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高永隆 Kao Yung -Lung |
---|---|
論文名稱: |
飄流-高永隆現代重彩創作論述 Going Adrift—The Creative Discourse onKao Yung Lung's Heavy-Color Paintings |
指導教授: |
林昌德
Lin, Chang-De 詹前裕 Chan, Chien-Yu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2 |
中文關鍵詞: | 現代重彩 、膠彩畫 、岩彩畫 、礦物顏料 、飄流系列 |
英文關鍵詞: | Modern heavy-color painting, glue painting, mineral-color painting, mineral paint, drift collec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3 下載:3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繪畫對於色彩、顏料的使用表現,從早期簡單的天然礦物性顏料到植物性顏料的加入,產生了金碧、青綠的重彩繪畫。而當中國畫的色彩表現達到高峯時,也出現了反省與反對的思想,轉而強調色彩的哲學精神層面表現。近代中國畫受到西方繪畫的傳入影響,在淡薄與黑白為主的水墨畫中,開始有了外來明亮鮮豔以及民間豐富的裝飾色彩出現。進入民國以後,對於傳統中國畫色彩表現的改良更是積極。
在現代中國畫色彩的反省改革中,又再度被注意到,並以新的形式被呈現出來。尤其現代日本畫的媒材與風格,提供了現代重彩充分的經驗及發展的可能性,出現了台灣的膠彩畫、大陸的重彩畫與岩彩畫三個畫種名詞,三者的興起背景、理念的異同、發展現況、作品風格走向,成了新興的研究議題。
膠彩、岩彩仍是個新興的畫種名詞,加上其興起的背景複雜的原因,雖有許多的爭議與批評,但近年來發展快速,說明了現代重彩存在的價值及未來發展性可能性。
現代重彩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量的吸收了現代藝術的多元表現方式,充滿了實驗性與開創性,希望為現代中國畫開拓出新的表現空間。個人在繪畫創作上,從傳統水墨畫轉而投入傳統重彩的研究,進而從事現代重彩的創作。在走向現代與回歸傳統的道路上,面對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新與舊的問題,透過歷史的追溯,或許是一條解決之道,但創作的本身才是問題的根本。
本文探討傳統重彩到現代重彩的歷史發展與演變,現代重彩興起原因背景、面臨的困境與爭論、現代重彩的創作理念與風格的趨向。繪畫創作最實際的問題就是材料的選擇與操作,重彩畫主要媒材是礦物顏料與動植物的膠,特別強調對表現媒材的操作與媒材特性的呈現。透對重彩畫的繪製材料工具、製作過程步驟,表現技法,以求對重彩畫的有較完整深入的了解。進而探討個人「飄流系列」創作精神理念媒析表現技法形式,「飄流系列」個別作品,及其在現代重彩畫中的風格特色,以尋求個人在現代重彩創作上的突破,肯定個人重彩創作的藝術價值。
The painting techniques and expression through color in Chinese paintings have evolved for centuries. Initially, the paint was made from natural mineral pigments. Later, herbal pigments were also used. Together they helped create the genre of bright green and blue-green heavy-color paintings. As the expression through color reached its height, it also spurr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deas and styles of Chinese paintings. The new trends reflected upon or even resisted the prevailing style, and focused on the color’s potential to reflect philosophical and metaphysical concepts. In the following centuries,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 mainly consisted of light colors and gradations of black ink.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paintings to China in the 19th century also enriched the expressions of Chinese paintings. Bright and saturated colors found in Western paintings and Chinese folk decorations were integrated. Since the 1910s, Chinese painting artists have been enthusiastic in improving the expression through color. Even though each school—the traditional school, the eclectic school, the Western school and the reformist school—has their own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to reform Chinese painting, they share the same aspiration in the expression through color. Innovations and breakthroughs of color in Chinese painting have continued until this day.
Modern heavy-color painting is the last among waves of color reform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painting. Heavy-color painting was once categorized as the Northern School or the Academic Painting. But when literati paintings began to flourish and later dominated the Chinese art scene, heavy-color painting was marginalized. Modern Chinese painting reform, which also focused on the use of color, gave heavy-color painting new forms. The style, medium and history of modern Japanese painting also enriched and created new possibilities for modern heavy-color painting. The frequent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has galvanized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genre, resulted in creating three terms to describe the same genre: glue painting in Taiwan, and heavy-color painting or mineral painting in China. The different origins, concepts, courses of development and styles represented by these three terms have become new topics for research.
