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凱玲
Liu, Kai-Ling
論文名稱: 中國佛教文學與近現代知識啟蒙暨歷史書寫
指導教授: 賴貴三
Lai, Kuei-San
釋惠敏
Huimin Bhikshu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1
中文關鍵詞: 佛教文學文學史佛教知識啟蒙歷史書寫西學東漸宗教文學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DIS.NTNU.DCH.005.2019.A0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5下載:3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佛教對中國的意義,可以從過去和未來兩個面向去找尋;除了信仰和思想的導引,它也存在於我們的文化記憶之中,甚至於成為知識的一部分;因此不論是否接受宗教的洗禮,它都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生活的底層。
    雖然,以宗教的根源性而言,佛教並非誕生於中國;但若把佛教視為世人共有的文化遺產,則中國人擁有佛教最大部分的典籍文獻,形成許多值得學術界探索的知識領域;中國佛教文學所開啟的研究面向甚為廣闊,如何將這些過去的文學資產引渡到更長遠的未來,是近現代學術開啟的新課題。
    佛教文化的傳播與宗教信仰關係是直接的,而佛教知識的傳播則不完全借助宗教信仰的力量;尤其在儒家重視典籍文獻的文化基底上,隨著中國傳統典籍與思想的傳播的結果,東亞的漢語文化圈流傳的佛教信仰,都保有各自的佛教文學。這些國家佛教文學的共同根源,是來自印度傳譯為漢語的文本;當中保存了佛陀與弟子們口述的三藏經典、各種形式的佛教歷史敘事、由民間口述傳播的各類俗文學、宗教圖像及文字撰述、戲劇音樂舞蹈等表演形式。然而多數關於佛教文學歷史書寫,以闡述經典弘揚教義為主,如果將過往佛門保存的文字,概以「佛學」視之,排除於「文學」之外,實未足以涵蓋其出現在宗教以外廣範的影響力。有鑑於此,尋求更多過往佛教史料文字敘述,呈現佛教存在的精神面貌與社會功能,成為二十世紀初啟蒙思潮中文學歷史書寫的新方向。
    中國佛教文學在近代如何與知識啟蒙發生連結?這個研究主題可以上溯至西方傳教士來到東方為起點。晚明耶穌會傳教士將中國佛教知識向西方傳播,隨著西方對中國的認識,各種時空因素推動之下,文學史家先以西方文化思維模式,建構出宏觀的佛教文學知識譜系;西學傳到中國之後,又以啟蒙思想家為中心,推動了中國佛教文學研究,並且納入高等教育所編寫的《中國文學史》,成為中國文學史編寫與鑑賞的新觸媒。
    中國佛教文學知識啟蒙與歷史書寫的研究,與清末西學傳入的背景產生關連;因此本論文將以近現代所發展的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為背景,並且依循中國佛教與文學的共同脈絡,以探索歷史片段的方式,考掘在近現代的文學史發展過程中,關於中國佛教文學的題材與線索,藉此呈現自一九○四年至一九四九年之間中國佛教文學歷史書寫的內容與特質。

    提要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評述 4 一、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文獻探討 4 二、近現代佛教文學知識啟蒙的文獻探討 6 三、近現代中國佛教文學的歷史書寫文獻探討 11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範圍 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8 第二章 傳統佛教文學的流變 21 第一節 從「佛典翻譯」到「佛經文學」 22 一、漢譯佛典的發展 22 二、佛典文學興起 27 三、佛典翻譯之文體特色 29 四、漢譯佛經目錄 32 第二節 中古佛教宣教文學的興起 37 一、與印度接軌的音樂文學――佛曲 38 二、佛教的宣教利器――唱導 43 三、佛教儀式與中國文學 48 第三節 佛教敘事文學的轉變 53 一、佛經敘事文學的接受與傳播︰幻術與神通變化故事 55 二、靈應故事︰釋氏輔教之書 58 三、佛教敘事體小說︰志怪與傳奇 60 第四節 中國佛教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63 一、佛教與傳統文學的核心作品 65 附表四︰歷代佛經翻譯論匯集 94 二、佛教義理闡釋與文學 98 三、佛教類書的文學史功能 107 第三章 佛教文學作者論 111 第一節 僧伽與文學 112 一、聖僧 113 二、譯經/取經僧 113 三、名僧 115 四、詩僧 118 五、禪僧 121 六、文學僧 125 第二節 奉佛王室與貴族 127 第三節 士大夫學禪與文學 133 一、禪文學與士大夫思想 133 二、援儒道入釋的文人與禪詩 135 三、佛教居士推動的文學思潮 138 第四節 佛教與民間創作者 142 一、謠諺、俚曲 142 二、話本 144 三、俗講與戲曲 144 第四章 中國佛教文學近現代的知識啟蒙 147 第一節 中國知識進入西方啟蒙的思潮 154 一、來自中國的知識啟蒙 156 二、傳教士書信與通訊 158 三、傳教士中西文著作 163 四、百科全書出現的中國文學知識 171 第二節 西方漢學機構推動佛教文學知識啟蒙 177 一、 中國知識轉向與印度佛教知識受到重視 178 二、清代傳教士對佛教知識的投入 183 三、十九世紀西方漢學機構興起 186 第三節︰中國佛教文學在歐洲傳播的初步成果 190 一、十九世紀西方漢學研究與佛典英譯 191 二、中國文學進入大學課程 192 三、西方「佛教文學」的近代意義開展 204 第五章 中國佛教文學近現代的歷史書寫 209 第一節 近代文學歷史書寫的西學東漸 209 一、近代歐洲誕生的中國文學史 210 二、晚清中日交流與文學史的近代化 221 第二節、中國文學歷史書寫對於佛教文學的接受 228 一、羅振玉、王國維甲骨學與敦煌學之影響︰漢學界實證主義之先驅 228 二、清代考證學派之系統︰日本京都學派的中國文學研 230 三、敦煌寫卷研究――影響中國俗文學與佛教文學考證方法 231 四、中國文學新創專門課程――推動中國戲曲史研究 233 五、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與胡適的整理國故 234 六、史學與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引進 235 第三節 近現代文學歷史書寫的時代思潮變化 236 一、啟蒙思潮與文學歷史書寫 237 二、追求進步與現代化的文學實踐 238 三、新文化運動與文學自覺的歷史書寫 240 第四節 中國佛教文學知識譜系的建構 241 一、白話文學 244 二、民間文學 246 三、音樂文學 248 四、翻譯文學 250 五、寒士文學 253 六、市民文學 254 七、緇徒文學 255 八、現代文學 257 第五節 近現代對佛教「俗文學」重新定位 259 一、俗講變文 260 二、小說話本 262 三、寶卷 265 四、戲曲 268 五、民間文學 273 第六章 結論 277 一 「中國佛教文學」過往研究課題的聚焦 278 二、傳統文學中的佛教文人 279 三、中學西漸帶來西方佛教知識啟蒙的新契機 281 四、近現代文學史建構回顧與反思 283 參考文獻 293 一、藏經類 293 二、古籍 294 三、現代專著 296 四、單篇論文 301 五、學報期刊論文 303 六、國外專著 306 七、國外單篇論文 307 八、國外期刊 308 九、學位論文 309 表目次 311

    參考文獻
    一、藏經類
    [晉]孫綽︰〈道賢論〉《高僧傳‧譯經》,卷一,《大正藏》,冊50。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佛遺教經》,《大正藏》,冊40。
    龍樹菩薩造,[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冊25。
    [後秦]僧肇︰〈維摩詰經序〉,《出三藏記集》,卷八,《大正藏》卷五十五
    [後秦]僧肇︰〈百論序〉,《出三藏記集》,卷八,《大正藏》卷五十五
    [後秦]僧睿:〈《法華經》後序〉,《出三藏記集》,卷八,《佛藏要籍「選刊」冊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
    [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卷十〈釋提桓因問經〉《大藏經》冊1
    [後秦]僧叡︰〈思益經序〉收入僧祐︰《出三藏集記》卷八《大正藏》卷五十五。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大藏經》,冊51。
    [南齊]釋玄光︰〈辨惑論〉,《弘明集》,卷八,《大正藏》,冊52。
    [梁]釋僧祐︰《出三藏記集》,《大正藏》,卷五十五。
    [梁]釋慧皎︰《高僧傳》,《大正藏》,第五十卷,冊50。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大正藏》,冊49。
    [唐]永嘉玄覺︰〈證道歌〉,《大正藏》,冊48。
    [唐]釋窺基撰︰《妙法蓮華經玄贊》,卷一,《大正藏》,冊34。
    [唐]代宗李豫︰《大唐新翻密嚴經序》,《大藏經》,冊16。
    [唐]唐臨《冥報記‧序》,《大正藏》,卷51。
