(1998)。台北市中、小學實施「性侵害防治教育課程」現況調查報告。載於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實施ㄧ週年總體檢(頁32-45),台北市。
    教育部(民88)。大專院校及國立中小學校園性騷擾及性侵犯處理原則。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www.gender.edu.tw/。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金水(1996)。從國中校園性騷擾事件談起。教師天地,80,59-60。
    張民杰(2001)。案例教學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張玨、王舒芸(1997)。情慾自主與兩性平等的性教育。學生輔導,48,38-49。
    黃富源(1995)。工作場所性騷擾與其預防之研究。師說,82,35-36。
    黃富源(1997a)。校園性騷擾與性侵害。學生輔導,48,26-37。
    黃富源(1997b)。校園性騷擾之防範與被害人輔導之研究探討。現勤警察新聞,31,27-29。
    黃富源(1998)。中小學學生人身安全教育手冊。台北市,台灣書店。
    黃淑英(2002)。台北市某國中性騷擾防治教育需求及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明娟(2002)。高中職學生兩性平等教育需求評估與教學方案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焦興鎧(1999)。工作場所性騷擾被害人在美國尋求救濟途徑之研究。歐美研究,29(3),20-29。
    游彩勤(2001)。台灣地區兩性平等教育政策執行概況之研究。載於性陵基金會主辦之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6-52),台北市。
    鄔佩麗(2005)。性騷擾/性侵害與性別歧視─談校園性騷擾/性侵害之樣態與現況分析。輔導文摘,98,149-161。
    李金梅、雷文玫、賴慈芸(譯)(1993)。Catharine A. MacKinnon著。性騷擾與性別歧視(Sexual harassment of working women)。台北市:時報文化。
    楊佳羚(2001)。反性騷擾教育─從<玫瑰戰爭>談起。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6,102-109。
    楊佳羚(2002)。性別教育大埔帖。台北:女書文化。
    廖井瑜(2004)。國中階段「生師」性騷擾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宜(1998)。小學「反性騷擾教育」課程之初步檢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5,38-47。
    劉宜(2002)。翻開家族相簿,談反性騷擾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0,127-134。
    劉秀娟(1998)。兩性教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仲冬(1996)。邁向兩性更平等的社會。載於謝臥龍(主編),兩性文化與社會(頁51-70)。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宛純(2003)。兩性平等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童班級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培村、余嬪(1999)。中小學教師兩性平等教育素養之研究。載於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8)。高雄市: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
    鄭麗芬等(2002)。兩性關係。台北市:永大書局。
    鄭崇趁(1998)。兩性平等教育實施策略。載於教育部(主編),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12-18)。
    賴友梅(2001)。示範教案二 反性騷擾。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4,94-95。
    勵馨基金會(1997)。我是自己的好主人,勵馨兒童保護教材。台北市:勵馨基金會。
    勵馨基金會(2004)。性騷擾民調統計分析。2004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goh.org.tw/chinese/news/2004/prevent_viol/result.pdf
    謝秋雯(2003)。運用寫真照片推展校園性別平權教育:一個性別平權工作者之省思。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102-109。
    魏麗敏(2002)。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理念與實施。載於國立台中師院(編印),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實例(頁233-241)。台中市:台中師院。
    羅融(2000)。兩性身體教育之必要。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1,44-48。
    羅燦英(2005)。政策面vs.執行面: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防治之政策分析、現況檢視及實務芻議。國家政策季刊,4(1),101-139。

    西文部份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Women Educational Foundation.(1993). Hostile hallways:The AAUW survey on sexual harassment in American schools (Research Report 923012).Washington, DC:Harris/Scholastic Research.
    Bitters, B. A., & Foxwell S. (1993). Wisconsin Model for Sex Equity in Career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Bulletin No.93374.ED358372. Wisconsin:Wisconsin University.
    Chaves, L. (2000). Responding to public school peer sexual harassment in the face of Davis v. Monroe County Board of Education.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Education & Law Journal, 2000 Issue 2, p287.
    Cheasty, M., Clare, A. W., & Collins, C. (1998) . Relation between sexual abuse in childhood and adult depression:Case-control study from St. Patrick`s Hosp. BMJ,316(7126):198-201.
    Duerr, J. L. (1990). Child abuse prevention : Ideology, theory, and social policy (sexual abu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ley. Abstract from: Silver Platter File: DAO Item: A AC9103674.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 (1993). Guidelines on harassment based upon race, color, religion, gender, national origin, age or disability. Federal Register,58,51268-51269.
    Fineran, S., & Bennett, L. (1999). Gender and power issues of peer sexual harassment among teenagers.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14 (6),626-641.
    Foshee, V. A., Bauman, K. E., Arriaga, X. B., Helms, R. W., Koch, G.G., & Linder, G. F. (1998). An evaluation of safe dates, and adolescent dating violence prevention program.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8(1), 45-50.
    Fitzgerald, L. F. (1990). Sexual harassment: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a construct. In M. Paludi (ed.), Ivory power:Victimization of women in the academy. Albany, N.J.: SUNY Press. pp.21-44.
    Gruber, J.E. (1992). A typology of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sexual harassment: Research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1990s. Sex Roles, 26(11), 447-464.
    Harrison, J. K. (2000). Sex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Philadelphia Penn:Open University.
    Koverola, C, & Foy, D. (1993).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atology in sexually abused children:Implications for legal proceedings. Journal of Child Sexual Abuse, 2(4), 119-127.

    Klein, S. S. (1985).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 Lond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Linn, M. C., & Peterson, A. C.(1985). Facts ND assump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sex differences.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 pp.53-77. Lond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Roscoe, B., Strouse, J.S., & Goodwin, M.P.(1994). Sexual harassment : Early adolescents’ self-reports of experiences and acceptance. Adolescence, 29 (115), 515-523.
    Stein, N., Marshall, N. L., & Tropp, L. R. (1993). Secrets in public:Sexual harassment in our schools. Wellesley, MA:Wellesley College, Center for Research on Women.
    Schon, D. A. (1987).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London: Jossey-Bass.
    Sandler,B. R. (1997). Sexual harassment on campus: A guide for administrators, faculty, and student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