Modern heavy-color painting gained popularity in both Taiwan and China almost simultaneously. It is not a mere coincidence, however, but an inevitable development. Its revival represents the reflection and reactionary movement against mainstream Chinese painting. Spiritually, it is a reengineering process that fuses globalization with the old traditions. In its form, the revival could complement the lack of color that has long characterized Chinese painting. Glue painting and mineral-color painting are still terms used to describe a new genre. Their origins and complicated history have drawn much controversies and criticisms. Howev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heavy-color painting in recent years reaffirms the value of such genre and its huge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Stemming from traditional roots, modern heavy-color painting has incorporated a wide range of techniques and expressions commonly used in modern art, as many artists of this genre are bold in experimenting and exploring new possibilities for Chinese pain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w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my personal creative experience. But I later shifted my focus to the research in heavy-color painting, and I have committed myself to creating such works ever since. When faced with dilemmas of how to create a new work—whether to follow the old traditions or to seek new paths, to preserve one’s own cultural heritage or to sway with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one can always look back in history and gain some refreshing insights. Yet, what really matters is the creative work itself. The most fundamental issue an artist must answer is what medium to choose and how to apply it. Mineral pigments, animal and herbal glues are essential for heavy-color painting.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painting equipments, the painting techniques and forms of expression, I hope to gain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heavy-color painting.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1、 《二十世紀中國畫討論集》,上海畫畫出版社,2008
2、 于非闇,《中國畫顏料研究》,台北,華正書局,1985書局,1985
3、 山岡造,《日本の畫家》,東京保育社,昭和62年
4、 王雄飛、俞旅葵,《礦物色使用手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5、 王雄飛主編,《首屆中國岩彩畫作品集》,民族出版社,2001
6、 王定理,《中國畫顏色的運用與製作》,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3
7、 王定理、王書杰,《中央美院中國畫傳統色彩教學》,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2005
8、 牛克誠,《色彩的中國繪畫》,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1
9、 王志純主編,《中國工筆畫學會論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10、 王琢輯錄,《李可染畫論》,台北,華正書局,1985
11、 《中國畫論類編》,台北,河洛出版社,1995
12、 《中國工筆畫》,湖南,湖南美術社,1997
13、 《中國、現代、美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立美術館,1991
14、 《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畫(一)》,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15、 中國壁畫全集委員會主編,《中國壁畫全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16、 《日治時期台灣官辦美展(1927-1943)圖錄與論文集》,台北,勤宣文教基金會,2010
17、 扎雅著,謝繼勝譯,《西藏宗教藝術》,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18、 《台灣地區前輩美術家作品特展(一)國畫、膠彩畫專輯》,台灣省立美術館,1993
19、 《台中膠彩源流展專輯》,台中,台中市文化中心,1999
20、 《台灣膠彩畫史系列演講專輯》,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21、 《台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台中市文化局,2008
