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貴馨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倫理與教育任務實現之相關研究 A Research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Work Ethics and Educational Tasks Achievement of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黃乃熒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8 |
中文關鍵詞: | 教師工作倫理 、教育任務 、教育任務實現 |
英文關鍵詞: | work ethics, educational task, educational task achieveme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88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國民中學學校教師工作倫理及教育任務實現的現況,並求其兩者之相關。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並根據相關文獻編製「學校教師工作倫理與教育任務實現之相關研究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本研究以臺北市之公立國民中學學校人員為研究對象,共計發放492份正式問卷,有效問卷為461份,故有效回收率為93.7%。所得資料進一步以描述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獲得之結論如下:
壹、教師工作倫理現況屬於中高程度,其中以「公平正義」知覺程度最高,「反覆省思」知覺程度最低。
貳、教育任務實現現況屬於中高程度,其中以「教師教學效能」實現程度最佳,「班級經營成效」實現程度較差。
叁、擔任教師兼主任職務的學校人員,對學校教師工作倫理的知覺情形較高。
肆、教師工作倫理與教育任務實現息息相關。
伍、教師工作倫理中「反覆省思」與「關懷他人」頗為關鍵。
陸、教師反覆省思能力需再加強
最後,根據結論,研究者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領導者、學校教師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This study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garding the work ethics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heir educational tasks in Taipei Cit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adopted to achieve this purpose. Based on the results a review of the pertinent literature, a questionnaire named “A questionnaire on the work ethics and educational tasks achievement of school teachers” was developed.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the faculty of all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A total of 492 questionnaires were mailed in the sampling investigation. Of these 461 complete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resulting in a returns-ratio of 93.7%. The data were then further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level of the perception of teachers’ work ethics shows as being above average.
Integrity is ranked highest, while persistent self-reflection has a relatively low
score.
2.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educational tasks achievement of school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shows to be above average. The highest level of achievement is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while “classroom management” receives the lowest score.
3. Teachers serving concurrently as directors of the offices show to have a better
perception of work ethics.
4. There i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work ethics and educational tasks achievement.
5. Integrity and caring are major dilemmas of teachers’ work ethics.
6. The ability of teachers’ work ethics of reflection must be strengthened.
Finally, referent advices deduced from this study could be used by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school administration leaders,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壹、中文部份
于天龍(譯)(2003)。N. Noddings著。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北京市:教育科學。
于天龍(譯)(2011)。N. Noddings著。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第二版)(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北京市:教育科學。
方志華(2002)。關懷倫理學觀點下的教師專業素養。教育研究資訊,10(2),1-20。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臺北市:洪葉。
方翊倫(1986)。我國勞動者工作倫理之研究,工業倫理與勞資關係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際勞工研究資料中心。
王文科(2008)。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志宏(譯)(2002)。Z.Bauman著。工作、消費與新貧(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臺北市:巨流。
王沂津(2006)。營建業工程人員專業倫理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防災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保進(2006)。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第三版)。臺北市:心理。
王瑞宏(1999)。如何評估國小及社區的終身學習需求。教育資料文摘,43(1),138-150。
李宜玫(2006)。國小教師專業倫理決定之研究—構念發展與歷程模式驗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信昌(2010)。我國與英美國家教師專業倫理守則內涵差異之研究——以高職教師觀點。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嘉揚(2011)。警察人員人格特質、工作倫理與組織績效之研究-以彰化縣警察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何進財(2003)。傳心傳薪。學生輔導,85,4。