    [唐]釋道宣︰《續高僧傳》,譯經篇二,《大正藏》,冊50。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大正藏》,冊52。
    [唐]釋道宣︰《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大藏經》,冊39。
    [唐]釋湛然:《法華文句記》,《大正藏》,經疏部二,冊34。
    [唐]釋彥琮︰《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大正藏》,冊50。
    [唐]圭峰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一,《大正藏》,冊48。
    [唐]釋智昇︰《開元釋教錄》,《大正藏》,冊55。
    [宋]釋智圓︰《閑居編》,《大藏新纂卍續藏經》,冊56。
    [宋]釋遵式︰《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大正藏》冊80。
    [宋]釋志磐︰《佛祖統記》,《大正藏》,冊49。
    [宋]釋贊寧︰《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釋法雲︰《翻譯名義集》,《大正藏》,冊54。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大正藏》,冊51。
    [宋]釋蘊聞︰《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大正藏》,冊47。
    [宋]釋紹隆等編︰《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十二,《大正藏》,冊47。
    [宋]雪竇頌古,克勤評唱︰《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大正藏》,冊48。
    [宋]睦庵善卿︰《祖庭事苑》,《卍續藏》卷六十四。
    [宋]釋契嵩:《傳法正宗記》,卷七《大正藏》,卷五十一。
    [宋]釋契嵩:《鐔津文集》,《大正藏》,卷五十二。

    二、古籍
    [漢]劉卲︰《人物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冊二十四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78月。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四部叢刊正編,冊24,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卷三五,〈經籍志〉,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南朝宋]何尚之︰〈答宋文帝讚揚佛教事〉,收入 [梁]釋僧祐:《弘明集》《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1979年,卷11。
    [梁]蕭子顯奉敕撰:《南齊書》,〈虞愿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9冊。
    [梁]劉勰︰《文心雕龍》,四部叢刊正編,冊九十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
    [梁]鍾嶸︰《詩品》,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九,詩文評類41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唐]房玄齡:《晉書》,〈職官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5冊。
    [唐]魏徵等撰:《隋書》,〈經籍志〉,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姚思廉奉敕撰:《梁書》,〈江淹任昉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60 冊。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寒山子︰《寒山子集》,卷30,四部叢刊正編,冊三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唐]齊己︰《風騷旨格》(上海︰商務印書館社,1936年12月),叢書集成初編。
    [唐]釋皎然︰《詩式》,收入《叢書集成新編》冊80。
    [唐]釋皎然撰,李壯鷹校注︰《詩式》,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唐]劉禹錫︰《劉禹錫集》,卷30,四部叢刊正編,冊三五,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79年11月。
    [金]元好問:《遺山集》卷十四,《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1冊,臺北:臺 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劉煦︰《舊唐書》,〈傅奕傳〉,卷七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歐陽文忠公集》,四部叢刊正編,冊45,卷一百二 十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蘇軾:《蘇軾詩集》, [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1982年。
    [宋]周密撰,吳企明點校︰《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孟元老等撰︰《東京夢華錄(外四種)》,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 年。
    [宋]張邦基等撰,孔凡禮點校︰《墨莊漫錄》、《過庭錄》、《可書》,北京︰中華 書局,2002年。
    [宋]鄭居中等撰:《政和五禮新儀‧卷首》《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47。
    [宋]錢易撰,黃壽成點校:《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十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卷三十四〈語錄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元]方回︰《瀛奎律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1986年。
    [元]丘葵︰《釣磯詩集》,金門:金門縣文獻委員會,1970年。
    [元]英實存︰《白雲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彎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明]宋濂︰《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明]王龍溪︰《龍谿王先生全集》,和刻影印漢籍叢刊,據日本江戶年間和刻本 影印,臺北︰廣文書局, 1975年 5月。
    [明]李贄:《焚書》收入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年5月。
    [明]袁中道:《李溫陵傳》,《李贄文集》,卷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年5月。
    [明]程敏政《宋遺民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 書》,史部,冊88, 臺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明]湯顯祖撰,徐朔方箋校:《湯顯祖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清]全祖望:《鮚琦亭集‧外編》,卷二十六,《四部叢刊》本,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75年
    [清]顧炎武︰《顧亭林文集》,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年。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段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臺北:宏業書局,1975年8月。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日]釋圓仁著,小野胜年校注,白化文、李鼎霞、許德楠修訂校注:《《入唐求法 巡禮行記》校注》,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
