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嘉真
論文名稱: 唐太宗形象的書寫與塑造
指導教授: 陳登武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唐太宗形象塑造虛相實相太原起義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天可汗體制符號化歷史教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82下載:9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是探討唐太宗在各史書所呈現的形象,以及這些形象是如何被塑造出來的,同時了解到其中的真實與虛構,而研究方法則以歷史研究法以及文本分析為主,來分析唐太宗在歷史中所呈現的形象以及了解形象在不同時代發展的過程。
    在形象檢討的部分,根據文本《大唐創業起居注》、《貞觀政要》、新、舊《唐書》以及《資治通鑑》內容,重新探討唐太宗所呈現形象的客觀性以及虛構的部分。從中也發現文本書寫者亦有其時代背景的考量,故書寫太宗的形象就與事實出現了懸殊。
    對於唐太宗形象的發揚與繼承,從唐高宗開始,太宗被後世君王搬抬出來作為扭轉政治危機的象徵。不再考量唐太宗其他的作為,而是著眼於太宗的政治作為—貞觀之治,一般大臣也依此勸誡君王,可以再創盛世。
    在歷史教學部分,提及歷史解釋會影響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看法,所以應秉持客觀正面的態度,甚至引領學生思考,藉此判斷其中的道理。歷史教科書對於歷史事件及人物的編寫,總會有其立場而失去應有的客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單就教科書的內容來講解,應多方整理資料,資料可由師長或學生蒐集,如此從資料中可以去分析教科書對於唐太宗形象的描述,然後補充,更完整地客觀了解歷史人物的實相。

    緒論 - 3 -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3 -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 6 - 第三節 前人研究回顧與檢討 - 8 - 第一章 虛擬的唐太宗:太宗形象的塑造 - 12 - 第一節 初次登場—太原起義 - 12 - 第二節 生命一搏:玄武門之變 - 15 - 第三節 名君胸襟:納諫雅量 - 18 - 第四節 為政典範:貞觀之治 - 23 - 第五節 威服天下:天可汗體制 - 26 - 第二章 還原唐太宗:形象的檢討 - 29 - 第一節 誰是太原起義的首謀? - 29 - 第二節 玄武門之變的真相 - 33 - 第三節 關於納諫:是雅量?還是帝王術? - 37 - 第四節 貞觀之治的實相 - 41 - 第五節 「天可汗體制」的檢討 - 45 - 第三章 誰製造了唐太宗:史源追蹤與書寫探討 - 48 - 第一節 唐太宗親自「參與」歷史書寫 - 48 - 第二節 《貞觀政要》對唐太宗形象書寫 - 54 - 第三節 《大唐創業起居注》與兩《唐書》的紀錄 - 63 - 第四節 《通鑑》的唐太宗形象描繪 - 67 - 第四章 成為符號的唐太宗:歷代對「唐太宗」形象的運用 - 72 - 第一節 「符號化」的開始:高宗的政治處境 - 72 - 第二節 武則天的「太宗情愫」 - 77 - 第三節 唐中葉以後太宗形象的加持 - 79 - 第四節 添枝加葉:歷代對唐太宗形象的繼承與發揚 - 86 - 第五章 台灣高中歷史教科書有關唐太宗的撰述 - 92 - 第一節 教科書中有關唐太宗之撰述 - 92 - 第二節 唐太宗之論述所具有的教育意義 - 97 - 結論 - 102 - 【附錄】 - 104 -

    (一)史料(按時間先後排序)
    1.(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
    2.(唐)范祖禹《唐鑒》,北京:中華書局,1985。
    3.(唐)袁樞《通鑑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86。
    4.(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
    5.(唐)魏徵《魏鄭公諫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6.(唐)李德裕《會昌一品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7.(唐)李絳《李相國論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8.(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9.(唐)杜甫《杜甫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
    10.(唐)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
    11.(唐)吳兢《貞觀政要》,北京:中華書局,1985。
    12.(唐)劉禹錫撰、卞孝萱校訂《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13.(唐)劉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
    14.(唐)長孫無忌奉敕撰《唐律疏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15.(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16.(宋)朱熹《朱子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17.(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8.(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85。
    19.(宋)王欽若《冊府元龜》,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
    20.(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21.(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考異》,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
    22.(宋)李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
    23.(宋)李昉等奉勑編,(宋)彭叔夏辨證,勞格拾遺《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85。
    24.(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25.(宋)曾鞏《元豐類稿》,北京:中華書局,1984。
    26.(宋)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
    27.(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
    28.(宋)范祖禹《唐鑑》,北京:中華書局,1985。
    29.(明)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
    30.(明)宋濂《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31.(清)永瑢等編撰《欽定四庫全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32.(清)陳夢雷等編撰《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85。
    33.(清)董誥《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
    34.(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
    35.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北京:中華書局,1985。
    36.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二)專書(按筆畫先後排序)
    1.米歇‧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1993。
    2.彼得‧博克著,許綬南譯《製作路易十四》,台北:麥田出版,2005。
    3.詹姆斯‧洛溫著,馬萬利譯《老師的謊言─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錯誤》,中央編輯出版社,2009。
    4.王堯、陳踐譯注《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增訂本)》,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5.王仲孚《歷史教育論集》,台北:商鼎出版社,1997。
    6.王仲孚主編《高中歷史教科書》第二冊,台北:康熹出版,2009。
    7.王建文主編《高中歷史教科書》第二冊,台北:翰林書局,2009。
    8.朱致功《唐代的史學與《通鑑》》,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9.朱振宏《大唐世界與「皇帝‧天可汗」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10.李樹桐《唐史考辨》,台北:中華書局,1797。
    11.邢義田《秦漢史論稿》,台北:五南出版社,1987。
    12.林天尉《隋唐史新論》,臺北:東華書局,1996.3。
    13.林能士主編《高中歷史教科書》第二冊,台北:南一書局,2009。
    14.金仕起、李明仁等編著《高中歷史教科書》第二冊,台北:三民書局出版,2010二版。
    15.孟憲實《唐高宗的真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6.高明士《中國中古政治的探索》,台北:五南書局,2006。
    17.孫國棟《唐宋史論叢》,香港:龍門書店,1980。
    18.許倬雲《從歷史看人物》,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出版,2005。
    19.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94。
    20.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1.陳旭麓《論歷史人物評價問題》,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5。
    22.黃春木《高中歷史教科書》第二冊,台北:龍騰文化出版,2009。
    23.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書局出版,1977。
    24.趙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傳》,台北市 : 臺灣商務,1996。
    25.趙恆烈《歷史教育學》,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26.劉義棠《中國西域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1997.10。
    27.羅香林《唐代文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5.12。

