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維平
Tseng, wei-ping
論文名稱: 社會合作社發展程度之研究-以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為例
A Study on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of a Social Co-operative – A Case Study of Taiwanfarmer Co-operative
指導教授: 鄭勝分
Cheng, Sheng-F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6
中文關鍵詞: 社會企業社會合作社農產運銷合作社
英文關鍵詞: social enterprise, social co-operative,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ing co-operativ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62下載: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社會合作社是70年代興起之一種合作社型態,無論是對於合作社之發展或是整體社會都能帶來正面的影響,在國外,特別是歐洲已行之有年,臺灣學界與實務界近幾年也對於社會合作社開始有些了解與研究,但到目前為止都尚未有具體、專精之研究,本研究以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為個案,聚焦探索發展社會合作社須具備之條件,及其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之困難與挑戰,以資未來社會合作社發展之相關研究參考。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深度訪談為方法進行,訪談之對象為組織內部員工以及當地社區相關之利害關係人。
      根據文獻之探討社會合作社有幾項重要標準,分別是整體公共利益、獨立於政府之外、多元利害關係人治理結構、勞動社員代表性以及有限的盈餘分配。整體而言,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目前擁有整體公共利益、獨立於政府之外以及有限的盈餘分配的發展條件,而在多元利害關係人治理結構及勞動社員代表性上則較為欠缺。在發展各標準上,獨立於政府之外以及有限的盈餘分配方面目前沒有遇到相關問題,整體公共利益、多元利害關係人治理結構與勞動社員代表性方面有遇到相關問題,整體公共利益則較其他幾個指標擁有較多、較複雜之問題,而信任是發展社會合作社的核心爭議。

    A social co-operative is a new type of co-operative and springs up in 1970s which influences positively the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ves and society. An approach of a social co-operative has been followed for many years abroad, especially in Europe, however in Taiwan the academics and practitioners in recent years also start to find out and explore a social co-operative, but not yet have had the specific and specialized approach. Taiwanfarmer Co-operative is a case study of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 method i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adopted depth interview, and the employees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some stakeholders of local communities are interviewed.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focus on finding out the condition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issues and challenges of processes of development of a social co-operative, and that contributes to references and consultations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operatives in future.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s a social co-operative has some important conditions of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integral public interest, the non-governmental characters,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multi-stakeholders, the substantial representative of worker members, and the limited distribution of surplus.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depth interview, there are the conditions of the integral public interest, the non-governmental characters and the limited distribution of surplus, but are deficient in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multi-stakeholders and substantial representative of worker members for Taiwanfarmer Co-operative. Furthermore, Taiwanfarmer Co-operative has the issues of the integral public interest,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multi-stakeholders and the substantial representative of worker members, and even more than others that the issues of the integral public interest are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And that trust is the core the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operativ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8 第三節 名詞解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社會合作社與合作社之關係 10 第二節 社會合作社發展之核心議題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1 第二節 分析架構 6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7 第四節 研究實施 7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9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81 第一節 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之發展歷史脈絡與具備哪些社會合作社之發展標準 81 第二節 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於發展社會合作社標準時所遇之困難與挑戰及其核心爭議 1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4 第一節 結論 164 第二節 建議 171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178 參考文獻 179

