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世慶 Lin, Shi-Chin |
---|---|
論文名稱: |
國民中學認輔志工方案評鑑之個案研究:彰權益能評鑑取徑 A Case Study of Volunteer Guidance Program Evaluation: The Empowerment Evaluation Approach |
指導教授: |
潘慧玲
Pan, Hui-L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6 |
中文關鍵詞: | 彰權益能評鑑 、方案評鑑 、認輔志工評鑑 |
英文關鍵詞: | empowerment evaluation, program evaluation, Volunteer Guidance Progam evalu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8 下載:4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民中學認輔志工方案評鑑之個案研究:
彰權益能評鑑取徑
林世慶
論文中文摘要
國內的教育評鑑自五0年代開始發展,歷經數十年,教育評鑑的型態卻顯得單一而不夠多元。在評鑑模式或取徑上,也多仿自美國之認可制作法,其模式多半是先發展評鑑指標後,再由組織內部人員進行自評與外部專家進行訪評。可是國內學校現場在進行評鑑時,實際上均以外部評鑑為重點,國外極為重視的自我評鑑在國內通常只是聊備一格而已。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對個案學校認輔志工方案進行彰權益能評鑑來探究另一種不同面貌的評鑑取徑(approach),冀望瞭解彰權益能評鑑在本土學校現場進行的可行性。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以參與觀察、訪談為主,文件分析為輔,對彰權益能評鑑應用於個案學校認輔方案之實施情形、成效及影響因素進行探究,最後提出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
根據本研究之結果與討論,提出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彰權益能評鑑的實施步驟明確且能不斷循環
貳、彰權益能評鑑是發展成員自我能力的評鑑
參、彰權益能評鑑中透過評鑑主持人的促進角色吃重
肆、彰權益能評鑑成為提倡及擁護自我的工具
伍、彰權益能評鑑是強調民主並解放階級的評鑑
陸、彰權益能評鑑會改造方案的本質
柒、彰權益能評鑑使方案受到成員的牽制
捌、彰權益能評鑑要考量方案的性質是否合宜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針對未來彰權益能方案評鑑的實施和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
壹、 針對實施彰權益能方案評鑑的部分
一、 審慎選擇合適的方案進行彰權益能評鑑
二、 考量實施評鑑方案成員的意願及人數
貳、 針對未來研究的部分
一、以不同性質、場域的評鑑方案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焦點可加以拓展
三、研究者角色可尋求另一種可能
A Case Study of Volunteer Guidance Program Evaluation:
The Empowerment Evaluation Approach
Lin, Shi-Chin
Abstract
Education evalu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since the 1960’s in Taiwan. However, after several decades, the models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are not so diversified. The mostly used model in Taiwan is adopted from American accreditation. After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re developed, the schools are required to conduct self-evaluation, then followed by the external on-site evaluation. Although the self-evaluation is highly valued in US, it is not regarded significant in Taiwan comparatively with the emphasis on external evaluation.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of evalution, empowerment evaluation, for assessing the Volunteer Guidance Program in a case school.
The method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ar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using empowerment evaluation approach on the Volunteer Guidance Program are investigated.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at the end.
Based on the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of the sutdy, the conclusions are:
I.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s of empowerment evaluation are precise and in continuous circulation.
II. Empowerment evaluation is the evaluation of developing participants’ own capabilities.
III. The leader of empowerment evaluation is important in facilitation.
IV. Empowerment evaluation becomes the instrument of advocating selves.
V. Empowerment evaluation is the evaluation emphasizing democracy and liberating classes.
VI. Empowerment evaluation reforms the nature of the program.
VII. Empowerment evaluation is impeded by the members.
VIII. The appropriateness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the program has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 ha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future empowerment evaluation and studies.