    [民國]柯劭忞︰《新元史》,卷二三五,臺北︰藝文印書館,1951年)

    三、現代專著
    丁 敏︰《中國佛教文學的古典與現代:主題與敘事》,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
    丁 敏︰《佛教譬喻文學研究》,臺北︰東初出版社,1996年。
    方師鐸:《傳統文學與類書之關係》,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
    方廣錩︰《中國寫本大藏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 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1月。
    王 瑤:《中國文學縱橫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10月。
    王三慶︰《敦煌佛教齋願文本研究》,臺北︰新文豐有限公司,2009年2月。
    王早娟︰《唐代長安佛教文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12月。
    王次澄︰《宋遺民詩與詩學》,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2月)
    王昆吾、何劍平編著:《漢文佛經中的音樂數據》,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王昆吾︰《漢唐音樂文化論集》,臺北:學藝出版社,1991年。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王晴慧︰《六朝漢譯佛典偈頌與詩歌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3月。
    王曉文︰《二十世紀中國市民小說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11月。
    王曉平︰《佛典‧志怪‧物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弘 學︰《中國漢語系佛教文學》,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1月。
    田青主編︰《中國佛教音樂選萃》,上海︰音樂出版社1993年。
    任二北︰《唐戲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
    向 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年。
    朱恒夫:《中國文學史疑案錄》(修訂版),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8年。
    朱維錚校注:《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
    朱維錚校注:《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
    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江俠庵譯︰《先秦經籍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何寅、許光華主編︰《國外漢學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吳 平︰《東晉求法高僧法顯和《佛國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3 月。
    吳功正:《六朝美學史》,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年。
    吳福秀︰《《法苑珠林》分類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7 月。
    呂 澂︰《中國佛教源流略講》,臺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1月。
    李 強︰《中西戲劇文化交流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9月。
    李 楊:《文學史寫作中的現代性問題》,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李小榮︰《《弘明集》《廣弘明集》述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9月。
    李小榮︰《晉唐佛教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
    李四龍:《歐美佛教學術史――西方的佛教形象與學術源流》,北京︰北京大學,2009年。
    李四龍︰《東晉求法高僧法顯和《佛國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3月。
    李延輝譯,Paula Saukko作:《文化研究取徑:新舊方法論的探索》,新北︰韋伯文化國際,2008年6月。
    李明濱:《中國文學在俄蘇》,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
    李約翰譯:《十八世紀俄國文學中的中國》,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李奭學:《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證道故事考詮》,臺北:中央研究院及聯經出版公司,2005年。
    汪 娟︰《敦煌禮讖文研究》,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8年9月。
    肖玉秋︰《俄國傳教團與清代中俄文化交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周邵伯︰《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年1月。
    周紹良︰《敦煌文學芻議及其它》,臺北︰新文豐書局,1992年2月。
    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周裕鍇︰《禪宗語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季羨林:《季羨林文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林 庚:《中國文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7月。
    林文庚:《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清流出版社,1972年,1月。
    林智莉:《明代宗教戲曲研究》,臺北:國家文出版社,2013年6月。
    林傳甲︰《中國文學史》宣統二年六月朔(1910)校正再版,印刷所︰日本宏文堂上海科學書局發行
    林繼中:《文學史新視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出版公司,1991年。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柯慶明《中國現代文學批評述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10月。
    柳東林︰《哲思黜退禪意盎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柳無忌:《印度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12月。
    洪樹華︰《《滄浪詩話》詩學體系及批評旨趣》,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胡 適:《白話文學史》上冊,上海:新月書店,1929年版影印,見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國民叢書》第一編57冊。
    胡 適:《胡適文選》,臺北:遠東圖書,1997年1月。
    胡雲翼:《新著中國文學史》,新北:漢京文化,1983年9月。
    胡毓寰:《中國文學源流》,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2月。
    胡優靜:《英國19世紀的漢學史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12月。
    胡懷琛:《中國文學史略》,上海:新文化書舍,1935年5月。
    范存忠︰《中國文化在啟蒙時期的英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1年。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孫昌武︰《中國佛教文化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4月。