22、 《 台灣膠彩畫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論文集》, 勤益科技大學, 2009
23、 《台灣美術院美術院士首屆大展專輯》,台北,台灣美術院,2010
24、 《台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台中市文化局,2008
25、 《台中膠彩畫源流展》,台中市文化中心,1999
26、 白居易,《白居易集》,台北,里仁書向,1980
27、 田中豐藏,《中國美術の研究》,東京,二玄社,1981
28、 田邊三郎助、石田石豐編,《日本美術史事典》,東京,平凡社,1987
29、 辻惟雄,《日本美術の表情》,東京,角川書店,昭和57年
30、 江中鑄主編,《當代名家現代重彩畫精品》,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1
31、 安海姆著,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82
32、 朱寧嘉著,《藝術與救贖-本雅明藝術理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3、 沃爾夫林著,潘耀昌譯,《藝術風格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34、 宋應星著,曹小鷗注釋,《天工開物圖說》,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
35、 杜夫海納著,《審美經驗現象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
36、 沈子丞編,《歷代論畫名著滙編》,文物出版社,1982
37、 沈西鋒主編,《中國岩彩畫》,哈爾賓,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3
38、 沈西鋒主編,《岩彩畫作品集》,北京,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2004
39、 沈柔堅主編,《中國美術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
40、 李最雄,《絲綢之路石窟壁畫彩塑保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1、 李渝著,《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台北,雄獅美術出版社,2001
42、 《見往來成古今–張大千早期風華與大風堂用印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
43、 宗白華著,《天光雲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4、 宗白華著,《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
45、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人民出版社 20097
46、 金維諾主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3寺觀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47、 往來成古今-張大千早期風華與大風堂用印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飾,2002
48、 河北倫明,《日本の美術》,東京,ぺリかん社,昭和57年
49、 河北倫明,《現代日本美術》9卷,東京,小學館,昭和55年
50、 河邑厚德 林由香里著,李毓昭譯,《大轉世-西藏度亡經》,台北,方智出版社,1995
51、 邵琦、孫海燕主編,《二十世紀中國畫討論集》,上海畫畫出版社,2008
52、 胡明哲,《岩彩畫藝術》,哈爾賓,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1。
53、 胡明哲,《中國岩彩畫》,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3
54、 胡雪岡著,《意象范疇的流變》,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
55、 阿恩海姆著,《藝術與視知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56、 《两岸重彩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藝術大學,2009
57、 居延安編譯,阿諾德、豪澤爾著,《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出版社,1988
58、 范景中編選,〈貢布里希文選〉,《藝術與人文科學》,浙江攝影出版社,1989
59、 59、《承先啓後–台灣膠彩畫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論文集》,勤益科技大學,2009
60、 東杜法王仁波切著,鄭振煌譯,《心靈神醫》,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
61、 東山魁夷着,唐月梅譯,《美的情愫》,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62、 施世昱,《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膠彩藝術》,藝術家出版社, 2003
63、 施世昱,台灣膠彩畫的風格史研究與在地性反思,台中,國立勤益科技大學,2010
64、 貢布里希著,范景中等譯,《藝術與錯覺》,浙江攝影出版社, 2009
65、 貢布里奇著,周彥譯,《藝術與幻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66、 《海峽二岸膠彩岩彩畫展》,東海大學美術系,2009
67、 《美麗新世界台灣膠彩畫的歷史與時代意義學術研討會專輯》,國立台灣美術館,2009
68、 徐伯陽、金山合編,《徐悲鴻藝術文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
69、 許秀蘭主編,《台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台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2009
70、 馬成俊,《熱貢藝術》,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71、 馬丁‧海德格爾著,孫周興編譯,《海德格爾藝術現象學文選》,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9
72、 《西域記風塵》,台北,經典雜誌社,2003
73、 細野正信,《日本の畫家》,東京,保育社,昭和62年
74、 《現代日本美術》2卷,東京,小學館,昭和55年