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臺北市:師大書苑。
但昭偉(2005)。知止而後有定—論教師的新定位暨專業倫理的建構。教育研究月刊,132,20-29。
余桂霖(1995)。論羅爾斯[John Bordeley Rawls]的正義論。復興崗學報,55,1-23。
宋湘玲(1985)。輔導工作的基本概念。載於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著,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頁1-48)。高雄市:復文。
吳和堂(1999)。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武典(1985)。青少年問題與對策。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吳武典(1990)。輔導原理。臺北市:心理。
吳秉恩(1994)。企業倫理教育的本質、內涵與實踐。載於第六屆全國管理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23-35),桃園縣。
吳明清(2004)。知變、應變、求變:課程改革能力與教師專業化的初步架構。台灣教育,630,41-49。
吳明隆(2010)。SPSS操作與運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附光碟)。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6)。追求高品質班級經營與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45,24-31。
吳清山(1999)。教育革新與發展。臺北市:師大。
吳清山(2006)。教育行政的倫理面向。載於謝文全等(著),教育行政學:理論
與案例(頁71-99)。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江愛華、黃旭鈞、張正霖、邱馨儀、鄭望崢(2000)。教育行政人員專業倫理內涵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413-H-133-010-S)。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吳榮彬(2008)。公營行庫民營化後員工工作倫理之研究─以K銀行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銘達(2001)。二十一世紀技職學生應有的企業倫理觀。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4,18-20。
林火旺(1988)。羅爾斯正義論。臺北市:臺灣書店。
林火旺(2004)。倫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立武(2005)。國民小學學校行政倫理議題之倫理決定。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嘉義縣。
林志成(2004)。教育行政行動智慧的概念建構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孟平(1988)。輔導與心理治療。臺北市:五南。
林明地(2006)。Nel Noddings關懷倫理學及其在學校領導的應用。教育政策論壇,9(2),101-128。
林欣樺(2010)。國民中學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倫理之研究-以北部六縣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建平(2001)。兒童輔導與諮商。臺北市:五南。
林建福(2003)。實務現象學的乙種嘗試—從Schön行中反省的反省到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5-49。
林建福(2005)。教育專業倫理的哲學省思:專業、角色、人。教育研究月刊,132,30-43。
林萬億、黃韻如(2007)。學校輔導團隊工作。新北市:五南。
林慶仁(1987)。學校輔導教師諮商倫理判斷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寶山(1992)。影響國民小學教學運作之校內外活動及事件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叢書,30,1-14。
林獻堂(2007)。基層員警工作倫理意向之研究-以臺南縣、高雄縣、屏東縣警察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金玉萍(2004)。國中教師處理個案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文松(2002)。企業倫理課程對商學院學生道德考量、職業道德認知與倫理價值觀之影響。中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邱皓政(201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邱競平(2010)。臺北縣國小輔導教師專業倫理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姚培鈴(2004)。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姚邁涵(2009)。台北縣高級職業學校教師專業倫理知覺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洪福財(2000)。幼教教師專業成長--教學反省策略及其應用(第一版)。臺北市:五南。
范熾文(2006)。從教育改革談教師的專業倫理與承諾。師友,469,1-5。
范熾文(2008)。教師專業倫理-理論、困境與實踐途徑。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形象與專業倫理(頁62-82)。臺北市:心理。
秦夢群(2010)。教育領導理論與運用。臺北市:五南。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正義研究。臺北市:學富。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德銳(1994)。國小教師教室管理評鑑系統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3,29-58。
莊毓瑩(2008)。建構工作倫理從心出發。臺電月刊,548,45-46。
許士軍(1991)。企業倫理與企業發展—兼論引進外籍勞工之倫理點。載於南臺科技大學舉辦之「當前產業發展面臨的人力問題及因應之道」研討會論文集(頁67),臺南市。
許立佳(2012)。高雄市國中兼任行政教師行政兩難與辭卸行政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育齡(2006)。教師效能感研究的取向及限制-邁向變動教師效能感的研究。慈技大學教育研究學刊,2,109-137。
許倬雲(1994)。現代社會的職業倫理。臺北市:洪健全基金會。
許慧玲(1999)。教室管理。臺北市:心理。
郭明德(2004)。教師做好班級常規經營的有效策略。校園e世代,43(4),70-78。
陳正立(譯)(2011)。L. D. Stren著。SPSS統計分析圖解式教學手冊。臺北市:旗標。
陳玉枝(2003)。國小實習教師體育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臺北市。
陳芊妤(2009)。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對主管信任與工作投入影響之研究-關係的調節效果。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李綢(1995)。一般專任教師的輔導知能訓練。學生輔導,41,30-33。
陳依萍(2002)。反省實踐取向教育人員專業發展-以校長為例。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宗韓、陳振盛、劉振仁、鄭錦宏(2004)。應用倫理學。臺北市:高立圖書。
陳迺臣(1994)。教育哲學。臺北市:心理。
陳美惠、鄭定洲、田憲樺(2006)。教師教學評鑑對衡量教學效能之研究-以國防管理學院為例。中華技術學院學刊,34,243。
陳建東(2008)。從倫理學觀點探究校長在職專業發展取向。學校行政雙月刊,53,1-21。
陳喜林(2009)。諾丁斯關懷倫理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啟示。湖北社會科學, 8,152-155。