    孫昌武︰《佛學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徐志嘯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在歐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
    徐宗澤:《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民全叢書》第一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徐宗澤:《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民全叢書》第一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徐嘉瑞:《中古文學概論》,上海:亞東圖書館,1924年版影印,見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國民叢書》第一編59冊
    張 煜︰《心性與詩禪︰北宋文人與佛教論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
    張 鎧:《龐迪我與中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張長弓:《中國文學新編》,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54年5月。
    張海沙:《初盛唐佛教禪學與詩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張培鋒︰《宋代士大夫佛學與文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
    張滌華︰《類書流別》,上海︰商務印書館1985年。
    戚印平:《日本早期耶穌會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6年10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
    郭延禮︰《近代西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年5月。
    郭紹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增補本》,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12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下卷,臺北︰粹文堂書局,1934年版。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國民叢書》,第二編61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版影印。
    陳 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陳 衍︰《石遺室詩話》,上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陳引馳︰《隋唐佛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陳文傑︰《早期漢譯佛典語言研究》,臺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2002年。
    陳玉堂︰《中國文學史書目提要》,安徽︰黃山書社,1986年。
    陳國球︰《文學如何成為知識?》,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陳寅恪︰《陳寅恪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陳開勇:《宋元俗文學敘事與佛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
    陳福康︰《鄭振鐸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
    陸先恆︰《哈德遜書稿》,新北︰印刻有限公司,2007年9月。
    陸侃如、馮沅君合著:《中國詩史》,上海:大江書鋪,1932年版影印,見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國民叢書》第一編58冊
    陶東風︰《文學史哲學》,開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陶振譽等編︰《世界各國漢學研究論文集》第一輯,臺北:中國文化研究所,1962年。
    勞悅強︰《文內文外――中國思想史中的經典詮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6月。
    普 慧︰《中國佛教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普 慧︰《南朝佛教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2月。
    曾 毅:《中國文學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6月。
    曾 毅︰《中國文學史》,上海︰泰東書局,1929年9月,訂正版。
    曾德昭撰,何高濟譯︰《大中國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湯用彤︰《校點高僧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月。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臺北:臺灣食貨出版社,2004年1月。
    黃文吉︰《台灣出版中國文學史書目提要》,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6年2月。
    黃仲蘇編︰《近代法蘭西文學大綱》,上海︰中華書局,1932年9月。
    黃啟江︰《「無文印」之迷思與解讀――南宋禪僧無文道璨的文學禪》,臺北:台灣商務書局,2010年8月。
    黃啟江︰《一味禪與江湖詩︰南宋文學僧與禪文化的蛻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7月。
    黃啟江︰《文學僧藏叟善珍與南宋末世的禪文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0年8月。
    黃進興︰《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臺北︰允晨文化,1992年3月。
    黃敬家︰《贊寧《宋高僧傳》敘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5月。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年3月。
    葛兆光︰《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廖肇亨︰《忠義菩提︰明清之際空門遺民及其節義論述探析》,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3年12月。
    廖肇亨︰《禪詩‧中邊‧戲夢‧古代闡釋學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8年9月。
    熊文華:《英國漢學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8月。
    趙景深:《中國文學小史》,上海:大光書局,1937年3月。
    劉 正:《海外漢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2002年。
    劉立夫︰《弘道與明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
    劉東方:《五四時期胡適的文體理論》,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11月。
    劉師培:《中古文學史》,北京:國立北京大學出版部,1923年版影印,上海商務印書館《國民叢書》第五編48冊。
    劉葉秋:《類書簡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歐陽漸:《楊仁山居士傳》,收入蘇淵雷編《學思文粹》卷十,民國三十六年鉢水齋藏版(1947)。
    蔡榮婷︰《《祖堂集》禪宗詩偈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12月。
    蔡耀明:《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臺北,法鼓文化,2006年6月。
    鄭阿財︰《見證與宣傳―敦煌佛教靈驗記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7月。
