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維偉
論文名稱: 區政諮詢委員會腳色之研究---以新北市中和區為例
指導教授: 紀俊臣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區政諮詢委員直轄市區自治地方自治
英文關鍵詞: Region Advisory Committee, Municipalities, District autonomy, Local self-govern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3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10年12月25日我國經由縣(市)改制為直轄市,確立五都的行政區劃工程後,依地方制度法之規定,其轄下的次級地方政府組織也隨之調整,影響所及共有108個鄉(鎮、市)級自治法人地位遭到裁撤而改制為區,1388位鄉(鎮、市)民代表之民意代表身分亦受影響而轉任無給職之區政諮詢委員,對於習慣草根民主之基層運作模式是極大的改變與挑戰。
    改制直轄市,是為因應近年兩岸交流頻繁及國際政經快速變遷,期望藉由區域的結構化,來提升城市競爭力;但五都並立,將直轄市的規模朝向大型都會擴張,反而使基層民意傳遞的管道被拉長,疏離了基層民眾與地方政府間的情感,同時區公所轉型為派出機關,回應民意的行政效率也不見提升,在無權無錢但有責的情況下,基層公務人員士氣明顯降低, 2011年6月新北市政府研考會針對上任半年所做的民意調查即顯示,有超過八成的市民對新北市改制升格『無感』!81%的新北市民覺得改制後與過去並沒改變,也沒有印象深刻的政策。
    面對全新的地方行政區劃,勢必也要思考更周延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才能滿足人民對改制後,生活機能與社會福利改善的期待;不僅要整合發展出屬於各自的特色,帶動區域性發展,重視行政效率與行政效能的提升,強化區公所成為第一線服務的有機體,更要兼顧基層民意反映與基層問政空間縮小的解決方案,才能興利除弊,透過整併小鄉鎮的行政區劃工程,解決過去基層鄉鎮遭人詬病的自治條件不足與黑金、派系等問題,具體提升地方競爭力與自治成效。
    過渡性設計的區政諮詢委員會,經過地方的實證經驗,似乎也展現出其存在的溝通平台價值與功能,如能妥善運用,透過制度化設計,必可達到充分反映民眾意見、理解地方文化與建設需求並達成增加基層問政舞台、培養基層人才的民主意義。從城市競爭的角度,我們實在沒有虛耗的本錢,只有大步向前,積極開發在地的特色與資源,才能帶領台灣邁向全球化競爭的時代。

    December 25, 2010 in Taiwan by the county(city) restructuring project for the municipality to establish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for the five municipalities, the local system of law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its local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under the secondary also will be adjusted, affect the reach of 108 townships(town, city) level of autonomy was abolished and the legal status of restructuring the district, 1388 the township (town, city) people's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on behalf of identity is also affected and transferred to the staff of the District government without consulting members, for the habits of the primary mode of operation of local democracy is a great change and challenge.
    Restructuring of municipalities, in order to cross-strait exchanges in recent years in response to frequent and rapi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we expect structured by region to enhance urban competitiveness; For the five municipalities, side by side, the scale toward "large city" expansion, but public opinion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o pass the pipe to be stretched, and alienating the grass-roots feeling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At the same time, sent authorities to the district office restructuring to respond to public opinion did not improv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without authorization, but no budget to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ase, significantly lower the morale of the grass-roots public servants, in June 2011 the New Taipei City RDEC took six months for doing the survey that shows more than 80% of people upgrading to the new restructuring in Taipei City, "no feeling!"
    The face of the new loca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s bound to have to think more circumspect effective local governance in order to meet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people after the reform of the social welfare function and to improve the living; Not only to integrate、develop the characteristics belonging to the municipalities, promote regional development,to emphasis on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and improv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strengthen the district office to become the first line services organisms, But also to take into account local and grass-roots politics and public opinion, the opportunity of solutions, in order to better bring the small towns through consolidation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engineering solutions in the past townships being criticized black gold, faction, inadequate conditions of autonomy and other issues.
