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葉喬益 YEH, CHIAO-YI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高中生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團體氣氛與運動承諾之相關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Correlation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Clubs and Group Climate and Sports Commitment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程瑞福
Chen, Jui-Fu |
口試委員: |
程瑞福
Chen, Jui-Fu 張少熙 Chang, Shao-Hsi 楊志顯 Yang, Chih-hsien |
口試日期: | 2024/12/23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s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畢業學年度: | 11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9 |
中文關鍵詞: | 運動性社團 、參與動機 、團體氣氛 、運動承諾 |
英文關鍵詞: | sports clubs,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group climate, sports commitment |
研究方法: | 調查研究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33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高中生參與運動性社團的參與動機、團體氣氛及運動承諾之間的關係,並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學生於參與動機、團體氣氛及運動承諾的差異情形。研究背景指出,運動社團不僅有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還能培養團隊合作、溝通與自我管理能力。本研究以臺北市參與運動性社團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研究分析,共回收387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顯示:(一)樣本以高一男學生居多,主要就讀於普通科,大多數是參與團體性的運動項目,大部分參與的資歷有超過三年。(二)不同背景變項的運動性社團參與學生於參與動機、團體氣氛、運動承諾中有所差異。(三) 參與動機、團體氣氛、運動承諾的構面呈現為正相關。透過本篇研究,研究者建議相關單位可增加項目多元性,以促進參與率的增加,並提高女性學生參與率,並傳達社團情意面價值。後續研究可針對不同種研究方法探討社團參與者的變項構面。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group climate, and sports commitment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volved in sports clubs in Taipei. It also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se factors among students with various background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highlights that sports clubs not only contribute to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ut also help develop teamwork, communication, and self-management skills. The study targets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who participate in sports clubs and us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 total of 387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1) The majority of respondents are male first-year high school students enrolled in general academic programs, participating in team sports, with over three years of experience in sports clubs. (2)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group climate, and sports commitment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3)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group climate, and sports commitment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relevant authorities increase the diversity of sports club offerings to boost participation rates, especially among female students, and emphasize the emotional value of club participation. Future research may explore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to investigate various aspects of club participation.
中文文獻
丁聖軒、陳金海、侯淑玲 (2022) 。永仁高中學生運動參與調查研究。長榮運動休閒學刊, 16,19-29。
王士豪(2016)。輔仁大學運動社團學生參與棒球動機因素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7,155-162。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22180710-201604-201708170004-201708170004-155-162
王素珍 (2009) 。運動承諾與高中學生慢跑運動行為及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王耀聰、洪煌佳 (2012) 。國小學童參與運動社團之行為意圖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2,1-17。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2226535X-201206-201401140024-201401140024-1-17
王耀聰、許績勝、馬君萍 (2018) 。田徑選手運動樂趣來源與運動承諾之相關研究。興大體育學刊,17,69-80。
朱敬先 (1997) 。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臺北:五南。
何進財(2000)。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訓育研究, 39(1),1-3。
吳依虹、林作慶 (2020) 。彰化縣國小學童參與學校運動性社團之活動動機與學習成就表現之差異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4(4),26-33。
吳宗立 (1993) 。有效教學的基礎:良好班級氣氛的建立。教育研究月刊,29,49-54。
