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雅琦
YEH,Ya-chi
論文名稱: 殷海光對黨化教育的批判
Yin Haiguang's critique of partification of education
指導教授: 林玉体
Lin, Yu-Ti
林建福
Lin, Chien-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6
中文關鍵詞: 殷海光黨化教育知識人學術自由
英文關鍵詞: Yin Haiguang, partification of education, intellectual, academic freedo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4下載: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殷海光為臺灣自由主義的領航人,在1950-1960年代的臺灣社會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其極力宣揚反抗權威、追求自由思想,並且根據其自由主義觀點對當時黨化教育有諸多批判。但先前對於殷海光思想探討之相關研究,多著重在其自由主義主張、邏輯思維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看法等面向,對於其在教育部分論述之探討實為不多。為使殷海光對教育之關切能引起更多人的省思,本研究之主要關懷乃在探討殷海光對於黨化教育論述之批判,以突顯其在教育脈動上之貢獻。
    研究方法採用「內容分析法」,根據殷海光著作之專著、文集、報章雜誌及期刊、他人撰寫的回應或對立論述之文章,以及殷海光基金會所辦理之研討會文章、追思集等史料來源,進行蒐集、考證及分析,並經過反思與咀嚼之後得到反省與批判。希冀能發揮以古鑑今的精神,透過對其論述之省思投射至現今社會,並加以檢視其中的教育意蘊。
    現今是各種多元論述並存的社會,但在政治力操控一切的可能性之下,黨化教育亦可能用民主的外觀來包裝置入性的黨政思想,在潛移默化當中行銷黨的政策。而殷海光對黨化教育的批判,在學術自由史上留下重要的註記,由此可看出其知識人的風骨,從中更可讓我們瞭解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以避免淹沒在各種操弄的荒流中。

    Yin Haiguang was the leader of liberal thoughts in Taiwan. He had great influences among academic fields during 1950-1960s. Yin advocated rebellious ideas against authorities and pursued liberal thoughts, according to his liberal viewpoints, Yin Haiguang criticized the partification of education. Most of former researches focused on Yin Haiguang’s liberal thoughts, logical thinking and his viewpoints abou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ew probed into his concern about education. To highlight and learn from Yin’s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then reflect on the education, this paper focused on his critical thinking about the partification of education.
    The method conducted in this paper was documentary analysis. Through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Yin Haiguang’s monographs, anthologies, journal paper, essays relating to the partific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works that published by the Yin Haiguang Foundation, it is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paper to come up with reflection and critique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practice, which coming from deep self-examination and absorption by the researcher, and to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in the history.
    Perhaps the partification of education is not a popular word now, but the political power may still has an impact on the public in hidden, we should prevent the preconceived ideas keep a strong hold, so as to maintain one’s individuality. Yin Haiguang’s critique on the partification of education reminds us not to drift with the tide, but to have a self-examination ability in the pluralism.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主題與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史料選用、與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殷海光生平背景探討 13 第一節 殷海光生平、遭遇、及其思想轉變 13 第二節 邏輯實證論的引介者殷海光 22 第三節 殷海光的知識人風骨 30 第四節 為人師的殷海光 37 第三章 殷海光對黨化教育之批判 43 第一節 黨化教育之背景脈絡與實施 43 第二節 殷海光對黨化教育想法的轉變 53 第三節 殷海光對黨化教育之批判 59 第四節 黨化教育的正反論述 66 第五節 臺大哲學系事件與殷海光之關係 74 第四章 本研究之省思與啟示 83 第一節 學術自由的里程碑 84 第二節 知識人的表徵 89 參考文獻 95 中文文獻 95 網頁資料 100 圖一 殷海光致洪耀勳書信復刻 41 附錄──殷海光著作年表 103