    一、中文部分
    方珍玲(2012)。從先進國家經驗談強化我國合作教育。孫炳焱(主持人),臺灣合作事業發展研討會,國立臺北大學。
    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2013年2月21日),關於臺灣農夫【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taiwanfarmer.com.tw/web/about.html。
    丘昌泰(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臺北市:元照。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2012年12月21日),有限責任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章程【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hucc-coop.tw/about.asp?infor_no=0003。
    合作社法(1935年9月1日)。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作者:W. Lawrence Neuman)。新北市:揚智文化。
    米新麗(2008)。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盈餘分配制度。法律科學,6,頁89。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0)。98年度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服務狀況調查報告。取自:http://opendoor.evta.gov.tw/sub.aspx?p=0004360&a=0008842。
    吳佳霖(2012)。社會企業促進社會融合之初探-以經濟弱勢婦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南投縣。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和許立一(2007)。行政學(上)。新北市:空大。
    吳秋相(2006)。虛擬組織信任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臺南市。
    吳鄭重(1999)。工業資本主義與永續發展:環境問題的社會根源。臺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
    官有垣(2007)。社會企業組織在臺灣地區的發展。中國非營利評論,1,頁146-181。
    林寶樹(1985)。臺灣合作事業之過去與將來。臺中市:中央書局。
    邱子豪(2012)。臺南市公立國民小學組織公平、認知信任、情感信任對組織承諾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俞可平(2013年1月10日),治理與善治引論。【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ex.ncu.edu.tw/course/Michel%20Foucault/link/fou_link02.htm 。
    洪志誠(1999)。臺灣省農業合作社(場)面臨之問題與其解決之道。合作經濟,62,頁38。
    洪凱莉(2009)。志工的組織信任、心理契約、服務學習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胡忠一(1998)。農業經營管理之新方向。合作發展,222,頁10-13。
    胡忠一(2005)。農業合作社。載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策劃委員會(主編),臺灣農家要覽。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唐錦秀(2012)。社會企業與公益創投:合作社發展模式之探討與談。蔡建雄(主持人),臺灣合作事業發展研討會,國立臺北大學。
    孫炳焱(1990)。合作理念、原則與消費合作經營問題之探討。合作經濟,25,頁13-21。
    孫炳焱(2006)。世界合作運動的時代意義。合作經濟,91,頁1-8。
    張文華(2000)。基層行政人員組織信任之研究─以臺北市區公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臺北市。
    張照明(1998)。農業合作社業務經營。臺北市:臺灣省合作事業管理處。
    梁玲菁(2011)。社會經濟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研究成果報告。
    梁玲菁(2012)。「合作社企業模式」-「新太平洋美學」原住民婦女之應用。李安妮(主持人),臺灣合作事業發展研討會,國立臺北大學。
    許文富(2009)。對合作社的基本認知及臺灣合作事業未來發展趨向。合作經濟,102,頁10-13。
    陳文俊(譯)(200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作者:Babbie, Earl R.)。臺北市:湯姆生。(原著出版年:2004)
    陳昭郎和陸允怡(2001)。農業合作社場組織與功能之研究。農業金融論叢,46,頁176-177、184-186。
    陳淑琪(2005)。以利益關係人理論分析罕見疾病基金會的發展:共識、歧異與建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嘉義縣。
    陳欽春(2008)。社會信任指標及其調查機制之建構。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研究報告初稿。
    陳福彬(2012)。政府機關消費合作社經營困境及發展之研究-以臺灣省臺中區機關聯合員工消費合作社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第三部門在職專班,臺中縣。
    陸宛蘋(2006)。臺灣非營利組織治理原則之探討-以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學程非營利事業管理組,臺北市。
    魚池鄉公所(製圖者)(2007)。南投縣魚池鄉行政區域圖【地圖】。取自http://www.yuchih.gov.tw/mediafile/1474/active/84/2011-7/2011-7-17-14-27-33-pic1.png
    黃仁宇(1991)。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臺北市:聯經。
    楊宗蘅(2004)。合作經濟學說之價值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經濟學系,臺北市。
    廖世璋(2011)。文化創意產業。新北市:巨流。
    臺北市政府(主編)(1988)。臺北市志卷六經濟志合作事業篇(卷一-卷九)。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劉文榮、黃瑞祥、古立偉(2012)。合作社經理權力與資本結構關係之探討-以英國農業合作社為例。王永昌(主持人),臺灣合作事業發展研討會,國立臺北大學。
    劉文璞、杜吟棠、陳勝華(年代不明)。(2013年1月1日),瑞典農民合作社【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bic.cass.cn/info/Arcitle_Show_Study_Show.asp?ID=331&Title=%C8%F0%B5%E4%C5%A9%C3%F1%BA%CF%D7%F7%C9%E7&strNavigation=%CA%D7%D2%B3-%3E%BF%BC%B2%EC%D1%D0%BE%BF-%3E%BE%AD%BC%C3。
    劉清波(1992)。社會主義國家法則。臺北市:黎明。
    歐冠良(2011)。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大葉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彰化縣。