    鄭振鐸:《文學大綱》,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4月。
    鄭振鐸:《鄭振鐸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年。
    鄭振鐸編︰《中國文學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
    鄭傳寅︰《古代戲曲與東方文化》,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2月。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廣州:北新書局,1932年版影印,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國民叢書》第二編61冊。
    魯 迅:《魯迅全集》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蕭麗華︰《「文字禪」詩學的發展軌跡》,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2年12月。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9月。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上海:世界書局,1935年版影印。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國民叢書》第一編58冊。
    錢鍾書:《管錐編》,臺北:蘭馨室書齋,1991年。
    謝俊逢:《印度傳統音樂之研究》,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4年6月。
    謝桃坊:《中國市民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鍾小安︰《紹興宣卷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6月。
    鍾志清︰《東方文學簡史》,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12月。
    顏廷亮︰《敦煌文學概說》,臺北︰新文豐書局,1995年12月。
    顏瑞芳︰《清代伊索寓言漢譯三種》,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1年3月。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12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版。
    羅振玉:《敦煌零拾》,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2000年。
    羅根澤︰《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96年3月。
    譚正璧:《中國文學史》,新北:華正書局,1973年10月。
    譚桂林:《20世紀中國文學與佛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嚴紹璗:《日本中國學史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9月。
    嚴紹璗︰《日本中國學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南京:勝利出版公司,1947年。

    四、單篇論文
    丁 敏︰〈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分》,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8年12 月。
    王汎森:〈史家與時代〉收入《九十五學年度國立成功大學法鼓人文講座成果報告》,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出版,2007年7月。
    成明明︰〈論北宋詩僧道潛〉,見普慧主編︰《中國佛教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2月。
    朱光潛︰〈替詩的音律辯護──讀胡適的《白話文學史》,後的意見〉收於1942年版《詩論》,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
    朱自清︰〈什麼是中國文學史的主潮――林庚《中國文學史》序〉,《朱自清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老 舍︰〈靈的文學與佛教〉,《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7月。
    余國藩︰〈宗教與中國文學〉輯入《文學與宗教――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7月。
    吳海勇︰〈漢譯佛經四字文體成因芻議〉,《佛經文學研究論集》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李正宇︰〈晚唐敦煌本《釋迦因緣劇本》試探〉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所,1991年編《藝術論文初集》
    李芳民︰〈佛宮南院獨游頻一唐代詩人游居寺院習尚探賾〉,見普慧主編︰《中國佛教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2月。
    李雪濤、李穎︰〈芬蘭漢學的歷史與現狀〉《國際漢學》第25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1月)。
    汪 娟︰〈傳統佛教的文學觀〉,《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分》,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8年12月。
    孫昌武︰〈六朝小說中的觀音信仰〉,《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分》,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8年12月。
    郜林濤︰〈《五燈會元》中以詩證禪舉隅〉,《佛經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崔小敬︰〈佛藏中所見之僧伽別傳資料〉,《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分》、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8年12月。
    張 煜:〈說《經律異相〉記載之佛經故事群中的女性〉,《佛經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張又文︰〈佛教對中國小說的影響〉,《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大乘文化出版 社,1981年7月。
    張文利︰〈哲理與詩性的完美結合〉,普慧主編︰《南朝佛教與文學》,北京︰中 華書局,2002年2月。
    張靜二︰〈「壺中人」故事的演化〉,《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文學部分》,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8年12月。
    曹淑娟︰〈祁彪佳與寓山――一個主體性空間的建構〉,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2002年12月。
    梁啟超︰〈佛教與中國文學〉,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9,大乘文化出版社。
    郭 艷:〈中央文學研究所的創辦與50年代初的文學情境〉,《新文學史料》,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4月。
    陳 洪︰〈《經律異相》所錄譬喻類佚經考論〉,《佛經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陳允吉、盧寧︰〈什譯的《妙法蓮華經》裡的文學世界〉,《佛經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陳平原:〈小說史研究方法散論〉,編入陳國球編:《中國文學史的省思》
    普 慧︰〈彌陀淨土信仰與謝靈運的山水文學創作〉,普慧主編︰《中國佛教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2月)
    黃 霖︰〈中國文學史學〉,《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葛兆光:〈陳列與敘述――讀謝无量《中國大文學史》〉,《書寫文學的過去―文學史的思考》,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7年3月。