75、 蔣玄佁,《中國繪畫材料史》,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1987
76、 單國強、單國霖主編,《宋元青綠山水與米氏雲山》,山東出版社,2004
77、 郎紹君,《論中國現代美術》,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
78、 張彥遠著,俞劍華注釋,《歷代名畫記》,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79、 《第九屆全省膠彩畫展》,台灣省膠彩畫協會,1991
80、 《第十一屆綠水畫展專輯》,2001
81、 《 第五屆全省膠彩畫展》,台灣省膠彩畫協會,1987
82、 《第一屆深圳國際水墨畫双年展文集》,廣西美術出版社,1998
83、 《 第九屆全省膠彩畫展》,台灣省膠彩畫協會,1991
84、 《第一屆深圳國際水墨畫双年展文集》,廣西美術出版社,1998
8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三民書向,2004
86、 張光福,《中國美術史》,台北,華正書局,1986
87、 張小鷺,《現代重彩畫技法》,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3
88、 張導曦,《金屬箔表現技法》,嶺南美術出版社,2003
89、 張法著,《美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90、 張云鵬、胡藝珊著,《現象學方法與美學–從胡塞爾到杜夫海納》,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91、 梅忠智譯,《日本畫與日本畫技法》,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
92、 彭小麗譯,山口逢春著,《日本畫與日本畫技法》,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
93、 傅抱石,《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研究》,台北,中華藝林出版社,1976
94、 《當代中國畫之我見討論集》,江蘇美術出版社,1990
95、 管秋恵,《南京金箔》,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96、 詹前裕,《林之助繪畫藝術之研究》,台灣省立美術館,1977
97、 詹前裕主編,《東海美術系膠彩畫教育十年展作品圖錄》,1995
98、 詹前裕著,《膠彩畫》,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3
99、 《詹前裕膠彩畫集》,台北,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100、 蔣釆蘋,《當代中國重彩畫集–蔣釆蘋師生作品集》,天津楊栁青畫社,2009
101、 蔣釆蘋,《重彩畫風》,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
102、 蔣釆蘋,《中國重彩畫集》,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3
103、 曹玉林,《當代中國畫體格轉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104、 趙維華,《繪畫媒材與造型樣式》,廣西美術出版社 ,2008
105、 潘潔兹,《工筆重彩人物畫法》,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
106、 蔣玄佁,《中國繪畫材料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
107、 郭繼生,《籠天地形內—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台北,時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1986。
108、 薛永年,《橫看成嶺側成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109、 119、薛永年,《暮然回首一薛永年美術評論》,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
110、 遠志明著,《老子原文與譯文》,台北,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2000
111、 曹順慶、王南晋,《雄渾與沈郁》,北京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頁8~9)
112、 楊身源編著,《西方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113、 葉渭渠、唐月梅著 ,《日本人的美意識一物哀與幽玄》,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
114、 114、《膠彩畫之淵源及其影響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台灣省立美術館,1995
115、 董欣賓、鄭奇著,《中國繪畫對偶範疇論》,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
116、 顏娟英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美術,2001
117、 謝里法著,《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18、 《謝峰生七十膠彩畫回顧展》,國立台灣美術館:2007
119、 《劉耕谷膠彩畫展專輯》,台灣省立美術館,1993
120、 劉友亮主編,《多元創意和詣–厦門美術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福建美術出版社,2010
121、 劉蹺路編著,《東山魁夷論藝》,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122、 劉曉路,《 20世紀日本美術》,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123、 劉悅笛著,《視覺美學史–從前現代、現代到后現代》,山東文藝出版社,2007
124、 《藝術與人文科學》,浙江攝影出版社,1989
125、 讓-雅克‧盧梭著,巫靜譯,《一個孤獨散步者的遐想》,湖南文藝出版社,2010,
126、 Alain de Botton著,南治國 彭俊豪 何世原譯,《旅行的藝術》,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127、 Anold Hauser著,居延安譯,《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出版社,1988
128、 Anthony Storr著,張嚶嚶譯,《孤獨》,台北,知英文化,1999