吳明隆 (2007) 。SPSS 問卷統計分析實務操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吳政文(2016) 。大學生參與劍道學習滿意度,參與意願與參與阻礙模式之實證研究。 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3(4), 61-77。
李子魁、陳彥程、吳兆欣 (2016)。大專學生參與棒球運動社團之行為意圖研究。體育運動與 Amos 統計應用期刊,5(1),14-24。
李貞、賀湘邦、黃長發 (2022) 。大學運動社團的參與動機與建立運動習慣之相關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6(4),39-50。https://doi.org/10.29423/JSRR.202206_16(4).04
李素箱、郭府華、楊文儀、林志偉 (2016) 。高中運動社團之熱情,動機對主觀幸福感之影響。交大體育學刊,12,1-11。
李素箱、楊文廣、林志偉、陳坤厚 (2013) 。國中生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學習成效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3),13-34。
沈莉青 (2002) 。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因素調查-以德明技術學院運動性社團為例。德明學報,10,486 。
沈緯鈞、李濟仲、廖主民 (2014) 。運動團隊默契的概念化。體育學報,47(2),205-220。
卓國雄 (2020) 。國小學童參與學校運動校隊及運動社團之決定因子-初始動機及持續動機因素。臺南大學體育學報,15,57-81。
周紹忠、岑漢康 (2000) 。體育心理學。臺北:亞太圖書
尚憶薇、周婉茹。 (2012) 。體驗式團隊建立活動方案融入體育課程提升青少年自我概念之發展 。中華體育季刊,26(3),371-377。
林岑怡 (2005)。有氧舞蹈參與者身體自我概念,參與動機及健身運動承諾對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林志偉、陳美月、楊欽城、林祐陞 (2023)。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社團阻礙對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學生社團學刊, 11,25-45。
林佳蓉、楊仁仁、李亭儀 (2012) 。大專桌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組織氣氛,團隊凝聚力與滿意度之探討。臺南應用科大學報,31,207-225。
林坤和、洪榮臨、王文正、葉文隆 (2016) 。卡巴迪的運動承諾對休閒效益影響之研究。 高應科大體育,15,38-49。
林季燕、季力康 (2003) 。運動動機量表之編製—信度與效度分析。臺灣運動心理學報,2,15-32。
林俊榮、黃宏裕、張志青 (2016)。中區高中排球社團參與動機之探討。休閒保健期刊, 15,44-55。
林曼蕙 (2016)。日本校園社團經營。國民體育季刊,45(4),15-22。
林聖翔、王建畯、謝鎮偉、林淑惠 (2018) 。新竹縣高中職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7,33-52。
林澤民 (2012) 。教練領導行為,團隊氣氛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以足球選手為例。運動教練科學,25,25-38。
邱皓政 (202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SPSS 與 R 資料分析範例解析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柳立偉、楊欽城、陳文靜 (2014) 。射箭團隊中組織氣氛,團隊凝聚力對射箭教練訓練成效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3),145-157。
洪升呈 (2009) 。淺談大專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之功能與價值。大專體育,104,46-52。
洪冠儒、湯慧娟 (2015) 。自評運動表現在運動承諾與團隊認同關係之研究。臺東大學體育學報,23,29-43。
徐茂洲、葉明如、林益弘 (2012)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運動社團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運動管理,18,32-50。
徐茂洲、葉明如、林益弘 (2012) 。影響國小學童運動社團參與動機之因素分析。運動管理,15,50-67。https://doi.org/10.29472/TSSM.201201.0005
張少熙 (2003) 。如何活絡學校體育活動。學校體育雙月刊,77,27-33。
張文哲 (2021) 。教育心理學 (第四版) 。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世沛、施國森、高文揚、黃素珍 (2012) 。蘭陽技術學院學生對運動性社團及運動參與行為之探討。彰化師大體育學報,11,31-41。
張良漢、蘇士博 (2000) 。大專院校學生社團經營管理之探討-以運動性社團爲例。大專體育,51, 140-147。
張春興 (2007) 。張氏心理學辭典 。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 (1996)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琪 (2008) 。公立國民中學教師家庭氣氛及學校組織氣氛對其退休態度之影響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敬堂 (2012) 。大專院校運動社團參與棒球動機因素之研究-以東海大學為例。休閒保健期刊,7,1-8。
張敬堂、陳銘鐘 (2013) 。運動社團參與慢速壘球運動動機因素之研究-以東海,逢甲大學慢速壘球社團為例。運動健康休閒學報,4,101-109。
張瑞興、黃孟菁、林佳霈、吳鼎育 (2021) 。組織氣氛,運動承諾與運動員滿意度之實證研究。休閒事業研究,19(1),1-10。
教育部 (2018b)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專科學校五年制前三年體育實施辦法。取自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9293#lawmenu
教育部 (2018b) 。教育部主管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社團活動課程實施要點。取自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843
教育部體育司 (2003)。增加學生運動時間方案。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育署 (2016b) 。運動性社團經營導向與實施現況。國民體育季刊,188,3。
教育部體育署 (2024)。111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AI020015)。https://doi.org/10.6141/TW-SRDA-AI020015-1
教育部體育署 (2024)。111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https://www.sa.gov.tw/Resource/Ebook/638555248860146222.pdf
莊紋娟、黃全成 (2020) 。大專桌球選手對教練領導行為,組織氣氛與運動滿意度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18(4),1-17。
許吉越、劉元福、張益源、黃全成 (2021) 。自發性行為及運動承諾對團隊凝聚力影響之研究-以大專排球選手為例。休閒事業研究,19(2),25-45。
許義雄、莊美鈴 (1994) 。海峽兩岸學校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許績勝、馬君萍、王耀聰、陳建勳 (2014) 。長跑運動員運動承諾之研究。興大體育學刊,13,117-128。