    鄒西禮、夏廣興︰〈毗沙門天王信仰與唐五代文學創作〉,《佛經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廖肇亨:〈隱元禪師詩歌中的兩種聲音:以晚年詩作為中心〉收入葉國良、陳明姿編︰《日本漢學研究續探︰文學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8月。
    趙孝萱:〈沒有「文學」也不是「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史觀與方法之回顧省思〉,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 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7 月。
    蔣述卓︰〈南朝崇佛文學略論〉載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1月。
    蔡榮婷︰〈大足石刻楊次公證道牧牛頌論〉,《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分》,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8年12月。
    蔡鎮楚:〈中國文學史研究的世紀回眸與理性思考〉,《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7月。
    鄭阿財︰〈敦煌佛教文獻傳播與佛教文學發展之考察―以《金藏論》、《法苑珠林》、《諸經要集》等為核心―〉《佛教文獻と文學》,東京都:國際佛教學大 學院大學學術フロンティア實行委員會,2008年9月。
    鄭阿財︰〈敦煌佛教靈應故事綜論〉,《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分》,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8年12月。
    鄭振鐸︰〈研究中國文學的新途徑〉《中國文學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 年。
    謝无量︰〈佛教東來對中國文學之影響〉,《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大乘文化 出版社,1981年7月。
    羅聯添︰〈白居易與佛道關係重探〉收於《唐代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1989年,下冊。

    五、學報期刊論文
    丁 敏:〈當代中國佛教文學研究初步評介―以臺灣地區為主〉,政治大學中文系,《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二期,1997年。
    尹德剛:〈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的漢學研究與跨文化傳播〉,《漢學研究》,第9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3月。
    方漢文︰〈中國文學經典的評注考據與西方闡釋學(Hermeneutic)的比較研究〉,東吳中文學報,第十三期
    白化文、李鼎霞撰〈《經律異相》及其主編釋寶唱〉,《國學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白化文:〈敦煌寫本〈眾經別錄〉殘卷校釋〉,《敦煌學輯刊》,1987年,第1期。
    向 達:〈論唐代佛曲〉,《小說月報》20卷10號,南京:中央大學,1929年10月。
    朱幼文︰〈西班牙漢學家龐迪對我中國文化的研究〉,《漢學研究》,第10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12月。
    江嵐、盧榕峰:〈翟理斯的漢學研究 與英譯唐詩〉,《漢學研究》,第12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4月。
    吳宏一:〈六朝鬼神怪異小說與時代背景的關係〉,《現代文學》,第44期
    吳巍巍:〈19世紀美國傳教士中國觀建構之文化心態論析〉《宗教學研究》2016年第2集,成都: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16年8月。
    李 真︰〈論馬若瑟漢語語法論著中的中國文化因素〉,《漢學研究》,第11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9月。
    李小榮︰〈佛經傳譯與散文文體的得名——以詞源學為中心的考察〉,《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2003年7月)
    李雪濤、李穎︰〈芬蘭漢學的歷史與現狀〉,《國際漢學》第25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1月。
    李劍國︰〈論南北朝的釋氏輔教之書〉,《天津師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
    李奭學:〈中國晚明與歐洲中世紀――試論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的時空與 文化背景〉《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中國文哲 專刊27,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2002年12月。
    李奭學:〈阿哩原來是荷馬!――明清傳教士筆下的荷馬及其史詩〉,道風:基督 教文化評論,37,2012年。
    李奭學:〈黃金傳說:高一志譯述《天主聖教聖人行實》再探〉。載於王宏志(主 編)。翻譯史研究第一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車錫倫:〈中國寶卷的淵源〉,《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
    車錫倫:〈中國寶卷研究的世紀回顧〉,《東南大學學報》,2001 年,第3期。
    周發祥:〈中國古典小說西播述略〉,任繼愈主編《國際漢學》,第4輯,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
    郁龍余︰〈印度詩學的中國接受〉,《國際漢學》第25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1月。
    孫昌武:〈關於佛典翻譯文學的研究〉,《文學評論》,2001年第1期。
    孫楷第︰〈變文之解〉,《現代佛學》,一卷十期。
    祝平一︰〈闢妄醒迷:明清之際的天主教與「迷信」之建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四本,第四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3年12月。
    耿 昇:〈試論法蘭西學院的中國學講座〉,《漢學研究》第9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3月。
    張正烺:〈答問錄與「說參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七集。
    張西平:〈卜彌格與基歇爾〉,《世界漢學》第9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2年5月。
    梁啟超︰〈佛家經錄在中國目錄學之位置〉刊載《圖書館學季刊》創刊詞,第一卷第一期,1925年。
    許尤娜︰〈法顯《佛國記》在歐洲的傳譯﹕以十九世紀「英譯」為中心〉,中壢︰圓光佛學學報,第二十二期,2013年12月。
    許地山:〈梵劇體例及其在漢劇上的點點滴滴〉,《小說月報》,第十七卷號外《中國文學研究》。
    陳 來︰〈歷史自覺和文化主體〉,《讀書》(北京︰三聯書局,2008年5月)
    陳 洪︰〈佛教唱導與六朝小說〉,《文學評論叢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陳友冰:〈六十年來義大利的漢學研究――以中國文學研究為主要例舉〉,《漢學研究》,第11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9月。
    陳友冰︰〈20世紀中國古典文學在法國的流播及學術特徵〉,《漢學研究》,第11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9月。
    陳怡良︰〈謝靈運在佛法上之建樹及其山水詩的禪意理趣〉,《漢學研究》,第六卷,第4期。
    陳蒲清:〈論寓言的文化地位〉,《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3卷,第2期。
    葉 隽︰〈從歐洲漢學史研究看漢學學域的學術轉型〉,《漢學研究》,第13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6月。