129、 Claude Levi-Strauss著,王志明譯,《憂鬱的熱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130、 David Brett著,張恵 田麗娟 王春辰譯,《裝飾新思維》,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
131、 Edward Soja著,王志弘譯,《第三空間》,台北,桂冠出版社,2004
132、 Elvin Hatch著,黄應貴、鄭美能譚,《人與文化理論》,台此,桂冠圖書公司,1988
133、 Ernst H.Gombrich 著,范景中譯,《藝術發展史》,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134、 Eva Heller著 ,吳彤譯,《色彩的性格》,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135、 Frantz Fanon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2005
136、 Joanne Wieland-Burston著,宋偉航譯,《孤獨世紀末》,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
137、 Nicholas Mirzoeff著,陳芸芸譯,《視覺文化導論》,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4
138、 Nigel Wentworth著,董宏宇、王春辰譯,《繪畫現象學》,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
139、 Nicholas Mirzoeff著,陳芸芸譯,《視覺文化導論》,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4
140、 Peter France著,梁永安譯,《隱士:透視孤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141、 Suzigablik著,滕平之譯,《現代主義失敗了嗎《,台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1
142、 Victoria Finlay著 姚芸竹諱,《顏色的故事》,北京,三聯書店,2009
143、 Victoria Finlay著,周靈芝譯,《藍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5
144、 Virgil C.Aldrich著,周浩中譯,《藝術哲學》,台北,水牛圖書出版社,1987
145、 Willian Gass著,高志仁譯,《藍‧色癲狂的藝術》,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146、 Wtadystaw Tatarkiewicz著,劉文潭譯,《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
147、 Zoya Kocur and SimonLeung著,王春辰 何積惠 李亮之譯 ,《1985年以來的當代藝術理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二)期刊、短篇論文
1、 〈1950台灣畫壇的回顧與展望〉,《新藝術》1卷3期,1951
2、 小林忠,〈傳統の繼承と創造〉,《現代日本美術》2卷,東京,小學館,昭和55年
3、 山岡桊造,〈中國與日本近代繪畫之比較〉,《中國、現代、美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4文集》,台北市立美術館,1991
4、 〈文促會首屆岩彩藝術展研討會綜述〉,《岩彩藝術》,岩彩藝術雜誌社,2007
5、 〈中國畫色彩問題研討會綜述〉,《朵雲》51集,上海書局出版社,1999
6、 王白渊,〈對國畫派系之爭有感〉,《美術月刋》4月號,1959
7、 王秀雄,〈傳承與開創—戰後膠彩畫教育之父詹前裕的膠彩畫創作評釋〉,《詹前裕膠彩畫集》,2005
8、 王雄飛,〈中國岩彩畫發展18年〉,《中國岩彩畫學報》,北京,天雅中國岩彩畫研究所,2008
9、 王志純,〈工筆重彩畫的現況與發展趨勢〉,《重彩畫學報》第1期,北京天雅重彩畫研究所,1999
10、 王秀雄,〈傳承與開創〉,《詹前裕膠彩畫集》,台北,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11、 王白渊,〈對國畫派系之爭有感〉,《美術月刋》4月號,1959
12、 王進玉,〈敦煌石窟藝術與顏料化學之謎〉www.people.com.cn/BIG5/Keji/25509/39941/39945/294463.html
13、 牛克識,〈重彩及其週邊–重彩與工筆岩彩水墨關係的一個考察〉,《两岸重彩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藝術大學,2009
14、 木下靜崖,〈世外莊漫語–台展回顧〉,《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美術,2001《台北文物季刊》3卷4期,1955
15、 吉村貞司,〈宇宙的精神、自然的生命–傅抱石的中國畫〉,《藝術家》123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6、 余秋雨,〈旅行的藝術推薦序〉,《旅行的藝術》,上海譯文出版社,頁4
17、 河北倫明,〈現代日本畫の國際性〉,《現代日本美術》9卷,東京,小學館,昭和55年
18、 李松,〈二十世紀的人物畫〉,《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畫(一)人物-上》,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19、 李美玲,〈圍城與解圍–書寫膠彩畫被台灣美術教育體制和展覽會邊緣化的一段歷史1946-1985〉,《台灣美術季刋》60期,2005
20、 李潔,〈從大陸與台灣岩彩課程的比較研究看當代岩彩(膠彩)教學的發展趨勢〉,《 台灣膠彩畫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論文集》, 勤益科技大學, 2009
21、 林玉山,〈藝道話滄桑〉,《台北文物》4卷3期,1955
22、 林明賢,〈戰後台灣膠彩畫風格的遞變一以省展為例〉,《台灣膠彩畫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勤益科技大學, 2009
23、 洪再新,〈力求再現與超越再現一中國現代工筆重彩畫發展斷想〉,《膠彩畫之淵源傳承及其影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省立美術館,1995
24、 范景中編選,〈貢布里希文選〉,《藝術與人文科學》,浙江攝影出版社,1989
25、 夏碩琦,〈中國工筆畫的復興〉,《美術》282期,1991
26、 〈當代工筆畫創作研討會記錄〉,《美術》282期,1991
27、 貢布里希,〈阿佩利斯的傳統〉,《美術譯叢》2期,1986
28、 曹意強,〈飽滿的筆觸交響的形色〉,《宇波美術館館刊》第14期,2010
29、 馮遠,〈首屆中國岩彩畫展序〉,《屆中國岩彩畫展作品集》,民族出版社,2001
30、 菱田春草、橫山大觀,〈繪畫について〉,《日本美術全集》3册,東京,集英社,1972