陳奎熹(1993)。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耀崑(1997)。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倫理判斷傾向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寶山(2000)。新世紀的班級經營。課程與教學季刊,3(2),1-16。
葉又慈(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評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程雲鵬(2004)。正義理論及其在教育上之意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程詩雅(2012)。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工作投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傅木龍(2005)。堅持一條簡單的道路-快樂做孩子生命中的貴人。教師天地,138,4-9。
單文經(2002)。「藝術與人文」教師的教學理念與班級經營作法。載於薛春光等(著),班級經營調色盤:藝術與人文班級經營手冊(頁6-7)。臺北市:幼獅。
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臺北市:五南。
游惠瑜(2009)。關懷取向的專業倫理教育。哲學與文化,36(6),103-115。
彭立忠(2006)。提升職業倫理-由重建臺灣社會的人倫義理出發。論文發表於建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舉辦之「提升職業倫理與職業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彰化市。
黃乃熒(2004)。後現代學校行政倫理及其兩難困境之解決。教育研究集刊,50(3),1-29。
黃月霞(1991)。兒童輔導與諮商-理論與技術。臺北市:桂冠。
黃宏建(2003)。台中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坤錦(1991)。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41-258。
黃俊傑(2012)。國民小學兼任行政教師行政倫理指標建構與實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振恭(2008)。不同世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知覺與教學自我效能和專業表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惠惠(1996)。助人歷程與技巧【增訂版】。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黃德祥(1993)。現代中小學教師所應具備的輔導概念與修養。載於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主編),二十一世紀中小學教育新發展(頁389-416)。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
黃德祥(1996a)。班級的常規經營,學生輔導,45,54-59。
黃德祥(1996b)。班級經營效能的增進。載於陳奎熹、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等合著: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頁219-233)。臺北市:三民。
鄔昆如(1993)。倫理學。臺北市:五南。
楊士賢(1997)。國民小學級任教師班級經營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志源(2011)。情緒勞務與工作倫理關係之研究以值班為干擾變項。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楊倉亭(2005)。臺灣地區公營事業員工與民營事實員工工作倫理認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頌平(2005)。國民小學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與其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楊曉菁(2010)。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倫理認知與實踐狀況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溫明麗(2008)。師道豈能止於民主-再論教育需要批判性思考。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形象與專業倫理(頁1-28)。臺北市:心理。
葛孟玲(2007)。工作倫理氣候-菲律賓與臺灣會計人員之比較。南臺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詹棟樑(1996)。教育倫理學。臺北市:明文。
詹棟樑(2005)。教師的專業倫理與專業精神。教育研究月刊,132,11-19。
歐陽教(1995)。教育哲學導論。臺北市:文景。
鄭文實、陳志賢、連廷嘉(2010)。國小組織氣氛、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專業評鑑意願知相關研究。大仁學報,36,61-81。
鄭玉疊、郭慶發(1999)。班級經營-做個稱職的教師。臺北市:心理。
鄭麗玉(2002)。班級經營-致勝實招與實習心情故事。臺北市:五南。
劉秉昀(2010)。工作倫理觀與離職意圖關係之研究-領導者行為與個人能力的互動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榮裕(1995)。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經營領導模式與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碧蓮(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潘淑滿(2000)。社會個案工作。臺北市:心理。
盧荷生(1995)。淺談圖書館員的工作倫理。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3(1),23-28。
蕭武桐(2002)。公務倫理。臺北市:智勝。
繆全吉、彭錦鵬、顧慕晴、蔡良文(1990)。人事行政。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羅國光(2011)。高中職教師專業倫理信念與專業發展之探討。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鐘秀雪(2008)。校長道德領導與教師專業倫理之相關研究-以台中縣國小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鐘美育(譯)(1992)。Loewenberg, F &; Dolgoff, R原著。社會工作的倫理判斷(Ethical Decision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臺北市:桂冠。
謝文全(1991)。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宜君(2006)。國中導師之教師專業倫理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謝章冠、陳年興(2001)。網路教學系統之學習路徑控制分析與設計。載於國立中正大學主編,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TANET 2001論文集(頁248-253),嘉義縣。
簡淑雯(譯)(2002)。J. B. Ciulla著。工作,承諾與背叛(The working life: The promise and betrayal of modern work)。臺北市:天下文化。
貳、英文部分
Akerjordet, K., & Severinsson, E. (2009).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art 1: The development of scales and psychometric testing. Nursing & Health Sciences, 11(1), 58-63.