    蔡建雄(2006)。農業合作組織在臺灣農業中的定位和作用。合作經濟,88,頁12。
    蔡勝男(2005)。公共行政治理模式的研究:歷史詮釋分析的觀點。T & D飛訊,34,頁12-14。
    蔡耀中和紀柏任(2009)。農業概論總整理。臺南市:復文。
    鄭勝分(2005)。歐美社會企業發展及其在臺灣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臺北市。
    鄭勝分(2008)。社會企業治理之初探。載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中彰投區就業服務中心(主編),多元開發就業方案-民間團體發展成為社會企業論述精選集。臺中市:勞委會職訓局中彰投區就業服務中心。
    鄭勝分、王致雅(2010)。臺灣社會企業的發展經驗。中國非營利評論,6,頁32-59。
    鄭勝分(2012)。社會企業與公益創投:合作社發展模式之探討。蔡建雄(主持人),臺灣合作事業發展研討會,國立臺北大學。
    蕭宏金(2010)。網路社會的責任領導。文官制度季刊,2(2),頁4、7。
    謝議德(2009)。社會信任概念發展及其在地脈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臺北市。
    龔美鳳(2005)。經濟事務財團法人治理運作構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二、英文部分
    Andrew McLeod. (2012, 12 30). Types of Cooperativ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wcdc.coop/Resources/CSS/CSS01Types.pdf
    Bacchiega & Borzaga. (2001). Social enterprises as incentive structure: an economic analysis. In Carol Borzaga & Jacques Defourny(eds.).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pp. 273-295).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Borzaga. & Santuari. (2003). New Trends in the Non-profit in Europe: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OECD(ed.).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pp. 31-59). OECD.
    CICOPA(2012, 12 30). World Standards of Social Cooperativ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cicopa.coop/IMG/pdf/world_standards_of_social_cooperatives_en.pdf
    D. Gregory, R. J. Johnston, & D. M. Smith (1994).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3rd ed, pp. 40-44.). Oxford: Blackwell.
    Dees, J. G.(1998). The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Feb, pp. 55-67.
    Dees, J. G.(1999).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Nonprofits(pp. 135-166).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Defourny, J. (2001). Introduction: From Third Sector to Social Enterprise. In Carol Borzaga & Jacques Defourny(eds.).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pp. 1-28).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Defourny, J. (2004), Social Enterprise in an Enlarged Europe: Concept and Realities. Second Conference on Social Economy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 Economic Efficiency", Krakow, Pol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lliance(2013, 01 04). Co-operative identity, values & principles. Retrieved from http://ica.coop/en/what-co-op/co-operative-identity-values-principles
    Low, Chris. (2006). A Framework for the Governance of Social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33(5/6), pp. 376-385.
    Mason, Chris, James Kirkbride & David Bryde. (2007). From Stakeholders to Institutions: The Changing Face of Social Enterprise Governance Theory. Management Decision, 45(2), pp. 284-301.
    N. 381 Disciplina delle cooperative sociali(Legge 8 novembre 1991).
    OECD (1999). Social Enterprise. OECD.
    OECD(2012, 12 30). 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daf/corporateaffairs/corporategovernanceprinciples/31557724.pdf
    Roger Spear. (2004). From co-operative to social enterprise: trends in European experience. In Carlo Borzaga & Roger Spear(eds.). Trends and challenges for co-operatives and social enterprises in developed and transition countries(pp. 99-116). Trento, Italy: Edizioni31.
    Ryan & Oestreich(1998). Driving fear out of the workplace: Creating the high-trust, high-performance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ocial Enterprise London (2012, 12 30). Social cooperatives in Italy: Lessons for the UK. Retrieved from http://www.sel.org.uk/uploads/SocialCooperativesInItaly.pdf
    Thomas, Antonio. (2004). The Rise of Social Cooperatives in Italy.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vol.15, No.3, pp. 243-263.
    Whitehead, J. S. (1973). The Separation of College and State: Columbia, Dartmouth, Harvard, and Yale, 1776-1876.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