    (三)期刊論文(按姓名筆劃排序)
    1.王壽南〈貞觀時代的諍諫風氣〉,收入《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頁45-80。
    2.牛致功〈關於范祖禹對玄武門之變的評價—讀《唐鑒》札記〉,收入《唐史論叢》,第三輯,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
    3.牛致功〈從太原留守到建唐稱帝的李淵〉,收入《陝西師範大學學報》(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1981),頁71-80。
    4.朱致功〈「玄武門之變」與唐高祖讓位析〉,收入《人文雜誌》(陝西:陝西省社會科學院,1982),頁52-55。
    5.牛致功〈也談唐太宗納諫〉,收入《人文雜誌》(陝西:陝西省社會科學院,1982),頁93-94。
    6.李國祈〈歷史教育中的人物介紹〉,收入《歷史教學》,第1卷第2期,1988.08。
    7.李樹桐〈唐隱太子軍功考〉,收入《師大學報》,頁107-127。
    8.李樹桐〈唐太宗怎樣被尊為天可汗〉,載《李氏文獻季刊》,1:4,1966.10。
    9.李華興,許道勛撰,〈恐人不言,導之使諫—略論唐太宗政治思想〉,收入《唐太宗與貞觀之治論集》,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79。
    10.朱少偉〈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收入《中國民族》(北京:中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1984),頁44-45。
    11.林慈淑〈變遷概念與歷史教學〉,收入《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1999。
    12.汪籛〈唐太宗〉,收入唐長孺等編《汪籛隋唐史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13.汪籛〈唐太宗「貞觀之治」與隋末農民戰爭的關係〉,收入《唐太宗與「貞觀之治」》(北京:求實出版社,1981),頁66-81。
    14.宋家鈺〈李淵、李世民與玄武門之變〉,收入《前線期刊》(北京: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1982),頁45-50。
    15.吳澤、袁英光〈唐初政權與政爭的性質問題〉,收入《歷史研究》(北京,1964),頁111-134。
    16.徐連達〈唐太宗首謀晉陽起兵嗎?—關於李淵的歷史評價問題〉,收入《復旦學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1981),頁83-87。
    17.徐連達撰,〈論「貞觀之治」—兼論隋末唐初階級矛盾與統治階級政策的相互關係〉,收入《唐太宗與貞觀之治論集》,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79。
    18.許道勛、趙克堯〈論晉陽起兵—兼評李淵在唐王朝建立過程中的作用〉,收入《晉陽學刊》(山西:山西省社會科學院,1981),頁105-112。
    19.張秀平〈誰是「晉陽起兵」的首謀決策者?〉,收入《歷史知識》,1985。
    20.鄭學檬〈貞觀之治和盛唐的人文精神〉,收入《唐研究》第10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1.劉靜貞〈歷史書寫的可能途徑—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人物表現〉,收入《史學與文獻》,台北:學生書局,1998。
    22.韓國磐〈論唐太宗〉,原載《光明日報》1962年2月,收入《唐太宗與貞觀之治論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3.羅一之〈唐代天可汗考〉,收入《東方雜誌》,41:16,1945。
    24.魏國忠〈試論唐初貞觀朝廷內部的民主風氣〉,收入《求是學刊》(黑龍江:黑龍江大學出版,1979),頁86-91。
    25.羅彤華〈儒家思想與貞觀之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80。
    26.翁大草〈論貞觀之治與隋末農民起義的關係〉,收入《歷史教學問題》,1958。
    27.劉寶書〈略論「貞觀之治」〉,收入《北華大學學報》(吉林:北華大學出版,1980),頁19-27。
    28.韓國磐〈論唐太宗〉,收入《唐太宗與貞觀之治論集》(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79),頁1。
    29.葉哲明〈評貞觀之治的特色及其歷史地位〉,收入《台州師專學報》,1990。
    30.趙文潤〈貞觀之治與政治清明瑣議〉,收入《人文雜誌》(陝西:陝西省社會科學院,1990),頁99-101。
    31.趙晶〈略論貞觀時期的民族政策〉,收入《晉陽學刊》,山西:山西省社會科學院,1981。
    32.霍雨德〈論貞觀之風〉,收入《海南大學學報》,1993。
    33.熊德基〈從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試論歷史人物的侷限性〉,收入《中國史研究》,198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