陳天賜 (2016) 。運動社團經營策略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45(4),10-14。
陳沄湘、沈湘莉、周茂振 (2020) 。大學生參與社團之動機與參與程度之探討-以科技大學為例。Journal of Data Analysis,15(4),15-47。
陳孟夆 (2020)。嘉義市公立高中職運動性社團女學生社會支持,參與動機與運動行為關係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9(2),1-14。
陳明國 (2015)。臺中市大專校院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動機及阻礙之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54(1),37-47。
陳南福、陳明宏 (2017) 。國高中生網球選手參與動機,流暢體驗對運動承諾之研究。 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4(2),99-111。
陳家菱(1993)。論大學社團之管理-以臺灣大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陳挺豪、李志強 (2014)。學生參與運動社團動機, 學習滿意與再參與意圖間關聯之研究。中原體育學報,5,73-82。
陳祖瑞、張志銘、詹正豐 (2014) 。以社會支持為干擾變項探討運動性社團對學業成績之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9(1),1-21。
陳淑芬 (2009) 。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運動社會化之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陳盛彬、萬捷雄、邱政鋒 (2014) 。國小羽球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忠誠度之研究。運動與觀光研究,3(1),22-30。
陳雅玲、林哲瑩、陳永欽 (2014) 。參與運動社團對國中生的人際關係之影響。運動與觀光研究,3(1),1-10。
陸玟吉 (2018) 。大專運動員運動樂趣,運動員認同,運動承諾與生涯發展之關係。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7(1),1-13。
曾宗渭、蔡明昌 (2011) 。參與運動性社團對國小學童在課間運動參與動機與知覺運動阻礙因素之影響。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58-163。
曾秋美 (2005) 。家長式領導對大專體育科系運動代表隊團隊氣氛、團隊滿意度及競技倦怠之影響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黃東治 (2016) 。運動社團經營策略。國民體育季刊,45(4),5-9。
黃長發、賀湘邦 (2021) 。大專院校一般組籃球隊(社團)球員的參與動機探討。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6(3),43-56。https://doi.org/10.29429/JSLHR.202109_16(3).03
黃省路、鍾潤華、劉榮華、葉丁嘉 (2015) 。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運動社團動機與阻礙之實證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9(4),18-35。
黃寶雀、王俊明 (2005) 。國小教練領導行爲對團隊氣氛及團隊滿意度的影響。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5(2),57-68。
黃顯章 (2008) 。知覺教練領導行為、組織氣氛與選手滿意度之探討一以九十六學年度大專排球聯賽(特優級)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楊峯豪 (2016)。高中學生運動校隊參與之動機與阻礙因素研究國立臺中第二高級中學個案探析 [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楊純碧 (1999) 。團隊氣氛量表之編製報告。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測量與分科研究委員會八十八學年度研討會。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楊欽城、柳立偉、房世昕、馮育豪 (2014)。台中市國小棒球運動代表隊之參與動機,阻礙因素與運動承諾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1),99-109。
楊極東 (1988) 。大學、教育、人生-大學窄門的前與後。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劉國良 (2014) 。社區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對團體氣氛與運動承諾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海線地區為例 [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鄭賀珍 (2011) 。大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1),167-174
盧俊宏 (1995) 。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院。
賴素玲、古國宏 (2015) 。台灣大專網球選手在不同條件的工作團隊氣氛和社會團隊氣氛之分析。屏東科大體育學刊,4,41-51。
賴素玲、蘇榮基 (2014) 。台灣大專網球選手在不同背景的團隊氣氛之分析。休閒保健期刊,12,17-24。
薛堯舜 (2015)。大專排球校隊運動承諾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1),205-212。
薛堯舜 (2018) 。大專足球運動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處理方式,運動承諾,團隊凝聚力影響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5(4),54-67。
謝秀芳、紀俊吉 (2022) 。大專柔道運動社團自我決定理論與恆毅力之關係探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類,16(2),33-55。https://doi.org/10.6618/HSSRP.202206_16(2).2
鍾潤華 (2017) 。屏東地區大學生社團參與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實證研究。體育運動與 Amos 統計應用期刊,6(1),1-11。
鍾瀚億、李亭儀、楊仁仁、許吉越 (2016) 。健身俱樂部消費者知覺價值,運動承諾對忠誠度之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11(2),111-122。
簡后淑、季力康 (2005) 。運動承諾模式與運動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81,153-158。
Weinberg, R. S.、Gould, D.、簡曜輝、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黃英哲、黃崇儒、廖主民、盧俊宏 (2018) 。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台灣運動心理協會。
英文文獻
Aronson, E., Wilson, T. D., & Akert, R. M. (2002). Social psychology (4th ed.).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Prentice-Hall.