    葉向陽︰〈英國人的漢語觀與中華文明的優劣說――17、18世紀旅華英國人對漢語的認識與評價〉,《國際漢學》,第25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1 月。
    董乃斌︰〈中國文學史的演進:範式的視角〉,《中國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熊文華:〈國別漢學史編撰中的若干問題〉,《漢學研究》,第11集,北京:學苑 出版社,2008年9月。
    劉 正:〈漢學視野下的中國歷史研究――以狩野直喜為中心的考察〉,《漢學 研 究》第十二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12月。
    劉守華〈從《經律異相》看佛經故事對中國民間故事的滲透〉,《佛學研究》1998 年。
    劉亞丁︰〈俄歲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與敦煌寫卷〉,《國際漢學》,第25輯, 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1月。
    潘重規:〈讀項楚著敦煌變文選注〉,《中國文化》 1990年秋季號,北京:三 聯書店,1991年。
    蔣述卓︰〈《經律異相》對梁陳隋唐小說的影響〉,《中國比較文學》,1996年第4 期。
    鄭振鐸:〈我的一個要求〉原刊 1922年9月《文學月刊》,後收入《鄭振鐸古典 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鄭振鐸︰〈三十年來中國文學新資料的發現史略〉,《文學》2卷6期,1934 年。
    鄭振鐸︰〈評H. A. Giles的《中國文學史》〉《文學旬刊》,第50期。
    蕭麗華:〈近五十年(1949-1997)臺灣地區中國佛教文學研究概況〉,《中國唐代 學會會刊》第九期,1998年11月。
    蕭麗華︰〈山嶽與修行:弘法大師山居詩研究〉,《臺大佛學研究》,第二十五期, 2013年6月。
    蕭麗華︰〈全唐五代詩人詩學的意義〉,《台大佛學研究》,卷二十,臺北︰國立 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2010年12月。
    蕭麗華︰〈再議《中國佛教文學史》的建構〉,《臺大佛學研究》,卷二十八,臺 北︰國立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2014年12月。
    蕭麗華︰〈晚唐詩僧齊己的詩禪世界〉,臺北:臺大中文系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 二期,1997年7月。
    錢婉約:〈內藤湖南與中國學人關係述略〉,《漢學研究》第十二集,北京:學苑 出版社,2010年12月。
    羅 琤︰〈釋太虛與金陵刻經處〉,覺醒主編︰《佛教與現代化》,北京︰宗教文 化出版社,2008年1月。
    釋大睿:〈中國佛教早期懺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中華佛學研究》第二期,中 華佛學研究所,一九九八年。
    顧頡剛:〈蘇州近代樂歌〉,《歌謠周刊》,1937年第1期。

    六、國外專著
    [丹麥]勃蘭兌斯撰,張道真譯︰《十九世紀文學主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8年。
    [日]中村元撰、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臺北:天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84年。
    [日]加地哲定撰,劉衛星譯︰《中國佛教文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 年7月。
    [日]加藤周一撰,彭佳紅譯︰《21世紀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10月。
    [日]羽溪了諦︰《西藏佛教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28年12月。
    [日]兒島獻吉郎:《中國文學研究》,上海:北新書局,1930年影印。
    [日]兒島獻吉郎:《中國文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
    [日]青木正兒撰,王古魯譯著︰《中國近世戲曲史》上冊,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8年。
    [日]塚本善隆︰《塚本善隆著作集》,東京︰大東出版社,1975年。
    [法]伏爾泰撰,梁守鏘譯︰《風俗論》,上海︰商務印書館刊,1995年。
    [法]米歇爾.傅科撰,謝強、馬月譯:《知識考古學》,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法]李明撰,郭強譯︰《中國近事報導》,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7月。
    [法]魁奈撰,談敏譯,《中華帝國的專制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法]盧梭,何兆武譯本︰《科學與藝術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59年。
    [法]謝和耐、戴密微等撰,耿昇譯︰《明清間耶穌會士入華與中西彙通》,北京: 東方出版社,2011年1月。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 撰,陳新譯:《元史學:19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11月。
    [美]Holmes Welch︰《佛教在近代中國的復興》(Revival in Modern China), Chapter.1哈佛大學出版社,1968年。
    [美]梅維恒(Victor H. Mair) 撰,王邦維,榮新江,錢文忠譯:《宋元俗文學敘事 與佛教》,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6月。
    [美]梅維恒主編,馬小悟等譯︰《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0年。
    [美]梅維恒撰,楊繼東,陳引馳譯︰《唐代變文――佛教對中國白話小說及戲曲 產生的貢獻之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2月。
    [英]愛德華‧卡伊丹斯基︰《中國的使臣︰卜彌格》,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 年。
    [荷]許理和撰,李四龍、裴勇等譯︰《佛教征服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3年3月。
    [荷]赫伊津哈撰,何道寬譯:《伊拉斯謨傳︰伊拉斯謨與宗教改革》,桂林: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義]利瑪竇(Matteo Ricci)、[比]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 撰,何高濟等譯︰《利瑪 竇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義]利瑪竇撰,劉俊余等譯:《利瑪竇全集》Ⅳ,臺北:光啟出版社1986年。
    [義]利瑪竇撰,朱維錚主編:《利瑪竇中文著譯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年12月。
    [義]衛匡國撰,何高濟譯︰《韃靼戰紀》,收入帕萊福等著《韃靼征服中國史‧ 韃靼中國史‧韃靼戰紀》,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德]G.G.萊布尼茨撰,梅謙立、楊保筠譯:《中國近事》,鄭州︰大象出版社, 2005年。
    [德]卡西勒(Cassirer, Ernst)撰,李日章譯︰《啟蒙運動的哲學》( The Philosophy of the Enlightenment),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5月。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 撰,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 北︰桂冠有限公司,2000年1月。

    七、國外單篇論文
    [日]小川貫弌〈目連救母變文の源流〉,佛教文學研究會編,《佛教文學研究》, 第二卷,法藏館1964年版。
    [日]川合康三撰,朱秋而譯︰〈中國文學史的誕生︰二十世紀日本的中國文學研 究之一面〉,收入葉國良、陳明姿編︰《日本漢學研究續探︰文學篇》,臺北︰ 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8月。
    [日]荒見泰史︰〈《敦煌講唱文學寫本研究》,《眾經要集金藏論》的價值〉,北京︰ 中華書局,2010年3月。