    中文文獻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1992)。《飛躍青春四十年──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成立40週年團慶特刊》。臺北: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主編)(1984)。《三民主義建設成果專輯之一──總論(三民主義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正中。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主編)(1984)。《三民主義建設成果專輯之六──教育建設》。臺北:正中。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編)(無出版日)。《總裁重要問題號召及有關宣傳問題訓示集要》。無出版地。
    王中江(1997)。《萬山不許一溪奔──殷海光評傳》。臺北:水牛。
    王中江(1998)。〈殷海光的哲學進路與啟蒙情結〉,《湖北大學學報》無卷數(2):37-43。
    王煥琛(1992)。〈八十年來的留學教育(上)〉,《國立編譯館館刊》21(6):319-365。
    王鈺婷(2009)。〈童詩欣賞與美感教育──側寫趙天儀〉,《台灣文學館通訊》23:74-78。
    石計生(1995)。《意識形態與台灣教科書──我國中小學人文社會學科之研究》。臺北:前衛。
    江詩菁(2007)。《宰制與反抗:中時、聯合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之文化爭奪(1975~1989)》。臺北:稻鄉。
    何卓恩(2004)。〈政教之間──殷海光「黨化教育」論述的轉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1:165-192。
    何卓恩(2004)。〈臺灣反蔣民主啟蒙的五四話語──以殷海光思想言述為例〉,《武漢理工大學學報》17(1):115-121。
    何卓恩(2004)。《殷海光與近代中國自由主義》。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余英時(2007)。《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
    吳子我(1956—1957)。〈暑期青年戰鬥訓練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教育與文化》14(3):11-17。
    李永熾、吳密察、柯慶明、張清溪、楊維哲、葉俊榮(著)(1995)。《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未出版。
    李敖(1993)。《我的殷海光》。臺北:遠流。
    杜維運(1999)。《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
    肖濱(2009)。〈現代中國自由主義的自我轉換──以殷海光思想的演變為例〉,《開放時代》,(無期別):5-12。
    周全(譯)(2003)。Inge Scholl(著),《白玫瑰一九四三》(Die Weisse Rose)。臺北:左岸。
    孟祥森(譯),Henry David Thoreau(著)(1982)。《湖濱散記》(Walden)。臺北:遠景。
    林本椿、陳凱、林錚、黃豪、杜昌崇、張祥和、林大津(譯),許崇信(校)(1995)。Diane Ravitch(著),《美國讀本:感動過一個國家的文字》(The American reader : words that moved a nation)。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林玉体(1987)。〈黨化教育可以休矣!──解嚴後臺灣教育的走向〉,《文星復刊號》110(8):148-151。
    林玉体(1999)。《西洋教育史》。臺北,師大書苑。
    林玉体(2002)。《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三民。
    林玉体(2003)。《台灣教育史》。臺北:文景。
    林玉体(2009)。《學術自由史》。臺北:心理。
    侯建、范亞峰(譯)(2004)。Lord Acton(著),《自由與權力──阿克頓勛爵說文集》(Writing on Religion, Politics, and Morality Classic Definitions of Modern Liberal Doctrine)。臺北:桂冠。
    查良釗(1955)。〈關於民族精神教育的幾點感想〉,《教育與文化》7(12):12-14。
    胡軌(1955)。〈教育文化與青年運動──為「教育文化」闢「青年運動專欄」獻詞〉,《教育與文化》7(9):19-21。
    胡樂民(1958)。《黨與國家》。臺北:臺灣書店。
    韋政通等(著)(1990)。《自由民主的思想與文化》。臺北:自立晚報。
    孫善豪、薛化元、李福鐘、陳儀深、潘光哲(編選)(2003)。《自由中國選集4:言論自由》。臺北:稻鄉。
    殷夏君璐等(著)(1990)。林正弘(編)。《殷海光全集第18集:殷海光紀念集》。臺北:桂冠。
    殷海光(著)(1990)。林正弘(編)。《殷海光全集第10集:殷海光書信集》。臺北:桂冠。
    殷海光(著)(1990)。林正弘(編)。《殷海光全集第11—12集:政治與社會(上)、(下)》。臺北:桂冠。
    殷海光(著)(1990)。林正弘(編)。《殷海光全集第13—15集:學術與思想(一)、(二)、(三)》。臺北:桂冠。
    殷海光(著)(1990)。林正弘(編)。《殷海光全集第16—17集:《書評與書序(上)、(下)》。臺北:桂冠。
    殷海光(著)(1990)。林正弘(編)。《殷海光全集第1集:中國共產黨之觀察》。臺北:桂冠。
    殷海光(著)(1990)。林正弘(編)。《殷海光全集第4集:邏輯新引》。臺北:桂冠。
    殷海光(著)(1990)。林正弘(編)。《殷海光全集第7—8集:中國文化的展望(上)、(下)》。臺北:桂冠。
    殷海光(著)(1990)。林正弘(編)。《殷海光全集第9集:雜憶與隨筆》。臺北:桂冠。
    殷海光(譯)(1990)。林正弘(編)。F. A. Hayek(著),《殷海光全集第6集:到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臺北:桂冠。
    翁志宗(2001)。〈自由主義者與當代新儒家政治論述之比較──以殷海光、張佛泉、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的論述為核心〉,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2009)。〈殷海光故居簡介〉手冊。臺北: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學術基金會。
    郝更生(1956—1957)。〈戰鬥訓練與生活教育〉,《教育與文化》14(3):2-3。