Becker, H. S. (1960). Notes on the concepts of commit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6(1), 32–40.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Freeman.
McDermid, C. D. (1960). How money motivates men. Business Horizons, 3(4), 94.
Campbell, J. J., Dunnette, M. D., Lawler, E. E., & Weick, K. E. (1970). Managerial behavior, performance, and effectiveness. McGraw-Hill.
Carron, A. V., & Hausenblas, H. A. (1998). Group dynamics in sport (2nd ed.).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ill, D. L. (2000). Psychological dynamics of sport and exercise. Human Kinetics.
Cunningham, G. B., & Waltemyer, D. S. (2007).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outcome interdepend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sk conflict and group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Heider, F. (1958). The naive analysis of action. In F. Heider,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pp. 79–124). John Wiley & Sons. https://doi.org/10.1037/10628-004
Hagger, M. S., & Chatzisarantis, N. L. (2007).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exercise and sport. Human Kinetics.
Hagger, M. S., & Chatzisarantis, N. L. D. (2008).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psychology of exercis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1), 79–103.
LeUnes, A. D., & Nation, J. R. (1989). Anxiety, arousal and intervention. In A. D. LeUnes & J. R. Nation (Eds.), Sport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pp. 95–120). Nelson-Hall.
Murray, H. 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slow, A.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Harper & Row.
Murillo, M., Abós, Á., Sevil-Serrano, J., Burgueño, R., & García-González, L. (2022). Influence of coaches’ motivating style on motivation and sport commitment of young water polo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 Coaching, 17(6), 1283–1294.
Reichers, A. E., & Schneider, B. (1990). Climate and culture: An evolution of constructs. In B. Schneider (E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culture (pp. 5–39). Jossey-Bass.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 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1), 54–67.
Sage, G. (1977). Introduction to motor behaviour: A neurophysiological approach (2nd ed.). Addison-Wesley.
Shumaker, S. A., & Brownell, A.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Closing conceptual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4), 11–36.
Scanlan, T. K., & Simons, J. P. (1992). The construct of sport enjoyment. In G. C. Roberts (Ed.), Motivation in sport and exercise (pp. 199–215). Human Kinetics.
Scanlan, T. K., Carpenter, P. J., Simons, J. P., Schmidt, G. W., & Keeler, B. (1993).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5(1), 1–15.
Scanlan, T. K., Russell, D. G., Wilson, N. C., & Scanlan, L. A. (2003). Project on elite athlete commitment (PEAK): I. Introduction and methodology.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5(3), 360–376.
Sevil-Serrano, J., Abós, Á., Diloy-Peña, S., Egea, P. L., & García-González, L. (2021). The influence of the coach's autonomy support and controlling behaviours on motivation and sport commitment of youth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8(16), 8699.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8168699
Scanlan, T. K., Chow, G. M., Sousa, C., Scanlan, L. A., & Knifsend, C. A. (2016).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 commitment questionnaire-2 (English version).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22, 233–246.
Tsai, C.-L., Ju, J., & Chen, Z. (2022). The mediating role of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s between team trust and sport commitment in college basketball players.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22(9), 1418–1425.
Terol-Sanchis, M., Gomis-Gomis, M. J., Elvira-Aranda, C., Cabello-Manrique, D., & Pérez-Turpin, J. A. (2023). AirBadminton for physical activity and well-being in Spanish students: Post-COVID-1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5), 4110.
Weiner, B. (1986). Attribution, emotion, and action. In R. M. Sorrentino & E. T. Higgins (Eds.), Handbook of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Foundations of social behavior (pp. 281–312). Guilford Press.
Zander, A. (1982). Making groups effective.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