    [日]荒見泰史︰〈敦煌文學與日本說話文學――新發現北京本《眾經要集金藏論》 的價值〉,《佛經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法]朗松撰,徐繼曾譯︰〈文學史方法〉,編入昂利.拜爾編《方法、批評及文 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美]韓南撰,徐俠譯:〈中國19世紀的傳教士小說〉,《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

    八、國外期刊
    [丹]龍伯格( Knud Lundbaek) 撰,史倩倩譯︰〈漢字的傳統歷史︰17世紀耶穌會 土手稿〉《國際漢學》第25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1月。
    [日]安永祖堂:〈こんな夢を見た〉《禪文化》209號,京都:財團法人禪文化研 究所,2008年7月。
    [日]鹽入良道︰〈中國佛教儀禮における懺悔の受容過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 第十一卷第二號,1964年
    [比]鍾鳴旦(Nicolas Standaert):〈耶穌會士的中國史與紀年著作及其所參考的中國 文獻〉,《世界漢學》,第11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3年6月。
    [加]裴珍妮 (Jennifer Purtle)︰〈在世界的另一端:移居蒙元中國的中世紀藝術及 其語彙〉,《世界漢學》,第10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10 月。
    [法]弗朗索瓦‧莫魯 (François Moureau) 撰,查璐霞譯︰〈耶穌會士在中國的傳 教之路――啟蒙運動在中國的誕生〉,《漢學研究》,第11集,北京:學苑出 版社,2008年9月。
    [法]白吉爾、安必諾、伊莎貝爾‧拉比撰,耿昇譯:〈法國國立東方現代語言 學院早期的漢語教學與漢學研究〉,《漢學研究》,第12集,北京:學苑出版 社,2010年4月。
    [法]若瑟‧佛萊什 (原任法國吉美博物館研究員 Jose Frèches) 撰,耿昇譯︰〈從 法國漢學到國際漢學〉,《漢學研究》,第13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 年6月。
    [法]程艾藍(Anne Cheng)︰〈再訪孔子:古文本,新言說―法國法蘭西學院授 課講義(2009-2010)〉,《世界漢學》,第10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2012年11月。
    [法]戴密微︰〈法國漢學史研究概述〉載閻純德編:《漢學研究》,第一集。
    [法]謝和耐( Jacques Gemet) 撰,謝錦輝譯︰〈中國印刷術的開端〉,《國際漢學》, 第25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1月
    [俄]李福清:〈中國文學在俄國――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上半葉〉(上),臺灣《漢 學研究通訊》,1994年第1期。
    [俄]李福清:〈《聊齋志異》在俄國――阿列克謝耶夫與《聊齋志異》的翻譯和研 究〉,台灣《漢學研究通訊》,2001年第4期。
    [俄]郭黎貞撰,閻國棟等譯:〈俄羅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概覽〉,《漢學研究》,第 9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3月)
    [美]康士林(Nicholas Koss) 撰,姚斌譯︰〈曾德昭與英國前漢學文本《大中國 志》〉,《國際漢學》第25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1月。
    [奧]雷喬治( Georg Lehner ):〈19世紀上半葉德語區之語言文學史著述中的中國 文學〉,《世界漢學》,第11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3年6月。
    [奧]雷喬治( Georg Lehner ):〈19世紀歐洲百科全書中的中國文學〉,《世界漢學》, 第9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2年6月。
    [新]關詩佩:〈「徵求譯者!徵求譯者!」:鴉片戰爭譯者不足與英國漢學的起源 (1837- 1851)〉,《國際漢學》第25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1月。
    [義]柯毅霖︰〈范禮安與利瑪竇:對華傳教之父〉,《世界漢學》,第10卷,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
    [德]司馬濤 (Thomas Zimmer):〈漢學與漢學家在德國――過時的概念?〉,《世界 漢學》,第10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2年11月。
    [德]埃里希-蔡特爾( Erich Zettl) 撰,孫靜遠譯:〈來自德國康士坦茨的傳教士科 學家鄧玉函(1576- 1630)〉,《漢學研究》,第11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年9月。
    [德]郭克︰〈詩人、語文學者、與文學評論者:德語系國家唐詩研究的發展與變 遷〉,《漢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虎尾︰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出版, 2003年)

    九、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王文仁︰《近現代中國文學史進化史觀生成與影響》,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研所,博士論文,2007年6月。
    王文顏︰《佛典漢譯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所,博士論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2004年。
    朱文光:《佛學研究方法論―以近現代漢語佛學知識系譜為核心的開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紀志昌 : 《兩晉佛教居士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傅世怡︰《法苑珠林六道篇感應緣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所,博士論文,1987年
    黃敬家:《贊寧《宋高僧傳》敘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所,博士論文,2006年。
    [美]梅維恒《敦煌通俗敘事文學》,美國哈佛大學博士論文,1976年。劍橋大學出版社,1983年。
    [韓]安正燻︰《《法苑珠林》敘事結構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二)碩士論文
    吳俊霖︰《李贄詩學理論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中文組碩士論文,2015年7月
    林仁昱︰《唐代淨土讚歌之形式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六月。
    張雅媚︰《喻言‧傳說‧經典:《聊齋誌異》如何藉英譯進入中國文學經典之列》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國際漢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8月。
    陳莉娜︰《巴利語《佛史》研究》,臺北︰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7月。
    聖 凱︰《善導大師的懺悔思想及禮讚儀》,《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第23冊,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4月。
    劉凱玲:《萌聲‧複音‧新調─魏晉南北朝佛教文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6月。
    [韓]性源︰《印光大師的佛學思想研究》,《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第23冊,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4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