I.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mpowerment evaluation
1. Carefully selecting appropriate program to practice empowerment evaluation.
2. Considering the willingness and number of participants in the program
II. On future studies
1. Using different programs and fields as the research target
2. Expanding the research target
3. Searching for another possibility of researchers’ role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永琳(2001)。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授能認知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麗雲、潘慧玲(2000)。教師彰權益能的概念與實施策略。教育研究集刊,44,173-199。
光寶文教基金會(2001)。兒童認輔的推動與實例。臺北市:光寶文教基金會。
光寶文教基金會(2006)。關於本會介紹。上網日期95年3月12日,取自http://www.liteoncf.org.tw/about/a1.htm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余雅芳(2003)。動物園環境教育方案評鑑-以臺北市國小四年級校外參觀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NU0587012。
吳正成(1999)。臺東縣國民小學校長授能行為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吳怡青(2005)。生命教育課程方案評鑑之研究--以彰化縣文青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HCT5212004。
吳明清(1995)。教育方案評鑑模式及其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4,44-48。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2004)。個案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99-236)。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秋莉(1995)。國民中學義工協調者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美慧、吳春勇、吳信賢(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1999)。教育革新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子佩(2004)。認輔學生受認輔經驗之敘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HLTC576007。
李淑卿(2004)。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及成效之研究─以臺北縣國民中學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TMTC0576020。
周武昌(1998)。國民中學認輔制度之研究─以四所國中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6NHCT1576008。
周淑卿(2001)。課程決定的賦權迷思─集中化與離中化的探討。教育研究集刊,47,91-106。
林平烘(2001)。原住民家庭教育方案評鑑-K村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CYU0658013。
林志成(1998)。授權增能導向的學校行政。載於學校行政新理念(頁107-123)。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林志成(譯)(2005)。David M. Fetterman著。増能評鑑的步驟:從加州到凱普鎮。載於蘇錦麗(主編譯),評鑑模式:教育及人力服務的評鑑觀點(頁479-494)。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東泰、楊孝榮、林勝義、陳金貴(1997)。青年對志願服務之看法。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秀聰(1998)。賦能策略應用於機關組織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佩娟(2004)。「生活」課程之方案評鑑。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PTC611010。
林灑津(2002)。偏遠地區婦女教育方案規劃實施與評鑑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CCU00142002。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侯昕辰(2003)。國中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方案評鑑規準建構歷程之研究─以一所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NU0261004。
侯崇博(2004)。嘉義縣市國民小學教師週三進修方案之評鑑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CCU00331040。
馬榮根(譯)(1992)。Montessori著。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臺北市:五南。
張木榮(2004)。國民小學認輔教師輔導困境及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TMTC0576072。
張德銳(1995)。以「學校中心的管理」推行開放教育,輯於尤清(主編),臺北縣教育改革經驗,331-334。高雄市:復文。
教育部(1991)。輔導工作六年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梁實秋編(1988)。遠東實用英漢辭典。臺北市:遠東。
許籐繼(2001)。學校組織權力重建。臺北市:五南。
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臺北市:五南。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增訂版。臺北市:遠流。
郭逸瑄(2003)。高級中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賦權増能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陳仕泓(2005)。關渡自然中心執行國小環境教育課程方案之評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NU0587001。
陳向明(2002a)。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向明(2002b)。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志福(1980)。國小實施家長義工制度推展途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育美譯(1996)。灌能。臺北市:哈佛企管。
陳美琳(2002)。運用志工從事學童認輔工作之調查----以臺北縣市國小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CUE0464013。
陳淑芳(1998)。從鷹架觀念談案例故事在教師專業成長的應用。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北市: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
陳發來(2002)。國民小學教師在職短期研習進修效能評鑑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CCU00331004。
陳榮富(1997)。國民小學認輔制度的探討---以三位實際工作者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5NTPTC576011。