    張其昀(1956)。〈反共教育的具體措施──四十四年七月九日在教育部歡迎美國教育訪問團講〉,《教育與文化》8(5):8-9。
    張忠棟(1990)。〈胡適與殷海光──兩代自由主義者思想風格的異同〉,載於:張忠棟(著),《胡適‧雷震‧殷海光──自由主義人物畫像》,頁2-70。臺北:自立晚報。
    張芙美(1999)。《中華民國臺灣地區軍訓教育發展之研究》。臺北:幼獅。
    張建軍(1999)。〈簡論殷海光的邏輯觀〉,《哲學研究》11:78-81。
    張斌峰(2002)。〈經驗主義與自由主義:在羅素、海耶克與殷海光之間〉,載於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主編),《自由主義的發展及問題: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頁139-169。臺北:桂冠。
    教育部(1953)。《國民學校課程標準(中華民國四十一年十一月教育部修正公佈)》。臺北:商務。
    教育部(1954)。《幼稚園課程標準》。臺北:商務。
    教育部(1963)。《中學課程標準(中華民國五十一年七月教育部修正公佈)》。臺北:商務。
    教育部(1963)。《國民學校課程標準(中華民國五十一年七月教育部修正公佈)》。臺北:商務。
    章清(1996)。《殷海光》。臺北:東大圖書。
    章清(1998)。〈殷海光與現代中國自由主義〉,《湖北大學學報》2:28-36。
    連橫(1992)。《臺灣通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浩二(1993)。〈探討公費留學考試〉,《嘉義同鄉》36:60-63。
    陳進金(1995)。《抗戰前教育政策之研究(民國十七年至二十六年)》。臺北:近代中國。
    陳瑞麟(2003)。〈台灣科學哲學的首航──殷海光的科學哲學〉,《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10:1-33。
    陳鼓應(編)(1978)。《春蠶吐絲──殷海光最後的話語》。臺北:遠景。
    無作者(1927)。〈「黨化教育」之意義及其方案〉,《教育雜誌》19(8):1-4。
    賀廣巍(1996)。〈殷海光自由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文雄(1997)。《豬狗牛──中國沙豬、日本狗、台灣牛》。臺北:前衛。
    楊國樞(1989)。〈《知識分子與臺灣發展》代序〉,載於: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知識分子與臺灣發展》,頁1-16。臺北:聯經。
    劉季倫(2007)。〈知識與信念:論殷海光的價值依據〉,載於:殷海光基金會(主編),《自由主義與新世紀台灣》,頁11-53。臺北:允晨文化。
    潘光哲、陳儀深、孫善豪、薛化元、李福鐘(編選)(2003)。《自由中國選集6:黨國體制的批判》。臺北:稻鄉。
    潘廉方(1956)。〈如何實施新時代的教育〉,《教育與文化》8(12):2-5。
    鄭慧娟(1992)。〈傳統的斷裂與延續──以徐復觀與殷海光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論辯為例〉,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黎漢基(2000)。《殷海光思想研究:由五四到戰後臺灣一九一九──一九六九》。臺北:正中。
    蕭忠國(無年代)。〈公民教育的新估價〉,《教育與文化》無卷數(229-230):1-5。
    錢永祥(1990)。〈殷海光先生的民主觀與民主的兩個觀念〉,載於:韋政通等(著)《自由民主的思想與文化》,頁107-124。臺北:自立晚報。
    龍應台(2010)。《野火集──二十週年紀念版》。臺北:時報文化。
    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主編)(2002)。《自由主義的發展及問題: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臺北:桂冠。
    簡明海(1997)。〈救亡與啟蒙的困境──殷海光思想轉變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明海(2003)。〈胡適與殷海光性格與思想關係新探〉,《政大史粹》5:111-154。
    羅敦偉(1956)。〈三民主義學術的建立──並附論三民主義教學方式之改進〉,《教育與文化》11(7):17-21。
    饒佳榮(譯)(2010)。Israel John(著),《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Lianda: A Chinese University in War and Revolution)。臺北:傳記文學。
    顧忠華、劉季倫、吳叡人、錢永祥、蕭高彥、孫善豪、林淑芬、劉靜怡、黃長玲、雷文玫、陳昭如(著)(2007)。殷海光基金會(主編)。《自由主義與新世紀台灣》。臺北:允晨文化。

    網頁資料
    ThinkExist.com語錄(1999)。http://en.thinkexist.com/user/personalAccount/。檢索日期:2010/11/19。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網站(無年代)。〈指定科目考試規劃研究Ⅰ(三民主義科)〉。http://www.ceec.edu.tw/Research/ResearchList.htm。檢索日期:2011/06/18。
    中華民國考選部全球資訊網(無年代)。無篇名。http://wwwc.moex.gov.tw/main/exam/wFrmExamQandASearch.aspx?menu_id=241&sub_menu_id=171。檢索日期:2011/06/18。
    汪幸福(1992)。〈臺灣學者李敖和他的老師殷海光〉。http://www.cnki.net。檢索日期:2010/10/01。
    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網站(2008)。http://www.yin.org.tw/guang/。檢索日期:2010/06/27。
    郭齊勇(1998)。〈殷海光晚年的思想轉向及其文化意蘊〉。http://www.cnki.net。檢索日期:2010/10/01。
    趙天儀(2005)。〈我所認識的殷海光〉。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674641/。檢索日期:2011/06/20。
    龍之台(2004)。〈詩詞欣賞:桂源鋪〉。http://big5.zhengjian.org/。檢索日期:2010/09/27。
    簡明海(2009)。〈師道尊嚴與人格感召:殷海光志業與事業的理想融合〉。www2.ctu.edu.tw/chienmu/98_2_paper_10.pdf。檢索日期:2010/09/2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