Aurin, K., & Maurer, M. (1993). Forms and dimensions of teachers perfessional ethics-case studies in secondary schools.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2(2), 227-297.
Beck, L., & Murphy, J. (1994). Ethics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programs : An expanding rol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University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Benveniste, G. (1987). Ptoeddionslizing the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oatwright, J. R., & Slate, J. R.(2002).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work ethics.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 39(4), 36-62.
Bottery, M. (1992).The ethics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Personal, soci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s on school organization. London: Cassell.
Bottery, M. (2000). Education, policy and ethics. London: Continuum.
Brophy, J. (1988). Educating teachers about managing classrooms and student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4(1), 1-18.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London: Falmer.
Crane, A. & Matten, D. (2004). Business eth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 press.
Davies, B., Ellison, L., & Bowring-Carr, C. (2005). School leadership in the 21st
century : Developing a strategic approach.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Chicago: D.C. Heath.
Emmer, E. T. (1987).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M. J. Dunkin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p.436-437). Oxford: Pergamon Press.
Ford, F. A., & Herren, R. V. (1993). The teaching of work ethics: Current practices of work program coordinators in Georgi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Vocational Association Convention, Nashville, TN.
Forsyth, D. R., (1980). A taxonomy of ethical ideolog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9(1), 461-470.
Gay, L. R. (1992).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Held, V. (2006). The ethics of care: Personal, political, global.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ber-Warring, T., & Warring, D. (2006). Are you teaching for democracy? Developing dispositions, promoting democratic practice, and embracing social justice and diversity.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28(2), 38-52.
Jones, V. F., & Jones, L. S. (1995). 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creating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all students (4th ed. ). Needham Height, MA: Allyn & Bacon.
Karaköse, T. (2007).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s regarding principals' ethical leadership in Turkey.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8 (3), 464-477.
Meriac, J. P., Woehr, D. J., & Banister, C. (2010).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 ethic: An examination of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across three cohorts.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25, 315-324.
Miller, D. (1976). Social Justic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rrow, P. C. (1993).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work commitment. Greenwich, Co: JAI Press.
Noddings, N. (1984). 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oddings, N. (1992).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unan, D. (1989).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New York: Cambridge Language Teaching Library.
Petty, G. C., & Hill, R. B. (2005). Work ethic characteristics: Perceived work ethics of supervisors and workers.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 42, 5-20.
Pope, N. S. (2007). Ethics and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Teaching convictions in a postmodern worl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41(3), 255-258.
Porter, G. (2005). A "career" work ethic versus just a job.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29(4), 336-352.
Porter, G. (2010). Work ethic and ethical work: Distortions in the American dream.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 93, 1-16.
Ross, J. A. (1994). Beliefs that make a difference: The origins and impacts of teacher efficacy. [ERIC document: ER379.216]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Curriculum Studies.
Rosseel, E. (1985). Work ethic and orientations to work of the young generations: The impact of educational level.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7, 171-187.
Roth, P. L., Hearp, C., & Switzer Ⅲ, F. S. (1999). The effect of method variance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work ethic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variables.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14, 173-186.
Shaprio, J. P., & Stefkovich, J. A. (2005). Ethical leadership and decision making in education: Apply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to complex dilemmas (2nd ed.).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lattery, P., & Rapp, D. (2003). Ethics and the foundation : Teaching convictions in a postmodern wor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Tarlow, B. M. (1996). Caring: A negotiated process that varies. In S. Gordan, P. Benner., & N. Noddings (Eds.), Caregiving: Readings in Knowledge, practice, ethics, and politics (pp. 56-82).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Terhart, E. (1998). Formalised codes of ethics for teachers: Between professional autonomy and administrative control.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3(4), 433-444.
Van Ness, R. K., Melinsky, K., Buff, C., & Seifert, C. (2010). Work ethic: Do new employees mean new work values.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22 (1), 10-34.
Weber, M. (2002).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S. Kalberg Trans.). Los Angeles Ca: Roxbury.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