    Transitional design of the District government advisory committee, after parts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 seems to show the value of its existence and function of th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If properly used, through the systematic design, will be to fully reflect public opin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local culture and the meaning of democracy-building needs to increase and reached a stage of primary politics, grassroots politics to develop talent. Competition from the city's point of view, there is really no wasted the capital, only a big step forward, and actively develo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and resources in order to lead Taiwan into a global competition era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次………………………………………………………………………Ⅲ 表次………………………………………………………………………Ⅳ 圖次………………………………………………………………………Ⅴ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三節 研究方法、架構與流程………………………………………6 第四節 相關文獻探討 ………………………………………………10 第二章 臺灣鄉(鎮、市、區)級政治組織之機制設計……………… 15 第一節 鄉(鎮、市)自治體之組織設計………………………………16 第二節 區非自治體之組織設計 ……………………………………25 第三節 區政諮詢委員會之組織設計 ………………………………45 第三章 縣(市)改制直轄市後,原鄉(鎮、市)設區級諮詢組織之政策發展……………………………………………………………51 第一節 政策環境……………………………………………………52 第二節 政策形成……………………………………………………60 第三節 政策合法化…………………………………………………61 第四節 政策執行……………………………………………………64 第四章 中和區政諮詢委員會之組織結構與功能……………………69 第一節 中和區政治生態……………………………………………70 第二節 區政諮詢委員會之組織架構………………………………80 第三節 區政諮詢委員會之組織功能………………………………84 第五章 結論……………………………………………………………89 第一節 研究發現……………………………………………………89 第二節 研究建議……………………………………………………97 參考書目 ………………………………………………………………103 附錄一 地方制度法 …………………………………………………109 附錄二 地方行政機關組織準則 ……………………………………137 附錄三 新北市區政諮詢委員聘任及集會辦法 ……………………145 表  次 表2-1 我國地方自治法人團體之演變 ………………………………16 表2-2 鄉(鎮、市)公所課、室設置分配表……………………………18 表2-3 臺灣各時期鄉(鎮、市)權限比較 ……………………………19 表2-4 我國地方政府自治事項分析比較 ……………………………21 表2-5 五都基本資料 …………………………………………………26 表2-6 區與鄉(鎮、市)制度之比較 …………………………………34 表2-7 五都之形成與原次級政府組織整合一覽表 …………………35 表2-8 區與鄉(鎮、市)制度之比較 …………………………………37 表2-9 區級政治組織之態樣與區別 …………………………………44 表4-1 中和區2011年民意代表一覽表………………………………70 表4-2 中和區地方派系垂直整合體系 ………………………………74 表4-3 新北市中和區人民團體與政治人物分佈 ……………………77 表4-3 中和區政諮詢委員一覽表 ……………………………………81 圖 次 圖1-1 研究架構…………………………………………………………8 圖1-2 研究流程…………………………………………………………9 圖2-1 新北市中和區公所組織 ………………………………………30 圖2-2 新北市八里區公所組織 ………………………………………31 圖4-1 新北市行政區域 ………………………………………………67 圖4-2 中和市全圖 ……………………………………………………68 圖4-3 2004年以後國、民兩黨在中和大選中得票數比較 …………72

    壹、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家通(1979),《比較教育學導論》,高雄:復文
    王業立(1998):〈臺灣地方派系的轉變:從解嚴到精省〉,《修憲後地方自治與行政發展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與臺灣省政府經研會合辦。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臺北:五南。
    白錦門(1994),〈個案法之研究〉,《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臺北:臺灣書店。
    司馬遷‧漢(1999),《史記》,臺北:鼎文。
    任進(2008),《比較地方政府與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定(1993),《大台北都會區行政區定位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吳定(1996),《行政學》,台北:空大。
    吳定(2003),《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2004),《行政學(一)》,台北:空大。
    吳庚(1995),《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臺北:三民。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臺北:巨流。
    丘昌泰(2004),《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
    江明修,1997,《台北市區公所定位及組織功能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朱志宏(1991),《公共政策概論》,台北:三民。
    呂亞力(1997),《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
    呂育誠(2001),〈我國鄉(鎮、市)制度變革問題之研究〉,《中國行政》,73:135~161。
    呂育誠(2007),《地方政府治理概念與落實途徑之研究》,台北:元照。
    李長晏(2009),《臺灣都會治理問題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余政憲(2000),《從組織理論之統治觀點探討地方自治單位行政效率-高雄縣鄉(鎮、市)公所與高雄市區公所之比較分析》,高雄: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7),〈由地方治理與鄉鎮法律地位論我國城鄉之均衡發展〉,《考銓季刊》,期49,頁134。
    胡幼慧(2004),《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施正鋒(2010),〈五都與現市升格之體制問題探討〉,《現代學術研究》期17,頁74。
    紀俊臣(2010),〈五都對中央與地方關係之衝擊與因應〉,《現代學術研究》,期17。
    紀俊臣(2000),〈鄉(鎮、市)新制度之設計策略與方案研擬〉,《中國地方自治》卷53期8頁9, 8月。