31、 彭小麗譯,山口逢春著,〈新日本畫技法〉,《日本畫與日本畫技法》,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
32、 施世昱,〈尋找亞洲東洋畫的當代藝術性》,《台灣美術》79期,台灣美術館,2010
33、 郎紹君,〈淺談當代工筆畫〉,《中國工筆畫學會論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34、 浦思棠,〈從宋朝院體畫與日本畫的關係看二十世紀日本膠彩畫傳到台灣的歷史範例〉,《膠彩畫之渊源傳承及其影響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省立台灣美術館,1995
35、 〈首屆中國重彩畫大展理論研討會發言記要〉,《重彩畫風》,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
36、 徐小虎,〈什麼是台灣藝術史〉,台南藝術大學通識講座,2002
37、 陳獨秀,〈美術革命一答呂澂〉,《二十世紀中國畫討論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
38、 陳度,〈 藏地非遺:礦物顏料創造西藏的色彩文化 〉culture.people.com.cn/BIG5/9468069/html
39、 馮伯衡,〈高劍父和嶺南畫派〉,《美術研究》4期,人民出版社
40、 姚思敏,〈中國岩彩畫從那理來,到那裡去〉,《中國工筆畫學會論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41、 桑原住雄,〈今後日中美術〉,《美術》208期,1991
42、 康有為,〈萬木草堂藏畫目序〉,《二十世紀中國畫討論集》,上海畫畫出版社,2008
43、 曾得標,〈畫塾學院美術教育對台灣膠彩畫的影響〉,《承先啓後–台灣膠彩畫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論文集》,勤益科技大學,2009
44、 曾得標,〈峰華湧現永續傳承志業–膠彩宗師謝峰生〉,《謝峰生七十膠彩畫回顧展》,國立台灣美術館:2007
45、 曾長生,〈承先啓後:從現代到後現代的創作之路-兼探台灣的野性思維與跨東方主義〉,《台灣美術院美術院士首屆大展專輯》,台北,台灣美術院,2010
46、 張小鷺,〈當代東方岩彩、膠彩藝術的可能發展〉,《海峽二岸膠彩岩彩畫展》,東海大學美術系,2009
47、 張小鷺,〈當代海峽兩岸岩彩、膠彩藝術表現的比較探討〉,《多元創意和詣–厦門美術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福建美術出版社,2010
48、 張正霖,〈日據時期台、府展東洋畫中之地方色彩論述:後殖民觀點的初探〉,美麗新世界台灣膠彩畫的歷史與時代意義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美術館,2009
49、 黄鷗波,〈第十一屆綠水畫展感言〉,《第十一屆綠水畫展專輯》,2001
50、 黄冬富,〈台灣地區前輩膠彩畫家的風格及其薪傳〉,《台灣地區前輩美術家作品特展(一)國畫、膠彩畫專輯》,台灣省立美術館,1993
51、 郭繼生,〈美術與文化政治:台灣的日本畫/東洋畫/膠彩畫,1895-1983〉,《膠彩畫之淵源及其影響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台灣省立美術館,1995
52、 郭禎祥、黄冬富,〈光復以來台灣膠彩畫風格之發展〉,《膠彩畫淵源傳承及其影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台灣省立美術館,1984
53、 程旭光,〈傳統之反思〉,《中國畫》55期,1990
54、 潘潔兹,〈敬致首屆中國重彩畫大展〉,《重彩畫風》,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
55、 潘力,〈重鑄色彩的中國畫〉,《岩彩藝術》9,北京,岩彩藝術雜誌社,2009
56、 薛燕玲,〈帝國視線:日治時期台灣美術地方色彩的表裏〉,《日治時期台灣官辦美展(1927-1943)圖錄與論文集》,台北,勤宣文教基金會,2010
57、 廖瑾瑷,〈林之助與台灣膠彩畫〉,《承先啓後–台灣膠彩畫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論文集》,勤益科技大學,2009
58、 廖雪芳,〈為東洋畫正名–兼介林之助的膠彩藝術〉,《雄獅美術》72期
59、 廖新田,〈從自然的台灣到文化的台灣:日據時代台灣風景圖像的視覺表徵探釋〉,《歷史文物》126期,2004
60、 廖新田,〈台灣戰後初期正統國畫論爭中的命名邏輯及文化認同想像〉,美麗新世界台灣膠彩畫的歷史與時代意義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美術館,2009
61、 詹前裕,〈台灣膠彩新風貌的時代意義〉,《台灣膠彩新風貌展作品專集》,2002
62、 詹前裕,〈台灣膠彩畫精英創作之策展意義〉,《台灣膠彩畫菁英創作展作品專輯》靜宜大學藝術中心,2004
63、 詹前裕,〈两岸膠彩重彩繪畫的交流與風格比較〉,《两岸重彩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藝術大學,2009
64、 詹前裕,〈林之助的畫藝與台中膠彩畫壇〉,《台灣膠彩畫史系到演講與座談專輯》,行政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65、 謝峰生,〈懷恩師〉,《台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台中市文化局,2008
66、 Gerardo Mosquera,〈馬可波羅症-關於藝術和歐洲中心主義的若干問題〉,《1985年以來的當代藝術理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67、 Jean Fisher,〈融合轉向-多元文化時代的跨文化實踐〉,《1985年以來的當代藝術理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68、 John Rajchman,〈理論之輕〉,《1985年以來的當代藝術理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69、 Liyu,〈動物膠〉,www.weldon77.com/htm/50/t-13350.html
70、 Nelly Richard,〈後現代主義及其邊緣〉,《1985年以來的當代藝術理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71、 Olu Oguibe〈,在黑暗中心〉,《1985年以來的當代藝術理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72、 Rossella Lorenzi,〈pompeii artists painted the town reds〉,Discovery News,Tuesday2November 2004,www.arc.net.au/science/news/stories s1238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