黃乃熒(2000)。後現代教育行政哲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主譯、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等
(譯)(2001)。Robert C. Bogdan,Sari Knopp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臺北市:濤石文化。(原著第三版1998 出版)
黃珮怡(1999)。桃園縣國中『高危險群青少年辯識與社會技巧彈性課程方案』實施之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7NKNU0464008。
黃瑞琴(200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周偉航(2002)。 解放之神與解放之人-解放神學對<出埃及記>之詮釋與馬克思對共產革命之看法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CCU0259004。
廖克玲(譯)(1982)。社會學習論巨匠-班度拉。臺北市:允晨。
廖敏琪(2005)。由國小學童參與校外教學探討環境教育之實施成效-以臺北市立動物園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SHU05571010。
維基百科(2006)。近側發展區間。2006年4月18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AF%E8%83%BD%E7%99%BC%E5%B1%95%E5%8D%80
維基百科(2007)。近側發展區間。2007年5月7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7%A3%E6%94%BE&variant=zh-tw
劉焜輝(1995):「屁理窟」-有關輔導的幾個歪理。諮商與輔導,117,封面底。
潘慧玲(2001)。學校革新研究的構思與作法。論文發表於臺灣師大教育學系主辦之「學校革新研討會」,臺北市。
潘慧玲(2002a)。方案評鑑的緣起與概念。教師天地,117,26-31。
潘慧玲(2002b)。緒論:學校革新的脈動。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頁1-47)。臺北市:學富。
潘慧玲(2003a)。緒論: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觀念與應用(頁1-34)。臺北市:高等教育。
潘慧玲(2003b)。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4。
潘慧玲(2005)。美國大學認可制中的自我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35,136-145。
潘慧玲(2006)。彰權益能評鑑之探析。當代教育研究,14(1),1-24。
潘慧玲、王麗雲(2000,12月)。我國國民中小學學校成員權能感現況與成因調查研究─以教師會作為研究焦點。論文發表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視聽教育學會聯合舉辦之「新世紀育發展願景與規劃」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蔡敏玲(1999)。幼稚園與小學一年級教室團體互動改變歷程之探究。
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進雄(1998)。授權在學校行政管理上的應用。教育資料文摘,249,168-173。
蔡漢賢(1990)。志願服務的涵義由來範疇與原則。社會建設,74,1-7。
蔡錦忠(1994)。認輔制度話從頭-生命的春天是可以期待的。輔導通訊,40,1-4。
蔡耀德(2005)。資訊科技融入主題式教學之成效評鑑﹘以一所初級資訊種子學校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CYU1576011。
鄭宏財(1998)。有效的學校行政領導─談授權。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3),
87-91。
鄭崇趁(無日期)。經營一個具有輔導文化的學校 ----教訓輔三合一方案的時代任務。95年3月19日,取自http://bob.ftes.tyc.edu.tw/admsk/news/0know/show.asp?questionid=136
鄭崇趁(1995)。輔導網絡的理念與實務。學生輔導月刊,38,12-19。
鄭勝華(2005)。朝向人之啟蒙與救贖的藝術理論──論阿多諾的美學課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KNU0233004。
鄭讚源(2005)。志願服務之法律環境:新世代志工運用與管理的衝擊與挑戰。2006年3月19日,取自http://vol.moi.gov.tw/ScholarArticle_1.aspx?NO=13&ClickNo=1
盧風(2003)。啟蒙之後:近代以來西方人價值追求的得與失。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盧老師新聞通訊社(無日期)。浪蕩少年回憶:直覺不堪回首。通訊新聞第一期,2006年3月5日,取自http://www.luteacher.org.tw/news_no1.htm
龍玉琴(2002)。共譜成長經驗―淺談認輔志工的角色與專業知能。耕芯園,9,30-31。
龍玉琴(2005)。國小認輔志工參與認輔方案經驗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TMTC0576081。
鍾任琴(1997)。國小教師權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157-186。
龔信宏(2002)。兒童科學創意競賽活動種子教師研習成效之評鑑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CTC147044。
英文部分
Chelimsky, E., & Shadish, W. R. (Eds.). (1997). Evalu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Sage.
Denzin, N. K. (1989).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3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Fetterman, D. (1996)Empowerment evaluation: Collaboration, action research, and a case example. Retrieved February, 23, 2006, from http://www.eldis.org/static/DOC6861.htm#top
Fetterman, D. M. (2000). Steps of empowerment evaluation: From California to Cape town. In D. L. Stufflebeam, A. J. Shinkfield, & T. Kellaghan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2nd ed.) (pp. 395-408). Boston: Kluwer Academic.
Fetterman, D. M. (2001). Foundations of empowerment evalu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Fetterman, D. M., Kaftarian, S. J., & Wandersman, A. (1996). Empowerment evaluation: Knowledge and tools for self-assessment & accountability. Thousand Oaks, CA: Sage.
Fetterman D.M. & Wandersman A.(2005)Empowerment evaluation principles in practice. New York :Guilford.
Gardner, H.(1983). Frames of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s.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ood, D., Bruner, J. S., & Ross, G. (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7, 89-100.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