    紀俊臣(2000),《地方政府再造》,台北:時英,頁109。
    紀俊臣(2001),《行政區劃與鄉(鎮、市)自治問題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紀俊臣(2006),《都市及區域治理》,台北:五南。
    紀俊臣(2008),《鄉(鎮、市)自治效能檢討與改革配套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袁鶴齡、單昭琪(1997),〈鄉(鎮、市)長官派對地方政府與政治之影響–以嘉義縣四鄉鎮為例〉。《中國地方自治》,卷54,期4,5,頁39~51。
    高永光、楊松齡(2006),《行政區域調整方案之研究(第一年)》,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高亦群(2005),《理性決策之程序性模式研究》,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席代麟、樊中原(2003),《台北市政府基層組織功能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席代麟(2008),《我國行政區劃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徐秀華(2003),《臺灣鄉鎮市體制變革之研究》,桃園,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如(1992),《政黨競爭與地方派系轉型之研究—台北縣中和市的個案分析》,臺北,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修訂一版,台北:月旦。
    陳恆鈞譯(2001),《公共政策演進研究途徑》,台北:學富。
    陳陽德(1998),《鄉鎮(市)與區及體制之研析與重建-以台中市為例》,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陳陽德(1999),《臺灣鄉鎮市與區級政府之比較研究》,臺北:五南。
    陳朝建(2010),〈五都改制對「區」的行政區劃之衝擊與因應〉,《現代學術研究》,台北:現代學術基金會,頁40-69。
    陳朝建,2004,「基層政府:論地方制度與地方自治」,《中國地方自治》卷57, 期7,頁4-22。
    彭定民(2009),《行政區劃法草案》,台北:立法院法制研究成果。
    彭定民(2009),〈縣市改制直轄市之「區」問題之研究〉,立法遠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
    莊文忠(2003),〈停建核四政策的變遷分析〉,《政策體系與政策變遷之研究:停建核四政策個案分析》,台北市: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志雄(1992),〈地方自治的觀念與理念〉,收錄於許宗力等,《地方自治之研究》,頁3-15。台北:業強出版社。
    許南雄(2000),《行政學術語》,台北:商鼎。
    許郁珮(2009),《台北縣29鄉(鎮、市)改制為區之相關問題研究》,台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張正修(2000),《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一)》,臺北:學林。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臺北:滄海。
    張潤書(2000),《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曹凱玲(2010),《我國直轄市下「區」制之政經分析》,臺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人傑(2009),《方法思維與人文學術》,台北:文景。
    黃人傑(2004),〈政治哲學新思維–利害思維的人性基礎〉,《93年度中國哲學會「危機時代新思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12月11至12日,頁53-67。
    黃于修(2007),《鄉(鎮、市)公所體制改造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黃正雄(2008),〈大台中市區定位與功能之設計及發展〉,《中國地方自治》卷61,期3,頁22-23。
    黃亮文(2000),《理性抉擇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惟饒(1992),《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結構》,三民主義學報(師大),期15,頁261-274。
    黃錦堂(1998),〈鄉(鎮、市)及自治選舉取消之憲法、法律問題之研究〉,《精省後各級政府關係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主辦。
    黃錦堂(2009),〈新直轄市的區應否實行自治〉,國政評論,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黃德福(1996),《我國行政區域劃分問題的分析》,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董翔飛(1982),《地方自治與政府》,台北;五南。
    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劉昊洲(2000),《革新鼎新─進步的行政》,台北:五南。
    蔡政文、楊日旭、林嘉誠、瀘瑞鍾、廖峰香(1991),《政治學─上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收錄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楊泰順(1994),《利益團體政治》,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
    簡茂發(2001),《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台北:心理。
    羅傳賢(2005),《立法程序與技術》,台北:五南出版社。
    臺北市政府編印(1988),《台北市改制二十年》,臺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臺鑑文(2004),《鄉鎮市公所與代表會互動之研究—以中和市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趙永茂(1998),《臺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
    趙永茂(2002),《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兼論臺灣地方政府的變革方向》,台北:瀚蘆圖書。
    趙永茂、陳銘顯,(2010)〈我國地方與新都會發展的挑戰與回應〉研考雙月刊第34卷第6期2010.12,頁27~28
    趙俊人(2009),〈縣改制直轄市之鄉鎮市民代表會轉變途徑之研究〉,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
    蕭全政(1997),〈組織與制度的政治經濟分析〉,《暨大學報》,1(1)1~16。
    蕭全政(2009),《直轄市區制問題評估及其改革規劃建議》,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薄慶玖(1993),《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五南。
    薄慶玖(2004),《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貳、英文部份
    Hogwood, B. W., & G. Peters (1983). Policy Dynamic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James Bryce(1924). Modern Democracies.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